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学困生发展的要素与教育对策分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陈泽龙

学困生群体的出现是社会、家庭、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农村,学困生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顽固性。为了帮助其完成转化,必须以长远且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群体,客观详尽地分析在他们身上存在的有利因素加以利用,再将不利因素进行转化,推动这一群体整体向上向好发展。[1]

(一)有利的发展要素

随着国家频频出台返乡务农的利好政策,农村的留守少年儿童逐年趋少,家庭亲子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再加上精准扶贫等政策的实施,农村的教育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从宏观层面来看,政策的扶持让农村学困生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让学困生获得了更多的升学途径,他们可以在初中毕业后,通过职业教育,获得一技之长,立足社会,其发展前景也是光明的。农村的社会环境相对单纯,学困生的成因也相对简单,在这个环境下以情以理进行感化比较容易看到成果。农村的学生大多从小参与体力劳动,这些劳动不仅锻炼了他们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让他们获得了意志品质的锻造。这些可贵的品质在其应对学习上的困难时,必然会发挥积极的作用。[2]

(二)不利的发展要素

首先,农村地区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很难胜任辅导子女功课的任务。如果是为了生计在外打工,在情感上对学生的陪伴就更无从谈起了。这让农村学困生很容易在情绪上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一些学生会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强的依赖感。但是学校教育又不可能时刻关注学生情感上所有的需求,一旦学生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反而让他们倍感失落。其次,农村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相对较晚,课外特长学习几乎没有,他们在学习中会感受更多的无助感,这会强烈抑制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他们自卑感进一步增强。再加上繁重的农活、身边没有学习的榜样等辅助要素,会让他们产生“学习无用” 的意识,并深刻成为一种价值观,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勾勒发展环境,改变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直接决定着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又可快速转化成学习效果。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应该先从学习态度的改变入手。当然,学习态度的变化也非朝夕之功,从有利因素切入,更能看到转变的效果。环境决定论认为,人们不能决定自己出生与成长的环境,而个人品格又是在客观存在的环境中塑造的,因此,在教育失败的归因中,常常把环境要素放在第一位。但是与发展要素的辩证性一样的是,环境要素也是存在辩证性的。[3]当原生环境暂时无法得到改变时,拉长教育的视野,侧重于对学生发展环境的描述,不仅符合教育的规律,也扩充了环境决定论的内涵。

在实际的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农村学生受到环境的影响,普遍在见识和追求上有局限性。学困生的表现则更加明显,他们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行为漫散,所以当教师给予其肯定时,学生的内驱力实则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书本、多媒体等途径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当学生看到一个和自己生活环境全然不同的世界时,必然会产生好奇之心和探索之欲,这时教师适时引入教育,可以为其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先期奠定情感上的动能。当然,也有一些地区没有多媒体设备,和外部产生链接的途径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选择直接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对未来的想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教师可以尝试为学生勾勒一些场景,让学生适当地畅想,再告诉学生实现这些畅想的方法。在积极的情感导引下,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改变学习态度的可能性会得到提升。

(二)正确认识自我,善于利用优势

学困生之困虽然体现在学习上,但是其根源并不只在学习本身。农村学困生对自我的认知有时候更能困住学生的发展。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学困生的心理常常是在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之间摇摆不定。这是两种不理性的情绪情感,会让学困生逐渐丧失对自身正确的认知。为此,教师抓住学困生普遍的性格特征,通过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恢复理性的认知。[4]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吃苦耐劳的品性不好,是傻和笨的表现。当教师了解这种想法后,可以给学生找一些名人大家小时候吃苦耐劳的故事,让他们意识到吃苦耐劳本身并不是缺点,相反还会对自身的成长持续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比那些从小没有参加过劳动,或是娇生惯养的学生,这种绝对的优势可以帮助他们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表现出大的韧劲儿。除此之外,学困生身边那些既吃苦耐劳,又品学兼优的学生,会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教育,以事实辩驳学生错误的认知之后,再把学生当下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列出来,请学生思考,哪一部分的困难是可以通过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得到改善的,哪一部分的困难需要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走向深入,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良好的思考的方法,最终对自我的认知愈趋理性,摆脱情绪上的困扰。

(一)情感缺失下的教育转化策略

在对学困生的转化中,不利要素往往隐藏得很深,且在前期的教育工作中不容易显现出来。在对学困生情况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情感缺失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农村的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眼界狭隘的占大多数,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难树立远大发展的志向。其次,很多家长迫于生计将大部分时间放在赚钱养家上,无暇顾及孩子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学生在家里感受到较多的“冷漠”,也不易养成责任心与上进心,而且性格很容易变得孤僻。最后,一些家长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常常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并将“棍棒底下出孝子” 作为教育的原则,孩子从家长处习得的也是暴躁的性格,久而久之甚至会出现反社会人格。基于以上这三种情况,在对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包容与关照。教师可以利用家访、谈心等形式做一些前期铺垫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把对学生的关照融入日常生活中。教育者须谨记情感需求是一个人最大的心理需求,也是伴随并持续终生的一个需求,教育就是要于无声处动真情。首先,教师一定要先向学生抛出“橄榄枝”,通过眼神、语言和行为告诉学生,老师既没有放弃他们,也没有鄙视他们,相反还非常关注他们。这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其次,从生活上帮助学困生。切切实实地去家访,把所看、所听、所感的内容集结起来,制订教育方案,快速落实到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成为学困生转化中的“雪中送炭者”。最后,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绝不是朝夕之功,它是一个曲折、漫长、螺旋前进的过程。[5]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退行性行为、攻击性回应等。教师要冷静且理性地看待,一如既往地关爱与包容学生,经受住学生的“考验”,逐渐融化他们内心的坚冰,让他们亲师信道,为学困生的转化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自卑心理下的教育转化策略

农村学生入学时间较晚,接受知识的范围和深度有限,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在学习上产生自卑心理。有一些学生会通过勤学苦读弥补客观条件上的不足,另有一些学生则直接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导致学困趋重。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应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获得展示自我进而建立自信心的机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所认为的那样,在教育工作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学困生,只存在“困难学生”“难教育学生”,只要教师能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这一类学生是完全可以被教育好的。具体来说,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学困生性格和行为上的优点,然后把班集体的一些工作交给他们负责,以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就是非常不错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郑重其事地将学困生所担任的工作在班集体中的重要性告知每一名学生,而后请同学们一起感谢他们对班级的付出。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帮助学困生树立自尊心与责任心;二是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可以创造的价值,逐渐消除自卑心理;三是在班级建立平等互爱的班风,消除生生之间存在的隐性歧视。关于第三点,有经验的教师会非常重视。因为相较于师生之间的交往,生生交往更具有弥散性,而学困生内心往往又是脆弱和敏感的,这种弥散性会加重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常常导致教师在显性层面所做的工作成果在隐性层面消失殆尽。所以,教师一旦通过找闪光点的方法,帮助学困生克服自卑心理,使其亲近班级,爱上学习的话,那就应该有意识地消除一些隐性的不良因素,让学困生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学生的尊重与肯定是真诚的,自卑心理才会慢慢消退。

(三)学能低下的教育转化策略

既然是学困生,那学习上的表现必然是评判的第一标准。初中生的学科门类多,中考改革后,学习内容与升学途径又有了很多变化,在这个宏观背景下,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出现适应不良或是学能不足的情况,教育者就要拓宽转化的途径,多方找寻解决的办法。例如,笔者所教班级中的学困生群体中,有的学生的画画很好,有的学生体育运动能力较强,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志向引导—促膝谈心—帮助解决” 的三步法,[6]让学困生获得更多的发展途径。首先,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的特长,然后询问他们对自己的特长有什么想法。大部分学生会表现得比较消极,认为自己的特长没有价值,或是有价值也无用武之地。这时,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联系一些特长班,给他们准备一些发展特长所需的工具、关注和与其特长有关的平台赛事等。让学生心无旁骛地发展特长,每隔一段时间通过参加比赛(活动),检视自己特长学习的情况。教师也要全程关注学困生在特长学习上的表现及遇到的问题,给予他们及时且必要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师从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欣赏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赞赏学生的学习方法等角度出发,让学生相信自己在学校学科学习上也能获得进步,从而把在学习特长时获得的一些积极的学习要素逐步迁移到学科学习上,帮助学困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这种循环归根结底是对学困生自信心与自尊心的不断强化,让他们在心里产生“我能行” 的积极情感,从而获得成绩的提升。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学生的成绩有所提升时,哪怕这种提升非常小,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赞扬,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获得持续的动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农村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样的。为了将这些因素通过转化和改善,在学困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家庭、学校等所有和教育相关的主体必须客观厘清各类要素,在积极要素中找到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消极要素中发现可以转化的关键点,同时发现积极要素与消极要素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转化,从根部找到原因,激活学困生自主能动的意识,以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亦步亦趋、情理交融地教育学生,既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也尊重学困生的心理需求。相信随着各类要素的完善与改进,农村学困生的未来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特长学习态度学困生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22年7期)2022-02-25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学困生的转化措施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老板的特长21世纪商业评论(2019年9期)2019-10-12特长,亦是一种成长中华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儿童故事画报(2016年4期)2016-06-24特长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探讨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年3期)2014-06-05如何判断孩子的兴趣与特长人生十六七(2014年35期)2014-02-28

推荐访问:要素 对策 农村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03/64907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