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李春梅,罗昊天,卫 力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 兰州 730050)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素质人才作为我国发展、进步的战略性资源这一观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同时,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文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短板,各地高校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文科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进行了激烈地讨论,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文章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探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理工类高校怎样提升“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以期为我国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并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赋能。

新文科建设是当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协同发展程度的必由之路[1]。新文科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提出了发展的新要求,培育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科势在必行。然而,传统文科的教学与建设往往存在同时代发展与进步衔接滞后、学科创新动力不足、学科交叉融合程度不充分、未将实践教学环节融入学科建设等问题,导致课程学习枯燥乏味,收效甚微[2]。

现阶段部分高校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与管理存在以下4点问题:第一,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国际经济学”具有全球性、发展性、变化性等特点,对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大部分教师对国际经济的变化趋势并不十分清晰,无法满足“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二,教师授课过程中对经济理论部分的陈述过于繁杂,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使用案例过于陈旧、未能将中国实践与国际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等问题,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无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第三,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存在双语教学断层的现象,不仅无法提高学生双语学习的热情,还使得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总体突兀、不合理,无法体现学科间的内在逻辑性,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第四,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不足,使用前沿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不够,未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未通过富有创新性与交互性的软件与平台展开授课,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陷入“形而上”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乏力,学生学习枯燥,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国际经济学”的核心要义。以上问题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提高“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也是急需解决的。

如何为传统文科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何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将国家对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深入落实到新文科建设中去?如何在理工科院校进行传统文科的改进与优化?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展开细致而严密的研究。文章基于兰州理工大学提出的“培养具有工科背景的经济学人才”的目标,在厘清新文科背景下“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质量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教学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析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以便更好地服务高质量教学和高质量人才培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统文科的教育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技术、工具与平台,通过学科之间有效的交叉融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文科[3];
应始终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实时关注学生对相关课程的体验、感受与反应,与时俱进创新课程设置,更好地推动新文科建设。

“国际经济学”课程是全国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承接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4],并结合国际经济背景及其发展,从开放经济层面对宏观和微观主体的经济决策和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与全球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并在国际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其开放性、先进性、实用性、动态发展性和中国特色性内涵。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素养,更要求教师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要以最新的、前沿的、中国的案例加深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和对国际经济现实的理解,还需加强学科间的融合交叉,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思维框架。

研究团队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结合兰州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设置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2018级及201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与少部分2017级、2020级相关专业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31份,收回问卷231份,其中有效问卷214份,有效收回率达92.64%。调查问卷模块设置及分析如下。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模块,问卷主要调查了学生对“国际经济学”必要的先修课程、开课学年,以及是否需要设置双语教学的看法。

“国际经济学”课程需要学生有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一般在学生研习“微观经济学”及“宏观经济学”课程后开展。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均认为“微观经济学”及“宏观经济学”是必要的先修课程,其比例分别为92.99%与89.72%,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应具备“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则认为应先修“计量经济学”以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研究思路与工具。

半数的学生认为应在大二学年,即在完成“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课程学习之后立即开设“国际经济学”课程,超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应在大三学年开设“国际经济学”课程,而认为应在大四学年开设“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只有3人。

72.9%的学生认为需要设置双语教学,其余学生则认为不必设置双语教学。这可能与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能力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15%的学生通过了英语六级,这意味着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教材选择

在教材选择模块,问卷主要调查了学生对“国际经济学”教材的偏好以及是否支持数字平台结合教材的教学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更偏向于通俗易懂型教材,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使用实践应用型教材,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偏好理论研究型教材。另外,大部分学生更偏好使用教师自编的双语教材。

在新冠疫情期间,国内掀起了在线教育的浪潮,部分高校在“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上开设了相关课程,不仅供本校学生学习,更为全国高校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平台,绝大多数学生也认同数字平台与书本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模块,问卷主要调查了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分及教师授课方式的看法。

在学生对教师“国际经济学”课程授课的评价中,大部分学生对教材的选择、PPT的制作及教师的讲解是较为满意的,尤其是教师讲解部分得分的均值为6.82分(满分为8分),高于另外两项指标,这表明教师授课能力较强,但在教材选择及PPT制作上还需进一步优化。

此外,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授课形式已然需要创新,调查得知此形式受学生认可的占比仅为35.51%。而学生希望教师通过案例讨论及热点分析形式进行授课的比例分别为82.24%与73.83%。

(四)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主学习模块,问卷调查了学生课下学习目的及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有接近50%的学生是为在该门课程的期末测试中考取高分而学习,75.23%的学生出于扩大知识面的角度课下学习“国际经济学”,其中也包括兴趣爱好、考取高分等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学生课下学习主动性仍需提高,切不可囿于应付期末考试而学习。

研究团队还发现,75.23%的学生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仅有22.9%的学生选择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学习。

(五)教学能力

在教学能力模块,问卷主要调查了学生对教师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借助的教学工具及教师应注重学生哪方面能力培养的看法。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选择“学习通”及“中国大学MOOC”平台,30.84%的学生选择“腾讯课堂”平台进行学习,也有部分学生希望教师选择“云班课”及“钉钉”进行授课。

在能力培养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应注重学生对既有课本知识吸收能力的培养;
同时,有效的口语表达及应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较为看重的;
另外,有半数学生认为应关注对“国际经济学”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课程考核

在课程考核模块,问卷主要调查了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意见与建议,主要涉及课程平时成绩的给分依据。

调查发现,85.05%及82.24%的学生期望通过课后作业及课堂考勤的方式计算平时成绩,半数的学生期望通过课堂发言及课堂测验进行平时成绩计算,仅有21.96%的学生希望通过计算课外阅读量的形式进行计分。

基于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质量基本内涵的解析及兰州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研究团队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提出如下提升“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路径。

(一)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讲好国际经济和中国实践,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师应始终保持对国际经济的高度敏锐和深刻洞察,及时追踪和捕捉国际经济最新动态,并形成科学的理论认知,注重将中国实践、中国力量、中国故事贯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从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持续提升自身语言素养。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要确保自身对“国际经济学”经典理论及要义、鲜活经济实践的深入理解和吸收内化,还要以精准高效的输出,引导学生充分吸收理论知识、深入理解经济现象,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国际经济学”素养。在教材建设方面,应参考国外原版“国际经济学”教材,结合中国经济,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实践和取得的成就,探索研发更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经济学”双语教材,以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助力“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传播。在教学模式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和对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不断探索与使用更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确保以学生学得好为根本出发点,从多方面洞察并主动分析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及时修正完善,提升教学质量。

(二)优化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复合型人才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语言素养、专业水平有要求,对选课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知识体系也有较高要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课学生的公共英语水平和经济学专业英语水平较低是影响“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应从语言和专业两方面着手建立“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在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中,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课程体系,制定分层培养计划,因材施教。同时,建立从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贯通一体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避免因单一课程开设双语教学造成学生在专业英语水平上的断层,以使教学过程更通畅、知识传承更系统、教学效果更显著。

此外,学科交叉与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和培养应充分利用工科院校背景,打破狭隘的学科观,努力挖掘学科交叉融合点和涉猎领域,并应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以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丰富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路径,积极打造复合型人才。

(三)探索“教学研用”一体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双创”能力,为创新驱动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教育是创新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创新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作为培养各类“专、精、尖”创新人才的摇篮,任重道远。教与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在创新社会建设中,注重知识的传承,并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与时俱进的批判性发展和审时度势的创新性应用意义重大。探索“教学研用”一体培养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将创新意识内化于素质。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在夯实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依托教师科研平台,以及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与实践,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鼓励引导学生尝试相关的科研创新活动和创业项目。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吸收的前提下应用,提高学生“双创”能力,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和创新社会建设在人才培养上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文科双语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8期)2022-10-25简明经济学小猕猴智力画刊(2020年12期)2021-01-07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求学·文科版(2018年7期)2018-05-14孙文科东方艺术·国画(2016年1期)2016-11-16快乐双语新晨(2013年7期)2014-09-29快乐双语新晨(2013年5期)2014-09-29快乐双语新晨(2013年10期)2014-09-29

推荐访问:兰州 为例 双语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06/60789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