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吴会松

(福建江夏学院科研处,福建福州,35010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始终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能否抓住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不仅培养出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而且在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中也具有明显的优势,肩负着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重任。202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强调高校要充分发挥优势,以科技创新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主动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出力争光。高校是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孵化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分析我国高等学校对科技创新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有其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高校科技创新主题研究相关文献,借助集成文献计量与大数据科学等算法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借以探讨高校科技创新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并为进一步持续开展研究提供新的角度与思路。

(一)数据采集与清洗

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创新的基础和源头,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目标和动力,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两者间必须密切结合。[2]科技创新是指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和创新,是科学含量较高的创造性活动。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指提高质量、效益、效率、竞争力或影响力的一切活动,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3]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现代科技创新不仅限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还包括拥有先进理念、能引领现代科技发展的管理创新。[4]为对高校科技创新研究主题进行精准分析,本文仅研究与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而学术专著、智库研究、咨询报告、研究报告等不在本文研究范畴。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知网中的CSSCI来源期刊,以“高校”和“科技创新”为关键词,以与运算符“*”组合搜索,时间起始年份为1998年1月,截止设置为2021年12月,按发表年限升序排序,共检索出精确数据为774篇相关主题论文。

(二)研究方法

将检索得到的数据清洗后按CiteSpace要求进行转换,再通过该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核心作者组成及主要关注、关键词突现、关键词共现图谱、研究主题时间域演进等,分析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切换、热点趋势以及发展纹理脉络。按通用设置,在初始化操作时将该软件LRF(Link Retaining Factor)设定为3,LBY(Look Back Years)设定为5,L/N(Maximum Links per Node)设定为10,e设定为1,Top N设定为50。根据以上检索结果,时间切片设置为1,依据基础参数设定生成可视化图谱,结合文献内容对生成的图谱进行解读与分析。

(一)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发文量年度解析

检索CNKI中收录的论文,发现直至1998年才正式收录高校科技创新的研究论文,之后逐年呈现波浪式增长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后发文量增长趋势提速,到2015年达到峰值60篇。在这24年间,有3次达到相对最高峰值,具体趋势见图1。

图1 1998—2021年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发文量趋势图

第一次达到峰值是在2008年,这一年共发表高校科技创新论文59篇。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等10个方面配套若干政策,开启了科技创新征程。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的研究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5]随着政策效应的消退,2008—2011年发文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2011年下半年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12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在相关政策驱动下,高校科技创新主题研究发文量开始逐渐增加。第二次达到峰值是在2015年,发表高校科技创新相关论文达60篇。梳理发现,这一年有关科技创新政策密集出台。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接着在同年5月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在系列政策的叠加效应下,再一次点燃研究高校科技创新的热潮,在当年达到近24年的最大峰值。第三次相对高点峰值在2020年,发表相关论文达到55篇。2017年以来,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国家安全”等理由推行单边主义和经济霸权主义,在系列摩擦中,中美科技领域的矛盾较为突出且影响深远,特别是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美国加大遏制中国技术进步力度,阻止中国成为全球科技领军者。在科技这个新的博弈前沿,我们需要将美方施加的巨大压力转化为激励自强的动力,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研究再一次达到峰值。

从以上分析来看,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呈波浪式增长趋势。在2008年、2015年以及2020年达到阶段性的相对峰值,一是表明相关研究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突出研究的政策属性,也表明研究者具有敏锐的眼光,能敏锐捕捉国家政策热点;
二是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化研究,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必然会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兴趣。

(二) 高校科技创新主要研究人员与主要关注

在聚类图谱中,聚类模块值Q>0.3为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0.7为聚类合理且令人信服。作者聚类网络图谱体现各个作者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与合作属性,选取threshold为2,有538个节点,密度为0.0019,模块值Q为0.9824,S值为1,根据样本数据构建的作者聚类图谱(图2),表明该图谱结构显著,聚类合理且令人信服。在图谱中,研究者之间有连线连结,表示他们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高校科技创新主题研究中,发文量2篇以上的作者之间连线共有4处,表示这4组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其中吕建秋的合作团队成员较多,最多的达到7人,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发表的论文相对较多。其他作者之间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存在,表明他们之间合作较少,未形成研究团队,大部分为单打独斗。总体上来说,该主题研究主体上缺少传承与延续。

图2 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核心作者知识图谱

刘传哲指出,核心作者是指在某一刊物上发表论文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6]在CiteSpace中,除了以论文发表数量作为要素来衡量核心作者之外,还要结合中介中心性来综合考量一个作者在相关研究中的影响。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是在网络分析中刻画节点中心性的最直接度量指标,一个节点的值越大就意味着这个节点的度中心性越高,该节点在网络中就越重要。经样本统计,在高校科技创新主题研究中,一个作者发表最多论文7篇,根据普赖斯(Price D.S.)定律推算出该研究主题发表论文量在2篇以上即为高产作者。根据以上分析,发文量在2篇以上且中介中心性大于0的作者为该主题研究的核心作者,结果如表1。

表1 高校科技创新主要作者及主要关注

由上表可知,张炜等是较早关注高校科技创新的作者之一,从中美科技创新的比较研究,提出从国家层面构建高校创新体系,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7]雷朝滋主要从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如何进行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发展。[8]韦钰从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出发,结合国情、校情,转变观点,以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抓手,推动高校技术创新。[9]赵镇等提出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投入,转变科研组织管理与服务工作模式,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10]刘桂云主要关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激励,通过科技创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11]吕建秋、蒋艳萍等之间有合作,他们从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工作。[12]王永斌以投入与产出作为指标,采用SWOT等对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与建议。[13]李明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视角,思考高校图书馆如何在高校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14]康建辉则从专利保护、防止流失等角度谈高校科技创新。[15]沈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与措施。[16]孙孝科则从探寻科技创新规律入手,分析驱动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探寻科技创新的途径。[17]

(三)不同年度区段研究主题核心关键词与中介中心性变化

2015年,国家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同年国家发布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教育高质量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将2015年作为年段时区对比分析分界点,将研究时区分为1998—2014年、2015—2021年两个时段进行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对论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凝炼,体现了全文的核心内容,是从文献的题目、摘要和正文中抽选出来,未经规范化处理的自然语言词汇。共词分析方法是对文献集中词汇或名词短语共同出现的情况统计分析,来确定该文献集所代表学科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索该领域的科学发展。[18]其原理是当两个能够表达某一领域研究主题或研究方向的专业术语(关键词、主题词等)出现在同一篇文献时,表明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出现频次越多,表明它们的关系越密切,距离越近。为能更精准分析,在具体分析前,一方面先将相近关键词合并(高等学校合并高校、普通高校等),另一方面将与主题研究不相关的关键词剔除(排除二级单位、在编人员等)。在生成的两阶段关键词图谱中计算每一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在CiteSpace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称为关键节点,其连结好几篇论文,是论文关键中介,处于中枢位置。经统计筛选,发现两阶段关键节点均为14个(表2)。

表2 分时区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核心关键词统计表

第一阶段(1998—2014年)共17年,总发表相关论文443篇;
第二阶段(2015—2021年)共7年,总发表相关论文331篇。第二阶段总年数虽少,年数仅占总分析研究年数的30.43%,但发文量却占总样本的42.76%,可见年均发文量较第一阶段多。通过对比以上两个阶段高频关键词的变动、关键节点中介中心性值的变化,分析两个阶段研究内容的关联与差异。

1.核心关键词中介中心性值的变化。中介中心性的值越大表示该节点在网络中越重要。在两阶段共有关键节点中,2015年之后,“评价”“科技创新”的中介中心性大幅提升,“评价”从第一阶段的中介中心性0.16提高到0.43,“科技创新”从0.36提高到0.52,对高校科技创新主题研究的中介中心性值正向变化最大的是“评价”,说明2015年以后“评价”“科技创新”关键词控制的信息流量大幅增加,其影响力同时获得提升。“评价”“科技创新”中介中心性的提升,在评价研究中有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对高校科技创新成效的评价研究。在这些评价研究中,有对全国高校科技创新的评价,有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评价,也有对某些区域高校科技创新的对比研究(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评价研究的增强意味着高校科技创新进入新的研究阶段,即从如何开展科技创新进入到如何做好科技创新阶段。

2.核心关键词的变化显示研究内容的变化。共有研究在后文进行总结,这里主要分析两个阶段研究内容的不同。在第二阶段新产生“发展增量”“创新创业”“技术转移”“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农业高校”等新的高频关键词,表示两个阶段研究内容的新变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年)的时代背景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的双政策驱动下,为推动高校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15年4月国务院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7年教育部会同科技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意在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目标是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格局。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第二阶段的研究主要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轴带动各类研究转动,表明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在发展增量研究中,易平涛、李伟伟、郭正军等以年度变化增量为指标,采用模型算法对全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19]张力、王皓等从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增强创业活力、提升创新创业效率等方面来破解成果转移转化率偏低的问题,研究科技型创新创业发展。[20]陈涛、李颖从内部政策的引导来扭转科研人员抗拒转化的局面。[21]蒋洪新、孙雄辉等提出依托科技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2]还有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继续落实[23],借鉴台湾创业型大学的产教融合模式[24],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探索并运行科技产业投资运营模式[25],公私合营促技术转移[26],促进高校科技协同创新水平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发起脱贫攻坚战,农业高校在助力乡村振兴,脱贫致富路上的作用更加突出。[27]吴和燊、林青宁等研究分析了农业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建议。[28]

在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基础上生成高校科技创新主题研究网络聚类图谱、突现词表(表3)、关键词时间区域图谱、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图3),在高校科技创新主题研究中,将根据以上知识图谱进行研究热点诠释。①限于篇幅,本文未显示高校科技创新主题研究网络聚类图谱、关键词时间区域图谱,有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 。

图3 1998—2021年高校科技创新主题研究时间线图谱

表3 1998—2021年高校科技创新主题研究突现词

续表3

突现词用以发现某一个主题词、关键词缘起与兴衰的变化情况,反映出不同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表现在突现词的年代分布和突现强度两个方面,是某一个时间段内被引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可以用来反应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运用CiteSpace的“Burst Detection”功能,得到高校科技创新主题研究文献中前18个突现词,分别是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管理、自主创新、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团队、信息服务、创新平台、科技、评价、产业化、科技查新、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专利分析、学科建设、大学生,具体见表3。

在关键词聚类基础上选择“TimeZone View”生成时区图谱,顾名思义,时区图谱是在某段时间内将某个研究主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热点趋势与演变脉络按时间轴的先后顺序直观呈现,时区图中的每个时间段均是该时区所有新出现关键词,如果与前期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将会用线联系起来,前期关键词频次加1,圆圈变大,除高等学校以及科技创新,主要关键词分别是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团队、人才培养、创新平台、专利、创新创业等。在CiteSpace中,先将高校科技创新主题研究按关键词聚类,在此基础上通过“Timelines View”功能可将关键词按时间先后将关键词展开,通过时间线图诠释该主题研究的动向与时间演变。

综合以上图谱分析,通过文献梳理,高校研究的热点可概括为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成果转移转化、高校科技创新成效评价、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研究。

(一) 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主要包括“协同创新”“对策”“区域经济”“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等。2015年国家重新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年2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年4月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以及逐渐完善的系列知识产权体系,是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意在破除成果转化的种种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衔接转化转移的环节,彰显成果转化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研究表明,在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转化效率有所提升[29],间接验证了分两个时区分析核心关键词中介中心性变化研究的合理性。高校的科技创新研究是科技创新的一个研究热点方向,在高校的体制机制研究中,有科技评价考核机制、激励机制、职称评定制度、促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等。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参与者,对比并借鉴国内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优缺点,及时解读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并实时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配套改革,为打造有组织的科研、持续的科研做好相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是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内容。

(二) 高校科技创新成效评价

主要包括“发明专利”“模型”“创新体系”“指标体系”“影响因素”等。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30],因此,对科技创新的评价研究得到越来越多作者的关注。经梳理,一方面是对科技创新效率评价研究,包括评价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等的研究,主要思路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建立相应的模型、采用相应方法对指标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评价效率,采用的模型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法(DEA)、Malmquist指数法、超效率SBM模型、随机前沿分析、Tobit模型、因子分析法和DEA-BCC模型、灰色关联模型、Sequential Malmquist指数方法、层次分析法(AHP)、SWOT分析、超效率三阶段DEA模型等;
另一方面是对不同区域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比较研究,有对全国重点高校的比较研究,对全国“双一流”高校的比较研究,对全国某些区域高校的比较研究,也有按属地划分或按高校所属的类型层次展开的比较研究。

(三) 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研究

主要包括“产学研”“产教融合”“团队”“学科建设”“企业”等。高校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同时肩负培养人才的使命,是人力资源的主要生产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学研究水平、实践教学水平、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相辅相成。在新时代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较多,一种观点是要及时转变理念,将创新性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与科学研究融合,把科研成果作为案例带进课堂[31],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将科学研究成果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为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撑、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
另一种观点是在满足日常教学的同时大力开展科技社团建设,加大创新平台共融互通的交叉与共享,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类竞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32]把主要精力放在苦练内功上,专心地做好自己的事便是最重要的事。高校在学科交叉、科学探索、平台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可以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第一,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综合国力的增强,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提质增效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刘熀松、高一兰等的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1979—2011年),中国技术进步率为4.43%,对经济增长贡献44.35%,技术进步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33]国家早在1999年3月就已经制定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一直以来,虽然研究与发展的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但成果转化总体上还是不容乐观[34],欧美等发达国家转化率达40%,中国真正实现转化的不到10%[35]。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是魅力无穷的常青课题,国家虽出台了系列相关政策,但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成果转化率还存在较大差距,这是摆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面前亟需破解的课题。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和效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阻滞疏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第二,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是对高等教育的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在中国远景规划中提出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培养是高校三大功能之一,高校承载着向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资源的使命。当今社会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作用越发凸显,高校人才培养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需求有效衔接,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研究的常青主题

第三,多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渗透性知识,可以有效解决人类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学科交叉助燃科技创新,重大科技创新、重大科技攻关往往涉及多个学科交叉融合,而学科交叉能有效推动知识边界前移,创造未来知识、未来技术,高效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能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的融合。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科技创新研究,能产出更全面、精准、实用、立体、真实的研究成果。同时,多学科交叉研究更易形成多学科交叉团队,聚集多学科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潜力、活力和魅力,提升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和前沿性。加强校际、区域间合作,打破校际、区域壁垒,强化高校、区域间人才、教学、科研等要素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组织地建设一批学科联盟,协同构建高水平学科,打造学科高地,打造有组织可持续的科研。跨校、跨区域构建学科团队,探索建立联盟内教师互聘、互用、互育制度,加强联盟内高层次人才的合作交流,提升学科创新团队水平,通过学科联盟建设,围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建立高端智库和开放式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来推动科技创新水平提升。

第四,创新引领,发挥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国家战略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需要各种各样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支撑。科技创新能为创新发展战略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如国家的共同富裕战略,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制度优越性的体现。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意味着共同富裕开始在浙江先行先试。要实现共同富裕,区域协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大有可为。又如海峡两岸的融合新发展探索能为两岸的合作提供新的共通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等重要理念和要求,都是摆在时代面前需要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课题,经梳理海峡两岸高校之间的科技创新研究几乎空白,开展相关研究可为两岸的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再者,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以来,在推动沿线国家合作发展方面成绩显著,影响巨大,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取得丰硕成果,但有关高校科技创新的研究不多,在“一带一路”沿线高校的科技创新合作研究较少,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合作重要性将持续增强。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基础前沿、战略领域等科技创新的路上主动探寻布局,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技创新领域纵深推进,最大程度发挥产业融合与匹配,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知识边界前移,催化提升科技创新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沿性,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培养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图谱科技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2年8期)2022-08-31绘一张成长图谱少先队活动(2020年12期)2021-01-14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图表新城乡(2018年6期)2018-07-09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领导科学论坛(2016年9期)2016-06-0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5年10期)2016-01-20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中国火炬(2010年3期)2010-07-24

推荐访问:可视化 科技创新 高校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14/61112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