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苏 丹, 吕 刚, 王 伟, 季 旭, 陈静媛, 王爱芳

(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从哲学上说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 这种实践的目的是增加利益总量,是对事物和发现的利用和再创造,特别是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

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见解为导向, 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 在特定的环境中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和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新时代背景下, 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内涵。“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新课,也不等同于简单地在课程中生硬地加入思政教育内容, 更不是放弃专业定位而将专业课程思政化。

“课程思政”是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挖专业学科的育人价值,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 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予以正能量的指引。

“课程思政”是当代大学生加强政治理论水平和德育的必经之路, 是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 文化认同、爱国意识、严谨学术态度的重要手段。

创新是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发展的核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

作为十九大报告中的热词,“创新”先后出现了50 多次。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会为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提供战略支撑。

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1]。

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工业设计是一个应用型学科,贴近产业的要求格外突出, 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而更需要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前,高等教育学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开设主要分为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工业生产等方向。专业课程的开设基本都会从产品的设计研发、打版、加工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与把握,但不同方向时,知识模块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产品设计类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以基于产品与人体之间的关系,研究产品结构规律及分解原理, 把所想的设计转化为几何轮廓的平面样品,对产品进行展开分割,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如“造型设计”“产品设计”“模型制作与工艺”“立体构成”等课程。

所有课程都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秉承工匠精神,强化动手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能力, 更是对人才乃至教育评价的主要指标,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创新”不断丰富着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内涵,从而为中国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2.1 创新意识不强,重视不够

应试教育仍然是当前乃至以后一个时期国家和社会的主要教学模式,成绩是唯一的评价标准。长期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大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使学生在规定的教学大纲和预设的资源内学习。

学生从小就树立了好的学习成绩才是学习的目标, 满足于在各类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发明、创造和实践操作类的创新比赛,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一般,根本没有时间去参加科技发明和创造, 认为只有学有余力、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够搞发明创造。

创新意识和思维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 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对事物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等一系列的认识活动,形成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和理解;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 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自觉的意识、强烈的愿望和积极的情绪。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是否总能自觉、 有意识地支配自己进行实践活动,表现出高度的创新自觉性。先阶段高校学生缺乏个性和自信,创新意识稍显淡薄,缺乏主动创新的精神。

2.2 创新自信不够,能力不强

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 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填鸭式的讲课和灌输, 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接收能力较差,并不敢质疑教师的讲授内容,不能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也未能主动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此外,在知识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够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信心表现不足,容易放弃。在学校组织的各类创新实践中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此外,学生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较为缓慢,未能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 也不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够灵活,学生看不到知识的价值, 更没有主动创新, 仅仅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框架和容量,逐渐形成了知识陈旧落后的局面。

2.3 教学力量薄弱,创新成果贫乏,创新技能不强

实验、实习和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上属于已知领域的知识验证和重复。目前我校本专业学生缺乏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实验方法等相关知识,也未能够接受独立从事实验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而很难形成创新实验研究能力。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室的硬件投入和人员配备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正常实践要求,学生也无法真正参与到实验之中。

实习环节基本上属于参观性质的活动,学生实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基地的建设相对薄弱,很难对生产过程和工作实践有深入的了解。

另外,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面存在差异, 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一种积木式的技术拼凑和模仿,创新作品鲜见。

3.1 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意识的能力

柔性实践基地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创设问题情景出发,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理念。

进行柔性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现实社会,通过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增强其岗位意识,增强社会经验和工作能力。

3.2 加强教师的创新引导能力

实验室建设与产业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 能够有效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和提升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也能够提高实验室教师的专业水平。

要想培育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日常教学探索中,制定了同思考、同调研、同创新的“三同”兴趣培养步骤,采用导师制来引导带领学生从参与创新到主导创新,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团队,再到多个团队,实现了创新思维培育的“连锁效应”,提升技能培养的效果。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自身的人生观进行构建。

3.3 优化学生实践创新环节

优化学生实践创新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开拓新的实践教学基地或改变实践教师的指导方式。目前我院学生有三个阶段实践教学分别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同一专业的每阶段实习分别由1~2位教师带队,前两个阶段是集体实习,毕业实习则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分散进行。本项目研究拟改变这种实习现状,在第三阶段实习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进行指导, 并进入不同的实践基地。

学院也可在目前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实践基地, 并促进教师在工作室的基础上与实践基地共建联合研发中心。

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 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4 调整教育策略,从实践中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与时俱进者, 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务必要实现与企业实际生产的两个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案例相对接、 教学组织形式与企业技术研发形式相对接。在这两个对接上,相关教师针对所授课程到企业积极调研, 深入挖掘企业的一线典型案例, 同时在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系统设计和教学环节的改革方面做出有效尝试,在教学组织形式如信息化教学、网络课程教学、 企业专家进课堂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改革, 通过探索实现了改革后的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丰富了高校学生的见闻,拓宽了高校学生的眼界, 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另一方面为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同实践基地、实验室、教师工作室的互动和协作促成了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立, 以研发中心为桥梁,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2]。

对于社会实践类课程,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高校学生思政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学生、老师、学校及企业的共同助力。鉴于此,各院校各专业同行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相关专业课程系统设计和教学环节, 有效地提升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 实现改革后的思政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3]。

猜你喜欢创新能力思政意识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学习报(2022年14期)2022-04-15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意识不会死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推荐访问:创新能力 培养 课程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3/65379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