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梁正 丘金花 王大鹏*

(1.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1;
2.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畜牧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2)

广西位于中国西南,海岸线总长1595公里[1],4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滩涂面积1964万亩,适宜水产养殖面积1600多万亩[2]。淡水水域总面积约880.05万亩,其中:河流约432.45万亩,水库约256.05万亩,山塘约65.1万亩,池塘约116.7万亩,其他水体约9.75万亩,适宜养殖开发的水面约675万亩。另有保水田约1600万亩,其中近1000万亩可用于稻田综合种养开发。优质的水域环境为发展水产养殖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且广西毗邻广东、香港以及东南亚等水产品主要的消费市场,发展水产养殖业地域优势明显。[3]

广西是我国的渔业大省(区),渔业发展较快,位于全国的前列。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主导品种苗种本地化率偏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等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广西渔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广西渔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顶层设计、良种体系、装备提升、水产品加工等角度提出对策,为推动广西渔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强区,实现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建议。

1.1 渔业产值突破千亿,三产融合趋势明显

2021年,广西水产养殖面积292万亩,占全国水产养殖面积10500万亩的2.78%,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96万亩,淡水养殖面积96万亩。渔业经济总产值1082.96亿元,位列全国第8位,比2016年增加515.6亿元,增长110.04%。[4]水产品总产量354.8万吨,其中,海水养殖158.7万吨,淡水养殖137.7万吨,捕捞产量58.4万吨。在我区主导养殖品种中,卵形鲳鲹11万吨,排全国第1;
南美白对虾29.6万吨,排全国第2;
罗非鱼25.3万吨,排全国第3;
牡蛎67.2万吨,排全国第4。在加工业方面主要以海产品加工为主,受国外市场影响,原有的贴牌加工出口模式发展速度减缓。转向以针对国内需求的各种预制菜开发。此外,受螺蛳粉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5],螺蛳加工产业增速迅猛。以休闲渔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广西已有“广西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共50家,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7家,全国休闲渔业主题公园1家,全国最美渔村1家,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1家。

1.2 发展方式转变,示范创建引领作用增强

围绕“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渔业发展理念,渔业生产方式从原来以消耗资源换取产量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逐渐转变为节水节地节能的集约化发展方式。优势水产养殖品种产业化开发快速推进,罗非鱼、近江牡蛎(大蚝)、南美白对虾等主导品种的养殖量占养殖总产量的80%以上,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健康养殖比重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广西设区市、县(市、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发布率达到100%,实现全覆盖。截至2021年底,广西共核发养殖证2650本,发证面积8177.9公顷。广西“强化渔业高质量发展”获得农业农村部2019年度专项工作延伸绩效管理优秀单位奖项。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69家、自治区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5家。2021年1月,来宾市兴宾区和防城港市东兴市获评“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称号。2021年11月,南宁市上林县和梧州市龙圩区顺利通过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考核验收。

1.3 养殖模式不断创新,现代设施渔业发展迅速

在稻渔综合种养方面,总结推广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十大新模式[6],其中“优质稻+再生稻+鱼+瓜果”的“广西三江模式”已打造成为全国丘陵山区扶贫产业的典型范例。在稻虾生态种养模式上,首次创建了适宜华南地区的小龙虾浅围沟养殖模式和冬闲田平养模式。目前,广西已形成了贵港市桂平市、港北区,来宾市兴宾区,南宁市上林县和隆安县等县区以稻虾种养为特色的主产区,种养面积已达到8万多亩。2021年11月,“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入选农业农村部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7]。带动贫困户脱贫28000多户,脱贫人口近90000人,人均年增收超过1000元。在设施渔业方面,累计建设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1824口、养殖水体779万立方米,养殖产量9万吨、产值26亿元,位列全国第3位。截至2020年底,累计支持建设陆基圆形池10000多口,年产加州鲈、叉尾鮰等淡水名贵鱼类2万多吨,陆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规模和产量均位列全国第1位。广西“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1年全国“大农业”十项重大引领性技术之一[8]。累计建设池塘跑道式养鱼水槽182条、4.55万立方米,集装箱养殖148个、3700立方米,工厂化养殖44.18万立方米。

1.4 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日益紧密,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不断强化

“十三五”期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渔业合作得到深化,与文莱、马来西亚、越南、毛里塔尼亚、安哥拉等多个国家开展远洋渔业综合开发合作。与台湾渔业合作加深,在北海合浦闸口建设桂台(北海)农渔业合作双创园。与文莱合作开展牡蛎试养,建设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水产品加工和科研基地。与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等合作开展水产苗种、养殖、加工及进出口业务。与越南合作开展南美白对虾种苗培育、现代养殖综合开发和海湾围栏虾蟹综合养殖。与安哥拉、毛里塔尼亚等国家合作发展远洋渔业,全区远洋企业2家,建设远洋渔业海外综合开发基地,投资超过4亿元。坚持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十三五”期间累计组织11.22万艘渔船(包括辅助船)休禁渔,涉及捕捞渔民近30万人次。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共投放各类海洋生物苗种约20亿尾。扎实推进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域、北海市银滩南部海域、北海冠头岭西南海域和钦州三娘湾海域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建成人工鱼礁体2876个,投放1408个,在建2394个,重点海域、海岛、海岸带等区域重要生态系统得到较好的修复与保护。北海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成功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工程、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治理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2.1 主导品种苗种本地化率偏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广西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滞后,种业体系不够健全,良种覆盖率偏低。[9]除罗非鱼、对虾、罗氏沼虾、马氏珠母贝几个品种建设了良种场、原种场外,其他水产品种均处在一般化的种质管理水平。现有的良种场多数附属于科研单位,受管理机制限制,以从事基础科研工作和良种选育为主,对社会供应苗种的数量少。30%的罗非鱼苗种、80%~90%的黄颡鱼和黄鳝苗种等来自外省。本土苗种企业缺乏技术团队,没有自己的亲本,无法长期连续的进行选种选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差。以南美白对虾为例,南美白对虾养殖业是广西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广西对虾产量稳居全国第2位,产值居广西水产养殖业第1位,是广西水产领域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行业之一。目前已选育获得广西第一个水产新品种南美白对虾“桂海1号”,但广西沿海属多径流河口海域,海水盐度在夏季多雨季节(6~8月)显著下降,且持续低于南美白对虾亲虾繁殖、幼体生产和虾苗培育的适宜盐度,致使广西对虾育苗场无法正常进行对虾苗种繁育生产;
此时正值广西沿海对虾养殖放苗高峰,只能从广东、福建和海南引进白对虾苗种,本地苗种占比不足20%。

2.2 内陆和滩涂养殖空间趋于萎缩,浅海养殖受装备制约发展缓慢

渔业资源环境压力日趋增大,发展空间受限。北部湾城市群扩容、海岸工程建设、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造成滩涂养殖空间趋于萎缩,陆源污染物的排放、船舶废弃物、倾倒物等污染,造成养殖滩涂的生态环境质量急速下降,制约了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广西80%的养殖池塘老化严重,改造难度较大,与特色渔业产业快速发展不适应。深水网箱、抗风浪浮筏等装备水平和补给水平不足,且难以办理海域确权和养殖许可证,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在淡水养殖方面,一些地方在处理水产养殖与环境保护时搞“一刀切”,对规划区内的养殖网箱和围栏“一禁了之、一拆了之”,盲目扩大禁养范围。截至目前仅有大化、天峨等少数几个县份重新规划了大水面养殖区。国家大力推广的净水渔业产业,在广西却因禁止安装鱼类防逃网无法推广。在稻田综合种养用地方面,对一些由低洼田、烂泮田等低产田改造的养殖田块执行双季稻种植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小龙虾养殖苗种的供应,无法充分发挥广西冬春季养殖的气候优势。

2.3 水产品加工流通产业发展缓慢,布局不够合理

广西水产品加工业集中度低,与渔港经济区未能有效结合,港口多而零散,用地有限,目前水产加工业没有专门的园区,主要分布在几个工业园区内,没有形成前港后厂的水产加工业布局模式,原材料运输困难。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短、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广西的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品牌意识弱,缺少全国知名品牌,市场上品牌知名度低,出口产品基本上都是属于贴牌生产模式,没有自己的品牌。在广西能同时兼顾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几乎没有,做出口加工的企业很少涉足国内市场,即使做,也绝大多数是以代加工方式进行生产加工。水产品加工比例低,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更低,以原料销售和初加工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少,品种结构不合理,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浪费现象严重,基本上都是直接作为饲料鱼粉原料卖出,缺少有效利用。且水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设计、服务等加工关键技术水平不高,仅是从事附加值最低的生产制造环节。

3.1 抓好渔业顶层设计,推进有序发展

大力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首先是抓好渔业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完成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发布工作,推进规划全覆盖,通过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允许养殖区的科学划定,以格局重构优化养殖生产空间。结合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实施,依法依规开展水域滩涂养殖登记发证,保障渔业生产者依法享有长期稳定的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其次是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消除产业联结断点,引导产业聚集发展,创新应用先进模式和先进技术,及时解决设施渔业、净水渔业等新模式在用地、办证等方面的政策瓶颈,大力发展高位池养虾、小棚养虾、深水抗风浪养殖、陆基圆桶养殖等智慧化、自动化、数据化、智能型程度相对较高的养殖模式,改变传统渔业大量生产、价格低廉、大量排放、大量消耗的模式,促进养殖品种的结构调整。[10]再次是发挥“一带一路”的地理优势,构建新时代开放型渔业体系,开展水产养殖国际合作。[11]积极推动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联合东盟国家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中国—东盟海洋渔业高质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和国际联合实验室”,依托中国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和广西科技厅“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等计划项目,与东盟国家相关机构互派访问学者、留学生。最后是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现代生态渔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渔业产业体系[12],实现渔业高质量发展。科学制定法规政策,保障渔民的合法权益,提高渔业相关群体的参与度,实现共管共享新局面。

3.2 构建良种体系,加大水产良种选育和推广应用力度

优良品种是养殖生产的物质基础,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产业增产的有效途径。[13]针对广西良种覆盖率低,苗种本地化不足的问题,一是要对现有国家级、自治区级水产原良种场和引育种中心进行水产苗种生产设施升级改造,改扩建罗非鱼遗传育种中心、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新建名贵海水鱼类遗传育种中心,推进完善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打造良种供应支撑平台。二是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水产良种繁育,提高繁育技术水平和能力,研发基于数字化的先进良种繁育技术,培育水产养殖优良品种[14],以满足广西水产养殖生产的苗种需求,提高良种覆盖率。支持水产良种生产企业和养殖龙头企业开展水产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和良种推广工作。加强南美白对虾高产抗病良种、牡蛎耐高盐良种、罗非鱼速长良种等主导品种的选育,开发利用本地水产新品种,引进优良品种示范推广。三是创建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种业示范园、海洋水产种业研发基地,深化与东盟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种业技术交流合作。

3.3 提升渔业装备,切实提高渔业发展活力和质量效益

一是加快养殖设施装备建设改造,继续实施现有池塘标准化改造,推动池塘底排污循环水、气动式循环水和工程化循环水养殖设施改造。推进养殖网箱粪污残饵收集等环保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推动环保型网箱网围养殖试点,推进养殖网箱围网布局景观化。二是增加资金投入,实施沿海标准现代渔港建设,大力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15],以沿海渔港为支点,通过在近岸建设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深海进行深水网箱养殖,打通渔港从近岸到深海发展的纵深链条。[16]三是加强重点渔区和港口专业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加快现有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重点推进北海水产品市场的升级改造,建设广西—东盟水产品贸易中心。加快流通市场信息化建设,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搭建电子交易平台,通过将渔业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将渔业养殖技术、装备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促进现代渔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17]四是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和指导,强化渔业信息平台技术人员培训,充分利用大数据及相关分析,提升数据质量,提高信息的综合利用率,持续升级平台系统,保障平台系统能够为科学决策、质量监管、渔民服务提供力量。

3.4 加强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产业支撑能力

一是优化构建水产遗传育种、苗种繁育、生态健康养殖、鱼病防治、渔业资源环境保护、水产生物技术等学科团队,加快完善广西海水生态养殖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努力在渔业公益性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集成和主导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和提升,争取研发掌握一批支撑渔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二是针对广西水产养殖病害频发的严峻形势,突破对虾病毒病、鱼类细菌病等水产重大病害的监测预警、诊断与检测技术,构建海水养殖疫病预警技术体系;
研制主养品种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疫苗,创新生态防治新技术,建立海水养殖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构筑水产生物安全防护屏障,显著降低海水养殖病害发生率。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实验室、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渔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对优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资助,加大对渔业科研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的培养力度,建立总量结构合理、创新气氛浓厚的科研人才队伍。以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人才为重点,支持联合开展渔业技术创新,培育渔业企业拔尖人才队伍。促进渔业人才流动。改进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技人员按市场规则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鼓励科研人员经单位批准,带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工作或创办企业。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大学教授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

3.5 加强水产品加工,构建现代流通网

一是以建设自治区和国家现代农业(渔业)核心示范区、水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通过外引内联,推进水产品加工业提质升级。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扶持加工企业建设加工原料养殖生产基地,促进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和加工能力。二是加强广西沿海及主要城市的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仓储中心建设,把我区建成内接中南、西南各省,外联东盟各国的水产品流通枢纽。支持加工企业以大宗鱼、虾、贝类产品和低值水产品精加工、深加工、贝类净化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加工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创建加工产品知名品牌,进一步提高加工企业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三是针对我区丰富的渔业资源,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重点开展水产预制菜原辅料标准化配伍技术、加工环节减菌控劣安全技术、定型赋味热-冷处理技术、包装定型阻隔保鲜保质技术、物流过程腐损劣变控制技术、复热处理风味发育与品质保持技术等新型技术攻关,推出一批制定水产预制菜产业的地方标准,为我区水产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操作规范。四是扶持配套建立连锁配送、电子商务、互联网+、期货等现代流通业态,构建通往国内大城市的水产品流通服务平台。

3.6 拓展渔业功能,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壮大渔业第一产业,为渔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强渔村饮水、用电、道路、通讯和渔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渔村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二是结合乡村振兴、渔港经济区建设和渔业生产活动,依托池塘、河流、库湖、海域等自然资源以及渔村、渔港等人文资源,深入挖掘渔文化,突出南珠文化,融入壮族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加强渔业与旅游、文化、科普教育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发展生产、观光、垂钓、餐饮、娱乐、购物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综合性休闲渔业。三是以区域品牌管理,提升渔业全产业链的竞争实力。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打造知名渔产品品牌、提升渔产品品牌形象和知名度是提升广西渔业全产业链竞争力的关键。[18]应抓好渔业“三品一标”、特色品牌和特色基地的建设;
讲好品牌故事,培育中国—东盟渔业文化交流、蚝情节、珍珠节等知名品牌,提高影响力;
强化品牌保护,构建以“北部湾”整体品牌为龙头,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水产品品牌体系,打造一批区域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实现从“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以品牌创建带动渔业增收。

猜你喜欢苗种水产品渔业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当代水产(2021年11期)2022-01-15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科学养鱼(2021年4期)2021-05-19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世界农药(2019年4期)2019-12-30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渔业致富指南(2019年21期)2019-11-21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湖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3-20休闲垂钓 传统渔业新引擎中国水产(2017年2期)2017-02-25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中国水产(2017年2期)2017-02-25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湖南畜牧兽医(2016年3期)2016-06-05

推荐访问:广西 高质量 渔业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2/65320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