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地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张国伟

(文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如何提高思政课改革创新能力、增强教学实效性是困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观点为解决该问题开了良方。文山学院作为一所位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在坚持统一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的同时,又能动性地开展多样性的教学实践探索,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利用老山精神这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地化”,形成统一性和多样性条件下的教学资源有效配给。

(一)“在地化”在教育领域引用的理论要义

“在地化”引用到教育领域并正式成为学术概念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美国,主要是反思和解决全球化、城市化、标准化造成乡村教育衰败的全球性教育难题。所谓在地化教育就是指:“以当地社区和环境为出发点,在语言艺术、数学、社会研究、科学和其他所有课程中讲授概念的过程。它强调亲身实践和在真实世界中学习和体验,促成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帮助学生对自然界的欣赏,并使学生致力于成为更加积极、有贡献的公民。”[1]其要义就是“倡导扎根当地实际,即一方水土特有的历史、环境、文化、经济、文学和艺术,当地社区提供学习情境,学生课业聚焦社区需要和兴趣,社区成员在教学各个方面提供资源,充当合作伙伴。这种地方性的关注有助于学生在学术上参与进来,将现实世界的相关性与知识的严谨性结合起来,同时促进真正的公民身份。让人们准备好去尊重他们选择的任何社区并生活。”[2]根据概念可以判断,在地化教育并非要消解标准化和统一性,而是要在此为前提下革新教学方法、灵活设置课程、充实教育内容。它强调,一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扎根于当地实际办学,充分挖掘和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包括乡音乡土的故事、艺术、历史等来阐述、解释、充实和发展具有统一性的宏大叙事。二是课程设置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兴趣,并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点,形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兴趣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吸纳具有示范性、榜样性的行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并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构建与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伙伴。四是促成学生政治觉醒,尊重和自觉参与社会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二)边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何要“在地化”

边疆地区作为一方水土,不仅代表着地理意义上的自然空间,同时也代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社会空间,其承载着具有地区特色、民族特点的自然、生态、社会、历史等多样化的侧面意义,这是有别于中心城市、中心地区的独特资源。“地方的整体性和独特性,都为课堂教学提供着极佳的教育资源。”[3]正是因为如此,恰好为边疆高校思政课“在地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必要且实际的客观条件。而传统的地方高校实践教学,虽然也相互借鉴,开展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也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但却仍囿于传统“统一性”的窠臼,包括教学方法的设计、教育资源的利用、教学主题的选取过于“整齐划一”,导致实践教学方法可操作性不强、抓手不多,效果当然也是值得存疑的。换言之,仍旧没有解决“接地气”的问题,学校的教育圈和学生的学习圈仍游离于地方的生活圈和现实发展圈之外。而实际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人文社会生活精神风貌和历史传承,都面临着发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即都有打通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的智慧与方案,边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同一方水土互动和勾连可让其更具“实践性”,更接近真实。

(三)边疆高校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地化”模式的转化逻辑

边疆高校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地化”模式有着自身的转化逻辑。在教育内容阐释具体化、多样化的要求下,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形式也必然发生变革。“在地化”实践教学强调以“一方乡土、一方乡情”为依托,与一方水土的生活圈、发展圈对话和交流。那么,在教育教学设计上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有更高的敏感度,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有更多的自觉性。“在地化”实践教学模式强调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孕育之地、纪念馆、研究基地等弘扬场所为教室,以实地调查、考察为基础,以课题研究为纽带,鼓励学生用专业思维、跨学科视角把论文、调查报告、实践心得写在大地上,关心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边疆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好思想准备。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重视主动式、研讨式、参与式学习,强调把书本知识和地方红色文化的精神要义、社会改造、民生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最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激发学生干事创业、守边固国热情的二者合一。

(一)坚持课程建设为本,以课程建设夯实实践教学根基

提升教学效益和质量是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核心议题,2015年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要求“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直接为教学改革和增强教学效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文山学院自2015年起,便开始探索把老山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当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级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之后,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对课程系统性、整体性研究,协调推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老山精神融入实践教学成为课程特色。2018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2019年列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入选云南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建设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把深挖老山红色资源与讲好中国故事有效衔接,课程内容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供给”

实事求是既是我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的关键思路。思政课建设面临的“实事”就是各级各类高校千差万别,其所在的地域都有不同的人文历史风情。要使“统一性”落地生根,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对青年大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那么,各学校就要针对地方实际,“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4],挖掘地方教育资源运用到课程建设中来,打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学校、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思政课的课程建设格局,形成特色。这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地方高校的具体实践样式,也是思政课本身适应多元化、社群化日趋盛行的需要。换言之,把地方教育资源融进教学内容,以鲜活的、具有生活气息的地方故事来阐释教学内容,实现教育教学内容的精准供给,才会更好满足学生个体化的需要。把老山精神融入边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一是加强对老山资源的研究,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理论,把老山精神蕴含的内容嵌入到教学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无缝对接学生的历史观、国家民族观、价值审美等价值引领。二是把握学生追求真善美“偶像”的心理需求,邀请作战英雄现身讲故事,参与实践教学过程,形成榜样的正面激励和引导。三是把边疆地区的民生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变化等具有“老山故事”“老山情”的典型案例与教学内容衔接,把思政课从“遥远”宏大叙事拉回学生“周边”微观感知,引发情感共鸣。

(三)坚持问题导向,激活老山精神在实践教学中的教育资源,教学方式由教师“单向灌输”转向师生“对话启发”

列宁的“灌输”理论对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要旨是先进的社会思想理论不可能自发产生,只能通过各种形式的灌输,才能为教育对象所掌握。然而备受诟病的,就是把“灌输”理论简单等同于机械、单向灌输,这不仅把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理论的灌输简化为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而且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建设。这种弊端要得以彻底解决,就要“以彻底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5]运用老山精神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地化”模式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激活老山精神在实践教学中的教育资源,教学方式由教师“单向灌输”转向师生“对话启发”,具体办法主要有:精心构建实践教学情境,为学生设置“走、访、读、研、讲”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套餐”。从复原组织形式入手,参观老山战役战场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地,朗诵老山诗歌,唱咏老山红歌,举行纪念仪式,让学生“走入”历史情境,接收历史与现实联结的多维信息,设计调研主题、形成研究小组。教师在其中起着指导作用,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教法,以师生对话交流和相互启发完成教学。

(四)紧扣时代命题,把老山精神和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语言,教学话语体系由“教材模式”转向“教学模式”

有文章指出:“‘现场’就是实践教学的‘教材’,包括开展实践教学的遗址、场馆、工厂、农村、社区等。需要注意的是,同课堂教学一样,实践教学的‘教材’也需要向教学体系转化,即‘教材’如何为教师所用,把静态呈现的情、景、物等变成鲜活的教学资源。”[6]但关于教材由静态走向鲜活灵动的具体实践,作者未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共性问题之一,在实践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4],甚至可以说是静态教材变成鲜活的法门。运用老山精神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地化”模式就是用“讲故事”的办法使静态教材变活。一是作战英雄参与实践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教学场景讲述不同的老山故事,用带有乡土乡音的地方性革命叙事来丰富和发展中国革命的宏大叙事,使思政课既具有一般性特点,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二是师生现场交流答疑,适当让渡课题话语权,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自己讲故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紧扣时代命题,设计实践教学主题,使实践教学话语更接地气。与此相应,文山学院从2016年至2019年先后开展了“弘扬老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弘扬老山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老山精神,践行使命担当”主题实践教学。

(一)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收获成长,增强了担当作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该实践教学的显著效果就是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了青年学子的道德实践自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边疆高校得以贯彻落实。近年来,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用青春和汗水铸就强军梦,文山学院近几年来超额完成应征入伍任务数。先后涌现“全国道德模范”“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等优秀学生。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蔚然成风,无偿献血、创建文明城市、春暖行动等均有文院学子身影,多次获得全国铁道团委等相关部门“优秀组织奖”的表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目标意识,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2017年,创新创业项目“老山红色革命遗址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获批进入学校创业园。2018年,创业项目“橄榄绿国防教育服务站”获云南省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红色筑梦赛道组省级铜奖。

(二)引领、带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1.以实践推进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助推实践教学改革。在此模式带动下,多项课程思政研究课题涌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老山精神’歌曲的合唱改编”“老山诗研究”“原创讴歌老山精神歌曲的功能及教育意义”等。

2.推动思政课程建设。依托老山精神开展的实践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利用“老山精神”推进教学模式“在地化”,已入选校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引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在此模式示范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取文山党史、革命斗争史推进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取“西畴精神”推进教学改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选取文山现代农业农村建设、产业园区发展推进教学改革,并各自开始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三)实践教学模式获得省内外专家、同行的认可和肯定

在2018全国新时代高校德育引领学生发展机制创新学术研讨会上,以“以地方资源激活思政课——文山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为题进行交流;
在2019年高等教育会议中心举办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模式与课程设计创新暨金课建设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弘扬老山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题实践教学”的交流发言

2018年7月,《以老山精神引领大学生在新时代担当作为——文山学院用地方红色资源激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荣获云南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一等奖(云高工发〔2018〕27号);
《用红色资源激活思政课——弘扬老山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云高工发〔2018〕29号)荣获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三等奖。2020年12月,以“老山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于2020年被评为云南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

猜你喜欢 老山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老山兰——战士的魂含笑花(2021年4期)2021-08-13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耿老山的大海碗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4期)2017-12-06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边疆 在地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07/60826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