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礼物》中两代人的文化认同之路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马艳青

“Diaspora”一词源于希腊语speiro,该词是“撒种”之意,dia是“分散”之意。今天所说的“流散”(diaspora)一词的中文翻译至今尚未统一,如译作“离散”“飞散”等,但表达的意思相差无几。该术语原特指犹太人的流散处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Diaspora’的概念不再局限于犹太人的族群范畴。随着全球跨境流动的人数、规模、距离空前拓展,跨境生存渐渐向常态转化,饱含迁徙、故乡、记忆、想象等诸多丰富内涵的‘diaspora’一词,在学者们的笔下,也就越来越普遍地移植到各类不同的移民群体,成为当代人跨境生存方式的类型写照,并迅速成为当代社会人类学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①李明欢:《Diaspora:
定义、分化、聚合与重构》,《世界民族》2010年第5期。。

流散不仅是空间位置的位移,更是由于在异质文化中的冲突带来的内心感受与影响。流散者“面临着自然水土和文化精神水土适应的痛苦,体验着文化归属的焦虑,承受着迷失自我的风险,感受着孤独、迷茫、彷徨的情绪,陷入没有中心、被抛出主流社会、行走在边缘的境地”②朱振武、袁俊卿:《流散文学的时代表征及其世界意义——以非洲英语文学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就此意义而言,“流散”与“移民”这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前者关注流散过程本身,漂泊是其基础条件,重点是在流散过程中出现的异质文化、政治等冲突;
而后者指涉的迁徙是以定居为目的。“流散理论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学流派,致力于研究身份政治、迁移主体性、身份认同、群体分类、文化归属以及双层意识相关的新兴理论。”③Julian Wolfrey: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the 21st Century,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2,第13页。在文学文化研究中,对流散的研究侧重于流散意识和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流散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许多学者都将其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作为流散文学的中坚力量,非裔作家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身份认同困惑揭示了流散族裔群体文化认同的特点,适合从流散的角度进行鉴赏。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 古尔纳的作品也具有流散文学的特征,其作品主要以流散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与痛苦为主题。《最后的礼物》(The Last Gift, 2011)延续了流散主题,但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其不仅体现了流散经历对于流散者的影响,而且突出了对流散者后代的影响。在小说中,“时空中穿梭往来的碎片般的故事取代了传统的线性叙事,而这种断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那些处于错位、流散状态中的人物的生存状态”④张峰:《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的流散写作概观》,《外国文学动态》2012年第3期。。故事讲述了阿巴斯一家在英国生活的艰难历程。阿巴斯居住于英国,四十多年前离开家乡桑给巴尔,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最后与玛丽亚姆结婚生子。他一直对自己以前的一切守口如瓶。汉娜和贾马尔是阿巴斯的孩子,成长于英国,都饱受着文化身份危机的困扰。而父亲对过去的沉默,让他们觉得自己在无法见光的状态里生活。在三番五次的中风威胁下,阿巴斯便将自己的过去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下来,当作“最后的礼物”送给家人。从这份礼物中,孩子们如愿以偿地了解了父亲以及他的家乡,玛丽亚姆也从中汲取力量,寻找自己的出身。故事以孩子们决定启程前往桑给巴尔终结。

小说中阿巴斯是第一代流散者,出生于桑给巴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却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阿巴斯对过去绝口不提,但他在英国的多年间依然保持着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从小物质的匮乏以及父亲的吝啬影响了阿巴斯的性格,在多年后物质已不再紧缺的状态下仍然过着清苦的生活。这样的阿巴斯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仿佛是误入现代都市的远古人类。此外,阿巴斯对英国盛行的如过生日这样的仪式嗤之以鼻,尽管最后妥协了。被迫地接受英国文化对他来说也是一种驯化。他的生活方式映照了他的文化选择,即全盘否定宗主国的文化,坚守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所以他害怕“在一个陌生的国家死去,这个地方自己无法融入”①Gurnah Abdulrazak:The Last Gift,Bloomsbury USA Press, 2009,第 152 页。。

这样的想法来源于阿巴斯对异国无法产生归属感,从而让他成为边缘人。

此外,阿巴斯对过去的沉默造成了家庭的疏离。他试图以沉默来割裂现在与过去的关系,让孩子免遭自己过去痛苦梦魇的折磨,但孩子们因为他的沉默增加了在异质文化交流中的焦虑和胆怯。或许过去的回忆对阿巴斯本人来说是难以诉说的伤痛,但是对于没去过桑给巴尔的下一代来说,他的记忆是一笔重要的财富。“记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记忆是离散族裔传承祖辈文化的重要方式”②徐颖果:《离散族裔文学批评读本——理论研究与文本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第15页。,而阿巴斯却亲手斩断了孩子们与祖国的联系。因为沉默,激发了家庭矛盾,他的选择导致他无法在两者间找到平衡,最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文化身份危机。这种矛盾心态造成的危机是古尔纳小说中许多人物的共通之处:“一方面,出于对非洲故土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感到不满甚至痛恨,流散者们希望在英国找到心灵的寄托;
另一方面,由于非洲文化根基难以动摇以及英国社会的排外,他们又很难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习俗相融合,因而不得不在痛苦之余把那些埋藏在心灵深处的记忆召唤出来,不停地在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之间协商,试图找到一种平衡。”③张峰:《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的流散写作概观》,《外国文学动态》2012年第3期。阿巴斯这类流散者,不愿意改变自己以适应宗主国的生活,对祖国或自身隶属的民族耿耿于怀,有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但是这样的文化选择只会让他们感受到异质文化间的冲突,即使被动地接受自己不认同的文化传统也不能缓解自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和边缘化处境。“无论是作为一个群体,还是群体中的个人,离散族裔的民族认同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会随着生活环境和他们的社会地位变化而变化。”④徐颖果:《离散族裔文学批评读本——理论研究与文本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第7页。正如英国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 霍尔认为的那样,“文化身份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工程,身份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建构在许多不同且往往交叉的话语、行为和状态中的多元组合”⑤刘建喜:《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文化身份建构——论米勒的〈祖先游戏〉》,《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阿巴斯沉浸在过去的文化和是是非非中不可自拔,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对过去的隐藏更是让自己在异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到生命尽头也没能解决文化身份问题。

汉娜是阿巴斯的女儿,出生并生活在英国,她唯一知道的是父亲来自东非,至于具体位置父亲不愿透露。在这种家庭的过去被刻意掩藏的情况下,汉娜逐渐滋生的恐惧、自卑等消极情绪如同巨大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她敏感的心灵。因此,汉娜渐渐对自己家产生了负面看法,她觉得父母迷失了自我,是彻头彻尾的漂泊者,称自己的家为不正常的家庭。为了摆脱尴尬的生活,她努力在各方面把自己塑造为一个英国人,希望以此融入英国社会。她甚至把自己的名字从“Hanna”改为英国名字“Anna”。名字蕴含着人的出生甚至民族的文化,汉娜改名也就意味着对原有文化的舍弃,转而拥抱英国文化。在与英国白人男友交往的过程中,她努力改掉自己的习惯,称呼爸爸妈妈为 “dad”“mum”,而不是自己习惯的 “Ba”“Ma”;
在穿着上,她不顾父亲的阻挠,坚持要穿低胸装在她看来这更容易拉近自己与他们的距离,掩盖双方差异。为了摆脱原来的一切对她的影响,汉娜搬到了伦敦,她坚信,搬家就像重新出发,像从碎片中拼凑出新的东西,能让一切重新归位。

可是就算她百般包装自己,却还是没能换来英国白人的认可与尊重,相反,感受到的更多是恶意。尼克的母亲吉尔表面温柔大方,却让她感到坐立难安;
尼克的父亲拉夫喜欢高谈阔论,其言语间无时无刻不透露着英国白人的自大自傲。餐桌上,拉夫不断地对比国家间的民族特点,津巴布韦、尼日利亚和突尼斯都成了他茶余饭后调侃的对象,无非就是想要通过对比来彰显英国人的优越性。尼克对汉娜家庭的看法也让她彻底死心,他说“我真为你们这些人感到遗憾,因为你们不知道如何照顾好自己……你们这一群人就像受困于无望的情节剧,只能扮演着移民的角色”①Gurnah Abdulrazak:The Last Gift,Bloomsbury USA Press, 2009,第 152 页。。这一切让汉娜彻底看清了英国人排外的本质,也意味着她为融入英国社会而做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了。

虽然汉娜试图忘却过去,但还是无法摆脱过去对自己的影响,甚至在梦境中,过去也一直萦绕在她的脑海中久久消散不尽。她总是做着同一个梦,这个梦里有一座房子,除了她居住的部分以外都荒废了,她想要去修复它,但她清楚地知道都是徒劳。这座房子从某种意义上象征着汉娜祖先的文化,因为阿巴斯的沉默导致她无法了解过去,所以也就无法继承甚至发扬原有文化,而她的罪恶感来自现实生活中对固有传统的摒弃。这也暗含就算她主观上选择舍弃固有文化也无法斩断与它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汉娜是因为阿巴斯的原因才对自己的民族一无所知,但在英国人看来这就是一种忘本的行为。在接二连三的冷嘲热讽下,汉娜的文化身份危机逐渐加深。

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经历既反映了流散者在宗主国的艰难处境,也说明了对流散者而言,一味逃离原有文化与传统,并不是建构文化身份的可取途径。像汉娜那样,不顾及受自己本族文化影响的父母的感受,甚至和英国人一道对他们表现出蔑视、贬低的态度,同时改造自身也不能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在主观选择和阿巴斯沉默的影响下,在跨文化交际中只会陷入僵局,丧失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相反,就算在主观上选择了新环境的文化,也应该心系原有文化传统,顾及家人,这样的跨文化交际才能使她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的礼物》中古尔纳对阿巴斯一家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两代桑给巴尔流散者在英国的文化身份危机。被迫流散的阿巴斯在文化选择上保留了原来的传统,拒绝英国文化,不知不觉成了边缘人,加之他对过去的隐瞒造成了自己与儿女关系的疏离,最终他不仅没有成功建构起文化身份,反而在世界彻底失位。汉娜在跨文化交流中为融入英国环境,把自己包装成英国人,最后还是没能建构文化身份。二者不同的经历都揭示了过去在文化身份建构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割裂过去与现在的联系也就意味着身份认同永远无法实现,相反,将过去与现实联系起来则能够让流散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选择,从而做出合理的取舍。无论是阿巴斯的固执坚守还是汉娜英国化的文化选择都说明在跨文化交流中,只顾一头的文化策略都将走向失败,因为文化身份是多样且流动的,只有选择兼顾的策略,才能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猜你喜欢 阿巴斯汉娜身份 今天北方人(2021年8期)2021-09-03今天北方人(2021年15期)2021-08-26汉娜的惊喜学生天地(2019年3期)2019-03-05How to Use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English Teaching of Ethnic Group Students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10期)2017-11-20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北方经济(2017年8期)2017-09-11跟踪导练(三)(5)时代英语·高二(2017年4期)2017-08-11妈妈的N种身份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2017年5期)2017-06-09身份案(下)红领巾·成长(2016年10期)2017-05-10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少女汉娜的生死抉择读者(2014年22期)2014-12-24

推荐访问:之路 认同 礼物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808/636797.html

  • 相关内容
  • 08-08 无法抵达莫斯科的火车

    废斯人我的朋友G也写小说。有一天,我在深夜给G打了个电话,响了很长时间,G恹恹的声音才从听筒里传来。

  • 08-08 冬游佛爷洞(散文)

    一叶禅佛爷洞,在白杨沟垴山的一处悬崖峭壁处,洞朝阳,洞内终年滴水不断,冬天的佛爷洞别有一番景致和韵味

  • 08-08 一孬碗

    李根你们听说过“一孬碗”吧?那是我们矿上工人开饭时会说的一句话:“好赖闹上一孬碗,舒服!”矿上的人不

  • 08-08 又一个春天降临

    权永龙又一个春天降临我无以为礼转身走入黄昏我们都曾拥有过相同的是时间不相同的是地点你在平原我在一个高

  • 08-08 一地鸟哄抢喜糖(组诗)

    旁白客钢与钢拥抱,一座塔拔地成巢,拉升眼光,除去钢还有一个鸟窝,枯枝做的家。谁随手折断的枯枝抛下秋色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