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对心理适应性的影响——学校道德氛围的中介作用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卞军凤,曾永慧,冉步青

(1.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2.湖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14;
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21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表明,2021年全国累计资助普通高校学生3 925.77万人次[1]。根据社会因果理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面对环境变化与压力冲突时,更容易出现心理适应性障碍[2]。可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群。而要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关键是要充分掌握其心理适应性情况。

所谓心理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作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进而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心理适应性也就是个体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养的基本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既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关乎学校和谐阳光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来自经济相对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会因在校学习生活中的低获得感体验而减少他们对校园生活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容易导致其在校园学习与生活中产生一系列心理适应性问题。虽然各高校都已构建旨在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的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心理帮扶机制等,但在落实相关政策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轻程序等问题[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的低获得感使其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时容易失落和迷茫,进而影响其对大学生活的心理适应性。因此,后扶贫时代如何通过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获得感及其心理适应性,并整体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学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资助举措、影响因素、心理问题等方面,如家庭支持[4]、个体特征[5]、心理品质[6]等,而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的研究较少。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发现当前研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方面,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心理适应性内生因素的考察。有研究揭示,情感体验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适应性,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归属感会影响其心理适应性[7];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公平感失衡会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适应性问题[8]。基于此,本研究考察的获得感指向的是一种系统的、正向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物质需求得以实现的满足感和享受感,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尊重感、认同感和成就感[9]。另一方面,缺乏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及其心理适应性的整合性探索。已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主要从措施和方法入手,如张雪华提出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10];
刘晓琳等强调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1]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具有不良自我意识[12]、消极自我评价[13]、易感心理冲突[14]等表现,在新的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环境中,这些心理特点可能会进一步带来不良的心理适应性[15]。因此,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对其心理适应性的影响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与心理适应性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基于客观获得而产生的正向的主观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是对健康获得、学业获得、机会获得、体验获得和认同获得的综合感受[16-17]。心理适应性则是指各种个性特征相互配合起来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包括:身体与体育竞赛适应维度、陌生情境与学习情境适应维度、考试焦虑情境维度和群体活动适应维度[18]。相较于获得感,剥夺感带来的失落和不满等消极情绪更容易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适应障碍[19]。因此,所体验到的获得感是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的关键因素[20]。据此提出假设H1: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正向影响其心理适应性。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与学校道德氛围

学校道德氛围是指调控学校及班级社会关系、影响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规范和价值观系统,此处的规范与价值观系统由公正价值观、关爱价值观和宽恕价值观所主导[21]。根据已有研究的操作性定义,高校道德氛围是指大学生对校园中的公正氛围、关爱氛围、宽恕氛围的感知程度[22]。已有研究表明,较高的获得感会提高学生的学校道德氛围感知。获得感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个体在物质上的剥夺感和较低的心理满足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受到低健康获得感和低学业获得感,由此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出现较低的道德氛围感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公正、关爱和宽恕氛围的感知影响其体验获得感和认同获得感[23]。机会获得感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挥主动性的过程[24]。在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会内化更稳定的社会心态,进而获得更高的道德氛围感知[25]。体验获得感强调人们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在群体内的横向比较会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失落感和差距心理等消极情绪体验,消极情绪体验的获得感会影响他们的道德氛围感知,而积极情绪体验的获得感则是提高道德氛围感知的前置因素[26]。认同获得感旨在揭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公共服务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反应[23],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后所体验到的认同获得感与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呈显著正相关[24]。由此提出假设H2: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正向影响其学校道德氛围感知。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心理适应性

学校道德氛围是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水平的重要因素[27]。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会较好融入校园生活环境,会更加愿意学习和参加各类校园活动,从而降低产生适应性障碍的风险。根据社会因果理论,学校道德氛围感知较高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认为应该参加学习与实践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心理适应性水平。现有研究证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关爱氛围感知水平使得他们心理适应性水平更高[28]。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其心理期待却较高,也就更能够遵循道德原则和规范行动。当他们对学校道德氛围的感知水平较低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因而会降低其心理适应性水平[29]。此外,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其社交范围和活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社交封闭也影响了其心理适应性[30]。据此提出假设H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正向影响其心理适应性。

(四)学校道德氛围的中介作用

纵观已有研究不难发现,获得感是个体意愿和行为驱动的重要因素,但是获得感如何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对其心理适应性的中介作用机制,揭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如何影响其心理适应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已有研究表明,学校道德氛围可能是获得感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的一个中介变量,获得感能够预测学校道德氛围。比如何小芹等发现,获得感与学校道德氛围密切相关[31]。房广顺等的研究也表明,获得感与适应性二者呈正相关[32],即个体具有较高水平的获得感,其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水平也会相应较高。同时,学校道德氛围可显著预测心理适应性。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反映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校园学习与生活的期望。根据期望价值理论,人们认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从目标中获得的激励值也就越大,那么,完成目标任务的动机就越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水平越高,其心理适应性水平也会越高。因此,获得感是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重要前因变量,心理适应性是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重要结果变量。在物质、情感和精神上,大学校园均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获得感与满足感,进而有助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水平以及对校园产生心理认同感,从而促进他们心理适应性水平的提高。可以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获得感越强烈,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水平越高,其心理适应性会越强。据此提出假设H4: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校道德氛围在获得感对心理适应性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一)抽样方案与数据收集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二)研究工具与变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SPSS 26.0和AMOS 23.0软件,统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心理适应性三个变量及其具体维度的信度、效度。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变量指标的信度、效度检验结果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感量表

本量表借鉴王俊秀等编订的“中国人获得感量表”,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和发展需求,将获得感解构为健康获得感、学业获得感、机会获得感、体验获得感和认同获得感5个维度。健康获得感主要测量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满足情况;
学业获得感主要测量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学校教育服务满足情况;
机会获得感主要测量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获得成功的机遇和机会的满足情况;
体验获得感主要测量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校园学习与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满足体验;
认同获得感主要测量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各种获得感满足程度的基础上,对校园学习与生活产生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反应。此量表共有21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选项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计为1-5分,分值越高,表示获得感越强烈。

2.学校道德氛围量表

本研究采用李伟强的“学校道德氛围问卷”及李克特五分量表法,共40个题项,其中4道测谎题,选项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计为1-5分,分值越高,表示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水平越高。问卷由“公正”“关爱”“宽恕”3个分问卷组成。

3.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

采用陈会昌的“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及李克特五分量表法,共20个题项,选项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计为1-5分,分值越高,表示心理适应性水平越高,量表包括4个分量表:身体与体育竞赛适应分量表、陌生情境与学习情境适应分量表、考试焦虑情境分量表、群体活动适应分量表。

(三)研究过程与统计步骤

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构建不含共同方法因子的模型和包含共同方法因子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拟合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采用温忠麟等提出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的卡方值选取准则[33]:卡方值的选择应针对不同样本量选取不同的临界值。对比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数:χ2/df=0.11,ΔRMSEA=0.001,ΔGFI=0.001,ΔCFI=0.001,ΔNFI=0.001,ΔIFI=0.001。这表明加入共同方法变异因子后,模型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即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表3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结果

2.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首先,在心理适应性水平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心理适应性上的总体均分为39.764,适应性水平偏低,尤其是情境适应(M=14.638)、群体活动(M=12.658)的得分较低。其次,在获得感上,学业获得感均值最高(M=17.493)、认同获得感最低(M=11.341)。这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一定的学业获得感,但对校园生活的认同、接受度却较低。最后,在学校道德氛围上,学校关爱得分最高(M=60.536),学校宽恕得分最低(M=50.745),这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学校关爱道德氛围感知水平较高,但校园宽恕氛围感知水平较低。

2.各变量及其维度的相关分析

对所有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与心理适应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81,p<0.01),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校道德氛围与心理适应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27,p<0.0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感与学校道德氛围之间显著正相关(r=0.679,p<0.01),如表4所示。

表4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学校道德氛围、心理适应性的描述统计和相关矩阵

(二)多元回归结果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究获得感及学校道德氛围对心理适应性的影响,结果如表5所示。

1.获得感对心理适应性的影响

在控制性别和年级两个变量的条件下,将获得感作为预测变量,心理适应性作为结果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获得感正向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适应性。获得感提高1个单位,心理适应性随之增加0.356个单位(β=0.356),预测变量可以解释13.7%的心理适应性。

2.学校道德氛围对心理适应性的影响

在控制性别和年级的基础上,将学校道德氛围作为预测变量,学校道德氛围对心理适应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解释率为12.7%。将性别、年级、获得感和学校道德氛围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后,预测变量解释率为19.3%,且能正向显著预测心理适应性。说明各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稳定性。综上,可通过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获得感和改善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水平的路径来实现提升心理适应性水平。

3.学校道德氛围在获得感和心理适应性中的中介作用

中介作用的检验参照温忠麟等提出的步骤进行[33]。结果如表6所示,获得感对心理适应性的解释率为12.2%。当加入学校道德氛围这一变量后,其解释率为17.2%,结果仍然显著。因此,学校道德氛围在获得感与心理适应性之间起部分的中介作用。其中介作用的路径如图1所示。

表5 变量间的回归分析

表6 学校道德氛围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和心理适应性的中介作用回归模型

图1 学校道德氛围在获得感与心理适应性的中介作用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水平偏低

总体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水平偏低,尤其是在陌生情境与学习情境适应分量表和群体活动适应分量表上的得分较低。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34]。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在面对新环境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尽管国家和各院校已经建立起相对健全和完善的“奖、助、贷、补、减、 免”一体化的资助系统,努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上学难问题。一方面,学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建档立卡,在校期间为其开辟多途径“绿色通道”。诚然,物质帮扶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让他们能够平等享受教育机会。但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的关注度却远远不够,因而导致其心理适应性水平较低。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经济援助,心理支持更是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同样,在陌生情境与学习情境适应这一维度上得分越低,说明个体在陌生环境与学习情境中的适应性水平越低。结果再次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并不乐观,大多数存在心理适应问题,表现在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人际交往圈子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问题。而在身体与体育竞赛适应维度上得分呈中等水平,这与已有研究一致[35]。可见,随着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身体发展方面也随之提升,经济帮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学校道德氛围与心理适应性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调查结果显示,获得感、学校道德氛围与心理适应性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获得感水平越高,其感知到的学校道德氛围程度越高。李伟强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水平可以提高学生对学校道德氛围的感知程度[36]。与其他学生群体一样,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学校道德氛围的感知程度受到获得感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水平越高,其满足感越强,其在道德评价时就越倾向基于公正、关爱和宽恕作出判断。其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受到学校道德氛围的影响,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37]。学校师生在面对不同学业成绩、不同家境背景的学生时,其观点越趋向公平、公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知到的公正程度就越高,他们就更确信学校师生并不会因为个人的家庭背景而差别对待,进而其焦虑水平减低,更加愿意参加群体活动,因而适应性水平就越高。与此同时,当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面临困难时,如果学校师生总是能够及时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支持,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知到的关爱程度越高,他们会体验到更多的归属感、拥有更高生命意义感,进而具有更高水平的心理适应性。另外,当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面临人际冲突和规则冲突时,如果学校师生总是能够给予宽容和谅解,则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知到的宽容性也就越高,其体验到的生命意义感越高,其心理适应性水平也会越高。最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受到获得感的影响。获得感水平较低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无助感、挫败感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的积累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适应性水平。

(三)获得感、学校道德氛围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均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和学校道德氛围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总体获得感还是各分维度(健康获得感、学业获得感、机会获得感、体验获得感和认同获得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均有显著影响。已有研究表明,获得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适应性起着重要的影响[38-39]。具体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水平越低,学生的满足感、归属感越低,且更容易产生无助感和孤立感,进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适应性问题。此外,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较高程度的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社会心态,他们更能理性、客观地面对困难或挫折,努力调试心理上的不适应,但其获得感不能完全决定心理适应性水平。

(四)学校道德氛围在获得感和心理适应性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学校道德氛围在获得感和心理适应性中只是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并不完全由获得感水平决定,也与校园道德氛围感知程度有关。为切实有效地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水平,可以通过提高获得感水平和提升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程度来实现。无论是早期布鲁格曼等人的调查还是近期学者的研究[40-42],结果都表明,当从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对学校道德氛围进行界定时,个体感知公正、关爱和宽恕维度均会产生变化,而不仅是单一认知或情感维度的影响。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一方面,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促进其健康、学业满足感,提高其机会获得感来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积极的体验获得感,从而达成其对环境的认同获得感,进而促进其提升心理适应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学校公正、学校关爱和学校宽恕感知程度,让其体验到公正的道德氛围,在面对困境时体验到积极、温暖的关爱氛围,而当犯错时又能够体验到包容、宽恕的道德氛围,从而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归属感,增强其心理适应性。总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水平越高,学校道德氛围越浓厚,学生感知到的公正、关爱和宽恕氛围越强,其越能够进行积极的社会认知和归因,越能够表现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从而拥有较高的心理适应性水平。

猜你喜欢适应性困难道德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农业科技通讯(2023年1期)2023-02-12困难中遇见团队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2年1期)2022-07-07困难我不怕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2年3期)2022-03-29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选择困难症儿童故事画报(2017年3期)2017-05-26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年9期)2016-11-16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推荐访问:适应性 经济困难 氛围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6/65515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