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心理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程华玲, 何 琼

自武汉发现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来,其以传播途径多样、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迅速蔓延到全球〔1〕。由于大量国家受COVID-19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该疾病列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3〕。尽管我国采取了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并取得了决定性成果,但仍存在疫情零星散发,境外输入防控难的问题〔4〕。为有效控制疫情,防止扩散,感染者需隔离治疗14~21天甚至更久,这对疫情防控起到积极作用,但也会使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应激状态〔2〕。研究表明,大多COVID-19感染者存在严重的负性心理情绪,即使是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也会因为隔离而产生害怕死亡和精神痛苦的负性情绪〔5~7〕。负性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生理健康,也会使其生活质量下降〔2,8〕,即使在出院后,他们也可能长期存在健康问题〔9〕。为此,国家卫健委发布文件要求防疫期间对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关指导及干预,通过心理干预,缓解康复后的长期心理痛苦〔10〕。

目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大多是关注于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尽管有研究关注患者,也更多得是通过量性研究探讨焦虑、抑郁症状与患者人口统计学或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2〕,无法深入了解患者对疾病看法和真实内心感受〔2,10〕。随着疫情不断的蔓延,我国也进入疫情的常态化管理,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质性研究探讨 COVID-19 感染患者内心真实感受〔1~2,11〕。但应用单一研究结果对后续制定干预策略指导有限,同时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及我国疫情防控措施与国外具有差异性,因此,本研究汇集国内对COVID-19感染患者心理体验的定性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诠释我国COVID-19感染患者的心理感受,以期为后续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一)纳入和排除标准

研究类型为质性研究,描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心理体验。研究对象为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年龄≥18周岁,如存在混合研究,提取年龄≥18周岁患者的条目。研究现象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在隔离期间或康复出院后的心理感受、需求、发生焦虑的原因等。研究情景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在隔离期间或康复出院后。排除针对于特定感染患者人群,如妊娠和研究对象为非中国人群的研究。

(二)文献检索策略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关于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的疾病体验、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8月,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OR 新冠肺炎 AND“体验 OR 感受 OR 访谈 OR 质性研究”;
英文检索词为“COVID-19 OR Coronavirus Disease-19 OR SARS-CoV-2 infection OR COVID-19 Virus Disease OR 2019-nCoV Infection”AND“patients OR infected patients OR experiences”OR “feelings OR perceptions OR qualitative research OR interview”。PubMed数据库检索式为:(“COVID-19”〔MeSH Terms〕 OR(“coronavirus disease 19”〔Title/Abstract〕 OR “sars cov 2 infection”〔Title/Abstract〕 OR “COVID 19 virus disease”〔Title/Abstract〕 OR “2019 ncov infection”〔Title/Abstract〕))AND(“patients”〔Title/Abstract〕 OR “infected patients”〔Title/Abstract〕)AND(“experiences”〔Title/Abstract〕 OR “feelings”〔Title/Abstract〕 OR “perceptions”〔Title/Abstract〕 OR “qualitative research”〔Title/Abstract〕 OR “interview”〔Title/Abstract〕)。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若存在分歧,请求第三方人员判断。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对文献进行查重和筛选。提取的数据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省市)、出版年份、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感兴趣的现象、主要结果。

2.资料分析方法

由2名经过质性研究配新的研究人员,采用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12〕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评价。研究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Meta整合中的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12〕。此方法要求研究者充分理解质性研究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学,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反复阅读、理解并分析各研究结果的含义,将相似的结果归纳合并,形成新的类别,再将合并的新类别归纳整合,得出全面、科学的结果。

(一)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获取文献3401篇,经过查重和两次文献筛选,最终纳入17篇文献,文献质量均为B等级。文献筛选流程和结果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过程及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见表 1。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三)研究整合结果

本研究共归纳成 4个类别,类别1:经历多重压力源;
类别2:自我调适策略;
类别3:多方支持系统;
类别4:获得创伤后成长。并将4个类别综合形成2个结果。

1.整合结果一:感染者在患病期间及康复出院后经历多重压力源,渴望获得支持

类别1:经历多重压力源

(1)生理压力

新冠肺炎病毒主要侵袭患者的肺部,呼吸困难是患者最主要的表现,大多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气短,需采取被迫体位来缓解状况,导致无法睡眠〔17〕。除此,部分患者会出现持续发热、因治疗而使用的一些药物导致的腹泻,食欲降低,继而引起身体软弱无力〔17,21〕。

(2)心理压力

怀疑和否认。感染者害怕被隔离而出现逃避心理〔28〕,因感染的不确定性而陷入自我怀疑的沉思〔2〕。对自己的确诊感到困惑和否认〔11,21〕,甚至在治疗期间,也因病情的反复、治疗效果微弱,将其归因于误诊〔21〕。

害怕和恐惧。当确诊为感染时,感染者内心充满了害怕和恐惧〔27〕,面对陌生的隔离病区环境和“全副武装”的医护工作者,恐惧感油然而生〔27〕。因隔离病区没有亲人与朋友的陪伴和社会活动受限而感到孤独〔2,15,26〕。当看到越来越多的感染者被收入隔离病区,内心越来越害怕〔2〕,病区发生的负性事件也会加重这种恐惧〔15〕。

自责和愧疚。因自身未做好防护,造成家人感染而感到自责和内疚〔20〕。在隔离接受治疗时,因暂时失去家庭角色和功能,丧失了价值感,进一步加重了自责感〔26〕。由于“家庭聚集性”病例,存在家属在此期间死于重症现象,这会使感染者陷入道德困境,因为他们不知道以何种方式向活着的亲人传达亲人死亡的信息〔11〕,更因不能为死者举行葬礼而感到内疚和痛苦〔18〕。然而,他们还不得不独自忍受丧亲之痛和隐瞒信息的罪恶感,以避免让其他亲人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11〕。

担心和焦虑。进入隔离病区初始阶段,他们不仅担心家人是否会因为自己被传染〔23〕,还担心同样被隔离的家属〔15〕,更担心与其他患者隔离在一起会发生交叉感染〔19〕。他们渴望早日恢复〔23〕,但随着治疗而出现的药物反应和病情反复让他们感到担心和不安〔21,28〕,担心预后和是否会复发〔2,15〕。因缺乏判断信息的能力,也加剧了感染者的疾病不确定性,从而加重恐慌〔11〕,他们渴望获得更多关于疾病的相关信息,对疾病进展、治疗方案有所了解〔15,28〕。

(3)社会压力

因存在个人信息遭到泄露而被污名化和歧视现象〔16〕,他们担心因感染而失去工作和被污名化〔19,27〕,这种担心对有孩子的父母尤为明显,因为担心孩子在学校被孤立〔14〕。为了避免歧视,大多出院的感染者仍不敢参与社交,选择自我封闭〔16〕。他们希望医院能够提供出院证明,并对个人信息保密〔28〕,同时希望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25〕。

2.整合结果二:感染者经历自我调适和获得多源支持,获得创伤后成长,并感恩社会

类别2:自我调适策略

感染者很快接受自己现在的状态〔16〕,认为隔离接受治疗,保障了生命安全〔19〕。他们有强烈的生存欲望〔11〕,认为活着比什么都重要〔14〕,开始积极配合治疗〔23〕,通过挖掘优势潜能,调动自身乐观〔25〕、进行向上比较〔19〕、改变生活方式来积极应对〔19〕,对自己、医护人员和国家战胜病毒充满了信心〔26〕。

类别3:获得多源支持

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之上”,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17〕。面对身心压力,感染者通过手机与家人互相鼓励〔16〕,是家人给了他们信心〔23〕。同时,也得到了医护人员〔27〕、志愿者〔16〕、朋友〔14〕和公司的鼓励和支持〔11〕,感染者慢慢的走出心理困境。

类别4:获得创伤后成长

自我认知的积极改变,主要体现于建立新生活理念,个人力量得到增强。感染者在经历这一创伤事件的打击后,使其对生活、人生有了新的认知。首先,在自我层面积极转变,他们更加重视自己的生命质量〔16〕,健康意识得到了提升〔14〕,改善原有的生活方式〔11〕,学会管理自己的健康〔14〕,个人力量和心智得到了增强〔14〕。

人际关系的改善,主要体现于家庭关系更加和谐,对他人更富有同情心。经历过“生死”考验,让他们对亲人更加珍惜〔23〕,认为和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14〕,改变了原有的家庭生活观〔11〕。同时,由于经历了痛苦和创伤体验,感染者在此基础衍生出利他行为〔16〕。

憧憬未来和感激。感染者在积极的配合治疗后,成功适应了疾病状态,他们渴望早期回归到工作中〔23〕,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新的规划〔28〕,并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23〕。同时,他们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26〕,感恩舍生忘死的医护人员〔17〕,为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骄傲〔16〕。

(一)要重视新冠肺炎染患者在隔离期间经历的一系列负性心理体验

以往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呼吸道传染病的研究表明,感染者在疾病早期阶段即可出现抑郁、焦虑、惊恐发作、睡眠等心理问题,甚至自杀行为。患者在出院后可能出现抑郁、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面对这类突发事件,心理干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9〕。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感染患者在隔离期间,承受着巨大的身体负担的同时也经历了一系列负性心理体验。为预防最终发展为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严重而持久的影响,应重视新冠肺炎感染患者精神心理问题,预防性及干预性地开展早期心理危机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冠肺炎染患者产生负性心理体验的原因分析

1.隔离病区的环境、负性事件和家庭支持系统的缺少是引起感染者负性心理情绪的重要原因

(1)由于隔离区域相对封闭,生活受到限制、缺乏社会互动和失去时间轨迹等原因,引起患者产生孤独和无助,这与国外Shaban〔6〕和Son〔7〕等研究一致。治疗场所的物理环境特征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感知和经历〔6〕,因此,改善隔离区域的物理环境对预防和改善感染患者心理压尤为重要。工作人员可以安装较大明亮窗户,保证光线的充足,确保有效的感官刺激〔7〕和提供足够的空间供感染者活动〔6~7〕。(2)患者对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而“全副武装”感到恐惧,可以鼓励患者参与在护士和医生的防护服上“涂鸦”等活动,以增加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互动关系〔14〕。(3)隔离病房所发生的不良事件也会加剧感染者的恐惧。隔离区的工作人员应分开安置急性和危重症患者,以防止对其他患者的心理困扰,同时培养患者病房“社区”意识,通过创建“愿望墙”让患者写出愿望和画出图像,以鼓励其他患者和在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14〕。此外,家庭在个体健康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属是患者心理支持主要来源之一〔7〕。然而,由于疾病的传染性,患者因家属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和担心,这与国外很多研究一致然而〔6~7,9,30〕。因此对于“家庭聚集性”病例可以安排在同一隔离病房或建立“线上”家属探视渠道等方法,以发挥家庭支持系统在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的有效作用。

2.疾病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泛滥加剧了感染者负性情绪反应

研究显示,疾病的不确定性是引起感染者发生怀疑、否认、恐惧等负性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激发感染者出现心理防卫机制,引起“染而不报”、延迟就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与Son 的研究一致〔7〕。究其原因,因患者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和出现“复阳”等情况。其次,由于Covid-19引起的信息泛滥,即过多的错误新闻和信息,加剧了感染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性,引起恐惧,这与Shaban〔6〕的研究一致。因此,一线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感染者关于疾病的健康教育力度,提供更多关于疾病、治疗和预后等信息,消除患者因知识缺乏引起的焦虑。网络监管人员也应加强社交网络平台对信息的审核和管理,促进网络平台的信息有序规范流动。

3.社会层面对传染病缺乏认知,使感染者遭受社会污名,遭到歧视和孤立

感染者因意外感染而经历社会污名,遭到歧视和孤立,导致患者在出院后出现自我封闭现象,这与很多国外研究一致〔6~7,32~33〕。我国学者Chen的一项关于农村居民对感染康复患者认知的研究显示,农村居民之间存在歧视和不愿意接触感染康复患者现象。因此,为了康复患者更好地重返社会,需加强对社区居民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可通过网站、微信群、社区公告板等社交媒体渠道,利用漫画、文本、视频等形式,普及COVID-19预防和治疗的科学信息〔7〕,以消除居民恐慌。

(三)感染者在经历负性心理体验后,获得创伤后成长,应关注积极心理的萌发并及时给予强化

研究发现,COVID-19感染康复患者在经历疾病的消极影响后,也获得了创伤后成长,如建立新的健康行为观、家庭生活观和对未来充满新的期待等。PTG作为积极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显着提高患者消极心理的消除〔34〕。这提示,在关注感染者患者负性心理体验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积极心理的萌发,并及时给予强化。此外,由于COVID-19传染性强,专业心理人员较难进入隔离区域,因此一线支援人员是识别患者心理危机的主要”守门人”,因此,需加强对一线医护人员早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的在线培训〔35〕,也可在支援人员中适当增加通过心理咨询等级考试的医护人员。

大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在患病期间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经历了一系列负性心理反应,如从感染确诊阶段的怀疑和否认到隔离期间的害怕、恐惧、自责、内疚等情绪。而隔离病区的环境、负性事件,家庭支持系统缺乏、社会污名是引起患负性心里反应的重要因素。因此,需保证隔离区域环境宽敞、卫生整洁、光线充足,确保有效的感官刺激和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其次,发挥病友同伴支持和患者自助式的心理服务作用,鼓励患者在手机APP 上自助评估情绪、学习相关知识,定期了解自身情绪状态,增加自主性和控制感。培养患者病房“社区”意识,通过“线上”趣味团体活动丰富患者生活,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隔离病区生活,促进并发挥隔离病区患者之间的支持关系〔28〕。对于“家庭聚集性”病例可以建立“线上”家属探视渠道等方法,以发挥家庭支持系统在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的有效作用。同时,工作人员合理利用媒体网站、微信群、抖音、社区公告栏等社交媒体渠道,传播疾病防控科学信息,增强公众疾病防控意识,以消除群众疾病的不确定感,从而减少感染者“社会污名”的发生。此外,网络监管人员也要加强对社交网络平台信息的审核和管理,促进网络平台信息有序规范流动,防止大量负面信息引起公众产生急性应激反应,导致更多的负性情绪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病情的好转,感染者通过自我调适应对策略以及社会多方有力支持,获得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体会新的人生哲学。因此,需重视PTG在感染者身心康复中的积极作用,当进入疾病后期时,可以激发PTG的促进因素,通过赋权疗法、正念、减压等可以促进患者的负性心理积极转变。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因Covid-19的传染性而受到了挑战,需发展多元化的心理服务方式,可建立避免直接接触的在线心理咨询方式,并通过心理疏导和支持、放松、稳定技术、正念冥想等方法,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36〕。

猜你喜欢性心理感染者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中国伤残医学(2022年14期)2022-12-23心理护理对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负性心理状态的影响中华养生保健(2022年10期)2022-05-2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2021年4期)2021-07-19艾滋病感染者就医和就业歧视状况调查反歧视评论(2021年0期)2021-03-08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研究中华养生保健(2020年2期)2020-11-16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小读者之友(2020年4期)2020-05-1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中国民间疗法(2020年22期)2020-01-14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年1期)2016-01-15在校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调查分析——以西藏大学为例西藏科技(2015年5期)2015-09-26HIV感染者48例内镜检查特征分析西南军医(2015年1期)2015-01-22

推荐访问:肺炎 患者 感染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8/65596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