真实情景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践*——以“物体的颜色”为例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王静静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 北京 100000)

何 静

(北大附中实验学校 北京 100000)

杨艳艳 赵洪慧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 北京 10000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1].从“为迁移而教”的观点来看,包括创新素养在内的整个核心素养的教学,都应该高度重视情境学习,将学生置于真正的情境中,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任务进行学习,让他们把知识与真实的、现实的情境连接起来,有效解决真实任务[2].启示我们要建立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基于此,笔者尝试在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中,重视学生的前认知,应用学生感兴趣的、身边的事情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设置驱动性的问题、挑战性任务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展科学思维.

下面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体的颜色”一节的设计和实施为例来说明.

1.1 内容分析

“物体的颜色”一节在教材上属于光现象这一主题单元,本单元紧密围绕光的基本现象进行设计,设计的科学内容主要有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物体的颜色等,可分为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3个专题.这些内容既是构成光学的基础,也是后续学生深入学习光学知识的重要基础.“物体的颜色”这节课单从内容上来看,知识点不太难,很贴近实际生活,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本节课是一节光传播现象的综合课,将本节内容安排在本章最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需要利用前面学过的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及光的折射等知识,对相关现象进行简单解释,这无疑对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好素材.

1.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学过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及光的折射等知识,对光的色散现象已有感性的认识,但对于色散的形成原因、常见物体的颜色等物理知识,学生们不十分清楚.初二的学生,大多对于新奇未知的物理现象感兴趣,而又缺乏逻辑分析能力,所以,要创设如“小组探究”“验证实验”“小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带着兴趣自主学习,通过有效问题或任务的设置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至结论,自主掌握各个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色散现象,知道白光由各种色光组成;

(2)知道光的三原色,并通过实验了解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3)通过实验了解透明体只透过相同的色光,不透明体只反射相同的色光;

(4)通过经历与科学家类似的思考和探究过程,树立科学态度与责任.

1.4 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力求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动手实践探索,在践行的过程中增长能力,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将知识嵌入在真实情境中,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设计、自制学生实验仪器,设置了:(1)寻找彩色光带;(2)尝试合成不同颜色的光;(3)探究透明物体的颜色;(4)探究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等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环节一:引课

教师活动:小游戏——不同玻璃片下的字.在PPT黑色背景下,分别用红色字体和绿色字体写了两行字,让两组同学分别拿红色玻璃片、绿色玻璃片放到眼前,观看并读出PPT中的字,发现两组同学看到的字不同.

问题1:为什么看到的字会不同?

问题2:玻璃片起了什么作用?猜测物体的颜色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并思考.猜测物体的颜色可能与光的颜色有关.

点评: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或展示给学生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引出课题.

环节二:光的色散

教师活动:要解决物体颜色的奥秘,先来研究光的颜色.

创设学生任务1:寻找彩色光带(手电筒、三棱镜).

问题3:简述实验操作和现象.

学生活动:动手实验.手电筒对准三棱镜,寻找彩色光.

交流实验现象:手电筒发出的白光对准三棱镜,发现彩色光带.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描述的现象,总结这就是色散现象.介绍牛顿分光实验历史.提出问题,彩色光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被三棱镜“分”开了;
有人质疑,彩色光带是三棱镜的原因,三棱镜可以改变光的颜色,彩色光是被“变”来的.你同意哪种说法?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经过学生的讨论设计出两种方案.方案一,让其他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看是否能被改变颜色.方案二,让刚刚被分开的彩色光带再通过一块三棱镜,看是否能被合成白光.

教师活动:分别演示了学生设计的方案.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发现红光和绿光分别从同一方向射入三棱镜,并没有被三棱镜改变颜色,但是偏折程度不同,进而总结出了色散现象的原因.

点评:这一环节,学生亲自发现色散现象.并结合牛顿的故事,让学生大胆质疑,设计实验,分析色散现象的原因.学生了解到任何学问的探究均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渗透实验结合推理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家类似的思考过程,培养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

环节三:光的合成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白光可以被合成和分解,其他光能否也被合成或分解得来呢?

创设学生任务2:色光的混合(三原色合成器,接收屏).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利用光的三原色合成器进行色光混合,并记录实验现象.交流结论.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光的色散和色光的三原色的发现奠定了近代色彩学的理论基础,同学们知道屏幕是如何呈现多种色彩的?如何想办法观察到你的猜测?

学生活动:有学生知道RGB,即通过三原色混合而成的,要通过放大才能观察到.

教师准备了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屏幕的色彩,验证了学生的猜想.

点评: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清晰,更直观地观察光的混合现象.利用电子显微镜将屏幕色彩放大显示,达到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使学生了解了屏幕色彩的原因,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

环节四:透明物体的颜色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能看到物体,是由于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生活中的有色透明体和不透明物体呢?它们的颜色与光的颜色有什么关系呢?

创设学生任务3:探究透明物体的颜色(白光手电筒、三原色光源、三原色透明玻璃片).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分别让白光、与玻璃片颜色相同色光、与玻璃片颜色不同色光照射玻璃片,观察透过的光的颜色,并记录实验现象.全班交流实验现象,汇总得出普遍规律:透明物体颜色是由其透过的色光颜色决定.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白光手电筒前叠放两个红绿透明玻璃片,会透过什么光?实验演示.

学生活动:分析并回答没有光透过.白光照射红玻璃片,只透过红光,红光再照射绿玻璃片,会被绿玻璃片吸收,因此,无光透过.

环节五: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不透明物体颜色有什么奥秘呢?(三原色光源、红绿蓝3种颜色不透明小球、暗室纸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将小球放到暗室纸盒中,分别让白光、与小球颜色相同色光、与小球颜色不同色光通过纸盒的光源口照射小球,观察物体的颜色,并记录实验现象.全班交流实验现象,汇总得出普遍规律:不透明物体颜色是由其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

点评: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努力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设计、自制学生实验仪器,如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实验装置设计,使其具有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结论容易获得,生活中学生不太容易观察到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奥秘,通过器材的优选,当学生真实地观察到时,是非常激动和兴奋的.通过任务驱动式和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环节六:应用和总结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了本节课所学.解释课前小游戏,不同玻璃片下看到不同字的原因.

通过红透明玻璃片看到红色的字,看不到绿色的字,是因为投影幕上绿色的字只反射绿光,通过红透明玻璃片时,绿光被吸收,没有光射入眼睛,所以在黑背景下看不到;
红色字反射红光,红光能通过红玻璃片,被看到.反之,通过绿透明玻璃片只能看到绿色的字,看不到红色的字.

点评:对课堂所学进行总结;
利用所学知识对课前小游戏进行解释,首尾呼应,凸显学以致用,有效检验了综合运用的能力.

基于真实情景,设置挑战性任务,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知识学习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改变了填鸭式灌输知识的做法,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效率,以任务为驱动,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能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家类似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发展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有利于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玻璃片色光物体 耍帅失败故事作文·高年级(2020年8期)2020-08-17让冰花从手中绽放学与玩(2020年2期)2020-02-16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数码影像时代(2016年9期)2017-02-15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数码影像时代(2016年9期)2017-02-15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数码影像时代(2016年9期)2017-02-15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数码影像时代(2016年9期)2017-02-15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2期)2015-07-07玻璃片儿童故事画报(2015年4期)2015-05-25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4期)2015-05-14“力”常考易错点扫描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14年2期)2014-04-02

推荐访问:为例 物体 情景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02/60609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