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步献新,彭承琢

(安徽师范大学1研究生院;
2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8)

2022年3月,随着硕士招生国家线的出炉,关于“考研难”的话题骤然升温。招生计划数110.7万,报考数却高达457万,这意味着约有350万考生会遭遇“硬淘汰”。“考研热”的背后是“就业难”问题,但即便通过考研实现了所谓的“上岸”,拿到硕士学位后,就业问题就会变得容易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供需在数量与结构方面的失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下行态势,加之疫情影响,市场上能够释放出来的用人需求是非常有限的,但涌向用人市场的劳动力却十分充足。单是高校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每年就高达数百万,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2019-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分别是834万、874万、909万,2022年更是突破了千万,难怪人们感慨,“每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1]在这一情势下,拥有更高学历的研究生也陷入了“皇帝女儿也愁嫁”的窘境。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正逐渐凸显出来。而且,在“考研热”的助推下,每年都会有数以百万计的硕士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虽然攻读硕士学位客观上把就业时点推后了两至三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的机会,但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依据经济学的劳动力供需关系理论,当劳动力供给大于市场需求时,就业市场就会就演变成买方市场。供需双方地位的变化,意味着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正在丧失。面对毕业季,硕士毕业生有着怎样的就业心态?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就业意向?本文拟通过对安徽师范大学2022届硕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回答上述问题,并结合调查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一)调查地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是省属重点大学、省部共建高校。该校有18个二级学院,学科设置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11个门类,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构建了涵盖多个教育层次、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该校现有全日制在读学生3万4千余人,其中研究生6700余人。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为1938人。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本研究依托芜湖市某部门的委托课题展开,根据调查目的,问卷内容分为四部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信息、调查对象的择业意向及其考虑因素、留在芜湖市就业创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评价与建议。问卷以电子化形式(问卷星)发放给2022届硕士毕业生,由各学院予以推进和协调。研究团队共回收有效问卷1591份,占2022届硕士毕业生总人数的82.1%。可见,此次问卷调查具有较大的覆盖面,所搜集的信息能够反映安徽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的主要特点。

(三)资料分析方法

根据拟回答的问题,主要使用问卷第一、二、四部分的相关数据。研究中,笔者将“就业意向”操作化为意向行业、目标城市和起薪标准。使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26.0,统计方法包括频数描述、卡方检验与回归分析等。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见,调查对象中女性超过七成,中共党员超过四成,安徽省内生源达到75.40%,且近五成毕业生来自于农村,父母亲的最高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58%)。有64.90%的调查对象不是独生子女,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依次是:家人外出务工收入、工资收入、经营收入、农业生产收入,有132人为建档立卡的贫困生。总的看来,这些数据反映了安徽师范大学的生源特点。作为省属重点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文科专业居多,收费标准偏低,师范教育为其特色,因此吸引了较多的省内考生、女性考生、农村考生报考。

表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N=1591)

(二)调查对象的择业意向与求职心态

面对毕业季的到来,超过九成的硕士生决定直接“找工作”,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出国留学的不足百人,愿意尝试创业的仅有9人。当询问“你最想从事的工作/行业是什么”时,调查对象给出的回答依次是:教育行业、公务员以及非教育行业的事业单位,且这3个选项遥遥领先(见表2)。可见,安徽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有着强烈的体制内就业意愿,希望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至于教育行业排序第一,则与该校的办学特色有关,因为安徽师范大学每年都有数百名学科教学类硕士生毕业,他(她)们更希望对口就业。

表2 调查对象的择业意向(已排序)

在回答“你选择该行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调查对象首先考虑的是(前三位):工作稳定(74.3%)、专业对口(49.3%)、社会认可度高(40%),其次才是个人兴趣、行业前景、家人期望等。选择“收入较高”的不足两成。此外,有11%的调查对象表示,能找到工作就满足了。这也说明,面对就业问题,硕士生有着复杂的心理:一方面希望高学历能够为体制内就业加持,另一方面也清醒地意识到找工作是有较大难度和变数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面对“求职过程中你最担忧的问题有哪些”时,分别有81.7%、66.9%、47.8%的调查对象选择“就业岗位竞争压力大”“自身竞争力不足”“所学专业社会需求弱”。或许正是基于对就业难度的预判,许多毕业生将就业地点瞄准了二、三线城市。在1591名调查对象中,分别有505人、233人、191人希望的就业地点是安徽合肥、安徽芜湖、江苏南京。至于硕士毕业后的起薪标准(含社保津贴等),硕士毕业生们的期待值也相对理性,其中希望月薪5000元的占比最多(26.6%),期望月薪为6000元和8000元的分别占比15.0%、14.4%。可见,在买方市场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当下,即便是拥有高学历的硕士毕业生也深知就业不易,他(她)们的普遍心态是:希望在长三角地区找一份能够安身的、较为稳定的工作,即使起薪不高,但希望未来能够有较多的发展机会,且城市宜居。

(三)影响择业意向的相关因素

1.意向行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卡方检验发现,性别、户籍、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来源、学科背景会影响硕士毕业生对意向行业的选择(见表3)。具体说来,第一,性别影响意向行业。女生更偏好教育行业、其他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工作,而男生相对偏向于IT与通讯业、金融、证券、保险业等实体行业;
第二,不同户籍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IT与通讯业、新闻传播业,农村户籍学生选择前者的居多,城市户籍学生选择后者的较多;
第三,父母学历层次越高,子女选择新闻传播行业的比例也越高;
第四,不同家庭收入来源在新闻传播业、社会服务业、旅游交通民航业上的选择存在差异,家庭收入以农业生产和务工收入为主的选择IT与通讯业的较多,以工资收入和经商收入为主的则较多选择新闻传播业;
第五,人文与社会科学背景的毕业生较多选择教育行业,自然科学背景的则较多选择IT与通讯业、金融证券保险业,同时,人文学科背景的调查对象也较多倾向于新闻传播业。

表3 影响意向行业的相关因素

将相关影响因素纳入回归分析可见:第一,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从事教育行业,父母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要比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更趋向于选择教育行业,而人文科学背景也要比自然科学背景更青睐教育行业;
第二,党员身份要比非党员身份更向往公务员岗位,父母学历为高中或中专的要比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更趋向于选择公务员岗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背景也要比人文科学的学科背景更希望成为公务员;
第三,对于非教育行业的事业单位,女性要比男性更加青睐。

2.目标城市的影响因素分析。将人口学特征作为自变量,将目标城市作为因变量,卡方检验发现,性别(P=0.385)、户籍(P=0.378)、父母亲受教育程度(P=0.198)等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政治面貌具有一定的影响(P=0.001)。具有党员身份的调查对象选择安徽芜湖市的更多,这可能与芜湖市正在推行的系列人才政策有关。相较于普通同学,学生党员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就业信息和当地人才引进政策,因此也更有可能选择在自己熟悉的城市工作。此外,家庭收入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城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以务工收入和工资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要比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要来源的,更倾向于选择省会城市合肥。而具有自然学科背景的调查对象,选择南京市的相对较多。

3.起薪标准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对于薪酬标准的影响,可以发现性别和学科背景的影响较为显著。具体说来,男性更期待高薪工作,而自然科学背景的调查对象对起薪的期望值也相对较高。

(一)研究结论

1.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保守而理性。本研究对安徽师范大学1591名应届硕士生的问卷调查发现,超过九成的硕士毕业生打算直接就业。在行业选择上,体制内工作占比高,教育行业、公务员、其他事业单位受到大部分毕业生的青睐。问及原因,排在首位的是“稳定”,其次是“对口”“社会认可度高”,这说明安徽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大多希望找到一份稳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就业心态较为保守。基于对就业压力的判断,许多硕士毕业生将二、三线城市作为目标区域,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合肥市、芜湖市、南京市。至于起薪标准,选择月薪5000元的占比最多。这也说明调查对象的就业心态较为理性。

2.多种因素影响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数据分析发现:性别、政治面貌、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学科专业背景均具有一定的影响。总的看来,女性研究生更加“求稳”,学生党员、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更向往成为公务员,人文学科背景的、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的更青睐教育行业,部分男性有“闯一闯”的想法,更愿意到实体行业工作。当把意向城市作为因变量时,回归分析发现:学生党员大多选择芜湖市、以务工收入和工资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更倾向于选择合肥市、自然学科背景的研究生更希望能够在南京市工作。当把起薪标准作为因变量时,统计分析可发现男性、自然学科背景的硕士研究生更期待较高的收入水平。

(二)几点建议

1.加强指导,引导研究生转变择业观念。本研究发现,公务员、教师、其他事业单位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尽管就业不易,但研究生仍然对上述体制内工作趋之若鹜,这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然较为传统和保守。就业观念是求职者对选择某种职业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和心理倾向,它对于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破解就业观矛盾是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关键。[2]高校作为育人主体,应当加强就业指导,积极引导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引导毕业生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自己的专长与兴趣择业,增强就业信心,“喊难叫难,不如克难”。其次,引导毕业生树立平等的职业观,职业无高低贵贱,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3]所以,研究生不要被求稳心态和盲从心理束缚了手脚。再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通过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教育,引导他们做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职业选择,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到社会建设的最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强化服务,助力研究生顺利就业。首先,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等相关部门要努力做好“中介”服务,打通信息渠道。信息不对称往往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作为连接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重要桥梁,应当在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招聘活动的宣传与组织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本次调查发现,硕士生常常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网页(43.90%)、就业单位校园宣讲会与招聘会(33.60%)等途径了解就业信息、选择就业单位,他们也非常希望学校强化就业服务。其次,优化就业工作机制,充分挖掘和联动社会资源。如,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促学院建立工作制度,使学院领导、辅导员、导师、校友等都积极参与研究生就业工作,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情绪疏导、应聘技巧等工具性支持;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校企合作、校社合作,为毕业生链接相关社会支持资源。再次,加强就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学工团队,更是有责任和义务为研究生做好职业规划教育、就业观念教育、就业服务与跟踪等相关工作。同时,在疫情的冲击下,高校还要统筹好就业与疫情防控,积极探索网上就业服务新模式,让信息“多跑路”,推动毕业生“云就业”。[4]

3.夯实素质,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研究生群体普遍存在着专业能力不强、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差、对职业的认识模糊、缺乏职业理想等问题。[5]研究生就业质量不佳说明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社会实践薄弱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研究生的“眼高手低”。首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和实施者,学位点要科学研判行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要敦促专业教师及时跟进研究前沿和行业动态,注重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其次,研究生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学科与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更加“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研究生供给”。[6]为迎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应大力发展并切实做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提升毕业生的质量。再次,作为就业主体的研究生要踏实学习、勇于实践、主动探索,把提升综合业务素养作为硕士阶段的核心目标。

猜你喜欢安徽师范大学意向硕士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年4期)2022-09-06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猪业科学(2021年3期)2021-05-2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7卷总目次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1期)2020-02-23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征稿启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4期)2018-07-09Hemingway’s Marriage in Cat in the Rain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10期)2018-01-05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中国修辞(2017年0期)2017-01-31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1期)2014-08-08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2014-02-28

推荐访问:安徽 为例 毕业生就业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2/65331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