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适模型的文化云平台运行体系构建——以“重庆群众文化云”为例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陈 珊

(西南大学 国家治理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00)

(一)政策背景

2016 年12 月25 日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纳入其中,该法律在第三章“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第三十三条提到,“国家统筹规划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库,实现基层网络服务共建共享”,这一举措也是对第四条提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性、便利性”要求的积极响应[1],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17 年5 月,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中提到,要“搭建群众文艺交流展示平台”“群众文艺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数字文化馆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宽广的创作平台,以拓宽公共文化传播渠道[2]。

“十三五”时期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关口。2017 年7 月,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规划强调,要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建设综合性、一站式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平台间互联互通,以提供一站式、普惠性的文化服务,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3]。

2019 年4 月,文旅部印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要求建设“公共文化大数据平台”,最终实现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平台的统筹管理、创新发展、体系标准、有效整合、共建共享[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五篇第十七章第三节提到,要“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

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

第十篇第三十五章第二节提到,要“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专栏13(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第三点提到要推进国省市县四级融媒平台建设[5]。

早在2015 年,重庆市就提出要“立足‘四个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举措之一就是“创新传播载体平台”,通过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统筹文化信息资源,拓宽文化资源传播渠道,提升文化资源和文化相关信息的传播能力,实现共建共享,不断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6]。《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四篇第十一章第三节中提到,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孪生城市等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推动居家生活、就业创业、旅游休闲、购物消费、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第九篇第二十九章第一节提出要“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线上线下互联互通。

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建强用好区县融媒体中心,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第三十章第一节提出要“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数字阅读、数字影音、VR/AR 游戏、全息展览、绿色印刷、文化智能装备等新业态。

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打造文化专网。

推进重庆云上文旅馆、智慧书城、智慧广电数据中心、文化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培育数字文化生产线,创新数字文化消费场景”[7]。

(二)平台简介

“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是一个聚焦重庆文化领域,提供公众文化生活服务的交互互联网平台。

“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将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和资源加以整合,通过线上传播与线下享用结合,形成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新模式。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文化资源和信息得以在受众人群中传播和分享,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快速传播,以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聚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打破公共文化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壁垒,进而创造和培育新的文化服务形态。

与此同时,云平台还将大数据与公众的文化需求相衔接,使得供给方对公众需求捕捉更为敏锐和精确,更大程度上实现供需对接[8]。

2014 年11 月,在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委(现重庆市文化与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群众艺术馆的共同支持下,重庆公共文化物联网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重庆市群众艺术馆线上官网与线下体验空间顺利打造,并围绕群众需求,在2016 年将已有的线上线下平台设备整合,打造了“三网合一”的重庆文化馆(站)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该平台以“1 个主平台+40 个区县分平台+1 100 个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N 个群众”为架构,主要有信息发布、活动开展、大数据等15 个功能板块。2017 年11 月,“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上线试运行。其核心理念是以公众为中心,整合文化服务信息资源,通过资源整合、统筹管理,实现信息充分开放、资源充分共享、公众充分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9]。

“重庆群众文化云”着力向全市群众文化系统的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进发,致力于精准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平台服务便捷化、资源供给多样化、统计分析数据化、决策管理科学化、宣传推广立体化,积极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数字化文化服务。

“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主要面向三类核心用户:人民群众、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馆(站)。

并分别对三类核心用户提出期待:人民群众要结合自身实际和文化需求,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使自己成为群众文化创作、展示和传播的主力军,在参与中实现自我完善并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管理部门要围绕政府职能,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和数字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了解掌握群众文化发展建设情况和群众需求,检查、督促、指导和考核文化馆(综合性文化中心)各项工作开展情况,积极推动群众文化的繁荣兴盛;
文化馆(站)要围绕文化馆(站)业务职能,探索新的服务途径,精确群众文化需求,线上线下结合,不断深化文化服务的普惠性。

平台开展的核心服务主要包括:一是信息发布(文化动态、公告通知、文化礼包、政策法规等);
二是本馆概况(免费开放、馆内外VR 全景展示等);
三是资源赏析(文学经典、特色文化等);
四是网络课堂(预约报名、视频教学、慕课教学、培训直播、网上咨询、教师展示等);
五是文化活动(活动预告、活动视频、活动投票、活动抽签、在线报名、爱心众筹等);
六是数字场馆(数字展厅、数字剧院、数字体验厅等);
七是直播点播(在线直播、在线点播、视频会议等);
八是大数据服务(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可视化展示等);
九是在线互动(报名、点赞、分享、收藏、评论等)。

此外,“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还通过“百姓点单,政府配送”的方式,支持志愿参与和政府购买,通过推广文化培训、文化演出、文化讲座、政策宣传、展览展示等数字文化资源以及志愿服务、网络教学视频、免费开放空间等其他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三)问题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互联网+”、AI 等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随着移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其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实践越来越多,联系愈加深入,打破了文化服务的时空壁垒,缩短了服务主体、资源与目标受众之间的距离,极大地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进程。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是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传播范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重庆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卓有成效。在信息资源方面,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搭建了重庆群众文化云、重庆市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为推动重庆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较为完备的信息网络资源平台支撑体系。

在信息传送方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QQ 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手段,向群众推送文化信息,分享文化资源。

重庆市借助“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营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以线上整合带动线下共享,更进一步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虽然重庆市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已经取得不少成绩,但数字文化服务工作中仍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研究以“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为研究视角,分析该平台在建设、管理和运行等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可行对策,以期助力平台建设更加完善,推进重庆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更进一步提升。

文化云平台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服务相融合的平台。

通过科学技术这一媒介,将整合后的公共文化信息与资源共享给用户,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途径。

王淼、经渊通过了解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的前期需求,探究其技术和资源取舍,深入分析云平台的支撑体系后,提出基于SaaS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的构思[10]。马岩、郑建明等认为目前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诸如推广不足、传播受限、用户交互较差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对策[11]。

唐义、徐薇以“韵动株洲”云平台为切入点,分析PPP 模式在云平台中的动力、信息交流、投资回报、监督等机制,探索云平台更多更有效的结合方式[12]。

张树臣、陈伟等运用云计算思想,对云平台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及软件应用三个层次进行详细设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的总体框架[13]。

韦景竹、王元月通过对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的相关指标进行测评,得出用户对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资源、服务、页面设计等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 用户预期与感知的正向差异以及差异的大小均和用户满意度呈负相关[14]。

韦景竹、李率男在DEA 模型中运用从网站规模、内容、结构等视角选取的指标,通过计算分析,认为规模效率是制约运营效率的主要因素[15]。

从各学者关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及技术支撑平台方面的具体实践中得知,目前我国在理论基础以及科学技术的铺垫下,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关于公共文化云平台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尝试在先前研究基础上,以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为主题,以“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为研究对象,构建云平台运行体系,就其运行问题及优化路径进行较为深入地研究,以期丰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相关研究。

(一)政策执行互适模型

政策执行互适模型(如图1 所示)由M.麦克拉夫林在其《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

在该模型中,政策执行者不仅仅进行简单的动作执行,目标群体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会基于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调适的程度也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最终效果。

图1 政策执行互适模型

(二)政治系统理论

戴维·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一书中为公共政策分析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模型,他认为政治活动可以通过由许多过程构成的一个系统去分析理解,政治过程应该被阐释为持续不断并且相互关联的一连串行为。

该理论的核心研究问题就是探讨政治过程如何构成一个系统,并且分析该系统是如何具体运作的。

具体作用机制如图2 所示。

图2 政治系统理论的简化模型

(三)子系统构建

根据政策执行互适模型和政治系统理论,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实际,笔者将文化服务云平台体系划分为三个子系统:需求子系统、供给子系统和反馈子系统。

1.需求子系统

需求子系统(如图3 所示)主要发生作用于文化服务供给发生之前。

政策执行者了解平台用户的文化需求,从而为精准供给文化资源奠定基础。

在该运行体系中,最直观的政策执行者就是云平台本身(包括基层文化机构和人员),用户向政策执行者传递自身文化需求,根据政策互适理论,政策执行者对于用户的文化需求并非照单全收,用户对于政策执行者的反馈也并非全盘接受,两者之间存在不断协商、交流、妥协的过程。

协商结果取决于需求的合理性、政策执行者职能范围、可利用政策资源等。

协商一致(并非绝对一致)后,政策执行者将用户的最终文化需求传递至供给系统。

图3 文化服务云平台需求子系统

2.供给子系统

文化资源供给是公共文化服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供给子系统(如图4 所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意义重大,云平台从外在形式上看就是一个供给子系统。

供给系统中接收到的文化需求有两个来源:需求系统和反馈系统。

通过政策执行,文化需求由需求系统传递至供给系统,供给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进行资源获取和资源整合。

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可持续、高质量,其供给主体也需要多元化,云平台应当统筹社会、市场、政府三大主体进行资源获取,在文化服务云平台的供给子系统中,基础文化资源保障来源于政府职能部门、文化事业单位、 文化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文化资源的整合,通过主动上传与被动抓取等双向途径得以实现[13]。市场文化资源供给方式主要是由政府向市场购买;
社会主体包括社会组织、个人等,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提供文化服务;
政府通过政策、财政、基建等方式提供文化资源。

供给系统将获取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并进行用户管理和数据分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并将整合后、满足用户需求的资源传输回需求系统,此为文化供给过程,包括用户偏好推荐、用户需求回应等方式。

紧接着这一连续的过程进入反馈系统。

图4 文化服务云平台供给子系统

3.反馈子系统

反馈子系统(如图5 所示)与需求子系统紧密联系,其功能和过程存在重叠之处,无法完全区分开。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反馈子系统发生作用于文化服务开展之后,而需求子系统在文化服务开展之前运行。

接收到供给系统提供的文化资源(服务)之后,平台用户通过满意度问卷、留言、评论、直接交流等形式将其感受、评价、意见、建议等形成新的文化需求反馈至政策执行者,与需求子系统相似,这一过程也是用户与政策执行者相互调适的过程。

协商一致后,政策执行者将最终的文化需求传递至供给系统。

图5 文化服务云平台反馈子系统

(四)运行体系构建

云平台运行过程,实质上是需求、供给、反馈不断循环发生的过程。

整体上看,这一过程符合政治系统理论, 该系统的外界环境压力是用户文化需求, 运行体系 (如图6 所示) 的核心——供给系统相当于理论中的政治系统, 而输出的文化供给即系统理论最终输出的政策。不可忽视的是,在需求、供给、反馈三个子系统中,“监督”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完善的监督机制应当渗透在整个云平台体系运行过程中,以保证每一个环节都得以落实执行。

至此,一个以云平台为载体、数字资源为主要形态、数字服务为渠道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运行体系得以建立。

图6 文化服务云平台运行体系

(一)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平台效能可理解为平台功能实现的程度,在运行体系中体现为供给子系统所提供的文化资源使用情况、群众参与情况和公共文化服务目标实现程度。

文化云平台实质是文化资源的载体和传输渠道,通过技术支撑摆脱了公共文化服务对物理空间的硬性要求,打破群众使用公共文化信息和资源的时空壁垒,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但“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在使用效率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部分区县分平台浏览量寥寥无几,发布的活动、信息等鲜有问津;
云平台首页设置有“数字体验”“数字剧院”“数字展厅”等按钮,但“数字体验”中的内容仅仅包含数字书法体验机、互动舞蹈体验设备、舞蹈体验机、数字体验馆等设备设施的一张图片,无使用演示图示或示范使用教程、群众使用视频,也无群众进行亲身数字体验的内容;
数字剧院、演播厅、艺术中心等文化场所的“场馆活动”“精彩回顾”等版块均无内容。

网页上大部分培训、演出、展览等活动只是呈现在平台上,无法通过平台了解活动的主要内容及预约,相比公共文化服务,更像是文化工作记录。

此外,各种类型的活动在平台发布后,活动预约率(演出类活动)仅有47%,更有部分类型的活动预约率仅有9%(如表1 所示)(文中数据均由笔者整理自“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

在这一层面,显然平台只是作为一个资源展示的窗口,并未发挥其应有的通过技术连接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用数字手段进行文化资源供给、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

表1 “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各类型活动发布量和预约率

(二)区县间文化供给差距过大

各区县公共文化服务情况受财政、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差距,并在云平台上有所体现。

如平台上的活动室发布量,江津区发布活动室数量达285 间,但綦江区仅仅发布了90 间。

根据平台“你点我送”功能,笔者进行统计计算之后,发现不同区域之间文化服务的物联网配送情况差距较大:在“你点我送”版块,主城区各区县平均每163 人方可享受一次文化配送服务,而渝东北需要371 人才可享受一次,渝东南和渝西分别需要307 人和308 人。

此外,各区县供给主体之间尚未进行文化资源的整合,仍旧按照传统的方式孤立地进行资源供给,未能充分发挥云平台优势。

主城各区县在文化资源供给上更加富有优势,例如渝北区云平台中各种类型活动丰富供给,但城口县等区县所享受的大多为演出性活动,缺少培训阅读展览等类型的活动。

云平台主要通过提供文化信息、文化资源等为群众服务,但“重庆群众文化云”部分区县在活动发布和更新方面存在不及时更新甚至不更新,导致不同区县群众享受文化信息存在差距的状况,如城口县“配送要闻”“政策法规”等版块内容稀少且陈旧,最近一次更新时间在2018 年;
渝北区“政策法规”等版块无内容;
双桥经开区网页仅有通知公告等内容,培训等活动内容最近一次更新在2019 年,且艺术专栏中大部分版块无内容;
江北区“党群建设”版块更新为2019 年。

(三)资源配置丰富性均衡性有待提高

供给与需求之间有效衔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资源的效用。

目前云平台供给错位、缺位情况凸显,如平台部分活动群众参与爆满,而一些活动则无人问津,供不应求、供非所需等情况均有所体现。

根据发布活动情况统计,平台发布的活动(如表2 所示)中,培训类活动占活动总数的52%(免费开放培训41%+其他培训11%), 演出类活动占23%, 讲座类活动仅占6%;
在平台发布的数字文化资源(如表3 所示)中,培训类资源占48%,演出类资源占20%,讲座类资源占11%。

从活动和数字资源的发布情况看,云平台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资源类型较为单调,且缺乏当地特色,主要是培训类,其他类型的活动和资源偏少,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供给偏好。

根据统计,平台用户中男性用户占据大多数,拥有70.54%的比例,女性用户仅为29.45%;
其中退休人员占38.55%,在职人员占27.51%,学生群体占18.45%;
其中“90 后”占41.22%(“90 后”35.72%+“00 后”5.5%),“80 后”占 16.67%,其他年龄层占 42.09%。

云平台并未根据不同活动或资源的群众喜爱程度进行调整,也未根据不同性别、不同群体或不同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文化资源供给,而是为所有受众提供同质化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服务的可用性。

此外,平台仅提供群艺馆相关的文化资源,其他文化机构和其他类型的资源在平台中无法触及,资源配置较单一。

表2 “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发布活动类型及其占比

表3 “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发布数字文化资源及其占比

(四)群众互动性和参与度有待提升

在平台运行过程中,用户与平台间互动较少,平台发布的数字体验、数字展览、艺术专栏、爱心众筹等版块浏览人数较少,大部分内容浏览累计人数仍处于较低水平,活动、培训、特色文化等内容“想去”“点赞”“收藏”“分享”等互动较少或几乎没有,说明群众参与情况以及供需之间的契合程度有待提升。

各种类型活动预约率均不高,演出类活动预约率占47%,其次是讲座类预约率占36%,培训类活动预约率仅占19%;
黔江、长寿、铜梁等多区县场馆预约率均为零;
万州、秀山、涪陵、北碚等多区县活动预约率低于10%(如表4 所示)。

与此同时,平台未建立意见反馈、评价或留言版块,用户对于云平台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得到及时反馈,群众文化需求和使用感受未知,服务效果无从得知。

从一定程度上看,用户在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降低,无法表达用户的文化需求和使用感受,这也不利于平台建设决策的科学化。

表4 “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部分区县活动发布量和活动预约率

(五)建设实际与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云平台建设目标是满足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根据平台建设之初的目标,要精确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匹配具有针对性的、优质的文化服务,到2018 年底,各区县分平台年访问量达到20 万人次,注册用户达到5 000 人;
到2019 年,平台将联通国家、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平台,通过有线和无线覆盖全市所有居民,区县平台年访问量达到40 万人次,注册用户达到10 000 人。但截至目前,仍有部分区县(如巫溪、酉阳等)累计用户尚未达到5 000 人(部分低于2 000 人);
一些区县(如彭水、城口等)半年访问量不到10 000 人;
云平台目前仅联通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尚未将国家云平台进行联通,村(社区)云平台还未建设完善;
同时,云平台在群众反馈方面的功能还须加以完善,以缩小群众文化需求与平台文化供给之间的差距。

(一)平台功能不完善

平台功能不完善,“供给系统”的供给尚不健全,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云平台运行体系,最终影响受众对平台的使用意愿和使用体验。

云平台是公共文化资源的载体,通过云平台,利用数字手段将文化资源向受众传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便捷性,而不仅仅作为一个“展示”平台。

目前“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的功能更多的是“资源展示”,而非“资源供给”,云平台有无法体验真正的“数字化”、无法预约线下活动等漏洞,无法将用户吸引到云平台中来,也进一步导致平台用户预约率、使用率不高,平台效能未能得以完全发挥。

此外,云平台功能不完善还表现在各区县之间交集甚少,大多是孤立地使用云平台,云平台之所以区别于线下政务系统,在于它是互联互通的一个整体系统,区域之间、区县之间的文化资源不应该因为行政、距离等原因加以分割。

文化资源共享机制和功能的不完善,也是资源配置单一、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二)部分区县领导重视程度不高

区县间文化供给差距的产生,原因之一是不同区县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具体表现为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不同和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重视程度不同等,在云平台中表现为各区县分平台建设完善和维护程度不同,平台供给的文化资源不同。

笔者在重庆市各个区县开展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同区域、不同区县间财政状况,尤其是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存在较大差距,领导重视文化服务,则文化支出占区县财政的比例就大,反之文化支出占比较小。

充足的财政投入是公共文化服务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 财政差距直接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产生影响。

同时,区县领导对数字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领导重视并进行各方面资源的投入,有利于增强平台建设和管理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重视数字文化服务,重视云平台建设和线上资源供给。

(三)平台资源供给主体单一

云平台资源配置不均衡形成的原因在于资源供给不足和未对受众群体进行科学合理分析。

供给子系统中,主体多元化有待加强。

平台当前供给主体多为政府和市场(表现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会主体相对缺位,供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足。

同时,平台用户管理和数据分析不足,尚未建立用户个性化推荐机制即根据用户个人偏好和需求推荐不同的内容,每位平台用户接收的信息资源均相同,不利于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也不利于筛选出真正适合用户的文化资源。

当前云平台提供的文化资源仅包含群众艺术馆相关资源且大多是由政府财政负担,缺少其他供给主体的加入,财政负担大,加剧区域供给差距和资源供给偏好的形成。除了受财政因素的影响,还受活动开展难度等因素的影响,演出、展览类活动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统筹各方面资源,故开展频次较低;
反之,培训类活动开展频次相对较高。

不同的受众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偏好,但云平台并未对受众性别、年龄等情况进行客观分析,而是统一提供不加分类的数字文化资源,不符合大众群体的偏好,这也是导致群众参与云平台程度低的原因之一。

(四)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不健全

提升云平台使用效能,重在将平台供给与用户需求加以衔接。

在云平台“供需不对接”的源头中,最突出的是需求传递和反馈传递的阻隔。

平台未设立需求收集或意见反馈板块,用户意见和使用感受无法及时有效反馈,加之参与度不高,平台对于用户需求也无法有效接收,供给需求对接难度增加。

在当前的云平台运行体系中,需求子系统和反馈子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缺失,导致用户与平台(政策执行者)之间的双向调适转变为平台(政策执行者)对用户的单向输出,且用户需求无法向供给者传递,出现供需不匹配、不均衡等情况。

同时,新平台、新功能的普及,离不开满足群众需求的宣传推广。

宣传推广不到位、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或人民群众不知道平台的存在、不清楚平台的功能,浏览量、用户量自然上不去。

另一方面,吸引用户之后,平台实际功能和能提供的文化资源是留住用户的重要抓手,丰富的、特色化的、高质量的、符合群众需求的平台内容是用户参与的前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平台吸引新用户、留存老用户的法宝[15]。

(五)相关部门执行力有待提高

平台建设实际与建设目标之间差距,归根结底是对平台的本质和功能认识深度不够,没有摸清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没有深刻认识到云平台的最终目标是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普惠的文化服务所致,从而导致技术攻克进程放缓、技术提升出现懈怠,平台建设和管理的疏忽,且目标提出后执行力不够等问题。

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内容不够丰富、宣传推广不够广泛等原因导致了访问量、用户量不高,针对这一现象,平台有关部门未采取相关措施督促区县实现目标,也未对建设目标进行调整,使其可达性更高。

与国家文化云、村(社区)云平台联通,完善平台各板块功能和内容,精准了解群众需求等可通过技术手段联通的目标被搁浅,归根结底在于相关部门执行力不够高。

(一)国家公共文化云

国家公共文化云是由文旅部主导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旨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实现“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即群众“点单”,政府“配送”)。

该平台整合了全国范围内的文化活动资源,是当前文化信息、文化资源、文化服务汇聚最广泛的基础服务平台。

平台共包含汇资讯、看直播、享活动、顶场馆、学才艺、读好书、赶大集等十大板块。

国家公共文化云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资源的丰富性,将全国各地的文化资源纳入其中。

使人们更集中、更便利地享受文化饕餮盛宴,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其可借鉴的先进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资源丰富。

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是国内目前最大规模的文化云平台,它汇集了全国各地、各种类、各行业的文化资源,在资源整合方面有较大优势,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共享千里之外的文化资源,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二是目标明确。该平台的文化资源丰富、分类细致,群体特征明确。

广场舞、音乐、舞蹈、读书推荐、培训等各方面的文化资源分类整理,有利于用户精确寻找自己需要的文化资源,同时根据用户特征及偏好进行个性化推荐,更大程度地满足用户文化需求。

三是功能齐全,向供需双向开放。

比如开放汇文采板块,采购需求、产品供应等功能,各单位可发布自己采购需求,用户也可将自身拥有的产品在云平台发布,经平台审核之后即可进行自由“交易”或共享;
开设赶大集板块,链接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平台,供采购商和供应商进行交易,将地方特色产品与电商相结合,通过平台进行售卖,助力地方发展和乡村振兴;
设置游乡村和非遗展示板块,为地方发展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四是落实群众文化需求反馈。在网页设置国家公共文化云满意度调查问卷,及时收集用户使用感受和反馈的意见。

(二)上海“文化嘉定云”

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嘉定云”平台是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运用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等技术建设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门户网站 ,立意在于利用数字技术,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集合。

该平台设计有 “文化活动”“文化众筹”“文化赛事”“文化场馆”“网上书房”等十个版块。

“文化嘉定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先进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使用效能较高。发布的活动均可通过平台进行预定,活动预定、众筹等用户参与率均较高。二是落实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部分活动附有参与者年龄建议,有利于用户群体参与和享受更适合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
发布的每一项文化活动末尾都设立留言区,用于用户发表活动评价和活动留言,这有利于及时收集掌握用户真实感受和文化需求。三是设立“云豆积分”兑换机制。“云豆积分”通过用户登录网站、参加活动等进行获取,预约活动、使用文化资源则用积分兑换,同时对多次预约而不参加的用户进行一定的惩罚(如订票成功后未入场票数达一定数额,将被取消当年预订资格),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四是整合多方资源,凝聚社会主体。

除了政府购买和志愿提供的文化服务外,平台为社会力量提供平台网络空间、技术服务和支持等,使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资源当中来,由有需求的用户有偿消费文化众筹项目(如小提琴、书法等课程),使得供需精准对接,丰富用户可享受的文化资源。平台还提供了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的检索和资源享受入口,同时还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等文化场所联手,提供这些文化场所的数字版文化资源,真正实现了“数字展馆”和线上共享。与社会主体合作开发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消弭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

通过对当前“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合前文构建的云平台运行体系,借鉴“国家公共文化云”和上海“文化嘉定云”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出以下云平台提升策略:

(一)完善平台功能,优化用户体验

要深刻认识到平台的宗旨在于向用户提供文化服务,要攻克技术难题,尽可能完善平台功能,满足用户需求,优化用户体验。

首先,应当对已有版块功能加以完善。

如“数字体验”“数字剧院”“数字展厅”等版块,可以利用VR 等先进技术,让用户更切身地体会到“数字化”;
将相关数字设施设备使用教程或示范视频通过平台呈现给大众,为用户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用户使用平台的同时使得用户深入了解相关文化设施设备。

其次,可建设类似国家文化云平台的“赶集”功能。

将地方非遗产品、特色文化产品等通过平台进行售卖,一方面吸引地方用户,促进文化消费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对地区特色的宣传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同时要提升研发水准,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功能和优势捕捉公众文化喜好,进行定向推送,实现精准供给,提高用户黏性。

依托大量用户行为数据,预测用户感兴趣的信息,深度挖掘用户需求,面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用户实现服务和内容的精准供给,提供精细化服务,避免同质化的统一供给,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用户,进行人性化设计,例如针对所有用户的数字资源收藏功能,针对残疾人的网页浏览辅具,针对老年用户群体提供便捷的“放大镜”和“手写输入”功能等。

此外,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健全和创新互动机制:一方面是用户间互动。

平台利用互联网为用户设立便捷的交流模块,以供用户相互交流浏览内容和心得体会,用户也可以上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经平台审核通过后供其他用户浏览和使用。

开启平台间的推送和分享功能,扩大平台在其他社交平台的知晓率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平台与用户间互动,增强用户与平台(需求与供给)的相互调适。平台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吸引用户参与,还可创新平台互动方式,参照“嘉定模式”运用积分等虚拟物品,设定相应的规则吸引用户。

要完善尚未建设的功能,构建统一的需求反馈平台,及时收集用户文化需求和意见并完善落实,使平台功能更加完整,如“留言”“互动”“意见反馈”等功能目前平台尚未开展,应当加以完善,以优化用户平台使用体验。

(二)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平台影响力

“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已初步成型,但从实地调研来看,大部分群众均不知道文化云平台的存在及其功能,一些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也反映平时使用得较少。

加强对文化云平台的宣传推广,不仅有利于扩大需求者范围(用户增长),同时也有利于供给者知晓供给途径,从而增强对文化资源的投入,要加强对平台的宣传推广力度,使平台具有更广的覆盖面和普惠性。

如对社区等人口集中单位进行集中推广,把握社区居民文化需求偏好,根据居民需求优化平台功能,参照“嘉定经验”设立相关的奖惩机制,利用积分等虚拟资产换购实体物资等,吸引居民使用和关注平台;
拓宽可触达渠道,通过微信、微博、QQ 等进行多方位宣传,引导用户聚集,同时可与其他平台联动(如音乐、娱乐等平台),互相开放浏览链接,拓宽云平台分享路径;
与相关文化企业合作,引入优质文化资源,并借助其庞大的用户群体开展推广宣传;
还可以完善文化活动开展流程,丰富传统的文化活动开展形式,线上与线下结合,增加直播、录播等功能,尤其是在当前疫情反复的关键时期,线上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提升了文化资源的共享程度、使人们自主地享受文化资源,还助力疫情防控,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多元主体供给,提高资源配置能力

以多元供给解决供需难题。

一方面加强平台资源整合能力,探索多元主体供给、可持续的长效发展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主动参与平台资源供给和管理全过程,拓宽文化资源获取渠道,正确处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与私营部门的“私”之间的矛盾[12],并在主体间建立相关交流互动机制以形成新的服务途径和思想。

加大云平台与国家及系统外其他资源的共建共享,参照“国家公共文化云”和“文化嘉定云”的运作模式,将国家至村社各级文化服务单位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相关文化单位纳入云平台统筹范畴,丰富资源类型;
丰富平台功能,完善审核机制,鼓励拥有文化资源的社会组织、个人等主体在云平台上传输相关文化资源,拓宽文化资源吸纳途径,采用自愿众筹和购买等方式丰富文化资源。

同时“深化社会化运营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探索更合理有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模式,实现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16]。

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地进行创新,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将当地特色嵌入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独具特色、价值与使用价值高、附加值高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提供让公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17]。

此外,健全公共数字文化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并设立数字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加大统筹资金对公共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例,探索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方式。

(四)完善监督机制,强化政策执行

一方面要完善云平台监督机制。

数字文化服务的落实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予以保障实施。

首先对建设目标、建设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监督,如针对“联通国家、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平台”这一目标而言,要对平台联通情况是否到位进行监督,若联通未完成,要及时了解情况、创造条件,以促进建设目标保质保量完成。

其次是对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如需求、供给、反馈等子系统所需要的功能(如留言功能、需求反馈功能等)是否完善,文化资源供给是否丰富、充足。

参考“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在网站首页设置满意度调查问卷,随时了解群众文化需求,接受群众监督,监督部门应当定期对平台功能和使用平台的用户进行抽查,了解功能建设完善情况,这也是云平台运行体系中相互调适的过程。

此外,要对平台的用户参与情况、满意度情况等进行监督,并定期进行政策执行效果的阶段性反馈,便于及时发现与纠正政策执行偏差,提高政策执行实效。另一方面要强化政策执行。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数字文化政策执行的特点建立起完善的包括考核评价标准、实施过程、评价结果及处置办法等在内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引入平台用户和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手段,将平台建设政策执行的效果与政策执行主体的绩效考核挂钩,督促相关主体严格落实。

猜你喜欢 供给数字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杂文月刊(选刊版)(2018年9期)2018-05-14答数字创新作文(5-6年级)(2018年11期)2018-04-23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9期)2017-05-04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四川党的建设(2016年6期)2016-12-28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数字看G20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推荐访问:群众文化 重庆 为例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13/610624.html

  • 相关内容
  • 06-13 2023公司集团新春联欢会主持词 (全文完整)

    公司集团新春联欢会主持词 公司集团新春联欢会主持词公司集团新春联欢会主持词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大家都看到过春联吧,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春联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

  • 06-13 森林防火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森林防火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森林防火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上午好。___市位于___省北部,太行___南麓,辖___个乡镇,___个行政村,总人口___万人。总面积__

  • 06-13 基于人本需求下的东北严寒地区城市夜景规划研究——以长春新区夜景专项规划为例

    宋唯宁,郭维静(1 北京清美道合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192;2 西安城市发展资源信息有限公

  • 06-13 公司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DOC (范例推荐)

    公司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DOC 公司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司绩效考核体系,健全绩效考核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对员工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给予员工与其贡献

  • 06-13 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主要事迹

    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主要事迹 自参加工作以来,能够积极配合工会开展各项工作,能够紧密联系群众,热心为职工服务,能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充分发挥了工会与职工间的纽带作用,推进了工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