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教还是变法——论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主旨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马永康

学界通常认为,康有为戊戌前刊行《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以下简称“《改制考》”),旨在为变法维新提供理论依据或思想基础。(1)参见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汪荣祖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洪镒昌:《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3页。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两书的形式和内容与变法脱节,而康有为又声称要建构孔教,故提出其主旨是“发明孔子之学”或“创制立教”。(2)宋德华可能是最早质疑通常看法的学者。茅海建在新著中支持宋德华的观点。(参见宋德华:《近代岭南文化价值观的演变》,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52-157页;
《从启蒙维新到尊孔复辟——康有为政治与文化思想的演变》,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第95-102页;
茅海建:《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第53页。)由此,两书主旨是立教还是变法,成为需要澄清的问题。

在两书中,《新学伪经考》刊行时,康有为尚为一介布衣,而它的主要内容是清扫古文经学,确立今文经学,重在破;
《改制考》刊行时,他已在士人群体中声名鹊起,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前书基础上正面阐述其主张,重在立。此外,康有为多次言及《改制考》,这为把握其主旨提供了更多文献资料。为此,本文以《改制考》为对象,对其撰述主旨作一些澄清。鉴于目前学界对《改制考》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本文将不揣僻陋,略人所详,详人所略:首先,直接从较少人关注的《改制考》文本结构入手,分析其特征,以便为后续讨论提供基础;
其次,梳理康有为对它的定位,呈现其主观意图;
最后,就其孔教理论建构简要分析其主旨。

康有为是为文高手,不仅撰著多,而且曾给不少官员代写奏折。其撰著通常立意明确,书名和内容相照应,但《改制考》稍显例外。就书名来看,《改制考》是以考证的形式来阐述孔子改制的著述。序言即紧扣孔子改制行文。(3)康有为重视序言,认为“书必有序,以发明其意”。(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2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0页。)康有为认为孔子是黑帝降精、拯救万民的神明、圣王、万世师和大地教主,以不忍之心制定了以太平大同为终极目标的“仁政”,主要体现在“六经”中。要落实“仁政”,需要不断因应时势改制。但孔子之道先经刘歆伪造的古文经篡乱,导致今文经学式微,再经朱熹“不知太平大同之义”而偏安于心性修养,后来失落了。他自称重新发现了孔子之道,因而与门人撰述此书,“使大地大同太平之治可见”。(4)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第3页。序简明勾画了孔子的改制思想从创立、失落到重现的图景,体现出其独特的经学史叙述方式。

与序不同,正文21卷(5)《孔子改制考》序说“为《改制考》三十卷”,与刊行本不合,原因暂不详。并非完全围绕孔子改制来展开,游离之处不少。为便于分析,以下根据内容的不同,将正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卷一“上古茫昧无稽考”。康有为以人无法记忆六七岁前的事来类比人类历史记载,提出“‘六经’以前无复书记”(6)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第4页。,声称三代及此前的历史没有记载而无法稽考,将后来的记载统归为撰述者的推托。“六经”所载历史,是孔子托古改制的产物,而非真实历史。这成为后续托古、改制等议题展开的前提。然而,这一类比并不可靠。个体记忆与群体记忆性质有异,群体可以通过代际的承传来记忆历史;
同时,书面记载也非历史承传的唯一方式,诸如古物遗迹以及他看重的口传等都可以承传历史。如“推此论而极,则不免尽疑一切古事,其弊有不可胜言者”(7)曾亦、郭晓东:《春秋公羊学史》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317页。,将完全抹杀中国上古史。他何以使用如此强的论断?对他而言,很可能是要切断孔子与周公等的承传关系,突显孔子的空前地位,为孔子创教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从卷二“周末诸子并起创教考”至卷六“墨老弟子后学考”,以考证的形式,以创教改制为中心来重述诸子的百家争鸣。这部分虽然没有述及孔子,但有特定作用:一方面,将诸子创教改制作为时代背景来坐实孔子的创教改制。“今揭诸子改制之说。诸子之改制明,况大圣制作之孔子,坐睹乱世,忍不损益,拨而反之正乎?”(8)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第21页。另一方面,全面否定诸子学说中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以增强孔子托古的可信性。康有为的这种处理方式,与传统今文经学有一个重大分歧:传统今文经学认定唯有孔子有改制权,而他将改制权赋予诸子。这看似在倡导孔子与诸子平等,但其本意仍是独尊孔子,稍前的万木草堂讲学中就认为诸子之学出于孔子。(9)参见黄燕强:《康有为“原儒”及其经子关系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7期。

第三部分从卷七“儒教为孔子所创考”至全书终,主要论述孔子的创教、托古、改制等议题。这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共15卷。

除了第一部分为全书逻辑前提之外,第二、三部分有着相似的展开逻辑:创教-改制-托古-学说交攻-学说传承(表1)。如第三部分的卷八考证孔子改制所用的名号,卷九具体展示孔子所改的制度,卷十论证“六经”是孔子改制的文本,都可归入改制。卷十三讨论儒门内部的改制问难,卷十四至十七以儒学为立足点,展现儒学与诸子学说的交攻,可归属于学说交攻。卷十八至卷二十一,梳理从儒墨并称到儒学一统的儒学传承情况。

表1 第二、三部分各卷的逻辑结构

在第二、三部分的逻辑结构中,有两个环节颇为特殊:

其一,创教。创教是首环,引领出改制等议题。康有为如此安排,是因为他断定“凡大地教主,无不改制立法也”(10)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第111页。,即创教是改制的充分条件,逻辑上涵摄改制,反之不然。但这论断并没有贯彻到全书中。有学者对全书作统计后得出:“诸子创教者有十七家,而改制者只有十六家,创教而无改制者,有子桑伯子、少正卯、子莫、陈仲子、纵横家、兵家等六家;
反之,无创教而改制者,计有宋钘、尹文、慎到、惠子、邓析、林既等六家。”(11)洪镒昌:《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研究》,第77页。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创教是否为改制的必要前提?传统今文经学讲孔子改制,大多不以创教为前提,如他推崇的董仲舒、何休。而且,《我史》“光绪十八年”(1892)条载的撰写原计划也未见创教的想法。(12)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5集,第82页。因而,创教应是其撰著时所加,而将它作为首环,恐怕是要突出创教。

其二,学说传承环节用了四卷来考证孔子学说的传承,但内容并不限定在孔子改制上,而是泛化为儒学的传承。其中,大致修习过儒学的人物都被收录,如东方朔、王充、张衡(13)参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第249、255、256页。等;
还有诸如《诗》《易》的传承等不少内容,与改制关系不大,芜杂而松垮。

这两个环节一共七卷(含诸子部分),篇幅几占全书一半,均非阐述孔子改制所必需。这是否康有为的思维不清所致?恐非如此。如果跳出孔子改制,从其曾宣称的立教来看,它们就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创教是孔教得以成立的前提。如果孔子不是创教者,孔教就无法成立。设定上古茫昧无可稽考,就是要突出孔子的空前地位,以证成孔子创教。其次,学说传承通过引用大量史料,旨在表明孔教的历史影响巨大,国人早已在其范围内。这是立教的历史依据。后来,他就强调孔教早已为国人信奉,只需加以严密的组织化即可。

由上可见,《改制考》文本的重心是立教,而非改制。这不意味着改制不重要,改制是孔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卷十二“孔子改制法尧舜文王考”中,明确提出“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14)同上,第150页。,将君主、民主等政制与“三世”说结合,展示了改制蕴有指引社会发展的强大作用。因此,以“改制考”命名全书,似不如“立教考”更能准确概括全书内容。康有为仍以“改制考”命名,很可能是要借儒学传统中渊源颇深的孔子改制来推广其思想。改制无疑是今文经学的核心,即便在非今文经学中,孔子为万世立法的思想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当然,他的今文经学与传统不同,如创造性地增加了托古环节,引入大量西方政制及价值,等等。而“立教考”很可能遭致更多非议,至少其“教”应激于晚清基督宗教在中国的快速传播,带有明显的宗教意味,与传统儒学扫荡鬼神的教诲不合。《改制考》偏重立教的结构安排,与康有为对此书的定位相关。

在现存文献中,康有为多次言及《改制考》的主旨,但有些暧昧,游动于立教与变法之间。康有为最早述及《改制考》,是1891年前后与朱一新的通信。在通信中,他言及孔子改制(15)[清]苏舆编、杨菁点校:《翼教丛编》卷6《来书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年。此书收有康有为致朱一新的三通书信,为姜义华、张荣华编校的《康有为全集》未录。,希望获得对方的认可和支持,却遭致朱一新“今托于素王改制之文,以便其推行新法之实”“今不揣其本,而漫云改制,制则改矣,将毋义理亦与之俱改乎”的批评(16)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集,第327-328页。。对此,他复信申述道:

故仆之急急以强国为事者,亦以卫教也。沮格而归,屏绝杂书,日夜穷孔子之学,乃得非常异义,而后知孔子为创教之圣,立人伦,创井田,发三统,明文质,道尧舜,演阴阳,精微深博,无所不包。仆今发明之,使孔子之道有不藉国力而可传者,但能发敷教之义,宣扬布护,可使混一地球。(夹注:非宣扬则亦不能,故今最要是敷教之义。)仆窃不自逊让,于孔子之道,似有一日之明,二千年来无人见及此者,其它略有成说。先辟伪经,以著孔子之真面目;
次明孔子之改制,以见生民未有;
(夹注:仆言改制自是一端,于今日之宜改法亦无预,足下亦误会。)以礼学、字学附之,以成一统;
以七十子后学记续之,以见大宗。辑西汉以前之说为“五经”之注,以存旧说,而为之经;
然后发孔子微言大义,以为之纬。(17)同上,第325页。

康有为直言寻求强国的目的是护卫儒教。他自称在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不达后回乡(“沮格而归”),致力于钻研孔学,悟出孔子是“创教之圣”,其道“无所不包”,并自信找到了不凭借国力而能将孔子之道传遍世界的办法——“敷教之义”和“宣扬”。“敷教之义”即按其所悟来“发明”孔教,“宣扬”则借鉴了基督宗教的传教。所提“发明”孔教的计划庞大,后来不少得到落实。其中,“先辟伪经”应指《新学伪经考》,“次明孔子之改制”应指《改制考》。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夹注中断然否认朱一新对其借孔子改制来推动变法的批评,明确提出改制无预于“今日之宜改法”,将改制与变法截然切分,但未加解释。从上下文来看,他将改制与卫教相连,归属孔教问题,而将变法与强国相连,归属于另外的行为。

康有为倡导孔子改制是否真的“无预”变法?揆诸当时实际,很可能是“真想”。理由如下:第一,1888年上书不达对康有为打击不小。他由此深知在当时等级分明的社会中,一介布衣不具备与闻政事的资格,故而“既不谈政事,复事经说,发古文经之伪,明今学之正”(18)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5集,第73页。。上引文中强调“不藉国力”,就企图绕开政治力量,应受了上书不达的影响。即便到1897年,他声名鹊起,预感清廷必亡而无可作为,想到巴西“开辟新国”,“以存吾种”。(19)同上,第88页。在他心中,文化比国家更重要。第二,《我史》所载《改制考》的原撰著计划,意在改造经学理论。康有为自言撰著《改制考》萌念甚早:“自丙戌年(1886)与陈庆笙议修改《五礼通考》,始属稿。及己丑(1889)在京师,既谢国事,又为之。”(20)同上,第82页。括号内年份为笔者添加。1892年,他又和门人弟子一起编著。原计划是:

是时所编辑之书甚多,而《孔子改制考》体裁博大,选同学高才助编纂焉。以孔子所制之礼,与三代旧制不同,更与刘歆伪礼相反,古今淆乱,莫得折衷,考者甚难。乃刺取古今礼说,立例以括之:

一、孔子定说,以《春秋公羊》、《董氏繁露》、《礼王制》、《论语》、《孟子》、《荀子》为主。

次、三统说,孔子每立一制,皆有三统,若建子、建寅、建丑,尚白、尚黑、尚赤,鸡鸣,平旦,日午为朔,托之夏、殷、周者,制虽异而同为孔子之正说,皆可从也。

三、曰存旧,周初遗制,诸国旧俗,皆杂见于诸子,而管子最多,刘歆所采以为礼者。然可以考旧制,故次焉。

四、曰辟伪,刘歆伪撰《周礼》、《左传》及诸古文经之说,向来窜乱于诸经中者,辞而辟之。

五、曰传谬,自刘歆以后,诸儒展转附会讹传者。(21)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5集,第82页。

原计划的目标是考证孔子所制之礼,以与三代旧制和刘歆“伪礼”分开。“立例”与刊行本分别明显:没有涉及孔子创教;
强调三统,还没有明显的太平大同理想;
虽有孔子托古的想法,但认为三代旧制“杂见于诸子”,可稽考;
等等。从计划来看,偏于考据,学术化色彩很强,不见明显的鼓动变法之意,至少不会比刊行本多。

此外,梁启超1896年多次致信康有为说:“尚有一法于此,我辈以教为主,国之存亡于教无与,或一切不问,专以讲学授徒为事,俟吾党俱有成就之后,乃始出而传教,是亦一道也。”“不知我辈宗旨乃传教也,非为政也;
乃救地球及无量世界众生也,非救一国也。一国之亡于我何与焉。”(2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页。尽管当时康门也积极宣传变法,但梁启超明确他们“以教为主”,旨在“传教”,而非“为政”。这也可佐证在康有为心中,立教重于变法。

综上可见,康有为在未获光绪帝赏识前,深感政治上无所作为,致力于立教。《改制考》于1897年冬刊刻,它在文本结构上凸出立教,正与此宗旨相一致。

1898年初,《改制考》问世。不久,康有为意外获得光绪帝的赏识,可进呈撰著。6月,他呈递了《请商定教案法律厘正科举文体听天下乡邑增设文庙谨写〈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以尊圣师而保大教折》,附呈《改制考》的改编本。(23)参见张荣华:《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进呈本的思想宗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此折涉及设立孔教会、定教律、立尊孔之典、变科举等多项内容,提出变法之本在于尊崇孔子:“非尊崇孔子,无以维人心而厉忠义。此又变法之本也。”(24)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4集,第94页。他意图借朝廷力量在全国推行孔教,使孔教建制化。对于《改制考》,他写道:

臣考孔子制作六经,集前圣大成,为中国教主,为神明圣王,凡中国制度义理,皆出焉……臣谨从孟子、董仲舒之义,纂周汉人之说,成《孔子改制考》一书,谨写进呈,敬备乙览。伏惟皇上典学传心,上接孔子之传,以明孔子之道。伏乞皇上举行临雍之礼,令礼官议尊崇之典;
特下明诏,令天下淫祠皆改为孔庙,令士庶、男女咸许膜拜祭祀……(25)同上,第94页。

《改制考》是考证孔子为改制教主之作,使尊崇孔子更有依据,因而紧接其下是尊孔的具体建议。这表明《改制考》是为了立教,未明确提及与变法的关联。

《改制考》刊刻后招致了不少攻击,其中孙家鼐上奏参劾“孔子改制称王”,令“人人存改制之心,人人谓素王可作”,“导天下于乱”。光绪帝于是下发谕旨,让孙家鼐传旨给康有为,删除孔子改制称王字样。(26)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534页。康有为则借光绪帝赏赐编书银的机会,呈《恭谢天恩并陈编纂群书以助变法请及时发愤速筹全局折》申辩道:“凡臣所著书,或旁采外国,或上述圣贤;
虽名义不同,务在变法,期于发明新义,转风气推行新法,至于自强。”(27)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4集,第385页。此时,他以变法来统领其撰述,《改制考》属于“上述圣贤”类,成为倡导变法之书。在此基调上,他自陈了撰著的“苦衷微意”:

即如《孔子改制考》一书,臣别有苦心,诸臣多有未能达此意者……而特著此书之苦衷微意,不敢不陈于君父之前。诚以守旧者不欲变法,实为便其私图;
而往往陈义甚高,动引孔、孟、程、朱以钳人口。臣考古先圣人,莫大于孔子,而系《易》著穷变通久之义,《论语》有“夏时殷辂”之文。盖损益三代,变通宜民,道主日新,不开泥古,孔子之所以为圣实在是。故汉以前儒者,皆称孔子为改制纯儒,董仲舒尤累言之。改者变也,制者法也,盖谓孔子为变法之圣人也。自后世大义不明,视孔子为拘守古法之人,视六经为先王陈迹之作。于是守旧之习深入人心,至今为梗;
既乖先圣垂教之意,尤窒国家维新之机。臣故博征往籍,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藉口,庶于变法自强,能正其本。区区之意,窃在于是。(28)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4集,第385-386页。

与上折相比,此折明确《改制考》是要借助最大的“古先圣人”孔子倡导改制,使守旧者无所凭借。他直接将改制解释为变法,由此孔子成为“变法之圣人”,《改制考》也就变为鼓吹变法的撰著。他甚而策略性地提出:“合无仰恳天恩,将臣所著《孔子改制考》易名《孔子变法考》,抑或仍名改制考之处,伏候圣裁。”只要光绪帝做出裁断,无论名称为何,《改制考》都将获得皇权加持,一举清除相关指责。对于孙家鼐的参劾,他辩称“王”是“人臣最贵之称”,称孔子为王是“卑亵”而非尊崇,因而“实无有孔子称王之说”。(29)同上,第386页。

流亡海外后,康有为修改了两折。在修改后的《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中,提出以孔子纪年、废淫祀等,进一步推动孔教的建制化,而述及《改制考》时说“臣今所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有在矣”(30)同上,第98页。,重心明显在立教上。而《谢赏编书银两乞定开国会期并先选才议政许民上书言事折》则未言及《改制考》。(31)同上,第389-390页。

进入民国后,康有为都从立教角度言及《改制考》。如1913年《覆山东孔道会书》说:“惟自昔者逾冠之岁,先窥百国之书,预忧洪水之来,深虑教宗之变……不量鄙薄,负荷大教,群经注成,陈祭庚子,而以《孔子改制考》先焉。欲以孔道推四海而皆准,范千世而罔外。”(32)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0集,第28页。1920年前致信时也说:“吾所著发明孔教之书,有《孔子改制考》、《伪经考》、《论语注》、《中庸注》、《孟子微》,又《春秋微言大义考》,又《春秋董子学》。”(33)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1集,第118页。

从现存文献来看,康有为多数场合将《改制考》定位为“发明孔教”之作,仅在奏折中宣称是变法之书。能否简单凭借数量多寡来作判断?无疑,他的奏折摸准了光绪帝当时有志变法,但欺君是大罪,而且其极感恩光绪帝的知遇,所说应非空言。这样,如何理解其撰著主旨在立教与变法之间的游动?

康有为在奏折中宣称《孔制考》主旨是变法时,直接将“改制”释义为变法,明确《改制考》是变法之书。而如前所述,《改制考》断定“凡大地教主,无不改制立法也”,以创教引领改制,建构起其孔教理论。为突出这一主张,他常称孔子为“改制教主”。由此,改制成为联结立教和变法的关联项,理解改制在《改制考》中的地位是理解其主旨变动的关键。

创教和改制本是可以分立的两项内容,康有为何以在《孔制考》中将它们融合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各自有着不同针对性,并且都与其济世救民的志向相关。

康有为强调创教,目标是将传统儒学宗教化为孔教,以便抗衡基督宗教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卫护儒学。他认为教与风俗人心、国家盛衰相关:“夫天之生民,有身则采君以群之,有心则尊师以教之;
君以纪纲治大群,师以义理教人心。然政令徒范其外,教化则入其中;
故凡天下国之盛衰,必视其教之隆否。教隆则风俗人心美,而君坐收其治;
不隆则风俗人心坏,而国亦从之。此古今所同轨,万国之道义也。”(34)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4集,第94页。以身、心之分为基础,他将人类的需要区分为社会性的“群”与个体化的“心”。政令纲纪等用来治“群”,而教则塑造风俗人心。在此视野下,传统儒学是维系中国风俗人心的核心,也可说是中国文明的特质:“若我国以儒治国垂数千年,笃生教主,不假异地,此乃大地之所无,而吾国文明之最光远有耀者也。”(35)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8集,第125页。但是,传统儒学当时面临着基督宗教等的激烈冲击。由于身处广东这一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而且不少康氏族人在基督教传播较快的广西为官,他很早就了解到基督宗教在中国的快速传播,因而对传统儒学的存亡焦虑万分。这种焦虑散见于其文中,如“臣实见数十年来,天主、耶苏各教横行中土,士民为其所诱者日多一日,寻至挟教力以割吾地、弱吾国。其患不可胜言,皆由吾士民不知自尊其教,徒借孔子为干禄之具,故圣教微而外教得而乘之。木腐生蠹,滋为可惧”(36)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4集,第386页。。需要说明的是,他并非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起而卫护儒学,而是基于其对所知各教的比较,尽管不一定深入和准确。他曾据阴阳之义来判分世界各教:“阳教”是孔教,特征是“顺人之情”,讲究人伦等;
“阴教”以佛教为代表,基督宗教等被认为由它所出,特征是“逆人之情”,去伦绝欲等。(37)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集,第103页。他认可孔教,一方面与早年确立的“务致诸生于极乐世界”的志向相关。(38)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5集,第64页。他认定人皆有去苦求乐之心,需要满足世俗之情,顺应人情的孔教自然被其作为首选的教化体系。另一方面,他认为基督宗教教义浅陋,而孔教精微,基督宗教能在中国快速传播的原因有二:教义上,基督宗教讲上帝,这对关心实际功用的普通民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9)参见马永康:《康有为的〈中庸注〉与孔教》,《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组织上,基督宗教“行之条理密”,而孔教“行之条理疏”。(40)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4集,第93页。为此,他在建构孔教理论时,相应地吸纳基督宗教在传播上的优势,既为孔教引入神化孔子、鬼神等内容,以增强对民众的吸引力,又致力谋求孔教的组织化。就整体而言,他偏重教的外在功能,对宗教情感、体验等认识不足,因而其孔教理论的宗教性相对较弱。

康有为重视改制,也与其早年确定的远大志向相关。由于制度对个体的影响直观可见,他为落实志向,治学取向偏重于制度,廖平就评价他“平生专以制度说经”。(41)李燿仙主编:《廖平选集》(上),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第447页。在1891年前后,他与廖平在广州相晤,受到影响而转向推尊今文经学。他的经学转向,显然与今文经学关注制度,能为他提供更多思想资源相关。其中,今文经学确立了孔子素王改制的形象,而“三统”说提出孔子之制有黑、白、赤三统,需要因时而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统),“三世”说则蕴有人类社会将从据乱、升平到太平发展的理论色彩。康有为承接这些资源,作了不同程度的发挥:以素王改制为基础,增加了孔子创教作教主等内容;
而对“三统”“三世”说,早期注重阐发“三统”,因有助于突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念,戊戌前后转向阐发“三世”,特别是与《礼运》大同结合,呈现出人类社会从据乱进至升平小康,最后进至太平大同的历史规律,同时用具体的政制、价值等加以充实,如将君主制与升平世、民主制与太平世挂钩。(42)参见马永康:《从“三统”、“三世”到“三世三重”——论康有为的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改制考》中的改制,从序言将太平大同结合起来看,已偏重阐发“三世”。在这视域中,改制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向前的动力,只要在未到达太平大同目标之前,人类社会都需要不断因时改制。改制的时效范围非常广阔,不仅包括当前变法,而且包括进至太平大同之前的所有未来时段。

康有为将创教、改制融合为孔教理论,不仅希望叠合两者的不同针对性,而且力图使两者在内部形成理论上的相互支持:孔教顺应人情,比基督宗教等更有益于安顿人心,而且孔子的教主身位也能为改制说提供理论依据;
而改制以实现太平大同为终极目标,孔教因改制的嵌入而能笼罩人类社会的发展,成为世间法的极则。只有实现终极的大同太平目标后,孔教才会失去指引作用:“大同太平,则孔子之志也,至于是时,孔子三世之说已尽行,惟《易》言阴阳消息,可传而不显矣。盖病已除矣,无所用药,岸已登矣,筏当亦舍。”(43)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7集,第188页。

在康有为的孔教理论中,立教与变法通过改制形成了一种层递式的涵摄关系:立教涵摄改制,而改制又涵摄变法。处于逻辑在先和价值优位的无疑是立教,而非变法。这由于立教涉及整套孔教理论,只要立教成功,改制自然也就连带着被接受,从而引动变法。而且,康有为重视教化的存亡甚于国家。

对此,可验之于康有为的宣传行动。在他至迟于1891年悟出孔教“无所不包”后(44)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集,第325页。,对其所悟颇为自信,但也深知任何理论要发挥力量,需要以获得大众认同为前提,至少形成某种程度的共识。这离不开宣传。在前引致朱一新信中,他明确提出使孔子之道“混一地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敷教之义”和“宣扬”。在《改制考》未刊行前,他及其弟子已展开宣传,不失时机地利用办会、出版刊物等形式进行,引发出不少负面效应。如1896年初在《强学报》倡导孔子纪年,即属于孔教理论的体现,这也成为《强学报》被迫停刊的原因之一。《改制考》的刊行,以文字形式确立了孔教理论的总纲,后续只是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这更是大致落实了“敷教之义”的需要,因而他更加偏重“宣扬”,争取立教。这也是他获得向光绪进呈撰著的特权后,即迅速呈送《改制考》,目的是要借助政治力量来立教。尽管他们当时也在力促变法,但对他而言立教无疑重于变法,念兹在兹的是立教,没有虑及《改制考》会对变法产生不利的负面效应。(45)参见贾小叶:《戊戌时期学术政治纷争研究:以“康党”为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如翁同龢本来支持他的变法主张,但因读《改制考》而予以拒斥。

明晰了立教、改制和变法的涵摄关系后,就可以明了立教与变法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康有为对《改制考》定位的游动,均非空言,只是因时强调不同的部分。当他主动进呈时,强调立教,偏重整体;
而受参劾而申辩时,强调变法,偏重改制。他否认朱一新的批评,是因为“今日之宜改法”属于当前,只是改制时效范围内的一个时段,两者不能等同。一旦将两者等同,无疑缩窄了改制的时效范围,使孔教无法笼罩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那时的他,立教意图无疑更为强烈。

此外,尽管《改制考》所提出的孔子所改制度极其有限:“若冠服、三年丧、亲迎、井田、学校、选举,尤其大而著者。”(46)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第111-112页。这些显然不是维新派变法的基本诉求,因而它无法充当具体的变法纲领。但这似乎不能抹杀它对变法的指引作用,因为它明确提出因时改制,具有破除顽固派“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功用,同时也表明人类社会需要不断进化。他在奏折中倡导振兴商务、设立京师大学堂等举措,体现了中国社会需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就此而言,《改制考》无疑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荣华编校康有为 ABSTRACTS学习与探索(2022年6期)2022-12-18熊荣华汽车维修与保养(2021年8期)2021-02-16香墨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0年8期)2020-11-05主持专家:熊荣华汽车维修与保养(2020年11期)2020-06-09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西夏学(2020年2期)2020-01-24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传媒评论(2018年10期)2019-01-17康有为撰中国篆刻·书画教育(2017年10期)2018-03-07赵国荣先胜徐荣华棋艺(2016年4期)2016-09-20编校手册现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变法功臣康有为名不副实百家讲坛(2014年10期)2014-02-11

推荐访问:孔子 变法 主旨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724/629968.html

  • 相关内容
  • 07-24 委委员的竞职演讲稿6篇【通用文档】

    委委员的竞职演讲稿6篇委委员的竞职演讲稿篇1各位领导、各位党员、群众:大家好﹗今天很荣幸站在这里,首先感谢大家对我的推荐,我才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借此机会对在工作上一贯支持我的党员

  • 07-24 深刻理解“三个务必”中的斗争精神和斗争内涵

    杨明伟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开篇点明大会的主题后,紧接着针对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

  • 07-24 邵武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管理制度 (范例推荐)

    邵武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管理制度 可编辑邵武城市规划展览馆管理制度为充分发挥邵武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的作用,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传播历史文化的同时,展示城市规划与发展,让广大市民享有城市规划的知

  • 07-24 雷州市乌石镇齐心合力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

    ■李广用宋庆荣近日,雷州市乌石镇岭下村委会新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笔者在村庄里看到,不少房屋墙体上贴

  • 07-24 校园经典诵读活动主持稿24篇

    校园经典诵读活动主持稿(精选24篇)校园经典诵读活动主持稿篇1甲:尊敬的各位领导乙:尊敬的各位来宾丙:敬爱的老师们丁: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下午好!(掌声)甲:我是主持人万。乙:我是主持人周。丙:我是主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