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交通让厦门更有情调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文/本刊记者 楚峰

图/厦门市国土空间和交通研究中心

厦门市国土空间和交通研究中心书记、副主任丁明

在通往“星辰大海”的海上自行车道畅享骑行乐趣,在串联着诸多景点的山海健康步道悠闲自在漫步,岂不美哉?如今的“海上花园”厦门,正在着力打造与城市山水景观相融的多层次高品质慢行交通系统,变得越来越有情调。

“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山海相连、城景相依’,不同自然纹理元素相互串联而成的山水网络,将整体城市空间组团化。自然的生态格局为高品质慢行系统提供良好的绿廊系统。”厦门市国土空间和交通研究中心书记、副主任丁明在接受《交通建设与管理》杂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厦门规划形成‘一屏、一湾、十廊、多组团’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在慢行系统建设中,利用‘一屏’,即北部山体生态屏障,打造生态型绿道系统,串联山内景点资源;
利用‘一湾’湾中有湾、湾中有岛的优势,建设滨海岸线、厦门岛环岛岸线;
利用‘十廊’,即十大山海通廊,加上九大溪流,打造山海健康步道系统,通山连海,展现厦门山、海、城之美。”

“城市道路两侧绿化景观带是绿廊系统的补充。利用城市快速路30米、主干路20米绿化景观带,打造城市带状公园或建设都市型绿道系统。”丁明进一步介绍,“将多样化的旅游资源作为节点,丰富慢行系统建设。这些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等风景名胜区和海上娱乐、乡村休闲等旅游节点以及人文古迹、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文化创意等人文景点等。”

20世纪末,厦门开展环岛路建设,形成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黄金海岸线”。自2012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城市以来,厦门推动环筼筜湖步行系统完善工程、老铁路带状公园步行系统完善工程等典型示范项目建设。2017年以来,厦门岛外推动滨海浪漫岸线等,岛内推动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林海线、滨海线等建设。2022年,为了给市民提供慢跑专用的运动空间,营造“随时能跑起来”的慢跑环境,策划推动筼筜湖慢跑线等建设。

“自2017年厦门金砖峰会以来,全市经过3轮的市政设施提升改造和轨道一、二、三号线沿线市政设施提升改造,不断配套提升全市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丁明介绍说,“这些慢行系统项目的实施对于完善我市通勤、旅游、休闲系统,解决人流出行问题,缓解交通压力,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连续及畅通的出行环境。”

厦门市步行交通发展历史悠久,尤其在鼓浪屿实行“无车岛”交通近120年,现在除消防车、垃圾转运车等机动车及少量观光电瓶车外,其他通行均采用步行交通,保障鼓浪屿的幽雅、静谧的历史特色。

2019年,厦门提出健康步道建设项目。“这是厦门市为了响应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金砖会晤上对厦门是座‘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的高度评价,以更高起点、实际行动当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动实践。”丁明介绍,近几年,厦门围绕山海格局,打造依山傍水、生态健康、富有特色的山海健康步道网络至210公里。

一是坚持“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依山傍水、通山连海,充分利用山、海、溪流等资源,构建厦门“一环一带多走廊”,岛内“一环三水两横两纵”的健康步道格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市绿色空间,打造具有厦门特色的绿色低碳与自然融合的城市“健康步道”,多角度展现厦门山、水、城之美。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打造全民皆宜的无障碍健康步道网络,全线合理控制纵坡,并在高差较大处设置无障碍电梯、楼梯和无障碍坡道,实现婴幼儿车辆、残疾车辆的无障碍通行,如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林海线等)。

三是坚持“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方便易达、免费开放的健康步道网络,临近人流集中区选址建设,并利用城市道路两侧绿化景观带,打造社区绿道系统,延伸健康步道,对接轨道、公交站点、大型人口居住区、商业商务办公区等,扩大服务覆盖面,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步道。如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年接待游客数量约1000万人次,2021年大年初一单日最高客流量17万人次。

云海线观景平台

空中自行车道

四是坚持“创新协调”的发展理念,让步道成为城市的新景点。如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全线设置七座节点桥梁,桥梁设计感十足,造型新颖,从设计到建造工艺都属国内首创乃至世界之最,形成一桥一景。其中跨仙岳路的和美桥为独塔单侧悬挂曲线悬索桥,桥梁主跨216.7米,为世界同类桥型人行桥最大跨径,获得2021年“世界人行桥奖”银奖;
跨东渡路的和熙楼,结合电梯桶采用钢结构多层螺旋吊桥的建筑形式为国内首创等。

五是坚持“智慧引领”的发展理念,在步道建设中应用前沿科技,提供智慧导览、语音互动、智能运动等趣味互动服务。

此外,厦门坚持打造“公交+慢行”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今年将快速推动轨道站点周边风雨连廊系统建设,形成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的全天候步行系统。

厦门坚持“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近几年岛外新城拔地而起,形成多个发展组团,组团之间交通联系逐步加强。而居民更愿意选择健康、绿色的交通出行,自行车交通逐步恢复。

自2013以来,厦门全面建设提升岛内自行车道,实施了环筼筜湖片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仙岳路公共自行车系统等9个项目,岛外也实施了集美环杏林湾海上自行车道、滨海旅游浪漫线等自行车道项目。

“为构建高品质慢行交通蓝图,坚持高质量发展,服务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厦门市围绕城市发展格局,充分利用铁路防护带、沿海岸线、BRT桥下空间等连续、独立空间,构建高品质自行车骨架网络,为组团干线通勤、休闲健身提供优质的出行空间。现状岛内基本形成‘一环一纵’,岛外基本形成‘一带多环’高品质自行车道系统。”丁明详细介绍。

一是临水而建,构建“零高差”的自行车道系统骨架。岛内构建环岛自行车道,岛外围绕湾区构建滨海浪漫自行车道带,串联海沧环湖自行车道、集美环杏林湾自行车道、翔安环东坑湾自行车道等,形成跨组团之间联系干线。

环东海域滨海浪漫线

和美桥

二是展现城市滨海岸线之美。岛内环岛路自行车道、岛外滨海浪漫岸线自行车道,紧靠海岸线,采用双向通行设计,完全独立的路权,展现美丽湾区和优雅岸线。

三是功能复合,集旅游休闲、体育赛事等于一体。如游客云集环岛路黄金海岸线,双人多人共骑体验是不错的选择;
环东海域滨海浪漫岸线设计为步行、慢跑和自行车专用路,宽度12米,是著名的马拉松赛道;
集美环杏林湾海上自行车道2.6公里,可服务皮筏艇赛事相关活动。

四是巧用空间,建设高架自行车道。云顶路高架自行车道全长约7.5公里,衔接轨道/BRT站点及主要人流集中园区。项目采用桥梁高架形式,利用BRT桥下空间布置,以单侧单向两车道为主,建设于原BRT桥墩两侧,净宽2.5米,总宽2.8米。自行车专用道示范段规划建设项目入选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上图:和熙楼

下图:杏林湾海上自行车道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共享单车进入厦门,为应对共享单车管理,厦门开展非机动车公共停放区设置规划、设置技术导则等一系列规划,上线10123个电子围栏,保障停车入位、有序运营。

可以看出,目前厦门正在积极打造城市慢行系统,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更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当然,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也会遇到相关难题。

比如,非机动车道网络性不足,厦门岛内道路配置独立的非机动车道比例不高。丁明分析,由于城市道路相对较窄,面临建设空间不足问题,目前针对这一问题,优先选择在绿化退线内建设复合慢行道,其次通过压缩利用绿化带灌木空间拓宽道路慢行系统,再次利用建筑退线,最后选择在不减少车道数的情况下进行车道压缩。根据道路实际条件进行选择,保障慢行空间。

比如,行人通行安全性不足。厦门非机动车道一般与人行道共板,而大部分道路缺乏隔离设施,造成人非混行的局面。由于慢行道空间不足,增加隔离设施进一步压缩慢行空间,或者影响有限空间内相互借用。因此,丁明建议有条件地增设隔离设施,或者“高差”分隔,同时加强执法和宣传教育,引导非机动车按道行驶,从供需角度改善城市慢行交通环境。

再比如,精细化设计不足,存在断点、堵点、狭窄、占道、不平整等现象。丁明介绍,针对该问题,目前相关部门抓住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工程,如天桥附近的堵点处理、路段无障碍设施处理,逐步提升慢行系统舒适性。

“在现有的基础上,下一步,厦门将继续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通过优化方式结构成为低碳出行的重点,减少高碳方式的出行依赖,逐步控制交通碳排放总量。”丁明最后介绍,厦门在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方面,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还将持续推动以下工作:

一是打造街道设计提升示范区,持续推动“横到边、竖到底”的道路提升,重视慢行系统的适老、适幼、适残环境建设。

二是构建开放式街区,打造“街道+地块内部”的社区步行系统,促进社区与城市山脉、水脉、文脉、商脉的连通融合。

三是完善社区慢行环境,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

四是强化轨道站点慢行接驳圈建设,围绕轨道站点集约布局,形成轨道交通、BRT、常规公交、慢行交通“多网融合”的衔接体系,分区差异化构建立体化、高密度、系统化、人性化的慢行系统。

五是打造“水上公交+慢行一体化”特色交通出行体系。厦门具有得天独厚的水体资源优势,水上公交系统可实现各主要组团互联互通,水上公交枢纽与陆路交通慢行衔接成为未来工作的重点。

六是旅游与交通融合,围绕厦门山、海空间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实现景点互联互通,推出健康步道、游步道、水上观光、空域观光、索道等特色旅游产品,为旅游者带来各种新颖体验,提高厦门旅游城市知名度。

猜你喜欢 自行车道厦门交通 厦门正新中国自行车(2022年6期)2022-10-29“全球最长”太阳能自行车道投入使用中国自行车(2021年5期)2021-09-17太阳能自行车道(环球360)环球时报(2021-07-19)2021-07-19繁忙的交通童话世界(2020年32期)2020-12-25法投资4300万建自行车道环球时报(2019-09-18)2019-09-18“偶”遇厦门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小小交通劝导员小学生导刊(2018年16期)2018-07-02厦门猫街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食在厦门商业文化(2017年23期)2017-04-23修建自行车道有助于提高市民健康水平财经国家周刊(2016年23期)2016-11-22

推荐访问:更有 厦门 情调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719/62746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