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闽南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叶忠惠

(福建省石狮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福建石狮,362700)

秦汉以来,闽南逐渐成为北方和中原汉人南迁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南迁汉人带来的民俗信仰与当地文化不断碰撞融合,成为闽南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闽南地区自然资源无法支撑不断增长的人口,一些人开始外迁,乃至走向海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对外传播。

学界认为,福建最早的民族是闽族,其文化与同在东南沿海的越族相似。战国时期,浙江地区的越族南下闽中,与闽族融合,形成闽越族。闽越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催生了图腾崇拜,如为吓走水怪,闽越人将身体文上蛇的图案,产生蛇图腾崇拜现象,这其实就是古代巫术中的“模仿术”。

到了东汉初年,道教神仙思想传入福建,与闽越族巫术文化结合,形成闽越族巫觋(注:女巫为巫,男巫为觋)信仰,对闽越族祖先崇拜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根据福建民间传说,闽越族始祖“武夷君”受上帝之命,在武夷山“统录群仙”;
闽越族的另一位始祖“太姥”受某仙道“九转丹砂之法”,农历七月初七乘五色龙马而去……在道教文化影响下,“武夷君”和“太姥”被改造成民众竞相敬拜的地方神。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闽南地区的妈祖信仰。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记载:“妈祖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1]可见,妈祖生前也是巫觋。

闽越人好巫尚鬼,以巫为神,有将去世后的巫觋当作神仙敬拜的传统,正是当地文化与外来宗教融合后的结果。晋永嘉之乱后,出现了数次汉人南迁的高潮。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批民众举家南迁,给闽南输入充沛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文昌祠、城隍庙、关帝庙、土地庙之类的宗教建筑和与之相对应的民间信仰、民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闽南民间信仰的内容和形式。随移民而来的民间信仰经过积累、沉淀、扬弃,逐渐本土化,使诸如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开漳圣王之类的地方土神在外来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的影响下,渐渐被信众改造成法力无边的大神,尤其是莆田湄洲的妈祖娘娘,成为影响广泛的平安海神。这些由地方土神演化而来的大神,生前的善行和神迹之类留存在相关庙典和地方史志中,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资源。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商贸空前繁盛,“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刺桐港已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在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天主教(圣方济各派)、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伊斯兰教、婆罗门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域外宗教和异邦民间信仰随商旅、传教士源源不断从海外输入闽南。这些外来的宗教文化与福建地区固有的巫觋信仰、中国传统儒道佛信仰文化相互融合、扬弃,实现本土化后,衍生出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和宗教分支,如基督教分支长老会、安息日会等。

闽南沿海地区耕地不足,淡水资源匮乏,中原和北方汉人源源不断迁入闽南,超出了当地自然资源的承载,部分汉族移民从“地狭人稠”的闽南沿海向“地广人稀”的内陆山区进行二次迁徙。在此过程中,民间信仰跟随移民的脚步继续向其他地区传播。如宋代大批泉州和莆田人向广东潮州迁徙;
明清时期,有相当规模的泉州渔民向浙江温州平阳一带迁徙等。诸如广泽尊王、清水祖师、灵应夫人、保生大帝等民间信仰随之传到迁入地,有的信仰传到迁入地后被再次传播,传向更远的地方。

闽南人大规模向台湾地区迁徙始于明末清初。明代崇祯年间,闽南地区遭遇大旱,郑芝龙招募数万闽南饥民,用海船载至台湾。而后郑成功收复台湾,下令官兵眷属一起迁移台湾。郑氏父子据台时期,东渡台湾者可能有十数万之众。1789年,清政府取消海禁,大陆向台移民数量猛增,截至1926年,“全台湾375万汉人中,有311.5万人祖籍为福建,约占83%。福建人中,漳泉府籍者共约300万人,占闽省籍人的90%”。[2]闽南民间信仰随移民源源不断输入台湾,慢慢发展成为台湾民间信仰的重要成分。总体看来,台湾民间信仰与闽南民间信仰高度同源,台湾一些民间信仰几乎是闽南民间信仰的复制和翻版,诸如妈祖等“闽南籍”神祇和闽南风格的宫庙庵殿在台湾不可计数,甚至可以说,闽南有的神仙,在台湾都有复制和翻版。

闽南信仰文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离不开泉州这一重要城市。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早在唐代,晋江籍航海家林銮的船队就已向东行至夷州(台湾)、琉球(冲绳);
向南达菲律宾、蒲端、甘棠、渤泥、三佛齐;
西南方向到达维力、扶南、占城、交趾一带。闽南民间“海神”信仰(如玄天上帝)随之传出。宋元以来,泉州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大批沿海居民出国经商定居。“吕宋居南海中,去漳州审近……商贩至者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3]走出国门的闽南人与日俱增,闽南民间信仰被出洋的闽南人带到海外。明朝初年,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此后琉球国王多次派人入闽学习风水和占卜;
郑和七下西洋,他的船队曾到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带去中国的商品和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也把诸如妈祖、玄天上帝等信仰文化带到当地。明末清初,福建是中日海上贸易的主要口岸汇集地,大批民众移居日本,推动妈祖信仰在日本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移居欧美的闽南人日益增多,妈祖、关帝等信仰文化随之传到欧美。

闽南民间信仰是闽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好民间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有助于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是勇于拼搏、不惧挑战的民族精神的积淀。无论是中原或北方汉人长途跋涉迁徙福建,还是闽南人排除万难东渡台湾、迁居海外,他们走过的路无不充满艰辛。一路走来,他们不得不直面毒蛇猛兽、饥荒瘟疫、水患匪患等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灾祸与磨难。每当遭遇不可抗拒的灾祸,无助的人们祈求“故乡之神”护佑,坚信“故乡之神”能带领自己走出困境。这种朴素的宗教情怀在深陷绝境的人们心中生发出强劲的精神力量,使他们无论迁徙异乡还是行舟大海,即使遭遇险境也不慌张、不惧怕,总能沉着应对。这种发自内心的勇敢坚韧、沉着冷静和不畏艰险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这些经过九死一生、经年累月慢慢积攒起来的战胜苦难的经验和经历,渐渐内化成为人们心中诸如勇敢、坚强、团结、无私、奉献之类的优秀品质,经过积淀和提炼,慢慢升华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经历和经验积攒的过程中,人们抗挫力、凝聚力等意志品质也在与日俱增,这不仅使他们自己进步成长,同时也推动整个民族发展、进步和成长。

二是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播。明代航海家郑和敬奉妈祖,他在拓展海外商贸、开展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把妈祖信仰中的博爱精神、教化众生向善的思想内核远播海外。郑和到访过的诸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均修建有妈祖庙,妈祖信仰和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在当地广泛传播。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三是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比如妈祖文化,它是中华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千年的传承,不仅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受到民众认可,更是海外华人寻根的一种印记,在当代世界文化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增进了国人的文化自信。散落海内外的闽南籍华人华侨,更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妈祖信俗活动唤起集体记忆,相互联络乡谊、交流情感,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得到强化。

总之,闽南民间信仰在增进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利用好民间信仰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增进海内外华人华侨血脉亲情、提升文化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妈祖闽南信仰 闽南文化传承快乐语文(2021年11期)2021-07-20与信仰同行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信仰之光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妈祖祭典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论信仰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铁的信仰军营文化天地(2018年2期)2018-12-15闽南,闽南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万国茶帮”拜妈祖海峡姐妹(2016年7期)2016-02-27

推荐访问:闽南 信仰 民间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08/60873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