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摩崖刻石《石门颂》考略—兼谈秦刻汉简书风之流变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文_苏超

重庆师范大学

内容提要:秦汉易代,为政之策由严刑峻法向黄老无为转变。在书法艺术上,古文字书法的主体地位已经逐渐让位于今文字(汉碑)书法,战国古隶文字经西汉易构,至东汉字形逐渐标准化。汉隶的演变,有一个由纵野向谨严发展的历程。本文对汉隶摩崖刻石《石门颂》的艺术风格与例句用字试做分析,旨在探明《石门颂》与古今文字演变的渊源。

杨守敬《评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鸡,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1]其文赞美了《石门颂》书风拙朴典雅,野趣横生。又清人张祖翼云:“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张氏所言又说明了《石门颂》学习难度之高。何应辉先生在《何应辉书法课徒稿》中云:“书不通篆,格难自高。”[2]而《石门颂》笔法对篆籀线条的依赖尤甚。八百里秦川下,秦岭褒斜古栈道旁,石门崖壁上,是《石门颂》题刻之处。其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为东汉著名摩崖刻石,与石门栈道《杨淮表记》《开通褒斜道刻石》一起闻名遐迩。本文拟借用甲骨文、金文、篆籀,以及秦汉简牍、摩崖、碑版的用字及书风对《石门颂》进行分析,以期管中窥豹。

(一)章法布局与线律笔法

摩崖刻石《石门颂》结字疏宕奔放,中锋行笔而显圆润之神,与篆法相通。刻石整体无雕琢装饰,奇趣横生,自然大方,且无东汉成熟隶书的点画装饰痕迹,在东汉刻石中可谓独树一帜。在章法上,横与竖的排列存在局部错动,从右至左前三列与文末最后两列字形硕大,字势欹侧,尽显跌宕与野逸。在局部字形上,《石门颂》并没有东汉标准隶书的蚕头燕尾特征,字形显得宽博、方正,而不似《曹全碑》的扁势。在笔法表现上,《石门颂》多以篆线直锋入笔,偶尔掺入回锋、绞锋笔法,中锋行笔,顺势出锋,而并不回锋收笔。因此,《石门颂》中带有捺笔诸字出锋处均呈尖状,并有向上弯曲笔势,如“道”“上”“八”“卑”“年”等字。在线条组合上,《石门颂》诸字线条稳中带曲,稍显抖动,因为刻石风化的关系,斑驳笔迹时断时续,波动若隐若现。这就显得字间意趣横生。在线条的断与连上,《石门颂》诸字在笔画交接时,以连为主,以断为辅,如“诏”“门”“明”“贞”诸字。这一点和标准隶书《张迁碑》、摩崖汉刻《西狭颂》《郙阁颂》存在明显差异。

(二)肥笔现象

纵观《石门颂》,单字存在局部“肥笔”现象。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左右结构字中,偶尔及于独体字,如“命”(图1)、“股”、“数”字捺画,“绥”字“女”部横画尾端,“砀”字(图2)“石”部撇尾,“章”字(图3)下部一横等[3]。这种“肥笔”现象,秦汉简牍又谓之“拖笔”,且更夸张,一般为从左至右,加速运笔,起笔细腻,末笔粗犷,整体线条表现得很不和谐。例如:《伊湾汉简》中“土”(图4)、“立”(图5)、“包”(图6)等字[4]83-84,93,《敦煌马圈湾汉简》中“狄”(图7)、“变”(图8)、“东”(图9)等字[4]98,101,《居延汉简·甲渠候官文书》中“收”(图10)、“谨”(图11)、“从”(图12)等字[5]。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三)曲线连笔

《石门颂》中“尤”字与“守”字,“尤”字右上部“点”与中部“横”弧形连接,运笔轨迹从左至右转换为从右至左,酷似“光”字;
“守”字宝盖头尾笔与“寸”部件恰好连接,在空间关系上形成一种弧线,仿佛为一笔写就;
“以方宁静”之“宁”字,上部宝盖头尾笔与下部“丁”字首横连接,笔痕形成“U”形,实际这种在空间上无意中搭接形成的连笔状态,也属于秦汉简牍笔法余韵。《北京大学藏秦简》中“为”字(图13),其繁体结字右上“口”部笔画与下部末点在空间上构成连接,“起”字(图14)左部最后一笔与右部竖弯钩使转处构成抛物弧线。《临沂银雀山汉简》中“道”(图15)字[4]11-12,37,左边偏旁尾笔与右部倒数第二横笔画连接,从左至右形成一条直线。这种书风的形成大概是手写墨迹速度加快所致,而在秦篆中这种现象很少产生。

图13

图14

图15

(四)长线代点

由于《石门颂》以篆写隶,因此它的长线较多,奔放洒脱,“隶中草品”表露无遗。特别是在描写点时,多以短横代替点,这从“垓”字右上部变点为横,“光”字左右两点变短横,“谷”字上部两点变短横,“冬”字下部两点变中横可见一斑。

(五)绞转代折转

篆书中一般情况只有直线与曲线存在,《石门颂》笔法以篆写隶。因此,在对单字局部笔画进行转折时,基本以曲线使转代替折转,这种曲线处的运笔动作一般采用捻管笔法。这样虽然减少了笔画,但也增加了运笔的技术难度,非技法娴熟者不能驾驭。例如:“光”字竖弯钩,“焉”字下部竖折弯钩,“安”字下部“女”字的撇折等,诸字均以曲线绞转代替折转。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讲道:“碑刻选择字体,比古书抄本等更保守。”[6]《石门颂》整篇文本莫过于此。其开篇“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之“坤”字(图16),《说文》云:“坤,地也《易》之卦也。”[7]287“坤”与“乾”所代表的天相对,即八卦之中指代大地的卦象。王引之《经义述闻·周易上》:“乾坤字当作坤,其作—字,乃是借用‘川’字。”[8]其说可从。细观“坤”字,与现代楷体“川”字存在局部相似,但三竖末笔变曲线右弯之势。“坤”字的篆书写法从土从申,《说文》云“土位在申”。《嵩山开母庙石阙铭》中“坤”字(图17),演变至汉碑时,字形借用“川”字,局部变动,如《西岳华山庙碑》中“坤”字(图18)。从摩崖刻石向碑版标准隶书发展,“坤”字的绞转笔法开始向折转笔法变化,这在《石门颂》中“坤”字、《雁门太守鲜于璜碑》中“坤”(图19)字与《史晨前碑》中“坤”字(图20)三竖的转笔处清晰呈现,并且《史晨前碑》中“坤”字首笔运笔已略带提按[9]337,570,1103,1228。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石门颂》中“高祖受命,兴于汉中”之“命”字,末笔拖笔极长。而《中山王舋鼎》中“命”字(图21)起笔呈尖峰状,字形整体呈纵势,字势显得修长[10]。当然,这种金文篆线拉长情况还属个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秦汉简牍出现相似运笔,但这在碑刻中极其少见。这是由于《石门颂》书体仍是由俗体隶书向标准隶书蜕变的过渡阶段,字形结构还保留着秦汉简牍笔法。例如《居延汉简·官府文书》中“令”(图22、图23),《居延令尹甲渠吏迁补牒》中“令”字(图24),《居延汉简·推辟书》中“年”字(图25)[11],《马王堆战国纵横家书》中“某”字(图26)[12]1,《敦煌马圈湾汉简》中“叩”字(图27),《马王堆汉墓简》“犀”字(图28)等[4]101-102,这些简牍文字均存在尾笔夸张的共性。清代方朔《枕经堂金石题跋》载:“汉《杨孟文石门颂》……每行参差不过二字,而中‘命’字、‘升’字、‘诵’字、‘阳’字下垂之笔皆过长,‘诵’字不过长出一字,‘命’字之垂直突过二字矣。”[13]《石门颂》中“武阳王升”之“升”字,“垓鬲尤艰”之“尤”字,“凡此四道”之“此”字,“今而纪功”之“功”字,“世世叹诵”之“诵”字,在汉碑中这种字体风格较早出现于西汉《鲁孝王刻石》中,如“五凤二年”“鲁三十四年”之“年”字。东汉初,《祀三公山碑》中“宁”字、“廷”字、“焉”字因袭之。东汉中期,《李孟初神祠碑》《城阳灵台碑》之“年”字共同仿效,此外,还有《开通褒斜道刻石》中的“功”字(图29)亦是如此[14]。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图28

图29

图30

“恶虫弊狩(兽),蛇蛭毒蟃”之“恶”字,《说文·心部》:“,过也。从心,亚声。”[7]221义符为“心”,声符为“亚”。上部“亚”在隶变中有时写作“亞”,如《汉太尉杨震碑》中“恶”字(图31);
或者在“”中加一横,如《夏承碑》中“恶”字(图32);
或者写成“西”字,如《冀州从事冯君碑》中“恶”字(图33);
或者写成两个“四”相叠加,如《北海相景君碑》中“恶”字(图34);
又或者在“西”字上再加一横,如《石门颂》中“恶”字[9]363,455,482,1291。“弊”通“憋”,《广雅·释诂》与《方言》皆谓:“憋,恶也。”[15]“蛇”,《说文》:“‘它’或从虫。”[7]286在汉碑中,“蛇”的声符“它”混同为“也”,两者小篆字形相似,古音同在“歌”部,经常混用。汉碑中“蛇”写作“虵”,例如《许安国墓祠题记》中“虵”字(图35)[9]852,《石门颂》中“虵”字。“蟃”字,汉碑从“虫”,桑虫,指“螟蛉”。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图39

图40

图41

图42

图43

图44

图45

图46

图47

图48

碑铭书法发展到了东汉时期,刻石形式异常丰富,有碑刻、摩崖、墓志、砖铭、塔铭、造像记、塔记等,碑刻书体基本以隶书为主,缪篆书体碑额同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已具备了引领时代书风的典范意义。东汉时期的《张迁碑》《西狭颂》《祀三公山碑》均以缪篆碑额著名于世;
而《石门颂》碑额似篆似隶,最具有艺术性。缪篆碑额在两汉时期的普遍存在,反映了篆隶文字的时代烙印,也显示了缪篆书风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认可度与流行性。

侯镜昶《东汉分书流派述评》谓:“《石门颂》……摩崖作书,不受拘束,笔势放纵,变化无方。《颂》额大字笔画极其细劲,可和《冯焕阙》相媲美。”[19]东汉《冯焕阙铭》刻于东汉永宁二年(12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价此刻石书法云:“布白疏,磔笔长,隶书之草也。”[20]与《石门颂》一样,《冯焕阙铭》可谓隶法朴素简练,笔势飞动清劲。这可以说明汉隶书刻有它独特的风格特征,性情所至,金石为开。《石门颂》碑文书法上承缪篆、简牍遗风,结构纵长错动,笔画带有篆意,书风洒脱、奔放,具有“汉简之遗韵”。而碑额书法却更趋于雄浑古拙,重心居于字中或偏下,结体上也呈扁方与欹侧,是典型的用缪篆笔法来重新建构隶书书体的方式。

这种隶书结体带有缪篆笔法,到底是发展不成熟所致,还是一种复古倾向?笔者经过整理研究发现,在隶书题额普遍盛行的时代,碑额书法字形往往相对于汉碑正文显得更加方扁,风格也更为朴茂雄健。南北朝时期,这种题额书风便大量存在,如北魏《马鸣寺根法师碑》、东魏《意瑗法义造像碑》等。此种书法风格主要是受碑额的功用所限。碑额书法为区别于碑刻正文而采用扁方的缪篆或篆隶相间的书体。其独具匠心,意在表达一种古拙韵味,使之符合于摩崖刻石凿刻环境的需要,是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

《石门颂》为汉碑中俗体书风代表之一。罗复堪有诗《论书绝句》谓:“高超奇逸石门颂,胆怯何由敢问津。合与孟初称草隶,苦心力学莫因循。”此诗画龙点睛地指出其艺术风格。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起笔以毫尖逆锋,含蓄而蕴藉;
行笔运动遒缓,肃穆而敦厚;
收笔多冲锋,偶以回锋,圆劲而流畅。全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品”之称。本文对其碑文、碑额艺术风格与用字内涵试做探析,其不足之处,以请教于来者。

猜你喜欢 刻石汉简摩崖 西狭颂摩崖石刻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12期)2022-10-11北票喇嘛洞摩崖石刻石窟群调查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21年0期)2021-07-23拉萨周边摩崖石刻造像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①西藏艺术研究(2021年1期)2021-06-02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文萃报·周五版(2020年37期)2020-10-12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红岩春秋(2019年12期)2020-01-03谈秦七刻石醒狮国学(2019年11期)2019-02-24《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敦煌研究(2018年4期)2018-11-10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文史博览·文史(2017年10期)2017-11-07

推荐访问:石门 摩崖 流变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717/62663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