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艳散文创作的审美评论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陈巨昌

(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 沈阳 110041)

《一纸情深》是我读到的刘文艳的第三部散文。前两部《春风秋雨》和《爱的诉说》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完《爱的诉说》之后,还曾写了一篇文字,作为感想。今天,读到她的《一纸情深》又是感慨良多。

我历来注意文学作品的思想境界的观察。认为文章的魅力和耐力,根本上在于给予读者乃至社会的精神亮度。而这种亮度恰在于文本所蕴含的人品张力和文品俊秀。因此,对一些我认为看不见灵魂的作品,即便是文辞绚烂,也是感觉乏味。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素有“有德之文信,无德之文诈”的观点。我觉得,好文章首在人品和文品的统一。古人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我的理解不仅是指用心专一,更主要的是神形的一致。试想岳阳楼记当中如果没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还能流传至今吗?《离骚》当中,如果没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还能够催人泪下吗?

品读文章和品赏工艺美术品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对于文神的了解。物象的工艺美术品以造型为主,首看其形的精度和美感,只要形态精致,即可传神,即可为佳作。而文学作品则不然。

关于品读散文,当然应当用散文的标准来赏析。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文以载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道之所至,首在文化产品内涵的光亮程度。因此,娴熟的写作技巧、华丽的词汇并不能称掂出文章的真正分量。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这里,我不禁想起林语堂先生说过的一段话:“人格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人格渺小的艺术家产生了渺小的艺术;
心地卑劣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心胸伟大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下劣的艺术。”当前,评论界有这样的说法,由于人的感情颇为复杂,有些作家的作品并非“为情造文”,而是刘勰所谓“为文造情”。这类作家的作品必然出现为人与为文、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

正是出于这一点,对于刘文艳这样的优秀作家,仅仅评品她的技巧或词汇,显然是不够的。社会对于她们的期望,不在于文章的技艺,而重在写什么,在于她运用娴熟的散文技巧书写出符合时代和推动时代进步的作品。对于她的要求是艺术和之神形兼备的独领风骚。

读《一纸情深》之所以为之感动,正在于她的人品和文品共具的金声玉色,在于作品的精神照度和积极意义。她是用一个柔媚的标题,书写了一部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的大作品,是直面人生、直面人心,是对优秀人品的叙述和颂扬。

《一纸情深》这部书的妙处,正在于神形的统一。如《周易·系辞》所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由形见神,站在学人和学文的角度来品味,《一纸情深》是一部人品、文品高度统一的模范文本。

《一纸情深》与其他散文著作所不同的,正在于该书基本是一部写人的专著,所有篇目都是对人生境态、人生心理、人性品格的叙述。即便是记述浑河公园的秀美,也是着眼人文的驿动。作者寄情于文,寄心志于文的写作选择,彰显了高度的人品自觉。在这里,优美的散文形式,成为她阐发优秀人品颂歌的形式和载体。

这便是我最为深刻的体会。也正如此,她较之纯粹览物抒情的文字更感真实,更感亲切,更可以看见作者内心的真本。人品高洁,见重于时。

《一纸情深》所展现的人品之美,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每一篇文章贯穿的就是心灵深处人品的光芒。众多人物所言所行,无不见人的灵魂的律动。人品,是人的品性道德。概括为“责任、利他”的行为,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对人要慷慨大方,宽以待人;
对国家要爱岗敬业,忠诚热爱。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人品是人的基本素质的凝练,是人的社会性面貌的最基本的评价指标。人品的迥异,决定了个体基本活动方式和态度乃至结果,也就是决定了个体的命运和其给予所及客观世界的善恶美丑作用和形象。书中琼枝玉树、水洁冰清的人物,正是我们社会构成所需要、所呼唤的主导元素。

读《一纸情深》,可以明显地看到作者对人品的层次性关注。关于个体人品,作者对家族个体成员的人品做了全面的解析。善良、勤劳、乐观豁达、诚实守信、利他、利社会,是这些人的共同品质,成为这个家族内部关系健康和睦的基础。奶奶、爷爷、外公、父亲、母亲、哥哥、嫂子、丈夫、女儿等,生动具体的事件、细节、语言,汇成一个优秀家族群体的集体品格。老人的慈祥、晚辈的孝道,亲人之间的体贴、关怀、理解、互敬,深沉的情,不舍的爱,构成了家庭家族的黏合剂。个体人品和家族人品的一致相容的局面,形成了一个家族整体人品的大格局。《爸爸的节日》《何处无月圆》《大美无色》《无尽的悔》所诉说的亲人之间深沉的眷恋、真挚的爱是全部关系深情的黏合剂,在家族内部,从老人到孩子,融洽的、深沉的关怀体贴,人与人之间一种最为珍贵的真爱,和睦、文明、温馨形成了优秀的家族品质和风格。

《一纸情深》所记述的家族人品的核心点,是朴素真实的利他主义的思想境界和纯净无华的言行,是在个人的家族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人品风貌的知行合一。家族每一个成员对于社会公众所表现的利他心奉献心,构成家族的整体人品的完美。作者注意到优秀家族人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家族内部的和谐亲爱,更在于家族人品的社会性体现。家族的所有成员给予社会的积极作用。对此,《一纸情深》记录了一些片段。《任是无人也自香》,母亲对于邻里的照顾,“做好事是行善积德”,总把能为别人做点好事,看作是一种幸福。《奶奶的幸福》:“许多是来自她帮助别人以后的快乐”,滴水见日,细微之处见精神。这个家族的优秀人品在诸多的平凡小事之中体现出来,解释了大爱情怀的人品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书中最为典型性的是《外公的尊严》,在日寇屠刀面前毫无惧色的民族尊严,新中国成立后在艰苦奋斗的尊严,在家庭内部克己耐劳尽量不给孩子们找麻烦的尊严,在村里一辈子为乡亲大众服务,这位抗战中参加的老党员终生坚守的共产党员的信念气质,让我们看到了个体人品一贯性体现的完美和珍贵。

该书关于作者个体人品的表达,是贯穿始终的。

开篇《红枣心连心》,作者由三代人对枣树的情感,由妈妈送大红枣给解放军和解放军叔叔坚持给钱,以及作者用解放军叔叔送来的钱买文具的小细节,开宗明义地向人们透露自己人品生成的基因元素。而后,诸多的文章中,作者通过自身的践行,诠释了一个女儿、一个孙女、一个妹妹、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党员干部、一个他人朋友的思想境界和活动形式。她情注亲人,深爱奶奶、爷爷、外公,深爱父亲、母亲,尤其对母亲逝世后刻骨铭心的怀念,深爱爱人孩子……可以看到,她是一个完美的家庭成员。

她忠于职守牢记党员的初衷,大爱于人民群众,为扶贫对象的不懈奔走,精心施力,以致慷慨解囊为他们解除困难。这里,有必要介绍以下情节:《最美山花》——她对困难村民耿秀华的认真帮助所得到的精神愉悦,对耿秀华所送的鲜花的感受和祝福;
《钟点工》——她和牛丽的友谊;
《珍贵的回报》他对村民赵恩海一家细致入微扶贫中的收获;
《难舍的礼物》——她和发小保持了数十年的友谊,对同学的深切同情和惋惜,对两件礼物的珍惜,无不透露了作者内心对当下最基层民众深切关怀的人品和官品。作者于不自觉的举止当中,展露了人品风景的雅致和高峻。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人品实际的一贯性。

人在社会及角色中的人品表象,最能注解其家道的曲直。《一纸情深》正是印证了这个朴素的道理。家庭家族是个体人品的孵化器,优秀的个体人品,必然来自优秀家族人品的哺育;
个体是家庭家族共同人品的晴雨表和助推器,优秀的家庭家族整体人品,也来自家庭家族每一个成员个体优秀人品的培育助力。家庭家族人品的好坏,决定并显露着家庭个体成员人品的好坏,好的家庭家族人品所陶冶的个体人品,一定是社会的积极力量。

走出家庭家族,我们在《一纸情深》中看到了作者对优秀人品的社会价值诠释,进而见到由无数优秀人品个体构成的公共的优秀社会人品美的旋律。她对社会善良积极光明人品做了深度发现,不惜笔墨,纵情讴歌和颂扬。《闪光的青春》用了近一万字的篇幅,对丹东边防检查站80 后战士的详尽记录,众多人物的伤疤、疾苦,亲情悲欢,边防线上军民的鱼水交融的情感,让人历历在目。《星海湾的橄榄绿》用近15 000 字的叙述,全面记录了大连女骑警的风貌,她们工作中的艰苦困难、柔情执法的工作态度及大公无私的责任精神尽在笔端。尤其是对于她们毫不畏惧地跳入海里救人的场面的记述,不仅让人感动,而且使人震惊。《鸭绿江畔牡丹红》是对烈士和英雄的敬仰和对革命传承的赞扬,《无愧的选择》是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优秀品质的业绩的宣传,《又走长征路》是对革命先辈的怀念歌颂和对革命成果的珍惜情感。《一纸情深》的笔墨所及,人物人品外在形象和内在都做了深度挖掘和记述。由此,可以看到作者的写作心性,在于对写作对象的人品美的呈现追求。通过这样一个个群体和个人的优秀人品的生动宣扬,向社会呼吁人品真善美的养成。她的文字,验证了雨果那句“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的名言。给予人的启示是,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崇尚荣誉、崇尚奉献、崇尚奋斗、崇尚女骑警一样地把梅、竹、莲的韵味作为每个人的品格孜孜追求。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文中,她对果树专家李玉怀写了这样一段话:“您的寒富苹果,在一定领域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这是您对人类的贡献,也是您对世界的贡献。由于您的贡献,很多人得到了帮助,甚至改变了命运!您的一生没有给自己家里留下多少财产,但您却给这个社会,给千千万万的农民难以估量的财富,从而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我觉得,您的一生很有价值,很有意义,让人尊重,让人怀念。”这段文字正是对社会上美丽人品的激情澎湃的颂歌,是作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道出了作者心灵的诉说。

个体人、个体家庭、家族小群体是组成社会个体单元乃至社会整体的基本元素。《一纸深情》在个体、家庭家族及社会人品形象方面展现出启示作用、典型作用、榜样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家族,尤其是每一个公职人员,如果都以完美的品貌展现于社会,那么我们的家庭、单位、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必定是十分的美好、温馨、安定和幸福!

品读散文,当然必须重视其语言美,如行云流水的文字、花团锦簇的布局、娓娓动人的叙述,是著作灵魂放飞的翅膀。优秀人品风貌对人的熏陶和感染,来自读者在文字美丽花园中的享受。人品优秀和文字优雅的有机匹配,构筑了全书优雅的整体境域。

显而易见,作为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刘文艳同志,积累的深厚文化、文学修养,精道、娴熟的创作水平,成就了她的文学作品特有的优美和超越,当然成就了《一纸情深》人品纪实的成功。

真实性、准确性是她特有的文风,这在她的《春风秋雨》《尹湛纳希传》《爱的诉说》中就十分鲜明,《一纸情深》更是保持和发扬了这一特点。每一篇文章所具有的鲜活的真实性,是人物的声情并茂、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所着意的完整性叙述,增加了文字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一纸情深》,光彩如锦。虽然其中不乏对生活艰苦层面的解析,不乏对于逝者的哀念和对惨烈战争的追述。但是,作者展示了奋斗中杜鹃的红艳,桂花的妩媚,草绿色的温馨,乡土大地的香润。给人以希望的愉悦和胜利的甘甜,让读者明白光明战胜黑暗、奋斗创造新生的道理,映衬了优秀个体人品的无限活力。

她的语言优美,光若绫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情真意切。她的语言凝练豪放。所谓凝练,体现在语言的简洁质朴,寥寥数语,描绘出的生动形象,动人场景,同时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所谓豪放,体现在文字的雄浑、壮丽、刚健,给人以情感的冲击。

细腻是《一纸情深》的又一特点。写景宛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生日的告别》,作者对妈妈的记述,因细腻而动人,让读者也情不自禁地对这位善良、勤劳、慈祥、气质超群的老人肃然起敬,以致为她的病逝而惋惜和哀思。细腻的文笔,在赢得作品亮色的同时,所表明的是作者写作态度的严谨,生活把握的深度和根植于土壤的创作基点。当然,这也是她获得成功的基石。

《一纸情深》,该书的文品和人品共同烘托的是爱国主义作为文艺的主旋律意识,感受到的是作品对于引导读者生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有着积极的作用。品味其中的人品和文品,不难看到作品明朗的文脉。这就是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

人有人品,文有文品。人品有优劣,文品有高下。鉴赏文学作品时,区分文品的高下,必然联系到对作家人品的品评。只有将作家的文品与人品相对照,评价才会客观全面。文如其人,文品与人品相一致,才会创作出真真正正的好作品。

品读《一纸情深》的文品和人品,可以看出作者的人品和文品价值选向,以及她所坚持的创作道路的准确和坚实。该书所体现的正是我们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方向。她的成功根本不仅在于作者品性的善良和端正,更在于创作道路的正确。

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作者不仅是一个“身入”者,更是一位“心入”者、“情入”者。从她的写作实践,照见了一位优秀作家心底深处最基本素质的鲜亮和风采。

刘玉慧

(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 沈阳 110003)

读刘文艳的作品,总会触动到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那种朴实真诚的感动。她的散文集《一纸情深》中《生日的告别》《任是无人也自香》中美丽慈祥贤良坚忍的母亲,《红枣连心》中关于“红枣”的悠远的情思,《星海湾的橄榄绿》中“女儿也是祖国的女儿,穿上这身橄榄绿,就要为祖国的平安尽一份力,履一份责”的家国情怀,《外公的尊严》中外公高贵的品格,《珍贵的回报》中赵恩海“扭过头哭去了”的无以言表的感恩,《闪光的青春》中在生死考验面前临危不惧的80 后90 后,《一纸情深》中带着温度的书信,《最美的山花》中像山花一样美丽坚强的耿秀华,《大美无色》中寄情水墨丹青的抱儿峰抒怀,《绿柳情思》中对柳树秀美含蓄坚韧奉献品格的赞美,《难舍的礼物》中的那两双“用麻绳和布做底、用钩针钩织鞋面”的拖鞋……都成为挥之不去的生动记忆,不仅眼泪为之纯净、纯粹、纯朴、纯真,更使心灵被那些故事那些人所洗礼所净化所感动。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一个时期以来,文艺繁荣着也曲折着、寂寞着、喧嚣着。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法则、实惠哲学像无形的手主导并驾驭着文学创作的倾向和走势,无论历史题材还是现代题材,无论写战争还是写生活,无论写都市还是写乡村,近年来的许多文学文艺作品,都更适合读者娱乐消遣。在某种程度上,“好看”成了创作者至关重要的着力点和刻意追求的目标,市场成了文艺作品立意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离生活、离人民群众、离理想信仰、离使命和责任越来越远了。比如,近年来的影视文学创作,呈现了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倾向,为市场需求而量身定制成为一种新的创作模式。因此,屏幕上的作品,刻意“设计”的人物故事多、轰轰烈烈的大制作多、明星轰炸式堆积的现象多、过度炫耀物质化的场面多……创作已背离了它的初衷和根本。为了市场,即使是严肃的历史题材、战争题材,也充满浓厚的商业气息和味道,并且这种倾向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文化现象。虽然文学丰富、多元的表现形态对推动其发展繁荣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但是如不梳理把控,也会对繁荣文艺事业、影响社会文化、推动社会进步起到负面作用。巴金先生曾经说:“当个作家并不难,只要向读者捧出鲜活的心!”可是,当下的一些创作恰恰不用“心”了。

刘文艳的创作却始终情系人民、贴近生活、根植沃土。一直以来,她把创作的热情和视点始终放在最平凡最普通的人物和故事中,在文学的寂寞和喧嚣相拥而行的文化背景下,始终坚守自己的关切,用真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朴素、感人的故事。关注普通人及普通人的命运,珍重普通人的朴素情感,讴歌普通人的品格和境界,发现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传统美德及蕴藏其中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是她一系列散文作品的共同主题。可以说,刘文艳的作品是对当下浮躁文风的逆反,是返朴归真的文学,是置身于生活深处有感而发的文学,是承载着使命和责任的文学,是带有方向性启示的文学。

《难舍的礼物》,写的是一段与普通人凝重深沉的情感故事。作品讲述了她的一位品学兼优、能歌善舞、气质高雅、才华横溢的同学及她的命运,也写了她和同学情谊及同学为“报答”她送给她自己亲手做的两双色彩鲜艳的拖鞋。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一个文化官员面对这双自制的拖鞋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弃之若尘,但在刘文艳眼里,它是值得永远珍藏的纯朴的友谊和真挚的情感,是珍贵的美好的回忆。所以,在《难舍的礼物》中,她不惜笔墨地对这双鞋做了深情、细致的描写:“我接过来仔细地看了,这两双鞋做得真是很精细:用麻绳和布做的底儿,用钩针钩织的鞋面,一个网络状,用丝线钩织成的,一个是毛片状用毛线编织成的,两双鞋一双粉红色,一双火红色,很是喜庆。我十分高兴地收下了这两双鞋。我说这两双鞋做得这么精致,样子也好看,我一定小心穿,她这时又十分开心地笑了。我知道这两双鞋是她精心设计的,也是她一针一针钩织成的,不善于做家务的她,也不知用了多少夜晚,也难以量得出这里面究竟凝聚了她多少情感!”几年过去了,作者虽然痛下决心清理旧物,不为物累,但在她看来,“这两双拖鞋的意义却非同一般”“始终难以割舍”,所以,“即使被女儿毫不犹豫地清理”,却又被“我”毫不犹豫捡了回来。“我”的关切、“我”的不舍、“我”的珍惜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作家心之所系,情之所动。

在《山花》中,作家倾情营造了山花烂漫的美丽的诗意的情境,在这个背景下,深情地推出她敬重的主人公耿秀华。耿秀华这位坚强乐观的农村妇女,曾做过直肠癌、盆腔癌晚期手术,但是为了还清家里拖欠别人的债务,她还要每天打三四捆草绳子,而且还帮助村里其他躺在病榻上的老人。作者用赞赏的目光,写了她因化疗头发全部脱落后戴上的“一头浓密并卷曲着的黑发”,写了她满脸释放着的亲切的笑容,写了她说话时的神情和清脆悦耳的声音,也写了她看着“后东山墙墙角处塌倒一大块、西屋房梁已经折了”“东屋烟囱边儿上的墙壁裂了很宽的缝儿,再下雨就危险了”的房子,表现出的坚强及她病弱身躯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也描写了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及她的拼搏努力下,住进新房子后更加灿烂笑容,写了她在与绝症乐观顽强的抗争中,六十七岁了,却“看上去有五十多岁”奇迹。有评论说,她“不被任何艰难所挫败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了作者,她觉得眼前这个达观的农村妇女,像烂漫的‘山花’一样向家庭和社会呈送无尽的馨香和美丽。”

从《难舍的礼物》到《山花》,她始终把创作的视点放在最普通的农村妇女身上,尊重她们、珍视她们、欣赏她们、敬重她们、赞美她们,在她们身上发现真善美,帮助她们度过人生中的难关。这是作家的品格,更是境界和胸襟。

2016 年7 月,作者率辽宁作家一行从黄海之滨丹东中朝友谊桥至渤海之滨葫芦岛止锚湾,在辽宁两千多公里的边海防线上,实地考察了边防检查站、边防支队、边防机动大队,深入走访了十多个边防派出所和警务室,近距离接触的大多都是80 后、90 后的青年边防官兵。《无悔的青春》是她与他们同吃、同住、同活动,在切身感受了他们火热的战斗生活和精神风貌之后,完成的作品。在深入生活之前,她对青年人一直心存担忧:“我担忧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惧怕艰苦;
我担忧他们个性自我,对百姓缺少感情;
我也担忧他们未经磨炼,缺少临危不惧的血性;
我更担忧中华民族敬老孝亲的优良传统,能否在这一代继续传承。”但是,“几天的采风,我的心灵被震撼了,无数次被深深地感动”。她带着感动写下了他们的故事。那位为了免于渔民奔波背着办公用品到渔民家办公服务的梁文龙;
那个被村里临终老人儿子般念叨着的大魁;
那个在“北风裹着清雪,寒气袭人”的北方,脱下冬装赤裸着上身,为战士们讲解动作要领的姚林;
还不满30岁就牺牲了的教导员孙吉平;
在穷凶极恶的歹徒把手枪顶上脑门而临危不惧的“辽宁省十大缉私先锋”王俊刚;
在与挥舞尖刀的歹徒搏斗中,鲜血染红了手臂的孙超……作家写的一系列人物,都是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熟悉却已陌生起来的记忆。这样的故事曾经是陪伴我们成长及我们儿时就生根发芽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情结的源头,商品经济让根植于我们生命中的大树枝叶凋零了。奔波中行色匆匆的人们似乎已经忽略了为了社会安宁安全付出青春和生命的他们及他们的存在和奉献。刘文艳的作品,重新震撼到了我们的灵魂,也扣响了社会意识形态的警钟。我们惊异地发现,当我们这一代人在用怀疑的目光审视80后、90后的时候,我们离我们曾经的拥有也渐行渐远了。刘文艳的作品,唤起了我们熟悉的记忆,引发了我们温暖亲切的怀旧情感和理想主义情怀。

当浮华成为一种潮流和一个群体共同追逐的时候,当价值观在喧嚣的大潮下,被倾斜,甚至被颠覆,被扭曲,甚至被异化的时候,当意识形态的危机潮水般奔涌而来的时候,文学也在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着。我们分享着盛世繁荣,却忽略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消极变化。但是,刘文艳的创作却始终逆风而行。她乐于走出繁华,风尘仆仆地走进田间地头,走进耿秀华家“四处透风的三间土房”,在耿秀华家的土炕上,为她家打井、盖房、治病等种种难心事操心尽力,从雪花纷飞到山花盛开……她肯于远离喧嚣,深入边防,与那些在生死线上奉献着的战士们同吃同住,促膝谈心……她不为功利牵绊,倾情关注普通人,并和他们成为心贴心的朋友。刘文艳对普通人情感的珍惜,对朴素情怀的尊重,在奢华浮躁成为社会风尚的背景下,如久违的清风,带着清新扑面而来,给人以感动和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拥有的美好情愫和记忆,对我们情感心灵及世俗浮躁风气都是一种净化和冲击,传达给我们的是作家的品格和境界。

“文以载道”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贯道”发展而来,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宋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作用。

《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文艺理论专著。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这样写:“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这也就是儒家传统的“文以载道”。

虽然关于“文以载道”在文学批评史上有诸多争议,虽然当代文学曾经为“主题先行”和“高大全”的“左倾”文艺思想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但是,文学担负着社会责任和使命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和现实,更是时代的呼唤。

刘文艳的作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佳作。

一个作家,面对纷繁的世界,可以有很多选择,无论题材、内容、思想、语言、风格等。刘文艳的选择出自天然,顺其自然,实则必然。她的生活道路、她的人生经历、她的理想信念、她的情怀品格,让她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她创作的方向和品位。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厚的百姓情怀、开阔的政治文化视野及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使她自觉不自觉将她的综合素养及社会责任、担当意识行于笔端。从《任是无人也自香》到《外公的尊严》,从《山花》到《无悔的青春》,从《一纸情深》到《大美无色》《珍贵的回报》《绿柳情思》《难舍的礼物》,刘文艳不仅对那些普通的人和事始终“用真情,用眼泪,用一颗纯净的心灵去热爱,去拥抱,为他们而歌、而泣,而捧洒一掬真诚的泪”,更以宁静而坚定的心绪走出喧嚣,逆势而行。不迎合,不媚俗,不随波逐流。她始终以真挚的情感描述着那些被世俗的路上忙于追逐的人们所忽略所遗忘的一个个普普通通人和他们的故事,挖掘他们品格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她作品独特的品位格局,具有方向意义和启示。

天然、自然、必然。刘文艳的创作与生活、与人生、与生命相伴而行,不刻意、不矫情、不追求。花开花谢、冬夏春秋,她在日子里沉浸,在生活中品味,在人生交集过往中感受感动写作,所以,她的作品自然天成。

在《任是无人也自香》中,她写了母亲的几件小事:

母亲为了捡垃圾的人方便,“总是把能卖钱的东西,比如说纸盒、瓶子、塑料等放在一个袋子里,把不能卖钱的垃圾放在另一个袋子里。”母亲为了让没坐过飞机的“嫂子”坐飞机,去上海看病时,专门让她同去。身患重病的母亲,为了给“嫂子”在上海买件衣服,又不让嫂子有负担,拖着虚弱的身体,答应女儿为自己买衣服,可是到了商店让母亲试衣服,母亲总是说:“这件我穿不合适,让你嫂子试试吧。”嫂子试了,母亲说:“挺好看,给你嫂子买了吧!”后来我才明白,母亲去商店不是为自己买衣服,而是为了给嫂子买衣服。

有一次母亲的腿被婶子家的狗咬了两个洞,出了许多血。可她怕婶子过意不去,告诉婶子:“没事儿”,并忍着疼帮助婶子喂完猪,去医院打了狂犬疫苗。

作家在作品中感慨:一个人做好事容易,做了好事不张扬不容易;
做了好事不但不张扬,还尽量不让人知道就更不容易;
一个人做了好事尽量不让人知道,并想办法不让人感觉到是为人做好事,不让人承载感情债就更难能可贵了。母亲就是这后一种人。她的情操达到了为人忘我的如兰境界。

有学者评价她对母亲的怀念之作“是心语,是生命之语”“作者的诉说,来自心灵深处、生命深处对母亲的至爱。因此,语言之水,随心而动,自然流淌,浑然天成。”她对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的挖掘和表达,她作品的思想品质及呈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人生生命相随,浑然天成,自然而然。

刘文艳发表在《芒种》2015 年第1 期的散文《外公的尊严》,是她写亲人写亲情的又一力作。作品中“展示了尊严在一个普通农村老人身上绽放的高贵”,写了外公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宁死不屈,绝不做侵略者走狗的骨气;
写了外公作为村里的领头人,病中的外婆想吃毛豆,身为生产队长的外公宁可用自家的黄豆代替,也不去到生产队的田里去取的品格;
写了外公宁可自己步行四十里路,也不愿回头再去麻烦别人的善良;
写了外公偷偷从出嫁的女儿家门路过,不愿两手空空进去,看到女儿的身影后放心离去的好强……

刘文艳的《一纸情深》描述了一幅母女情深的至真至纯的画面。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创作总根于爱。”刘文艳的作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笔端,刻画最美人物,讴歌崇高精神,践行文艺使命,她作品的一系列人物——母亲、外公、耿秀华、梁文龙、大魁、姚林、孙吉平、王俊刚、孙超……在刘文艳笔下,都是最“平凡”的,也是最高尚的;
是最“底层”的,也是最闪光的;
是最“普通”的,也是最珍贵的。她对他们的赞美,归根结底,源自内心的情感。

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黑格尔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他说:“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状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它们直接本身或是它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呼唤起反应和回响。”文学作为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灵魂的特殊意义和作用。

刘文艳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源于对亲人、对人民、对党、对民族的深情大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总要有一种叫作高尚的精神要传承。娱乐至死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颓废的标志。一个没有崇高精神没有理想境界没有英雄情结的民族,也是没有力量的民族,没有希望和梦想的民族。实际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了艰难曲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危亡,不仅是个历史问题,也仍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文学没有理由没有承担,作家没有理由辜负使命。

刘文艳的作品顺应了这一时代呼唤。这是一种源于生命的自觉,始于热爱,出于本色;
这是一种来自心底的呼唤,动之以情,感怀于心;
这是一种品格和境界,关乎信仰,出自理想。

赖丙文

(朝阳土默特研究会,辽宁 朝阳 122000)

一部优秀的作品达到艺术高峰的判断标准是: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历史精神,揭示社会生活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表达人民的福祉和意愿,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具有震撼力和穿透力的思想深度,具有高雅的艺术格调和杰出的审美品位等。简言之,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是人品和作品的统一,是故事的感染力和真实性的统一。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是真情灌注,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给人以启示,给社会以引领,促进社会进步。

刘文艳的散文集《一纸情深》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正像《一纸情深》封面所言:无论是写亲情、友情、乡情,还是写生活中的普通、平凡的人,都浸润着作家浓郁、深厚、丰沛的情感,作家的创作总是以爱与真情为底色,感怀于心,动之以情,因而每一篇作品都真情灌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读《一纸情深》,其朴实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典故、由浅入深的哲理,给人以深刻印象,但是启示最深刻的还是作品鲜明的主题和引领时代的社会意义。

近十几年,在我国文化艺术界出现了一些偏差,利己主义、金钱利益、明星崇拜、社会阴暗面占据一定的文化市场。曾经一度时间,先烈们被遗忘了,英雄们被遗忘了,传统文化遗忘了,家风失传了,诚信在丧失,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在失去、在淡化、在扭曲。

刘文艳在《一纸情深》中,通过一件件的故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启迪人们,感化人们,这是一部倡导家风祖训、明德引领风尚的作品;
是一部启迪心灵、颂扬英雄的作品;
是一部走近普通人,让贫困户看到希望,在钟点工身上看到光辉,歌颂正能量的作品。

家风即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一家人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家风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与积累,它不但蕴含着深厚的道德力量,而且形成一股无形的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成长。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人们就意识到树立良好家风的重要性。《礼记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家齐”是“治国”和“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历史上,也曾经出现“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和“五箭训子”的感人故事。家风正,则社会风气正,家风明则社会风气明。和善、谦让、敬老、勤俭、孝道是家风的核心。

刘文艳在《一纸情深》中,用了大部篇幅记载了家庭中的成员,有奶奶、姥爷、母亲、父亲、兄嫂、姊妹、丈夫、女儿、邻居、亲友等,通过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一件件鲜活的故事,讲述了家风和祖训的传承。奶奶是个小脚女人,37 岁那年,爷爷去世,但是,为了孩子们的幸福,奶奶艰难地支撑下去,奶奶不仅会滤粪、点种,还学会了扶犁杖,那双小脚在泥土里深深地陷下去,他又坚强的拔出来,再陷下去,再拔出来,她的小脚也已经红肿起来,像一个撒上了红粉的包子,可是,她不觉累,不喊疼,硬是以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坚持了下来,她也学会了背垄、收割、打场等。除了种地,奶奶为了挣得零花钱,还学会了养兔子、养猪,他还步行几十里到一家染坊染布,为了给几个孩子做件新衣服、买点吃的,就是再苦再累也咬牙坚持着。奶奶老了也受到全家人的尊敬,妈妈做好饭,如果奶奶没在家,必须把她找回来,只有奶奶回到了家,坐在桌子面前了,全家人才可以上桌子吃饭,奶奶没上桌,全家人是不可能上桌的。作者写道:“这就是我们家的习惯,也是我们家的规矩,这个规矩从来也没有打破过。”因为奶奶年龄大了,奶奶吃粗粮吃不下去,妈妈就给奶奶熬小米粥,困难时期,小米粥熬得很稀,全家人喝稀的,把稠的给奶奶喝。每逢节日,生产队分了一点细粮,妈妈总是给奶奶单独做着吃。

在一个家庭中,母亲的作用至关重要,上有老下有小,里里外外,迎来送往,负责茶米油盐、吃喝拉撒。作者在《一纸情深》中利用大量篇幅描写了母亲在家风传承中的作用。《生日的告别》中讲道:“妈妈是个重感情的人,她很看重给家人过生日。多少年来,她总是把父亲、母亲、婆母、丈夫及儿女亲友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小时候,我们兄妹过生日,妈妈准会煮好鸡蛋塞进我们手里,或者悄悄放在书包里,我们自己忘了她也绝对不会忘记。给奶奶过生日,每年一次,从来也没有间断,就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没有中断,直到奶奶去世。到了妈妈五十多岁时,孩子们也曾经提出给她过生日,但是妈妈坚决反对,并说:“给你奶奶过生日就行了,他是老人,我们小辈的不过生日。”只有当妈妈身患绝症时,在儿女的一致说服下,妈妈才同意为自己过78岁生日。在生日宴会上,孙子、孙女分别陪伴着爷爷奶奶,妈妈仍然健康如初,其画面呈现出一个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在宴会上,妈妈的婶婆婆,90 岁高龄,行动不方便,还是坚持前来给这个心地善良的侄子媳妇贺寿,妈妈很过意不去长辈来给晚辈的她祝寿,妈妈把做好的生日礼物送给了婶婆婆。这也是妈妈光辉品格的闪烁,更是妈妈平时尊老爱幼的一个缩影。

这样的其乐融融的场面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家庭是港湾,家庭需要温暖,家庭需要幸福,家庭需要真爱。爱是家庭的灵魂和最高境界。

在生日宴会,刘文艳为了表达对妈妈的爱说:“妈妈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可在儿女心中,母亲是伟大的,这是因为他与伟大的父亲在一起,缔造和支撑起了一个温馨和谐、拼搏向上、充满亲情与欢乐的大家庭。”是的,母亲的爱,比天高,比海深,这种母爱,将会影响到家庭的每个成员,这些成员也会像母亲一样,关爱亲人,关爱他人,鼓舞着后代努力去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成就事业的人,一个善良的好人,这就是家风的力量,这就是家风的魅力。

《一纸情深》中关于家风的记载还体现在妈妈同意去商店买衣服,其实是想给儿媳买衣服;
爸爸说:和儿女们在一起就是过节;
母亲看到乞讨的老太太,那么多人擦肩而过,母亲认为: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走这一步,从高楼下来走到那个乞讨人身边把钱送到她手里,又说了一些安慰、鼓励的话。这些生活细节构成和谐的家风。在作者家里看到的是:爱老,敬老,兄妹和谐,姊妹友好,礼貌待人其乐融融的幸福大家庭。

当今社会,婆媳不和者有之,妯娌不睦者有之,邻里纠纷者有之,啃老弃老者有之,家风丧失,家规淡化,必将影响社会风气的道德低下。“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家风的影响和熏染。

常言道:父亲是山,母亲是海,山给人依靠,海抚慰人心。家庭,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决定家庭的未来。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每个人都处于家庭之中,好的家风必将给你带来阳光和希望,千千万万家庭良好家风必将引领社会的清朗风尚。

崇尚英雄,歌颂英雄是《一纸情深》的魅力所在。曾经一个时期在我国的文化艺术界,为我们打下江山的英烈们不见了,英雄人物的事迹不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忘记英雄,甚至贬斥英雄,这是社会的一种倒退,“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又走长征路》中记载了参加中国作家重走长征路采风团的所见所闻,经张家界,转云南,走寻甸、禄劝、经丽江、迪庆,一路行军、考察、座谈、采访,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贺龙的五位亲人都先后参加革命,最后都在反动势力的残害中牺牲了。他们斗争得都很勇敢,他们牺牲得都很壮烈,真是满门英杰、全家忠烈。贺龙的小弟弟贺文掌,在随父亲为贺龙部队取枪弹时,在与土匪搏斗中,寡不敌众,被土匪捉住,残忍的土匪,燃起干柴烈火,把他放进大笼屉里活活蒸死。年仅15岁的贺文掌意志坚强,宁死不屈。据说,疼痛难忍的贺文掌,当时撕心裂肺的喊叫声,几里地外都能听见,即使这样,他也丝毫没向敌人求饶。贺龙的大姐姐贺英,是个有勇有谋的巾帼英雄,当过湘鄂边区游击司令,在一次掩护伤病员撤退时不幸牺牲,年仅37 岁。贺龙的二姐贺戊妹也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献身。贺英牺牲后,残暴的敌人拖走了他的尸体,割下了她的头颅。贺龙的妹妹贺满姑,敌人逼她带队去抓贺英,她坚决不从。敌人用烙铁烫她的脊背,用猪鬃刺她的乳头,最后当着她的面毒打她的孩子。贺英姑至死也没让敌人得到任何情报。

作者写道:站在这些画像、照片前,我的心灵在微微震撼,泪水也夺眶而出。这样一个善良之家,为了正义,为了光明,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一家五人都义无反顾,英勇牺牲了,而且都牺牲得这样壮烈!不仅如此,据介绍,贺氏家族先后为革命牺牲的人多达一千多位。贺龙所在的桑植县为革命牺牲者多达两万多人。“在纪念碑前,读着一串串名字,想到他们和那些连名字也没有留下的英雄儿女的牺牲,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一位烈士的牺牲,就会使一个家庭,陷入无比悲痛之中。不知有多少英雄的母亲,把自己挚爱的儿女送上战场。他们望眼欲穿,却一直没有等到自己儿女的消息,有多少英雄的儿女捐献疆场,尸骨依然留在异地他乡。据当地乡亲们讲,贺龙自从走出了洪家关,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桑植县有上万人跟着贺龙去革命、去当红军、去长征,可回来的最多也就几百人。”

作者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到了普渡河、大渡桥的奇迹;
写到了红二军第四师政治部主任肖令彬年仅18 岁,为了革命的胜利,献出了美好的年华;
写到了长征路上,为了红军,老百姓什么都能舍得出来。“最后的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上战场!”

回想今天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这些幸福的生活源于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和英勇奋斗,井冈山的会师,抗日战争的牺牲,解放战争的壮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壮举……这些历史既惨烈又光荣,正是有了这些先烈们的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才有今天的国泰民安。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是每个中国人的担当。

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让贫困户尽快脱贫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一贯主张。但是扶贫工作的路子怎么走,贫困户扶什么,如何做到贫困户不反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扶贫,一直是扶贫工作难点。党和国家提出精准扶贫的举措,为扶贫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刘文艳以一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用艺术家的语言,细致观察了贫困户贫在哪里,困在何方,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党员领导干部走进千家万户”的感受。作者在《珍贵的回报》中记录了凌源市大王杖子乡小刘杖子村南沟村民组赵恩海家的扶贫前前后后。

作者一路颠簸来到了赵恩海家,一个不规整的小院,用泥巴和石头堆起半人高的院墙,两个木桩拴着一个用铁丝和木板条捆绑成的门,门用一条链子锁着。院子里有三间破损的土房,房子有窗户,但是窗户上没有玻璃,几块撕碎的塑料布随风摇曳着,两扇屋门也没有玻璃,连塑料布也没有,任秋风吹打着。

“走进赵恩海一家三口人住的屋,仍然是我们没有想象到的生活状况:屋里的土炕,坑坑洼洼,一块花布遮住半边,那半边就露出了泥土,炕上周边的墙也斑驳不堪。土炕上堆了几条褪了色的花被子,已经补了许多补丁。一家之主的赵恩海一脸惆怅,妻子邢彩双目光呆滞,未成年的女儿赵晓晶默然无语。第一次来到赵恩海家,看到他们这样的生活状况,心情真是十分沉重。”原来赵恩海的妻子三岁的时候得了抽风病,智力相当于三岁小孩子,出门就得锁门,不然出去就走不回来,赵恩海和妻子结婚17 年,做了17 年的饭,女儿赵晓晶15 岁了,也不能上学,留在家里照顾妈妈。

作者看到赵恩海的一家,心情沉重,亲自把炕的尺寸量了,并答应下次带厚一些的地板革铺上;
为赵家又“留下五百元钱,下次来,我再给你带些所需的生活用品来”;
答应把他们家17 年的行李换了;
拿起梳子给滞呆的邢彩双轻轻地梳了头,并拿出照相机给赵家照了全家福;
作者又带着感情地说“以后我们就是亲戚了”。

第二次来的时候,作者把全家福照片和一些日用品也带来了,和村长李淑英一起帮助把新地板革铺上,帮助把五条新棉被和新被罩装好,把带来的毛毯和枕套叠放好,在屋里安装了金黄色的新窗帘,里屋挂上了花门帘,外屋的门挂上棉门帘,又把外屋门和窗户钉上了塑料布,整个家焕然一新。

赵恩海的妻子,这位智障人,看到家里的变化,在她的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了欣喜,当作者把特意给他买的绣花棉衣给她穿上时,他更加高兴起来,看着自己身上的花棉衣,再看看自己黝黑的手,自己张罗着洗了手,眼睛里也溢出了激动的泪花。作者又用湿毛巾帮他擦了脸,梳理了头发,顿时他灰暗的脸变得白皙了,蓬乱的头发也舒顺了,看上去年轻了许多,眼睛也有了神采。

第三次去赵恩海家,省卫生厅医疗小分队为赵恩海看了病,为他家整修了房子。由于春节即至,作者特意上街赶了集,买了许多年货。当得知赵恩海有打算买房的时候,作者代表省广电厅补助1000 元,又自掏腰包1000 元,把2000 元递给赵恩海的时候,这位男子汉热泪盈眶,扭过头哭了。“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活动”为党员干部接近贫困户提供了平台,在与贫困户的接触中,贫困户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赵恩海的泪水、邢彩双的眼神、赵晓晶的微笑,一家人对生活燃起的希望之火。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艺术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担当。作者始终坚持文化艺术的创作,尤其是坚持文艺创作的方向不动摇,坚定为人民而创作,坚持文艺为时代服务,写人民心声,树人民英雄形象,这正是《一纸情深》打动人、感染人之所在。

张学亚

(沈阳大学 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 110044)

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刘文艳散文创作的突出特点之一。王充闾先生在《一纸情深》这部作品序言中说:“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涌动,人心浮躁,一些写作者迷失方向,随波逐流,粗制滥造,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情况下,刘文艳女士能够独张胜帜,托举出自己的‘拿手活’,以情而文,以情感人,着实不易,因而也难能可贵。”

刘文艳的散文《一纸情深》,是她发自内心的情感表露,是她心里深处的情感独白,虽然写的都是凡人小事,亲人家事,既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出奇特别的事件,朴实无华、纯净自然,但是却能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她真实、深厚的情感,记录了平凡生活中的往事,深深打动了读者,深情溢纸,情溢纸外,让每位读者在受到感染和感动的同时,又得到深刻的教益。

一、浓浓亲情

《生日的告别》和《一纸情深》两篇,向读者展现了三代人的母女亲情,前者是作者同母亲的亲情,后者是作者同女儿的亲情,母女情深,在三代母女身上体现出浓浓的亲情,让读者无不为之感动。

母亲患了重病,大家心照不宣,都知道来日不远。这位给奶奶过生日一次没有间断过,却从来不给自己过生日的母亲,这一次当儿女们提出要给她过生日时,她仍然不同意。她说:“不过,不过,我现在不过,将来也不过。我给你奶奶张罗过生日,过了一辈子,其中的甘苦我知道,我不能让你嫂子为我受这个累,也不给大家添麻烦。你们都好好工作,工作有成绩,有出息就是对我的孝敬了。”这么多年在母亲的坚持下一直没过生日,可是这一次不同,。儿女们坚持一定要给母亲过生日。哥哥说:“今年我们给妈妈过个生日吧!她这辈子心地善良,亲朋好友她都时常牵挂着,这回我们把亲戚朋友都找来,让妈高兴高兴,也让她跟想见的人见个面,以后再见怕是没有机会了。”儿女们给妈妈张罗过最后一个生日,是为了让大家跟母亲做个亲情告别。“这不是一般的道别,是人生的道别,是生命的道别,是一次生离死别。”整个生日宴会,除了家人之外还请来了许多亲朋好友。生日过得既亲切又隆重,大家都讲了话,赞扬母亲勤劳、贤惠的一生。最后母亲也讲了话。

过生日,这是很普通的事情,可是在作者笔下,展现了浓浓的亲情,并且将这种亲情延续和扩大,外延到亲戚、朋友和村里的人。作者把这样一个生日,写得感人至深,让人掉泪。一个即将远行的母亲微笑告别人生,这本身就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亲人之间互相隐瞒病情,为的是让对方减少痛苦,作者把这样一件痛苦的事情,放在“过生日”这样的情境之下,场面虽然热烈,可是内心在痛苦挣扎,这样就更加反衬出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以言说的浓浓的亲情,对浓浓亲情揭示,力透纸背,情溢纸外。

作者不愧是散文创作的高手,写亲情,一个写给生离死别的母亲过生日,一个写女儿快乐无比的生日来信。把母亲和女儿两个生日放在一起对比,浓浓的亲情让人陶醉。从小到大,作者如同她自己的母亲对她的疼爱一样,面对自己的女儿也倾注了满腔的母爱。在母女之间用纸和笔通信谈心,祝贺生日,传递着母女之爱和亲情时,作者幸福地写道:“我把带着女儿娟秀笔记和情感温度的信收藏起来,时常拿出来看一看,心喜、欣慰便油然而生,总觉得天晴日朗,春意浓浓。”人都会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可是如何将这些倾注于浓浓的亲情之中,并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去感动人,感染人,这就需要作者匠心独运了。作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事件,悲欢对比,抒写母女三代的亲情,显示出作者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高超笔力,让读者读后心灵为之颤抖,浓浓的亲情,何止一纸能够承受?

除了这两篇之外,《奶奶的幸福》《外公的尊严》《爸爸的节日》《以顺孝亲家自安》等篇章,浓浓的亲情已经溢出纸外,流淌不尽。

二、眷恋乡情

《红枣连心》和《无悔的选择》,是作者歌颂家乡、对家乡充满眷恋和思念,溢满乡情的代表作。作者的家乡在遥远的小山村,离开家乡多年,在城里工作安了家,但是她对故乡的眷恋依旧,离开的时间愈是久远,眷恋故乡的乡情就愈加浓厚。

小小的红枣,是作者永生难忘的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姥姥家从山坡上挖回来的几棵小枣树,十年过去后,已经郁郁成林了。当年在枣树下,兄弟姐妹一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当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一个一个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时,枣树已经遮天蔽日,绿荫占满了半个院子。枣树的繁衍生息,暗喻着人和树一起成长。

家里枣树结果的时候,“妈妈总是先选出结满红枣的枣枝,一直留着。”等着孩子们回来,再把那枝上的红枣摘下来给孩子们吃。每次休假回家,亲人们都会把最好的大红枣拿出来,甚至还托人远渡重洋,把大红枣送到日本,给哥哥。红枣虽小,那是家乡最香甜的水果,每一颗红枣,都连着母爱,连着乡情。五十年过去了,作者依然眷恋家乡的枣树,她写道:“枣树根相通,枝相连,形成了一片枣林风景,他们好像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欢乐地手挽手,肩并肩。他们也如同相依相靠的父子、母女、不离不弃,心心相连。”

母亲去世后,嫂子延续着亲情,“又把这关爱接续下来”“一棵枣树几十年生生不息,从不间断地给我们奉献着红红的、甜甜的果实,把爱意亲情尽情地传递。”

枣树、红枣本是自然植物,在这里变成了作者笔下抒发思乡之情的审美意象,后来家乡已经被规划征地,可能会动迁,那一片红枣林成了她的牵挂。作者牵挂和思念的不仅仅是红枣,更是对家乡的无比眷恋,是永远的乡情。

《无悔的选择》是歌颂家乡变化的。原来作者的家乡小平房村,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里多年没有一条平坦的路,村民出村,就踩在河套的沙石土路上,走一步退半步。喝水仅靠一口经常干涸的井,村民打水要排队。十年前这里还没有一条稳定的农用线路……行路难,喝水难,用电难的困扰,许多村民无奈,离开了自己的家园,搬出村外找生活出路。”

后来在共产党员村干部的带领下,小平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蓝天白云下的山村,茂密的山林,成片的果树……,油黑发亮的柏油路,像一条长龙在村中游动,路边树木葱葱郁郁,开满了各色鲜花,香气四溢。一排排整齐美观、精致靓丽的连体别墅……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住上了别墅……面积大的四百多平方米,小的也有二百多平方米,几乎家家都有小汽车,室内的设施也都是现代化,高档的家具、先进的电器、精美的艺术品……现在的贫困村已经变成了富裕村,大型雕塑,文化广场,标准的现代化小学校、敬老院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下,远远望去如同一个星级宾馆。”

叙述家乡的变化,作者充满了自豪感,乡情是这样的让人牵挂,又让人自豪。作者不只停留在歌颂家乡的变化上面,更主要是对家乡的村干部,一代新农民的记录和赞美,歌颂了共产党员和村干部先人后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优秀品质,指出了“人的一生确实有很多选择,你要先选择做党员领导干部,就要首先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你要选择加入共产党,你就必须选择为人民服务,你就不能选择先为个人谋取利益。”作者的乡情并不停留在热爱家乡、歌颂家乡这个一般层次,而是指出了家乡走向富裕,干部是决定因素这个真理。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乡情是什么?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乡情。杜甫的乡情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的乡情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的乡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陶渊明的乡情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余光中的乡情是邮票、船票和浅浅的海峡,而作者的乡情是童年的红枣树,是今天为家乡巨变、富庶的兴奋,是乡亲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喜悦、是共产党人和村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自豪。

三、真诚友情

《一纸情深》中的情深,在表现友情方面也是很感人的。

《难舍的礼物》一文,写了她和她中学一位同学的友情。在女儿帮她收拾东西时,有两双拖鞋她无论如何也不愿舍弃。这两双拖鞋是她的中学同学亲手做了送给她的。“这两双拖鞋,做的真是很精细,用麻绳和布做的布底儿,用钩针钩织的鞋面,一个是网络状,一个是毛片状,用毛线编织成的。”看上去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拖鞋,却是一位好朋友的心意。于是展开情节,叙述了她和这位同学的友情。这位同学学习好,样样出色,可是中学毕业之后,却因为不是城镇户口不能分配工作,她回农村以后,生活艰难,而作者比较幸运,回乡劳动不到半年就调到县里工作了。作者始终不忘旧友,积极帮助这位同学解决困难,还帮助她的女儿找工作。在作者的帮助下,这位同学的女儿工作进步,还找到了可心的对象,要调到对象所在的城市去工作了。临行前来向她告别,送了她一幅她亲手绣的十字绣。两双拖鞋一幅十字绣,看起来并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可是在作者看来,这比什么东西都宝贵。这是一对母女送给她的感恩的心。“好多年过去了,家里的画也换了好几回,可是这幅画我始终保留着。不知为什么……也许是我十分珍惜两代人相承接的深情厚谊,这两双拖鞋一幅画,我一直作为珍贵的礼物保存着,始终难于舍弃。”作者珍视同学友情,两双拖鞋和一副小画,成为她珍藏友情的物化寄托。虽然都是很普通的东西,不贵重,不起眼,不值钱,但在作者眼里,却是难以舍弃的礼物,她和这对母女的友情,已经远远超过了物质本身的价值,比什么都珍贵。

在《钟点工》中,作者写了她同钟点工的友情。一位普通的钟点工,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作者不因为自己是领导干部就颐指气使,而是平等待人,对钟点工牛丽既尊重又照顾,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虽然是雇主关系,却相处得情同姐妹。

《百姓心中的丰碑》,写的是作者同曾经在农业大学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怀玉的友情。李怀玉教授为了研究寒富苹果系列品种,献出了她毕生的精力和生命,使贫穷的果农种植了寒富苹果新品种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作者后来离开农业大学以后,作为香港《大公报》记者,专门采访过李怀玉教授,为她写过长篇人物通讯,跟李怀玉教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作者对李教授的赞美和歌颂,不仅仅是作为记者对教授的工作职责,更是他们心灵相通的友情的见证。

作者的友情,不分阶层,不分职业,农民、钟点工、老同学、科学家教授……作者真正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同这些人建立起真诚的友情。他们的友情是纯真的友情,不注重地位、身份、经历、处境,没有任何功利来往。这种友情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也是真善美的默契和交流,真正的友情使她们互相解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人生离不开友情,友情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作者同普通劳动人民建立友情,珍视友情,一往情深,显示了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四、心怀民情

在《最美山花》一文中的主人公耿秀华,是贫困农村的一位农民。贫困的家庭由于她患了癌症,就更是雪上加霜。作者深入农村,调研扶贫,来到耿秀华家。耿秀华高兴地说:“你们这么远来看我,这让我太感动了!快上炕,炕上热乎!”作者身为领导干部,始终和人民打成一片,体恤民情,她对耿秀华说:“听说你做手术了,赶紧上炕,别在地下着凉!”她把普通农民当成自己的亲姐妹一样关心,她接着写道:“我与她拥抱了一下,并把她扶到炕里,我坐在炕边。”这是一幅多么温暖的图画。党的领导干部扶贫来到农民家,自己坐在炕边上,关心群众疾苦,问寒问暖。作者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干部,她不是走马观花,把扶贫当作走秀,而是脚踏实地,真正体谅人民的疾苦。

第二年春天她又一次来到耿秀华家探望,看到耿秀华家的房子,“西屋大梁已经折了,用个柱子支撑着,东屋烟囱旁边的墙壁已经裂了缝,再下雨就危险了。”于是,她把单位扶贫款1 000 元给了耿秀华,又从自己个人钱包里拿出1 000元给了耿秀华,让她家盖新房子。后来作者又多次去看望这个贫困农民,耿秀华感动地说:“你们又来看我了,这让我说什么好呢?”临走时,作者又给了耿秀华1 000元钱。到了夏天,再一次来看耿秀华时,她家的新房子房架已经支起来了,耿秀华手捧着一束在山里采的野花,把花献给了作者,并且感激地对作者说:“这束鲜花送给你,特别感谢你这样的好人,这么关心咱们农村人,祝你永远年轻。”作者对农民耿秀华的资助和关心不是说在嘴上,而是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帮助农民解决困难,让农民在扶贫干部关怀下,生活真正有了改善。

《珍贵的回报》一文,作者在扶贫工作中具体帮扶对象是朝阳凌源贫困山区的农民赵恩海。来到赵恩海家,这样一幅图景映入大家的眼里:“一个不规整的小院,用泥巴和石头堆起半人高的院墙,两个木桩拴着一个用铁丝和木板捆绑成的门。门用一条链子锁着。院子里有三间破损的土房,房子有窗户,但是窗户上没有玻璃,几块撕裂的塑料布随风摇曳着,两扇屋门也没有玻璃,连塑料布也没有,任风吹打着。”“屋里的土炕,坑坑洼洼,一块花布遮住了半边,那半边就露出了泥土,炕上周围的墙也斑驳不堪,土炕上堆了几条褪了色的花被子,已经补了许多补丁。一家之主的赵恩海一脸惆怅,妻子邢彩双目光呆滞,未成年的女儿赵小晶默然无语。”

面对这样的贫苦农民,作者心情沉重。不仅生活上贫困,赵恩海还有严重的风湿病,失去了劳动能力。妻子有抽风病,智力只相当于三岁的孩子,土炕上的坑坑洼洼就是她抠的,妻子生活不能自理,而且经常出去了找不到家。女儿15 岁了,也不能上学,在家照顾妈妈。作者是把人民冷暖放在心上,体恤民情的领导干部,她立刻给赵恩海留下500 元钱,后来又多次来赵恩海家,带来了新的地板革把坑坑洼洼的炕铺平,带来了五条新被褥,被罩也是新的,都套好了;
把门窗都换上了新的塑料布,门都换上了新门帘。整个房屋焕然一新,还给他们三口人拍了全家福。

回城以后,作者立刻联系省医院的医生。等到过年时,医生跟他们一起去给赵恩海看风湿病,送去了治病的药;
给赵家带去了猪肉等年货,门口贴了对联,屋里挂了年画,还给他妻子和女儿买了新棉袄和新羽绒服。除了单位的扶贫款,作者又自己掏腰包给他1 000元,一共给了赵恩海2 000元。“赵恩海转过脸去哭了,过了一会儿,他转过身来哽咽着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啊,这得怎么回报你们啊?等几年以后小晶长大了,让她和对象去看你吧’!”

作者对人民的深情不只体现在对扶贫对象的关心照顾上,除了给钱给物给新衣裳之外,还给了他们美好生活的目标,真正把党的关怀送到了人民群众心坎上。作者对人民群众的体恤之情,是她通过自己的行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渗透出来的。

总之,《一纸情深》所表现的深情是感人的。读了这样深情的散文,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真实的情感,深厚的情义,这里没有一点虚假造作,没有华丽的语言,真、善、美的真情实感就在文章里呈现。

五、《一纸情深》情感表现的审美特征

王充闾先生在《一纸情深》序言中说:“列夫托尔斯泰指出‘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得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这就是说,作者的深情,是她自己经历过、体验过的。首先是真实的,其次是感人的。这种感人的情感被作者记录在文章里,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读者。《序言》还说:“文学作品不是装饰,而是生活的觉醒,是通过它所描绘的情感世界传达一种力量,让我们去更自觉地面对人生。”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刘文艳的《一纸情深》是怎样以深情描绘生活,以真情打动人的呢?

1.借事传情

作者具有较强的叙事能力,娓娓道来一个个故事,在事件的进程中传达人物的深情。例如《生日的告别》说的是给母亲过生日这件事,在这个叙事中,传达了儿女对母亲的深爱之情、亲属对母亲的敬仰之情,也传达了母亲一生对家人、老人、亲人、儿女、邻居、亲戚等一贯如一的真善美之情。《一纸深情》这篇以接到女儿来信和给女儿回信这件事,表现了母女深情。《闪光的青春》讲述的是一群80后青年战士守卫祖国边防的事迹,表达了年青一代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为保卫国防贡献青春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情。借事传情,是作者轻车熟路的创作手法之一,也是其审美特征的表现。

2.以景抒情

以景抒情,也是作者表达深情的一个能力。《何处无圆月》说的是作者一家人中秋节散步所看到的情景。他们在绿色公园里散步见到了绿树、草坪、石亭、花径、小桥、流水、鱼游、听见了鸟鸣,他们在《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中赏月赏景,情由境生。女儿说:“这个公园虽然很小,但是很美,令人陶醉。”又说:“月亮有多美啊!它照耀着整个地球,也可能还照着别的星球,……试想,如果它只属于哪个人或者少数人,只有几个人能欣赏,那月亮还有这么大的魅力吗?”由此作者想到了:“如果所有的机关、宾馆、学校也把围墙打开,使院内的绿地向大众开放,……一个国家能够把更多的资源,变为公有,让更多的人享有资源,而不是让少数人独有,这个国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身边的景色,引起了散步一家人对人民的深情,对祖国的深情,抒发了作者天下为公,心中时刻有人民的公仆情感。《旅游的魅力》《会心处不必在远》等,都是以景抒情的篇章,是作者触景生情、抒发自身情感的审美创造,也是作者一往情深的情感流露。

3.托物寄情

作者在创作中善于托物寄情。《红枣连心》是以红枣这个物象,寄托自己的乡情,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对枣树下快乐童年回望,对亲情的赞美和依恋。作者善于寻找出合适的物象作为自己的寄情对象,在对物象的描述和叙述中将自己的深情寄予其中。同样,《难舍的礼物》,以同学赠送的两双拖鞋和同学女儿赠送的一幅十字绣这样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物件作为寄情的对象,叙述了友情的来龙去脉,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之情。托物寄情还表现在文章的叙述中。在《珍贵的回报》,作者每一次都给贫困农民赵恩海带去各种物品,从铺炕的地板革,到床上的新被褥,到赵恩海的新毛衣、新棉袄,他妻女的新衣服、新羽绒服等,这些文章中的物品,是表现作者对贫困农民关怀的深情,也是托物寄情的审美创造表现。

作者曾经是新闻记者,又担任了领导干部,因此她的散文不免带有职业特点。一篇篇充满真情的散文首先是真实性,具有新闻忠于事实的特征,也有领导干部为天下之忧、悲悯情怀的文学性。《一纸情深》是一部情感特征十分突出的散文集,情感是文学创作的生命和灵魂,“一纸”何以能够载动深情?《一纸情深》,情深溢纸,情溢纸外,尽撒人间,使读者不仅被深情感动,更获得了真善美的精神力量。

马 琳

(辽宁大学 广播影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一纸情深》是含着泪读完的,这是一部情感真挚、回味悠长的散文集。近代诗人陈永正有诗云“人间有大爱,心上有苍生”,恰合了作品的真情主题。作家刘文艳在这样一部倾心倾情之作中,表达了她无私大爱的深情与心系苍生的品格。

《一纸情深》没有执着于散文技巧的刻意营造,乡野、街市、边防与长征之路,即是所有故事的背景,也是属于那些普通故人、亲人、友人、战士与病患的人间风景。作家描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徐徐展开、娓娓道来,有着另一种动人的情致。读罢《一纸情深》,我们似乎看到了文字背后那个深沉的、对人生命运、情感世界、大爱苍生不断追索的作家刘文艳。而这一次,刘文艳将她的目光由母亲转向了更多的身边人、普通人、最可爱的人。关于他们一个个让人泪目的故事让我们驻足,更让我们思考。

一、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刘文艳在《一纸情深》的多篇文章中写到了故人亲友之间的伦常之爱,不禁令人想到鲁迅的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说:“自己背着黑暗的重担,肩扛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文集中的多篇文章,写乡土故人,写祖辈孝亲,字里行间尽是父母辈对子女的无私奉献,是儿女们对父母的体恤孝顺,文字间流露的是深切的人伦情感,更是对家教家风传统的自然张扬。

亲子之爱是作家浓墨书写的重要主题。作家笔下的母亲就是鲁迅所倡导的父母之爱的典范。母亲在这部散文集中,仍被着墨最多,在《生日的告别》《任是无人也自香》《以顺孝亲家自安》《无尽的悔》等文章中,作家用最为深情的笔触讲述了关于母亲的种种故事。作家笔下的母亲勤俭持家、相夫教子、邻里和谐。尤其是对4 个孩子的精心呵护培养,默默奉献、从不索取,善行善迹在每一个细水长流的日子里。“妈妈和爸爸把他们的青春年华,把他们的聪明才智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儿女,他们无微不至地关爱每个儿女及每个儿女的家庭和后代,可是妈妈和爸爸对儿女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从不向我们索取任何回报。”(《生日告别》)如此母亲和父亲自然会培养出四个出色的儿女。疼惜儿女属人伦常理,但在作家母亲身上尤其表现出一种无私无悔的奉献精神。《爸爸的节日》则以另一种看似为轻松的笔触刻画了全心深爱女儿的父亲形象。对于父亲而言,女儿的出现就是他的节日,忙前忙后,买东买西,尤其是处处不让女儿花钱的细节,更是显出父亲对女儿的细腻关爱。

阅读的过程即是感动的过程,更可感知母亲的爱与孝是有家族传统的。《外公的尊严》《奶奶的幸福》等篇章中,作家用近于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两位老人的生动形象,更表现出他们真诚、坚毅、善良的美好品质。外公是从日本鬼子屠刀下侥幸生还的人,经历过生死考验,他对敌人勇敢无畏,而在乡邻们眼里,外公“是一个有风骨、有道德、有尊严的人”,外婆则端庄秀气、温柔贤惠。有如此父母,女儿自然秀外慧中,温良恭让。奶奶的美在作家笔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就是这样一个袅娜娇小的女人,在痛失丈夫和小儿子的困苦境遇下,独自抚养三个孩子艰难度日,用她的小脚趟过一条条垄沟,撑过了最难的日子。经历了如此艰辛痛苦的奶奶,从没叫苦,她恰恰是一个笑在嘴边、幽默诙谐的伟大女性,“幸福”是她的人生注脚,而儿媳的到来更是给她带来了幸福的晚年生活。老辈的品德犹如一束温暖之光,不仅照亮了身边的至爱亲朋,更是深深影响了儿孙们的心灵品行。

孝亲之爱、亲情之爱充溢在《一纸情深》的多篇文章之中,文中以形象和情感所传递的家风家教,也自然浸润读者的心灵。而对于作家而言,她的爱与深情并不只于父母儿女的伦常之情:激情燃烧的边防战士,长征路上的贺龙兄妹,星海湾的女巡警,贫病羸弱的乡民……对他们,作家无不投去了饱含深情的目光,也正是这些作品尤其显出文集深邃广阔的主题及作家心系苍生的情怀。

二、人生需审视,大爱在苍生

西方大哲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在《一纸情深》中,作家深情书写人民的百态人生,更在流淌的文字间表达了对人生、对命运、对理想的深刻思索,也由此为读者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无论是那些战功赫赫的英雄,还是普普通通的战士、巡警、乡民,都用对祖国、对生活的挚爱谱写了自己的壮丽之歌。作家为他们感动,更为他们击掌赞叹。

在作家刘文艳女士的笔下,那些英雄的人生是经过审视的,值得过的人生。《闪光的青春》里,王俊刚、孙超、陈伟强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勇抓歹徒;
李庆峰、梁文龙、吴魁爱护百姓,热忱服务,无私奉献,是辖区百姓的贴心人;
姚林、徐贺、孙吉平在风雨中磨炼意志,用生命诠释军人的坚强。《鸭绿江畔杜鹃红》一文为这位年轻无畏即将临产的伟大女性书写,更是作家饱含泪水的缅怀。英雄的事迹不仅感染着辈辈后人,更是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选择。孙辈周昱晨正是被英雄王守汉、烈士妻子韩顺玉的悲壮故事所感染,立志从军,保家卫国。作家书写的英雄还有长征路上牺牲的红军战士,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尤其贺龙姐弟的惨烈牺牲,更是令人悲痛赞佩。

英雄的伟绩固然令人称许,而在刘文艳的笔下,普通乡民的人生却更加令人动容。曾作为辽宁作协主席的刘文艳多次深入基层,身先士卒,为人民书写是她的初衷更是她的目标。作家曾多次回到家乡朝阳,小平房村村党委书记钱学余的“无悔选择”感染着她,是她笔下的当代农民英雄。钱学余是家乡的能人,他带领小平房村村民共同致富,过上了“仙人”一样的生活。奇迹的创造源于他的品质,正如作家所说“钱学余是个老实厚道,聪明睿智的人,也是个有胸怀、有理想的人,更是个有力量、有勇气、有拼搏精神的人”。作家为他的成就赞叹,更欣赏他无悔的人生追求。作家一次次探望刚做完癌症晚期手术的耿秀华,并将她灿烂的病后人生写进作品《最美山花》;
在“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活动”中,作家先后三次走访贫困户赵恩海家,文章《珍贵的回报》书写了每次走访的不同感受。赵恩海在作家的帮助感染下,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每一次的生活改观与信念重生,都带给作家以欣慰,在作家看来,赵家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就是最为珍贵的回报。作家在多篇文章中写到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他们在平凡甚至困窘的人生历程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他们的故事也时时敦促我们去审视,怎样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

鲁迅说:“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作家书写亲人、英雄与普通人,却时时渗透着自己的反省与哲思。英雄们的胆魄壮举、无畏牺牲,不仅感染激励作家的心灵,更促使她去记录书写。在这个意义上,《又走长征路》不仅是一次温情的怀念,也是一次生命的洗礼。作家写母爱孝亲,并不仅限于对动人亲情的描绘,更有对人生无奈的追悔,对自己错过的自责。“所谓‘开脱’,只在当时勉强说得过去;
过后,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剩下来的,只能留下无边的怅惘,无涯的愧悔,无穷的痛苦。”(《无尽的悔》)彻悟,是撕心裂肺的,读来不免泪湿。《钟点工》一文中,作家讲述了与家政女工的生活琐事。在我看来,牛丽的勤劳善良并非文章重点,作家重墨写出的是她和牛丽之间平等温情的情谊。文中作家的反省解剖最为动人,“不经意伤害了她”“绝对不能伤她的自尊,不能让她感到不舒服”,不让牛丽因为雇佣关系而感到丝毫不适,是作家最光彩的品格。文集中的多篇文章都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中,充溢着作家的思考与反省,于是,那些潜隐在字里行间的爱,才尤其显得博大深沉。

三、大美无形亦有形

文集中24 篇文章,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爱的表达,而情感表达确需恰切而创新的形式。《一纸情深》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观察记录生活,以真情真义书写广阔的故乡田园,栩栩如生的祖辈亲人,英勇无畏的战士警察,朴实坚韧的相亲邻里……生活里的故事因为作家的书写而真切生动,并时时充满动人心魄的力量。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美的终极在“无形之美”。《一纸情深》正是用大巧若拙的“有形”书写建构了自己散文的“无形”之美。

《一纸情深》的美首先在于真情写作。汉代思想家王充认为,“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源于生活的灼灼真情是作家的写作基础,这在充闾先生的序言和作家的后记中都有写到。作家写亲情、友情、乡情、军民情,精诚之至,深情满满,方才动人。刘勰在“情采”篇中说“为情者要约而写真”,深情在于真的人物、真的故事、真的情义。情,于是深厚,“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作家的写作因为真而动人,读来也是兴味盎然。

《一纸情深》的美还在意象之美。细读文集,在作家平实自然的写作中,处处体现出她创作的新意与匠心。我们惯常说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这也充分体现在作家的创作中。在中国的艺术观念中,一直有“人之情,感于物而动”的传统。文集中的多数文章都有一个核心意象,而文章的主题、故事与表达往往围绕着这个意象而展开,看似漫不经心的枝枝蔓蔓,其实皆是经过精心雕琢的树景盆栽。连心的“红枣”,诀别的“生日”,“自香”的“兰花”,难舍的“礼物”,还有“绿柳”“山花”“红杜鹃”,等等,这些物件或意象作为文章的线索,将那一串串如珍珠般的事件串联起来,最终而成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

《一纸情深》的美更在其语言。《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纸情深》的各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情志,都通过作家充满神思与情采的语言得以表达。在文中看似质朴流畅的表述中,却往往透着精致与深刻。“枣树却不因花小香淡而含糊”“再坚强的母亲也难以抑制这生离死别的满满伤痛”“活得有尊严的人,不是表面上穿着体面,或者体面地进入高档场所,背后却做着苟且之事的人。也不是表面被崇拜、恭敬着,背地里却被人鄙视着的人;
而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坦坦荡荡做人做事的人”“幽默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睿智文字,在文集中的各篇文章中俯拾皆是,深化了主题,是作家经过锤炼的语言功力的体现,更是对现世人生的深邃思考。

对于《一纸情深》这部文集,要说的话还很多,比如作家的取材,文体的特色,书写的传统,等等。但,作家和她的文字最震撼我们的仍是那一份人间大爱与执着深情。

李 帅

(辽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36)

刘文艳的散文集《一纸情深》由24 篇情真意切的小品文组成,或速写,或游记,或随笔,或杂感,不一而足。她撷取日常生活中的真心、至善、大美而写,却绝不刻意,小处落笔,以小见大,文笔疏淡,质朴自然,别有一番风流洒落。总体而言,是于平实的语言中道出身边人、寻常物的真善美,由此可见文艳女士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24 篇散文之“形散”围绕如水深情大爱之“神聚”,加上其人格化的审美意象,疏淡清雅之审美格调,清新自然的审美表现,勾勒出一副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墨香清幽,润物无形。

一、“花小香淡”:人格化的审美意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历来有人格化的审美意象的传统,梅之坚韧、兰之高洁、竹之气节、菊之冷艳入诗入画,成为君子人格的象征和隐喻。《一纸情深》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所撷取的自然植物意象大多是朴实无华、日常可见的“寻常物”,如红枣、柳树、山花、兰花、杜鹃花、映山红、缅桂花等,于平凡中见出深情和伟大。“寻常物”入诗入画有一种风险,即容易流俗,但刘文艳通过一系列抽象转化手法将其提升为审美意象。

首先是主客互构的审美观照。意象是“余味曲包”的形象,也是创作主体赋予自身情思于客体的、主观情感外化的过程,通过对自然意象的表现使得创作主体的心性与情志得以展现和抒发,于主客互构中带给人以美的享受。红色意象系列从《红枣连心》开篇,日常生活中的红枣是“寻常物”,但《红枣连心》中的红枣饱浸创作主体的童年记忆、故乡情结,凝结为色香味俱全且意蕴丰富的红枣意象。不但以红枣、枣树作为线索串联起50 多年绵延不断的亲情、乡情及军民情,而且,红枣也成为了传情达意的联结和纽带,“物皆着我之色彩”。其一是细笔勾描。枣树“花小香淡”,不引人注目,初结的小枣也似“米粒”且同叶子一样是绿色,低调内敛,但秋阳之下“通红通红的大红枣儿”已然灿如“宝石”。其二是先抑后扬。枣树是姥姥家的枣树,春天默默无闻,夏日亲切可感,作者借古诗讽刺“花中之富贵者”牡丹的华而不实,不如“枣花虽小能成实”,至秋日硕果累累。红枣既承载者童年甜蜜的回忆,又有着爽脆酸甜的口感。在作者写景状物、细笔勾描之下,先抑后扬的红枣意象呼之欲出。其三是提炼为红色主题。红枣又是红色意象,象征着红色娘子军的英勇果敢,也象征着姥爷抗日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大红枣儿甜又香”脍炙人口的旋律又以红枣寄寓军民团结一心的鱼水情。其四是升华为革命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物。枣树是从姥姥家移栽到“我家”的枣树,连同枣树移植过来的还有姥爷的故事,以及作为儿童的作者在祖辈、父辈的教育下也将家族美好品质和军民鱼水情承续下来;
大红枣也满载母爱东渡日本向儿子表达母子连心的情深意切。红枣不但有历史的厚度、情感的深度,而今,于回忆之中又充满了乡愁情怀。

其次是“引类譬喻”模式的运用。如果说《红枣连心》的红色是饱满充实的,那么《鸭绿江畔杜鹃红》和《又走长征路》中的红色则是惊心动魄的。《鸭绿江畔杜鹃红》采用口述史记录的方法,以语言描写尤其是那时尚健在且亲历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英雄王守汉的口述故事为情节推进线索,具有史料价值,但其文学价值是通过“引类譬喻”将红杜鹃花意象与烈士的事迹联系起来。红色与鲜血在色彩上具有同样的因素,但在审美上并不构成对应物,作者通过人格化品质的抽象转换将烈士的事迹与新中国的成立、保家卫国联系起来,烈士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的精神、英勇无畏的品质、忠贞不渝的爱情及烈士后代完成老人心愿的善意都与招展的红旗密切相关,其审美转化的过程就是将红色的杜鹃花意象与烈士的形象同塑的过程,从而达到“审美震惊”的效果。其一杜鹃花象征着浓烈的爱情信物,“九朵红色杜鹃花的标本”是王守汉和韩顺玉心心相印的标志;
其二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红杜鹃已如杜鹃啼血、鲜血染成,“韩顺玉的肚子已经被炸弹撕裂,肠子也已经流了出来,肚子里的孩子的下半身已经露了出来,是个男孩。王守汉抚摸着孩子的两条腿,他的两条小腿还在蠕动。……孩子的小腿蠕动了两下,就再也不动了。”韩顺玉就是那朵最绚烂的红杜鹃花。其三抗日英雄周喜山的后代周昱辰及其父母费劲波折找到韩顺玉所安葬的本溪连关山烈士陵园,告知王守汉,正是“鸭绿江畔杜鹃红”之红色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
其四作者知道了这几代人的故事记录了下来,并于生日之际送杜鹃花表达敬仰和纪念,也是珍惜今日之和平乃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之深意。红杜鹃意象已经完全人格化,并超越时空的界限,开在鸭绿江畔,也开在本溪连关山,在朝鲜战场,在大连光荣院,在宁波海警学院,还在大连庄河边防检查站。同样的,在《又走长征路》中也运用了“引类譬喻”模式,红军的牺牲是触目惊心的,如贺龙父亲中弹落水后“忍痛洇渡到对岸,再次被砍落河中”;
贺龙小弟被放进大笼屉活活蒸死;
土匪还将父亲的尸体、小弟蒸熟的心肝肺送给贺龙;
大姐、二姐、妹妹的壮烈牺牲等都令人肃然起敬。但其审美价值是创作主体通过一系列审美转化完成的,如缅桂花花开两次的传说,漫山遍野开满映山红如同红色的海洋等,寄寓着红军的传奇,也包孕着红军的牺牲,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最后还有“意在笔先”的人格化赋予。漫山遍野的山花非常平凡但却令人赏心悦目,普通人是怎么成为审美对象的?就是看似平凡却并不平凡的反差。《最美山花》中耿秀华患了癌症却没有悲观消沉,反而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热情,带给人以温暖与快乐,“文于情后,意在笔先”,作者是先看到了身边小人物的美好品质,然后赋予山花以人的品格,通过这种审美品质的提炼和升华,将山花与人物相同特质的对比联想,赋予人物以山花的美丽形象,让普通小人物焕发出别样的光彩。烂漫山花系列中《难舍的礼物》也是对小人物的闪光点的挖掘。正是这些平凡的女孩、女性担当着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血脉传承、教养后代的重任。绿色意象系列中,《绿柳情思》颂柳之“柔而不弱,美而不妖”,生命力顽强的特色,寄寓了辽西人“坚韧、奉献、美丽、含蓄之品格”,还有以“柳”为女儿命名寄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星海湾的橄榄绿》是对大连女子巡警队的颂扬,她们“英勇无畏,不让须眉”的事迹,“艰苦磨炼,玉汝于成”的雕琢,“柔情执法,爱心奉献”的特点,“家国情怀,红装至绚”的生活,被作者赋予了梅、竹、莲意象“坚强、高洁、正直、清廉”的品格。

二、“大美无色”:疏淡清雅之审美格调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音响;
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
道幽隐而没有名称。”进一步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是比喻“大道幽隐未现,不可以形体求见”。这是筑基于哲学本体论基础上的符合“美的规律”的自然之道。这本散文集《一纸情深》的审美格调之所以疏淡清雅,质朴自然,润物无形,正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美无色的表现,而所营造的宁静致远的美学境界也反映出作者淡泊明志的人格气质。

首先是疏淡清雅之美学格调。《任是无人也自香》颂兰花之风骨、气节,母亲的平凡与伟大正如兰之清幽淡雅,选取几件小事如道家常,写出母亲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这种关怀不带有任何居高临下的色彩,而只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善意,如垃圾分类,给躺在马路早市的地上乞讨的残疾人送钱,把锅底擦得锃亮,被邻居家狗咬了也不声张,为来家里看电视的邻里乡亲服务,宁肯自己不看电视……这些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小事,但实际上说易行难,而只有成为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为人处世准则才会如此自然。正如兰花之素洁高雅,也不是为了他人欣赏,而只是自然绽放、散发幽香,让人亲切可感、舒服自在。一个气质如兰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中,作者以朴素简练的白描手法不加渲染地勾描出“苹果抗寒育种”大家李怀玉老师“惠民”的科研成果转化,这位文弱的女性为了“苹果抗寒育种”事业贡献了一生的心血,悄然离世,而今“香飘塞北”,老百姓受益良多,“并给沈阳以至东北及全世界的冷凉地区,创造了巨大财富”。无论是作为文学表现手法,还是作为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白描的运用都会对作品产生疏淡清雅的艺术效果。

其次是“大美无色”的美学理论。一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在《大美无色》中,作者参加笔会采风时沉浸于自然美景的赏心悦目之中,突然被抱儿峰触动心事,思念已故的母亲。此时,大自然成为审美对象,物我两忘的审美观照下,主客相融,净化了情感。巧遇同乡画家王元石在写生,而画板上所呈现的正是抱儿峰。在雁荡山各种各样的山峰中,画家与作家不约而同青睐千佛岩的鬼斧神工,而尤其感动于惟妙惟肖的抱儿峰。这是二者共同的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其根基除了作为同乡受同一种地域文化的熏陶有同一种乡愁之外,更因为二人同样对母亲的深情。二是“家常话”的语言描写。在具体的叙事中,作者对母亲的一往情深却以“家常话”的语言描写加以表现。王元石母亲的电话早上五点就打过来了,“又断了”,回过去也只是淡淡地说,“儿啊,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却不在你的身边,你想着自己煮两个鸡蛋吃。”“我惦记好几天了”“你自己吃点好的,别太累了!”“我挺好的,你不用惦记!”此情此景之下,他乡遇故知,王元石又将母亲看似琐碎、唠叨的“家常话”转述了一遍。母爱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母爱的伟大该如何艺术地表现呢?千佛岩之抱儿峰也被赋予了人格化的母子情,画家用画笔,作家用文字,共同歌颂母爱。三是画论道出“题眼”:其审美对象的标准是朴实无华的人物品质和真挚无私的情感投入,而其手法则是赋予自然景致以主体的情思。作者的一段画论,可谓《大美无色》这篇游记的点睛之笔,而“大美无色”正是“一纸情深”之“道”。

大美无色,这是母亲的特点,也是母亲的性格气质,集人间大美于一身,却从不张扬。就用这个黑白色的调子最好,因为用怎样的色彩都难以表达出母亲的大美。水墨相融,而墨浓于水,恰似母子情深血浓于水;
水淡于墨,而墨浓于水,恰似母子情深血浓于水;
水淡于墨,宛若母性使然而坦荡。就用这黑白两色来表现千佛岩、抱儿峰,更彰显出母亲朴实无华的大美!

最后,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疏淡清雅的美学格调、大美无色的美学标准所体现的正是审美主体“虚静”的心理机制,以及对宁静致远的美学境界的追求。比如《何处无月圆》写的是一家人散步、赏月的天伦之乐,不为外物所累的情怀。“三人并肩走过,坐小桥边,观看月亮冉冉升起,慢慢挂在高空,又明又亮。皎洁,高雅,让人心静如水,心淡如云。”小桥流水,清风明月,无物欲之横流,与喧嚣的城市形成反差。而《会心处不必在远》则直接明志:“我也特别喜欢那小镇中的清清河水,悠悠小桥。夜晚,桥的两岸,灯光闪烁,忽明忽暗,静静的,听得见潺潺的流水声和脚踩木板桥的吱吱声,那意境真是很美啊。”虽然写的是荷兰的田园风光,但这篇散文所浓墨重彩的则是沈阳的浑河两岸美景,会心处不必在远,宁静足以致远。

三、“会心处不必在远”:清新自然的审美表现

“会心处不必在远”是作者所推崇的一种生活观念,她援引晋简文帝所说的话“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表达自己相较于繁华的名胜古迹更偏爱宁静的山村田园、相较于世界各地旅游观光更偏爱体悟身边美景的情怀。一反“生活在别处”和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世俗观念,作者认为,只要用心体悟,身边处处有美景,不必舍近求远。这样的生活观念,也是她创作理念的反映。这从散文集中她对身边人、寻常物、家常话的热情,以及小处落笔的写法、形散神聚的结构都可以看得出来,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平常心即道的禅宗顿悟观。

首先是小处落笔的清新自然。从题材上看,这本散文集是以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为主的回忆性散文,除了寻常物的审美意象,还有身边人的审美表现,比如《外公的尊严》小处落笔,细节描写抗日战争的时候,外公被鬼子折磨得遍体鳞伤;
病重的外婆想吃点儿烧毛豆,他把自己家毛豆找出来,又是泡又是烧,也不去生产队地里拔毛豆;
外公给自己女儿家干活,没有车回不去家了,也不愿意给自己女儿添麻烦,宁可自己走回家。全文围绕“尊严”而写,以小见大,表现外公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守口如瓶,绝不出卖八路军和乡亲们的英勇气概以及自己克服困难的气节和尊严。《奶奶的幸福》《爸爸的节日》《钟点工》《难舍的礼物》等中,这样的小事比比皆是,非常的朴素本真,不带一丝矫揉造作,叙事行云流水,顺畅自然,读之亲切可感,润物无形。

其次是结构的清新自然。“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文体特征,但这篇散文集的布局安排上形成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错落有致的结构,刚柔相济,见情见义。其一散点透视。从24 篇散文的题材内容看,围绕“情深”,写了亲情、友情、爱情的美好;
也写了对大自然与祖国的赞美之情,尽显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一类是童年记忆,写“家文化”主题,对妈妈、爸爸、外公、奶奶的家风家教的传承,提升为“以顺孝亲家自安”的主题;
一类是故乡情结,如《无悔的选择》《最美山花》《绿柳情思》;
一类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如《钟点工》《难舍的礼物》;
一类是对祖国的奉献与热爱之情,回顾历史如《鸭绿江畔杜鹃红》《又走长征路》,歌颂当下,如《星海湾的橄榄绿》《百姓心中的丰碑》《闪光的青春》。各类题材仍落笔于一个“情”字。其二是焦点透视。每篇散文的题目又是题眼,文章内容围绕题眼而写,主题集中,聚焦一点而写,无一字不是为主题服务,绝不东拉西扯离题万里。如《生日的告别》是篇人物速写。尽管妈妈一生可以讲述的事情很多,但作者只围绕“生日”和“告别”两个关键词来写,同时却点出了妈妈一生的为人品格、处事风格。母女情深其实并不好写,作者别出心裁,并不是用自己华丽的辞藻来描绘,而是借用他人的评价和具体事例来佐证,抽离出主观印象而尽量采用客观评价,可见作者用心之至、用情之深。题目设置充满张力,直面生死,表面看在写人的诞生的纪念,实则蕴含深厚的哲理,总结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段历程中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曲笔写出离别情。

其三是平常心即道的审美表现。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主体情思的语言性跃出和审美表达,它与造型艺术、绘画、音乐等不同,如何将身边人、寻常物转化为审美意象,如何运用语言营造美的空间,是作家、文学家必须考虑的命题。在《后记:真情是散文的生命》中,作者对散文这种体裁的创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她认为散文的特色在于真情实感,而真情真意的表现最好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用极其朴素的语言把场面、细节、情感记录下来,让读者去想象,去体味,这便是‘大巧之朴’的自然美。”作者还以佛理入文,她说:“佛家认为:说家常话,浅近通俗,人所共知,否则玄之又玄,莫名其妙,如何普度众生!”“家常话”所体现的语言观正是“平常心即道”的智慧,用朴实的文笔,消弭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以及大自然的一山一石无不可入诗、入画、入文。平常心即佛心,是“会心处不必在远”“何处无月圆”的生活观念和创作理念的融合。而相较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爱的诉说》中对母爱的表达,《一纸情深》则将这种母爱传递、播撒出去,上升为对人间真心、至善、大美的歌颂,由此可以阐释其疏淡清雅、质朴自然文风形成的内在动因。

猜你喜欢 情深人品 我的情深你若懂青年歌声(2020年7期)2020-07-29诗品出于人品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吃饭见人品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峡谷情深读书文摘·经典(2017年3期)2017-03-21测你的人品还剩多少?人生十六七(2016年16期)2016-11-20测你的人品还剩多少?人生十六七(2016年6期)2016-06-08分手最见人品海峡姐妹(2016年2期)2016-02-27从来缘浅,奈何情深传奇故事(破茧成蝶)(2015年1期)2015-02-28所谓情深,一抹痴念火花(2015年5期)2015-02-27情深一刻 恋恋一生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推荐访问:审美 散文 创作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717/626341.html

  • 相关内容
  • 07-17 法律诊所学*结,菁选五篇

    法律诊所学*结1    据学校研究生部培管办的安排,XX年级法硕一班组织了为期两个月的案例分析活动。本次活动,组织工作得力,导师悉心指教,效果十分明显,同学们都感到受益匪浅。  一班选派七位同学组成

  • 07-17 两类心理谓词的句法分布及其中介语偏误分析

    马志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词典学中心,广东广州510420)心理谓词主

  • 07-17 论多元积分学中的降维思想

    田卫章(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100)多元函数的积分运算在数学分析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积

  • 07-17 传统簪花习俗视阈下的南京绒花传承与创新研究

    廖晨晨在我国服饰发展进程中,自古以来就有钗饰簪花的习俗。簪花指人们将鲜花或人造花插戴在鬓发或冠帽上,

  • 07-17 本刊用稿要求与规范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