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出镜报道的教学路径探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李 隽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同行同向,从而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的协同效应,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统的思政课程主要关注“显性思政”作用,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发挥“隐性思政”的作用。本文以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出镜报道”为例,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出镜报道教学,使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统一,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统一于课程教学之中。

1.1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教改的新发力点。

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占用专业教学的时间,而应该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之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只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就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能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还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中小学阶段进行,大学生已经成年,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已经不再是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以上观点均具有片面性,既“窄化”了专业教育,又“窄化”了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并非两个彼此分离、互不相干的部分,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教学的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专业课教育之外单独进行的教育活动,显然割裂了二者的内在联系。这种将“价值引领”的工作交给思政类课程、将“知识传授”的工作交给各专业课的做法,可能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各自为政,价值观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无法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能量损耗”。对此,国内的学者早已有所认识,如有学者指出,“在现代多元化社会的基本背景以及在高校分专业教学的基本格局之下,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去引导德性,立德树人很有可能导致价值引领的‘窄化’”[2]。

1.2 出镜报道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契合点

广播电视学专业与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密切,更应主动适应课程思政的教学发展新格局,深挖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作用。

广播电视学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够在广播电视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报道、拍摄、编辑、主持、策划、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出镜报道指的是以记者出镜的形式完成的电视新闻报道,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在大二或大三开设。该课程将结合广播电视新闻史、传播学、叙事学、社会学等理论揭示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的基本规律,通过案例观摩、课堂讨论、小组实战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新闻行业规范,增强新闻敏感性,掌握电视新闻采编技巧,初步具备综合运用编导、采访、摄影等知识的能力。同时,还会让学生进行出镜练习,提高整体出镜水平,使其能够信息完备、逻辑清楚地呈现新闻事实,并能在新闻报道中准确把握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广播电视新闻作品。

因此,除理论课程外,出镜报道课程通常包含大量实践教学环节,便于思政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融入大学生专业教育。出镜报道的最大特点是其充分展现了电视拟人际传播的特点,能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获得“在场感”。而出镜记者充当了电视台人格化符号的载体,通过在新闻现场进行“书写”,以拟人际交往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以说,出镜报道以生动的形式传递了政治立场、价值意识和辩证思维,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与思政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耦合性。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舆论生态、传播途径和媒体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思政教育与出镜报道教学同行同向成为时代的共识。

学者杨金铎将课程思政的特点总结为隐蔽性、依附性和浸润性[3]。结合出镜报道的教学特点,本文认为将思政教育与出镜报道教学相融合应遵循如下思路:

2.1 隐秘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价值观引导

课程思政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主张以隐蔽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将思政元素隐性融入教学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

课程思政的隐秘性要求教授出镜报道的专业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能将价值观简单粗暴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政教育。例如,教师要在一堂“灾难报道”的出镜报道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可以通过汶川地震等灾难报道中记者的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在灾难报道中做到坚持“党性”和“人性”。教师必须清楚,虽然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不能简单、粗暴、直接地表现出来。

2.2 依附性:将思政元素“嵌入”专业课教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专业课和思政课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大学生在思政课上接受思政教育,在专业课上进行专业课学习,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处于分离状态。课程思政要求教授出镜报道的专业课教师不要孤立地使用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而是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将思政元素“嵌入”专业课教学。这既需要专业课教师提升自己的思政育人能力,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又需要专业课教师能够在专业课中提取思政元素,协同发挥专业课教学和思政教育的作用。只有正确掌握课程思政的“依附性”原则,才能真正提升思政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教授出镜报道的专业课教师应当对自己教授的课程进行精心设计,致力于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共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2.3 浸润性:将思政元素浸润教学全过程

浸润性是指将思政教育渗透进入教学的每个环节,而非仅在课程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进行思政教育。浸润性是隐性教育之魂,是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浸润性要求教师精心安排出镜报道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深度思考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丰富和完善教育方式,保证课程思政顺利进行。出镜报道教学通常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浸润性”要求教师无论进行哪个教学环节时都应贯穿思政元素。例如,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将会帮助学生了解获取新闻的渠道,并学习如何对新闻价值进行正确判断,在此过程中可以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并遵守职业道德,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进行新闻价值判断。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各组出镜报道新闻的选题,让他们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 新闻观。

课程思政隐秘性、依附性、浸润性的特点意味着专业课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巧妙安排思政元素,让思政元素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3.1 思政教育与出镜报道的教学目标相融合

将课程思政与出镜报道的教学目标相融合,指的是教师应在出镜报道的实务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将之视为与专业知识教学同等重要的课程内容。

从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来看,出镜报道属于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既包括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又包括他们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技术,其目标是“使学生学习本专业基础理论,为学习专业知识打好理论和技术基础,接受进一步专业基本训练”[4]。将课程思政融入出镜报道的教学目标意味着该门课程不仅有着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应设置思政目标,让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技术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因此,笔者将该课程设立了三个层次的目标:思政目标,即正确的新闻观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
知识目标,即了解出镜报道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掌握出镜报道的性质、功能、特征和规律;
能力目标,即善于发现和提炼新闻线索,掌握出镜报道的结构方式,能够巧妙运用有声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以记者出镜的形式,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出镜报道作品。

3.2 课程思政与出镜报道的教学内容相融合

将课程思政与出镜报道的教学内容相融合,指的是教师应在出镜报道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便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的教学内容。

3.2.1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的讲授中

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并将其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讲授出镜报道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历程时,可引导学生从出镜报道的功能、出镜记者的社会角色及出镜报道的目标等角度,了解中国与西方新闻出镜报道理念的差异,强调采取记者出镜的形式进行报道,体现出镜记者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价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2.2 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选择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

在出镜报道教学中,必须包含案例教学。优秀的出镜报道案例展现了他人的“实战”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也应注意渗透思政元素,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观摩优秀的出镜报道案例,帮助学生在掌握报道技巧的同时,深刻领悟如何在报道中树立国家形象、构建媒体公信力和彰显人文关怀。例如,在讲解“出镜报道的叙事技巧”时,笔者选择了25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寒酸的县委办不寒酸的民生》作为案例。这则新闻叙事结构巧妙,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深入,递进展开,将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视新闻的叙事技巧。不仅如此,这则新闻紧扣时代脉搏,主题鲜明,意义重大,生动展示了如何有温度、有技巧、有深度地在出镜报道中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对于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和作出正确的新闻价值判断具有促进作用。

3.2.3 在实训中引导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出镜报道的课程实训通常包括模拟化实训和现实化实训。模拟化实训指的是“让学生将从案例中观察到的示范者行为在意识中再现,于模拟工作环境中表现出来”[5]。突发事件的出镜报道可能难以把控,这时就可以通过模拟化实训完成。在模拟化实训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讨论模拟事件的新闻元素、报道主题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准确地描绘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可能引发的后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风险,形成合理的报道框架,承担起新闻人应有的社会责任。

现实化实训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真实具体的出镜报道中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实施者。现实化实训通常有三个阶段:一是选题阶段,二是实施阶段,三是验收阶段。在这三阶段中,教师应肩负起引导者的责任,帮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出镜报道的全过程。在选题阶段,教师应让各组进行选题汇报,对于选题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报道思想;
在选题的实施阶段,教师应关注各组进展,帮助学生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在选题验收阶段,教师应组织各组进行成果展示,采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作品优缺点,提高认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3 课程思政与出镜报道的评价标准相融合

将课程思政与出镜报道评价标准相融合,指的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出镜报道创作的思想指引和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将是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出镜报道的评判标准。例如,有的小组以“高考改革”为选题进行出镜报道,教师可以提醒该小组学生需厘清我国“高考改革”的发展史,如“高考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存在怎样的问题,当下的“高考改革”工作重点在哪里等问题。只有充分了解我国的政策方针,才能正确把握报道的方向和重点。

二是将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原则作为出镜报道的评判标准。例如,有的小组为了便于完成拍摄任务,会请其他同学充当演员,采用“摆拍”的方式完成出镜报道作业。针对此种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区分“摆拍”和“场面调度”,明确“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三是将是否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群众性原则作为评判标准。新闻舆论工作的本质就是群众工作,肩负着关心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使命。坚持正确的群众观是做好出镜报道的重要保证,因此,评判学生的出镜报道作品,应以学生的作品是否聚焦群众关心的问题和表现群众的真实生活为重要评判依据。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专业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中国饲料(2022年5期)2022-04-26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专业化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50期)2018-02-22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汽车维护与修理(2015年6期)2015-02-28

推荐访问:视域 探析 路径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07/60840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