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覃泰树,邓国彬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青年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管理,并明确要求各高校必须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必修课程,使高校“安全教育”有教材、进课堂、占学分。“大学生安全教育”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和保障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讨论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对策,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和实效,对增强青年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培养忧患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筑牢大学校园意识形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观,牢记维护国家安全使命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1]。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16个方面,是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障。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责任重大。而现今部分大学生仍存在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不够清楚、理解片面、对于维护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不能很好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使命,甚至有个别高校发生大学生泄露国家机密事件,造成巨大损失和恶劣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多变,迫切需要发挥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观、牢记维护国家安全使命的主渠道作用;
运用好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课程思政”等多学科知识,从不同视角阐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价值及其重要性,不断提升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牢记维护国家安全使命,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对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培育青年学生忧患意识,提高学生防范风险能力

《左传·襄公》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忧患意识是5000多年来中华各族人民历经磨难所形成的生存和发展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增进忧患意识、提高防范风险能力,也成为了我们党不断夺取伟大胜利的宝贵经验和重大原则。忧患意识不仅体现责任,也表现为一种担当。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攻坚克难、接力奋斗,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目标,满足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诉求,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安全是人发展的根本前提,大学生安全问题一直是新时代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交通事故、溺水、火灾、电信诈骗等安全问题,成为威胁高校安全稳定和发展改革的隐患,也给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如何把百年来党的忧患意识转化提升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青年大学生防范风险的能力,是高校必须重点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3.抵御不良文化思潮渗透,营造良好校园安全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西方不良思潮的渗透有很大的隐蔽性,覆盖面越来越广,手段也越来越难以预料,马克思主义失语、失踪现象在高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严重冲击着高校校园先进主流文化,给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和文化建设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也给大学生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青年大学生正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民族观形成发展时期,缺乏对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往往更容易受到不良文化思潮的“狩猎”,被所谓的“自由”和“民主”蒙蔽。校园安全文化是高校安全稳定管理工作的内生动力,高校要主动适应新时代、新环境、新挑战,通过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发展方向,寓安全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提升他们对不良社会思潮和文化的识别能力,筑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阵地,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把青年学生凝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4.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筑牢校园意识形态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传播知识、传承发展文化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更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新时代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文化价值在高校校园交错映生。特别是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部分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技术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不良意识形态渗透,企图使青年大学生认同西方国家价值文化,否定中国文化,甚至抹黑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如何通过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推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筑牢校园意识形态屏障,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高校安全教育作为高校安全稳定管理的主渠道,也是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善于把我们党领导团结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融入到安全教育中,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阐释清楚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使青年大学生在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的洪流中学会明辨真伪是非,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筑牢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之“钙”和文化自信。

1.部分高校重视不够,安全教育滞后于国家发展需要

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一样,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培育时代新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宣部、教育部等明确指出,学校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严格落实安全教育内容,推动高等学校加大安全教育力度。而现实中部分高校重视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投入不足、安全教育课程教师配备不足,甚至部分高校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直接上岗任教,有的高校重视传统的生命安全教育而忽视新时代下非传统安全教育。其次,有些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考核评价上,重视度不够,不注重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导致教育改革“指挥棒”作用发挥不明显。也有部分高校不重视安全教育课的考查考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安全教育和课程建设的发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滞后于国家实际发展需要。

2.教育方法单一,课堂教学缺少“亲和力”

新时代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做好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溺水、用水用电安全以及卫生安全等传统安全教育;
也要注重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经济、军事、政治等非传统安全教育,对教育的方式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全教育应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国家的具体部署,通过创新教育方法,网上网下深度融合,将安全教育融入到青年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然而,部分高校安全教育方式相对单一,甚至有些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缺少互动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也进一步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亲和力不够。

3.教育内容不丰富,没有达到“活起来”的要求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涵盖管理、心理、思政、形势与政策等多个方面,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课时少,且部分学校的安全教育课教学体系不完善,各学段课程、教学内容等教育资源缺少互联互通,部分内容有交叉重复,容易导致学生反感或提不起兴趣,部分学生错误认为安全教育课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有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理论内容偏多,也未能将社会上发生的与安全相关的典型案例和热点问题及时反映到课堂上,未能将校内与社会、高校之间、区域与学校等发生的安全教育案例融入教育教学内容中。显然,已经发生的安全案例对同学们有很好的启发和警示作用,但这些“宝贵”的案例也常常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 “我们要”“同学们应该”“你们不能”等苍白无力的说教。还有些教师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授课中常采用 “灌输式”和“一言堂”,缺乏对学生的启发、互动和交流,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反馈,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煎熬,老师也很累,也进一步导致了课堂教学没有 “活起来”,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4.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整体协同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价值取向的正面引导起非常关键的作用[2];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长期以来形成的好的方式方法,可转化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的实效。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时,往往忽略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但是在实际中往往有些高校不重视发挥两者之间的整体联动,实际育人效果达不到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客观需求。特别是部分教师常常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和整体协同作用的发挥,不能很好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方式方法及时消除大学生在相关的安全案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安全问题时很难作出理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1.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安全教育主体的整体性协同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课程内部各要素的整体协同,更离不开安全教育主体间的协同联动。高校要从体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内在要求的战略高度,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以系统整体思维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建设方向”[3],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时代要求的全局中,把握好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发展目标,聚焦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把高校改革发展和特色专业学科发展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和教学质量提升的效能。构建纵向和横向各层级的整体协调的安全教育体系,健全和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体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和二级学院各司其责的安全教育领导体系和运行机制,打破各专业学科、上下级、各学院间合作沟通的壁垒,形成整体的育人合力。同时,要强化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不同育人主体的整体联动,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专兼职队伍的协同互动,促进各教育主体的育人功能,使安全教育主体形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育人新格局。

2.教育方法多样性,打造网上网下相融合的协同模式

新时代下推动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原则,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材使用和教学管理的统一要求,紧紧围绕教书育人和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客观规律,遵循青年大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因时制宜,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安全问题,采取差异化教育方式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和感性接地气的教学方法开展好大学生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其次,要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与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大学生安全教育网上网下相融合的协同教育模式。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具有呈现内容形式多样化、展示方式丰富等重要功能,我们要善于把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这些重要的功能运用于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中,借助大数据、VR、人工智能、5G等技术手段,把与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问题剪辑成小视频融入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育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成为学生爱听、愿听的课程,增强课堂教学的育人实效,促进青年大学生从思想意识、实践行动上自觉筑牢安全防线。

3.丰富教育资源,提升安全教育的生活性和针对性

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要讲传统安全也要注重非传统安全,不仅要讲国内大环境安全也要关注国际大环境安全,归纳研究已经发生的安全案例并做出理论思考,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防患于未然。胸怀“两个大局”,大学生安全教育应该突出正确的价值引领,强化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的融合,聚焦国家整体安全观、理想信念、国内外环境等方面,把彰显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和高校相关的科研、文化、网络、心理、管理等多方面育人资源融入到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及时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与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接受的“滋养大餐”。用好课程教材里的“小课堂”育人资源,用活“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整理校内外安全教育实践育人内容,把富含生活元素的育人资源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不断拉近教育与生活的距离,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还要利用好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大学生安全实践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补足青年大学生精神之钙,强化“四个认同”教育,筑牢“四个自信”,使青年大学生自觉树立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注重整体协同,使安全教育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
这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发挥好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对青年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培养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教学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之中,不断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其次,要充分运用和借鉴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认同、价值引领、责任担当、品德修养等融入到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最后,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过程、方法、载体、目标、内容评价等进行整体性优化和设计的效能,转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所蕴含的价值和理念,赋予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行发力,真正形成协同效应,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整体实效性。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人生十六七(2016年14期)2016-12-01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推荐访问:探析 教育改革 新时代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10/60946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