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多校区协同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研究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王红锌 , 姜 欣 , 胡献孔 , 吴文清

(1.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天津 300072;

2.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天津 300072)

在“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总指引下,多校区高校纷纷致力于明晰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以实现多校区的差异化发展和协同化发展为重要战略部署。为了进一步推进多校区高校的建设进程,各高校急需从战略层面进行发展规划和健全运行管理机制,以实现多校区的特色化协同发展。因此,本研究总结了国内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的基本视角、校区布局和经费来源,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对比分析国内三所典型的多校区高校的运行管理经验,并结合国内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研究的关注重点,为国内高校多校区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②锚杆布置:锚杆排距1.0 m,每排13根。拱基线位置每侧各打设一根,拱基线往下各布置5根锚杆,间距0.9 m。

国内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的基本视角可以从总部分部视角、目标管理视角、资源配置视角和协同发展视角等进行,这些视角为健全多校区运行管理机制提供了总体思路指引。

焊接接头的耐腐蚀性能:N08367超级奥氏体不锈钢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决定了焊接接头需要有与母材一样的耐腐蚀性能。根据贫铬理论,在晶界上析出碳化铬造成的晶界贫铬是晶间腐蚀的主要原因。因此,选择超低碳焊接材料保证焊缝金属是超低碳的不锈钢,且焊接时应使用小的焊接参数。

1.总部分部视角

企业集团中的总部和分部主要通过战略规划、授权分权、人力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式影响价值创造活动[1]。为了提高总部管理分部的有效性,总部会通过战略规划来引导各分部发挥协同效用。高校在进行多校区管理时可以借鉴企业集团的总部与分部管理机制思路,从总体战略、组织架构、人力管理、财务控制和校园文化五个方面入手。第一,确立总体战略,明晰各校区发展目标。为了使各分校区可以成为高校整体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主校区以总战略规划引领各分校区一同致力于整体的优势塑造和价值创造。第二,调整组织架构,理顺高校的管理体系。紧紧围绕高校总体发展战略调整组织结构、解决管理控制和责权分配等相关问题。第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吸引人才流入。高校通过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吸引人才流入,并使其发挥出最大价值。第四,做好财务控制,以协同效应创造价值。高校对各分校区统筹管理的关键举措之一就是做好财务控制,而且良好的财务控制可以发挥财务协同效应和提升管理效率[2]。第五,整合校园文化,提高各校区的凝聚力。打造高校文化价值体系,统一校园精神理念,促进各校区的向心力。

2.目标管理视角

高校利用老校区的区位优势和盘活现有资源,为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提供资金支持。老校区主要通过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和开展产业突破来筹集资金[9]。一方面,盘活历史文化资产是指高校利用自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建设相关的纪念馆或展览馆,以提升校区及周边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进而丰富高校的自筹资金来源。例如,南京大学的鼓楼校区设有何应钦故居、赛珍珠故居、拉贝故居和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等极具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纪念馆。另一方面,开展产业突破是指高校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面向社会群体开展高端培训教育以提高社会声誉和影响力,进而丰富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的资金来源。例如,北京大学面向社会业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多种培训班和研修班。

3.资源配置视角

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比有限资源的特性和作用后做出的合理分配和选择[4]。资源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资源需求总是大于资源供给,从而体现出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这就需要管理者合理规划和配置有限的资源,提高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用。基于资源配置视角,通过资源重点投入和合理分配可以优化学科结构和推动学科发展,并最终提升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的竞争力。高校在战略规划中围绕市场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和重点学科发展的信息,根据专业人才供需现状来分配稀缺的教学资源,在多校区运行管理背景下提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5]。

4.协同发展视角

组织中各子系统之间通过互相协同和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即为协同发展效应[6]。组织中的协同发展效应则体现为各子系统通过协同发展所产生的总体效益[7]。相比于老校区,处于成立之初的新校区在运行机制和管理效率方面明显不如老校区。当老校区与新校区协同后,在老校区的影响之下,新校区的管理效率得以提升、运行机制得以完善,这些则属于管理协同效应的体现。在多校区管理实践中,只有各校区的下属职能部门、学院系所、研究中心等分支机构相互协作和共享有限资源,才能真正推动各校区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和协同发展。

由于受到主校区的地域限制和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的双重影响,目前国内高校纷纷在同城异地或其他城市设立多个校区开展教学工作。健全多校区协同发展运行管理机制的关键前提在于如何对各个校区做好运行管理布局的战略规划。综观多所国内多校区高校,各校区运行管理布局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按年级横切布局、按学院纵切布局和按功能切割布局。本节通过分析不同布局类型的特点,从而为健全多校区布局规划的协同管理机制提供重要参考。表1呈现了国内高校的多校区布局类型分析。

表1 国内高校的多校区布局类型分析

1.按年级横切布局

按年级横切布局指的是以年级作为划分标准,不同年级的学生被安排在不同的校区[8]。此类高校主要是由于老校区地域规模限制了办学规模的扩展,从而在同城异地或其他城市设立新校区。这些高校倾向于在新校区安排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其他校区负责开展研究生教育。例如,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在新校区良乡校区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研究生在本部中关村校区开展学术研究;
兰州大学将本科生安排在新校区榆中校区接受理论课程教育,研究生则被安排在老校区城关校区开展科研工作。

2.按学院纵切布局

按学院纵切布局指的是以学院为划分标准,不同学院的学生被安排在不同的校区[8]。国内多校区高校较多地采取该布局方式。一些高校按院系相近性划分校区归属,以促进相近学科的师生交流与合作。例如,山东大学的千佛山校区以工科院系为主,洪家楼校区以文科院系为主,趵突泉校区以医科院系为主,每个校区都具有专属的优势学科,并形成了各自的学科特色体系。另一些学校将不同学科进行交错安排,促进学科融合式发展。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在对院系进行校区划分时注重考虑潜在的学科交叉机会,而且特别围绕新兴技术和前沿领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交叉学科学院以促进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

3.按功能切割布局

为了进一步健全国内多校区高校运行管理机制,本节将从具体管理模式、专业学科布局、数字校园建设和文化协同发展四个方面对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三所典型的多校区高校进行对比分析。这些经验的对比分析对于健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协同运行的数字管理机制以及校园文化的协同发展机制具有实践层面的参考价值。表2呈现了三所多校区高校的对比分析情况。

采用双盲法阅片,与1位病理医师一起独立观察每张切片中随机5个不重叠的视野。评分及阳性判断标准[7,8]:①按着色强度:无染色为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深褐色为3分;
②按阳性细胞比例:<5%为 0分,5%~25%为 1分,26%~50%为2分,51%~75%为3分,>75%为4分;
两项相乘,0~1分为阴性,2~4分为弱阳性,5~8分为中度阳性,9分以上为强阳性。

国内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的经费来源包括政府拨款、学校自筹和社会资金,已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拨款为主,以学校自筹和社会资金为辅”的经费组成模式[10]。本节通过分析资金的不同来源,为健全多校区运行管理的经费保障机制提供实践经验。

1.政府拨款

在CNKI数据库中,笔者以“多校区”“运行机制”“管理机制”等为关键词,时间限定为2001年1月—2022年1月,检索得到88篇文献,通过阅读全文,剔除掉与多校区运行管理机制无关的文献后,最终获得55篇有效文献。

2.学校自筹

目标管理是由组织中的群体一同参与确立的具体可行的、可衡量的和有时限的目标,并且基于目标对结果加以考评的一种管理方式[3]。从多校区高校的目标管理情况来看,确立总体目标、明晰细分目标和协调总分目标是做好教学资源配置的关键步骤。首先,确立学校总体目标。总体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且都以促进高校发展为最终目的。其次,明晰细分目标。各校区的下属职能部门、学院系所、研究中心等分支机构紧紧围绕高校总体目标、依据本部门的职能特点和功能定位确立细分目标。最后,协调总分目标。高校所确立的总体目标与各校区分支机构的细分目标相互呼应、相互协调,总体目标把握总体发展方向,细分目标助力总体目标的实现。

3.社会资金

校友捐款也是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近年来,国内一些知名高校收到来自校友捐款,有的用于学校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更新,有的用于科研创新投入和奖学金设立[12-13]。截至2020年7月,全国高校累计接收校友捐款达363亿元,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高校突破15亿元;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南大学等45所高校突破1亿元[14]。

按功能切割布局指的是按高校的科学研发、人才培育和社会服务功能来划分校区,不同校区的功能侧重点有所不同[9]。该模式有利于缓解高校的办学种类多元化所导致的制约问题。该模式可以将不同群体划分开,以便于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同时,不同功能的校区所产生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以科学研发为主的校区有利于促进学术创新,以人才培养为主的校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社会服务为主的校区有利于提升学校声誉。例如,南京大学的鼓楼校区以社会服务为主,仙林校区以学术和科研为主。

表2 多校区高校案例的对比分析

1.具体管理模式

多校区高校的具体管理模式分为以块为主、以条为主、条块结合三种类型。其中,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指的是由学校统一对各校区进行直接管理;
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指的是对各校区的学院安排按照学科群来统筹规划和分校区管理;
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指的是距离近的校区采取以条为主的管理,距离远的校区则采取以块为主的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的多校区管理主要采用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由于东校区与主校区处于同一城市,距离较近,所以采用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即由主校区直接开展管理工作。这两个校区的校区管理委员仅仅需要做好上传下达和日常事务即可。此外,鉴于主校区地处武昌,同济校区位于汉口,其与主校区距离较远,所以该校区采用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即主校区负责宏观指导,各校区的学院负责具体执行,如师生日常教学和文化活动组织。

浙江大学的多校区管理主要采用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该模式有利于远距离校区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来提高管理效率,并促使各校区形成独特的学科集群。在该模式下,校区、部门和院系之间的沟通协调均由各校区的管理委员会负责。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减少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的跨区调动,降低人力成本、财力成本和物力成本。该模式的缺点在于各管理主体(如校区管理委员会、行政部门派出机构等)的管理职责难以明晰,师生所能接触的学科范围较窄,所能享受的学科综合化好处较少。

中山大学的多校区管理属于典型的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广州校区的南校园、北校园和东校园距离较近,主要采取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即由学校层面直接进行统筹管理。但是,考虑到主校区位于广州,珠海校区位于珠海,两者相距相对较远,因此珠海校区采用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即由珠海校区的管理委员会在主校区的指导下进行协调管理。校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做好校区之间的协调工作以及校区内的部门之间和学院之间的管理工作。该模式可以通过分权来缓解远程距离所导致的管理效率低下问题。

2.专业学科布局

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高校按学院进行校区划分的趋势日益明显。不同校区的学院安排通常具有其自成一体的特色,这其中以中山大学较为典型。中山大学立足于国际化视野,专注于颠覆式创新,围绕理工医科和人文社科,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初步形成了集研究型、开放式和综合性于一体的办学特色。目前,中山大学共有五个校区:广州校区南校园以人文社科类专业为主,广州校区北校园以医学为主,广州校区东校园以应用型专业为主,珠海校区以科研成果转化和培养创新人才为定位,深圳校区以生命科学和智能通讯前沿领域为主。

一些高校除了按学科专业划分校区外,还同时考虑了年级高低的差异。浙江大学不同校区的学科分布和学生安排同时兼顾了专业差异和年级差异。浙江大学现有七个校区:紫金港校区以多数专业的低年级本科生为主,之江校区主要为法学专业的学生,玉泉校区主要为理工科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华家池校区以医学院和农学院学生为主,西溪校区主要为教育学和人文学院的学生,舟山校区则主要为海洋专业的学生,海宁校区主要为国际学院的学生。

1939年生于吉林长春。1955年考入东北美专附中,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任辽宁画院院长。现任辽宁画院顾问,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辽宁中国画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画院赵华胜工作室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辽宁省政协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届委员。关东画派领军人及代表性画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为了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各高校除了考虑单一学科的发展需求外,也非常注重学科之间的交融与互补。华中科技大学是在交叉学科方面的典型案例。学校由三个校区组成,学科门类多样,为学科交叉提供了便捷条件:主校区的专业设置相对较为齐全,东校区以建筑与城市规划为主,同济校区以医学为主。华中科技大学为推动交叉学科发展,组建了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院系。一方面,华中科技大学以搭建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为手段,促进多学科交融,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老师同时属于该研究中心和相关学院,这有助于提高老师对跨学科的文化认同感;
另一方面,华中科技大学以组建交叉学科学院的方式推动优势学科的蓬勃发展。交叉学科学院可以从组织层面加速学科融合,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师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可以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

3.数字校园建设

数字校园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教学环境、办公空间、图书资源和课程资料等全面数字化。相比于传统校园,师生在数字校园中可以跨越地域障碍,借助线上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信息沟通。这既可以加强各校区师生的联系,也有助于提升教学灵活性和科研创新性。

为了使班级更加有影响力,必须要建立有效的班委管理制度,在农村的教育里,一个成功的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比较能干,优秀的教师外,还必须有一支优秀的班干队伍。班干部作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桥梁,作为教师的帮手,他们工作质量的高低,工作方法的错对,在同学中威信的高低,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

称取3份的30%HNO3改性活性炭和3份无改性活性炭0.08g于12个250mL具塞锥形瓶内,分别倒入150mL 10.0mg·L-1的DBP溶液,分成2组分别将2 组具塞锥形瓶置于 30、35、40℃的 3 种 150r·min-1气浴恒温振荡器中振荡3h。不同温度下DBP的去除率见图3。

中山大学强调利用数字技术打破师生交流互动的地理局限。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普及,中山大学在多校区办学和教学方式中广泛使用各类信息技术,并加强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的交互融和。无论是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图书馆,还是网络课程都为学生创造了更为便捷和丰富的学习场景[15]。为了在多校区办学中实现优质课程的资源共享,中山大学搭建了教育资源互动平台和专业互动录播系统。对于高校来说,教学资源数字化可以帮助高校实现数字化教育转型;
对于老师而言,资源共享系统有助于老师得到反馈和进行教学模式创新;
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接触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极大地调动学习兴趣和丰富知识储备。

浙江大学通过数字技术降低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沟通成本,提高了工作绩效。为了全面提升学校多校区协同服务效率,浙江大学建设了主数据库管理服务平台,协同建设办公系统和行政办公网,推进建设网上办公系统和科研服务管理系统等。行政管理人员利用这些技术系统可以更便捷地进行数据分享、文件加工和交流互动。此外,浙江大学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并推动了学校治理架构的现代化。

华中科技大学全方位地加速数字校园的建设进程,推进校园物联网快速发展。随着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强调从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全方位助力数字校园建设,尤其是要深化数字技术与基础设施、机制建设和项目管理的融合。为了大力推进在线教学和高校治理走向现代化,华中科技大学尤其关注数据处理和数据储存在数字校园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另外,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物联网已逐渐迈入快速发展期,万物互联产生了海量的实时数据,这为学校管理层的战略规划和决策制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

4.文化协同发展

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无形的管理风格、规章制度和培养体系中,也反映在有形的文体活动、楼宇设施和校园环境中。校园文化不仅体现着高校的历史传统、精神传承和育人理念,而且深深地影响着本校师生的品性道德和言行举止。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与高血压、高血脂、饮酒及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虽然目前的治疗方案已较为成熟,但由于就诊的时间窗差异以及患者自身的体质、后期的康复锻炼等诸多因素[1] ,使得多数患者仍要遭受相关后遗症的干扰,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如何对此类患者有效的诊疗与护理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中医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中旨在探究对于脑卒中患者采用中医延续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以为临床的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地分配给不同校区,是对高校顶层战略规划的一个重大考验。本部分围绕国内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的基本逻辑,从资源配置理念和资源配置效率为切入点,为高校多校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中山大学积极地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旨在促进新老校区的文化协同发展。一方面,大力举办系列优质讲座,通过在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举办一些优质讲座,致力于在新校区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尤其是公益类学生社团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助人精神,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同理心,在活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此外,中山大学将校园文化物化于校园环境中,在校园的自然环境和楼内环境设计中加强学校标识、精神标语和文化图案的融入,使得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相得益彰。

浙江大学非常强调通过各校区的整体建设规划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激励功能。为此,学校分别成立专门的校区文化、楼群文化和院系文化的专职建设小组,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在具体实践中,浙江大学不断优化文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推动文化景观建设。同时,浙江大学在施工建设中开展文化设计工作,融入一些具有校园文化代表性的标志设计和景观建设。此外,浙江大学充分发挥离退休教师和优秀校友的力量,为在校学生讲述校园历史,传承校园精神。

华中科技大学通过调整不同校区的学科分布,为多校区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了独特经验。华中科技大学通过学科布局和学科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主校区以工学为主,形成了严谨、求实和进取的学风;
同济校区以医学为主,形成了友爱、互助、团结的校园氛围;
东校区以城市建筑为主,文化氛围自由且轻松。华中科技大学通过组建交叉学科的学院和研究中心,促使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不同学科科研人员通力协作,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空间和学习氛围。

通过系统地梳理国内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机制研究中的关注重点,为健全多校区运行管理机制确定关键性的指导方向。

1.数据来源

目前,政府拨款是国内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为了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国家持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包括直接资金(如直接拨款)和间接资金(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划拨建设用地)。2020年,国家共投入42 908.15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7.15%,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22%[11]。

2.数据可视化分析

通过对55篇文献的文本内容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文章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为了从关键词角度分析与多校区运行管理机制密切相关的重点内容,剔除单个字以及出现频率较高但与文本分析目的关联性较低的词汇,如“校区”“高校”“学生”“大学”等。如表3所示,在多校区运行管理机制研究中,“学科”“资源”“模式”“文化”“信息”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这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多校区高校运行管理机制对于学科发展、资源配置、管理模式、校园文化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关注。这进一步为后续健全多校区高校运行管理机制提供了重要指引。

表3 多校区运行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高频关键词统计

基于对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的基本视角分析、布局类型分析、经费来源分析、案例对比分析以及研究重点分析,本节将从多校区布局规划的协同管理机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协同运行的数字管理机制、运行管理的经费保障机制以及校园文化的协同发展机制共六个方面入手(如图1所示),致力于健全国内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机制。

图1 高校多校区协同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

1.明晰高校多校区布局规划的协同管理机制

具有多校区的高校在确立布局策略和选择管理模式时要紧紧围绕高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充分发掘不同校区的最大潜力。虽然不同学校的布局策略和管理模式需要根据其不同校区的功能定位和位置距离进行差异性的分配和安排,但总体上都是为了提高各校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1) 明确校区功能定位,确立多校区布局策略。校区整体布局策略的确立取决于各校区清晰的功能定位。多校区高校在顶层规划中,应当以符合高校整体发展基调为前提,以各校区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为指引,以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益为出发点,为多校区布局策略的确立提供依据。多校区布局策略分为以年级划分的横切布局、以院系划分的纵切布局和按功能划分的加割布局。一方面,具有多校区的高校要根据自身特色合理地规划办学体量,综合类、理工类、医学类和农学类等不同高校要基于自身的专业特色对各个校区进行准确定位,要策略性地配置教育资源以充分体现各校区的总体功能;
另一方面,具有多校区的高校要基于长远目标规划校区和学院分布,无论是将邻近学院分配在同一校区,还是将潜在的交叉学院分配在同一校区,都要以各校区的长远发展定位为出发点,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向重点学科予以倾斜,从而助力各校区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16]。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与世界集成电路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2) 基于校区位置距离,选择多校区管理模式。校区位置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选择。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不同高校由于校区位置距离的不同,在管理模式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虽然管理模式不同,但都符合高校各自的实际情况,为高校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管理机制保障。也就是说,这些管理模式并不具有普适性。无论是以条为主、以块为主,还是条块混合的管理模式,都存在相应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因此,高校应当基于自身校区分布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管理模式以实现扬长避短的目的。具体地,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高校应当基于校区位置距离来选择多校区管理模式:对于不同校区之间距离较近并处于同一所城市的高校,可以采用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
对于不同校区之间距离较远的高校,可以考虑选择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
对于不同校区之间距离较远甚至不在同一城市的高校,可以考虑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

2.深化高校多校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

侗族,1985年生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2009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油画第一工作室。结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民族大学第四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研班,第五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精品班,第六届全国青年美展创作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2015年受聘为国家民族画院画家。获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青年艺术人才、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优秀项目滚动资助作品。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展览并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艺术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吴冠中艺术馆、江苏美术馆、苏州美术馆、陕西美术博物馆、武狄天成艺术馆、中国—东盟榜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1) 强调资源配置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各校区的学生为主是高校开展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17]。如今教育质量日益提高,培养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众多高校的办学目标。一方面,具有多校区的高校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虽然各校区的年级和学科有所差异,但要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指引,以开发学生个性潜能为手段,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应用学习提供资源支持;
另一方面,具有多校区的高校要以人才培养机制为切入点,对教育资源进行安排和分配,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要形成理论知识学习课堂、技术转移过渡课堂和知识应用实践课堂的三级联动培养模式。而且,各校区要根据校区的学科特色和年级差异,有针对性地将教学资源向相应的教学工作倾斜。

(2) 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率和共享率。高校管理者要基于多校区的学科特色,通过顶层规划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和共享率。多校区高校在规划校区布局时要立足于长远发展目标,致力于建设多功能型校区。虽然多校区布局为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便利,但也为如何高效利用教育资源带来了严峻考验。因此,各高校在进行具体的资源配置时,需要依据自身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各校区的分布特点确立更加符合自己的分配模式和管理机制[5]。除了保持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外,高校还需要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化系统,逐步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以提升资源共享率。而且,只有通过数字化系统与传统教育资源相结合的新兴资源管理模式,才能最大限度抑制地域障碍和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率。同时,具有多校区的高校要持续优化各校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各校区要围绕自身校区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建设与具体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相关联的基础设施[18]。

3.完善高校多校区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学科发展的日益成熟,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就需要高校加强交叉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19]。为了满足市场的现实需求和多校区的长远发展,多校区高校可以从建设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和保障交叉学科资源支持两方面来建设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平台。

由于受到母语因素,即汉语的语序与传统表达思维定式的干扰,学生在翻译中语用能力会受到相应的局限,进而在运用目的语进行翻译时,会出现无法破除中文语序的框架这一问题。而由于受到语言能力与内容知识能力的限制,学生目前知识储备尚未完善,英语词汇量不足,对词汇的掌握不够深入,在口译过程中会出现无法正确运用某一单词的正确意义,完全按照单词字面翻译的情况,或是无法辨析词义相近的单词不同用法,选择错误的近义单词的情况,从而导致口译译文出现错误。同时在句法层面,由于学生语法知识体系不够健全,并且仍会受到已知知识因素的影响,从而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相应的语法错误,例如时态错误与人称错误等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情况。

(1) 建设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创新评价指标。多校区高校要积极构建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从过程和结果两个角度强化人才培养。一方面,多校区高校可以从过程端出发,致力于打造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校区高校在顶层规划中需要合理安排学院和年级的校区归属,以利于交叉学科的形成。而且,多校区高校需要根据各校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交叉学科特色构建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多校区高校可以立足于新兴技术和前沿领域构建特色突出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这不仅可以促进交叉学科对于未来趋势的把握,而且可以为未来的市场需求培养更加与之匹配的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多校区高校可以从结果端出发,致力于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为了切实提高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多校区高校可以通过评价机制来倒逼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人才形成过程来看,一个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从合格到发展再到成才的复杂过程。因此,多校区高校可以基于人才所处的不同阶段,创新性地确立评价指标。

(2) 保障交叉学科资源支持,提升科研能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训均需要交叉学科平台的支持。多校区高校需要建设交叉学科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资源支持。交叉学科平台是为交叉学科发展提供资源支持的专业系统,旨在深化交叉学科融合和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交叉学科平台分为实体平台(如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虚体平台(如科研数据共享平台)[19]。交叉学科平台既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基本的资源支持,也为其产出科研成果和进行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服务支持;
同时,多校区高校可以通过交叉学科平台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能力。交叉学科平台的建设在复合型科研人才的培养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对于提高科研人才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19]。多校区高校要立足于市场需求和人才缺口,敢于打破学科界限,积极搭建交叉学科平台,大力发展交叉学科。

4.构建高校多校区协同运行的数字管理机制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的多校区协同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数字化和智能化校园的建设为多校区高校的行政管理、日常教学和电子资源共享均提供了便利的环境,这也是所有多校区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构建数字系统载体,促进校区协同管理。高校的各个校区通常是同城异地或异城异地的分布形式,建设数字化系统可以有效打破这种异地交流的障碍,为各校区的信息交互和协同管理提供便捷的技术支持。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高校的各个校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地域上的限制。高校可以基于数字技术搭建数字化平台和打造数字化系统来提高各校区的高效协作。各校区在共同的数字化系统中,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流,而且可以实现行政管理资讯的共享共用,这可以极大地促进各校区的密切沟通。最重要的是,数字化系统为多校区高校文化精神的协同发展建立了一个更具优势的途径。

(2) 搭建数字信息平台,优化资源共享机制。高校各校区的各分支部门应深化资源配置协作机制,推动资源高效配置。由于多校区高校在一些教学资源的使用上会存在重叠的情况,特别是实验仪器资源、文献资源和通识课程资源等。为了使一份资源发挥更多的使用价值,就需要搭建高校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需要致力于协调各校区的各分支部门,以使其提高管理效率、强化信息共享和深化资源配置效用[20]。而且该平台还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便捷地掌握不同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和出借状态,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总之,各分支部门需要基于高校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协作沟通,共同致力于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

5.改善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的经费保障机制

教育经费的保障直接决定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发展规模。为了确保多校区高校能够稳定且可持续地开展运行管理工作,适度且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必不可少。多校区高校不仅要广泛地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致力于为高校的整体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基本保障,而且要优化资金配置,切实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爸,你为什么要这样拼命?你本该安享晚年!”父亲这才说出原因:“小锦,我是想多挣点钱买些树苗,还有些树苗没有种,我干上几个月,这买树苗的钱就全有了。”

(1) 拓宽资金来源。从目前国内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来看,主要包括政府拨款、社会资金和学校自筹。多校区高校为了实现高效的运行管理和高质量的长远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拨款,社会资金和学校自筹应成为各高校获取资金支持的必不可少的来源。一方面,多校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库资源和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优势,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提供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和技能培训来获得相应的经费收入;
另一方面,多校区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高校发展基金会,通过与校友及其亲属建立密切的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捐款和资助,这也是国外高校普遍使用的资金筹集渠道之一。

(2) 优化资金配置。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获得经费支持是基础,关键在于资金的高效使用和优化配置。只有将有限的经费进行合理的分配才能确保最终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在经费的预算管理方面,多校区高校应当以实现各学院和科研院所等二级单位的科研工作顺利开展为目的,充分结合各二级单位的特点,从科研项目、科研能力和科研产出等方面进行经费预算。在经费管理方面,多校区高校为激励各二级单位对于经费的有效使用,应当建立灵活的经费预算审核机制,对于经费投入和产出效益较高的二级单位给予更多的经费倾斜。

6.强化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的协同发展机制

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协同发展是指通过协调各校区的文化资源,使各校区致力于实现总体的教育目标,达到多校区协同发展的共赢效果[21]。基于当前发展现状,多校区的文化协同发展机制可以从精神认同、理念统一、求同存异的角度入手。

加湿器使室内易滋生细菌,增高了孕妇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也可能给胎儿带来不良影响。李馨雅[1]通过临床对比实验,发现晚期妊娠孕妇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可增加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其机制可能是病毒透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谢实发现上呼吸道感染与TORCH感染密切相关[2],若胎儿发生TORCH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流产、早产、畸形或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1) 精神认同,理念统一。校园精神的认同和文化理念的统一是提高多校区高校文化协同和促进各校区凝聚力的重要支柱。高校的校园文化以校园精神为内核,不仅可以有效地团结各分校以形成有力的向心力量,而且可以促使各分校合力助推高校整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和蓬勃向上发展。要真正实现校园精神的认同,离不开各分校区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全面渗透。除了成熟的老校区之外,各个新建的分校区往往还处于完善和持续发展阶段。各分校区在建立伊始就需要以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为根基,并传承和发扬老校区的校园文化理念。只有先缩小主分校区和各个分校区之间的校园文化差异,才能最终形成一种多校区统一的状态。此时,多校区高校开展文化协调的必要基础即为校园文化的理念统一。高校需要在坚持校园文化理念统一中鼓励多校区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只有基于统一的校园文化理念,遵循统一的高校办学目标,才能最终促进多校区高校的协同发展。

(2) 求同存异,文化协同。多校区高校在文化协同发展中需要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并且要通过环境协同来实现校园文化的物化统一。考虑到多校区高校各分校区的成立背景和学科专业不尽相同,所以多校区高校在文化协同发展过程中要在统一文化内涵指引下尊重各校区的文化差异,即求大同、存小异。由于各校区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拥有不同的学院设置,这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管理者在进行总体规划时,要在整合校园文化的背景下促进各校区的多元化发展,这样可以在一脉相承的总框架中体现各校区的独特之处。相比于老校区的校园环境,新校区的校园建设总是显得更加年轻化和现代化,这虽然是符合当下社会环境的校园建设方式,但从校园文化传承和文化协同的角度来看,新校区的环境建设却是明显不足的。因此,为了将校园文化融入师生心中,除了理念教育和精神认同外,还可以从校园环境建设角度入手,通过校园环境这种物化形式,将有助于师生更加直观和深刻地体会到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22]。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多校区的运行管理效率,本研究旨在为健全高校多校区的运行管理机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笔者从总部分部视角、资源配置视角、目标管理视角和协同发展视角分别阐述了多校区运行的基本逻辑,为健全多校区运行管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切入视角和总体的思路指引。从校区布局和资金来源两个角度梳理了国内高校的多校区运行机制,分别为健全布局管理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基础。而且通过对比分析典型的多校区高校的运行管理经验,为健全资源配置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数字管理机制和文化协同机制提供了实践性的参考价值。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国内多校区高校运行的基本逻辑阐述、运行机制梳理和运行管理研究的关注重点,笔者从布局规划的协同管理机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协同运行的数字管理机制、运行管理的经费保障机制以及校园文化的协同发展机制六个方面系统提出了健全多校区运行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这对于各高校的战略规划和实践管理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原以为炮制一个“高于生活”的假象,可以提升一下自己的幸福指数。可这么一看,这只是“泡沫指数”,中看不中用,甚至可能是饮鸩止渴呀。

未来,学者们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多校区高校的运行管理机制进行分析,从而为多校区高校运行管理的战略规划提供更具可推广性的对策建议。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管理机制校区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3期)2022-10-14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问题表征、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4期)2022-07-19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2期)2022-03-08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航天工业管理(2020年2期)2020-04-21如何破解基层治理中的“条块分割”——城固行业系统党建融入社区管理机制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校园英语·上旬(2018年8期)2018-09-10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校园英语·上旬(2018年7期)2018-09-08TheStudyofGenre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2期)2018-06-26哈佛大学《Harvard gazette》大学生(2017年3期)2017-03-21

推荐访问:校区 协同 管理机制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05/60743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