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歇作品的色彩与洛可可女性审美趣味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胡远清 / 中国美术学院

通常来说,洛可可属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和路易十六初期的那种装饰、风格和设计,它反映在那时的各种艺术形式里。虽说其具有同巴洛克风格极度相关的曲线和蛇形线条,体现了一种普遍的自由精神。但聚焦于绘画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洛可可风格的图像色彩与任何以往时期的作品相比都大相径庭,布歇的作品正是这种色彩风格的极致体现。大量的淡粉及粉蓝系主宰了他大部分的作品画面,传达了一种轻快温婉的视觉情感,与前时代使用红黄、蓝金色调呈现出雄伟壮阔气魄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大有不同。

这种因色彩而带来的不同视觉印象背后,往往隐含了一个时代或一类人的审美趣味。英国哲学家乔治·巴克莱(George Berkeley)在1709年出版的《视觉新论》一书中向我们展现了这种视觉隐喻的形成传统:人们目之所及的世界事实的面貌,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经过大量的实验过程构建起来的。人们的双眼能做到的仅仅是在视网膜层面接收到生活里产生的种种“色觉”刺激而已。然后经由人类的大脑和心灵把这些感觉整合形成知觉,这正是人们意识里的所谓奠基于历史经验与知识的特定时代与世界的要素[1]。

布歇绘画的色彩所带给我们的“色觉刺激”在我们知识体系中对应着独属于十八世纪洛可可时期的“知觉感受”。再进一步追溯这种色彩印象和那时的艺术趣味主导者—蓬巴杜夫人,我们会发现它往往被我们同女性审美联系在一起。本文从布歇的画面入手,探索他的作品印象和用色习惯是怎样体现和形成女性审美趣味的。

1.1 作品题材

布歇曾在路易十五宫廷中担任首席画师,同时也是蓬巴杜夫人最为赏识的画家。他取得如此成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其把题材与贵族生活在某种意义上结合起来。布歇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神话宗教题材作品、肖像画与田园生活风格作品。

对神话题材作品的关注发生在布歇年近三十之时,那时的他急需创作一系列其他作品让自己闻名遐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画了一系列大型的、夺人眼球的以神话故事为主的作品,如《维纳斯向火神索要埃涅阿斯的武器》和《掠夺欧罗巴》。等到1742年的时候,布歇画了或展出了一些他最著名的作品,其中不乏神话题材,如《浴后狄安娜》和《莱达与天鹅》。

布歇在肖像画领域的意外涉足得益于蓬巴杜夫人。从1747年到1764年去世,蓬巴杜夫人成为了布歇最热心的崇拜者和赞助者。她委托了布歇为她创作了几幅肖像画,从而在他很少涉足的领域引出了一系列意外杰作。布歇的肖像画主体基本都是蓬巴杜夫人以及上流社会的小姐和夫人,著名的有《梳妆室里的蓬巴杜夫人》和《玛丽-埃米莉·博杜安的肖像》。

田园风格在布歇的作品里往往被描绘为上流社会贵族寻欢作乐的生活,画中的贵族置身于诗一般的场景里,举手投足的神态与神无二异。这类作品浮夸、华丽,但深得宫廷赏识,为当时的上流所推崇,如《牧羊人的田园诗》。

除此三类以外,布歇还有诸如中国风题材的作品。在这些题材中,布歇尤其喜欢描绘女性人物,他在整个画面氛围方面带给观者的都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温柔妩媚感。

1.2 作品构图

从风格的总体发展来看,洛可可被称为巴洛克的最终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它之于巴洛克就像浮夸的哥特式对纯粹的哥特式一样。洛可可绘画构图继承了巴洛克的部分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发明创造以达到极致。

布歇的作品由大量优美的圆润线条和非对称曲线组成,画面中的人体经常以“S型”构图出现。从他在1759年创作的《潘神和西林克斯》可以看到,画面中心的仙女躺在草地上,腰臀腿扭姿构成一个侧卧的S型,同柔美的线条共同传递出一种妩媚与动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字塔式的稳定结构带来的静穆庄重的神圣人文感不同,布歇画面的不稳定S型和C型曲线打破了平衡,让人物变得灵动活泼,同时也形成了画面的延伸感。

1.3 繁复的装饰细节

绘画作品里除主体以外的所有东西都是为了凸显和衬托它而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为了颂扬某种神圣情节,背景多是和谐淡雅的风景,没有太多装饰存在。而洛可可艺术极强调装饰性,尤其偏爱精致的藤蔓和花边。《潘神和西林克斯》里躺着的仙女被柔软的淡红色金边和白色丝绸质感毯子包裹着,蓝色发带缠绕在她的金发中,左臂缠绕着泛着微光的珍珠链。这所有的一切更加衬托出西林克斯肌肤的温润如玉和细腻质感,同时也让神有了贵族小姐的脂粉气息。这种繁杂细致又华丽的装饰风格是洛可可时期的特色,也是布歇绘画时最擅长使用的画面技巧。

因为题材的选取及画面装饰风格的需要,妙曼的女人体和精巧纤细的花朵藤蔓充斥着布歇的大多数作品画面。布歇喜欢运用大量的粉色调来表现女性人体完美无瑕的皮肤质感,还擅长用粉蓝、粉黄等明快色彩来渲染背景装饰。

继续探寻画家的画面,我们发现大量粉色系的运用与不饱和色的使用构成了布歇的色彩习惯,也承接了那个时代和赞助者们的趣味。

2.1 粉色系的运用

纵观整个艺术史上,描绘女性人物的绘画作品不在少数,但布歇和他们对同一主题的用色却有很大差异。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侧卧着的熟睡维纳斯与远方的风景融为一体,散发着属于女神的高贵平静与庄严肃穆。布歇1735年也对同一题材描绘进行了描绘,但是他的画面却传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和温婉甜蜜的女性形象。

同一主题两幅作品的美学气息如此不同,除了构图与背景装饰外,画家对颜色的使用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乔尔乔内的这幅《沉睡的维纳斯》主要使用了黄色调来刻画维纳斯的身体,固有色偏向嫩黄和象牙黄的调和色,亮部是橘调的嫩黄色,暗部多是土黄色。而布歇的这幅维纳斯在描绘女人体及旁边天使的肤色时,主要色调是粉红色,高光部分呈现出的是淡粉、淡橘色和一点点粉蓝色,暗部则是土红和赭石,同时人物脸颊和重点部位还有鲜粉色红晕。乔尔乔内画里,不论是维纳斯枕着的红白色布还是远方的风景,它们在固有色的基础上或多或少都混了如蓝绿色颜料,在黄色肌肤衬托下呈现出来的色相就偏冷,进一步拉远了神圣画面与现实的距离。反观布歇画面里的装饰物和背景,蓝色与白色的绸布高光处都泛有淡淡的粉橘和粉紫色光泽,色相呈红灰,甚至远处的云朵也有发粉的迹象,整体是一种暖色调,画面妩媚氛围温暖灵动。

由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布歇在表现女人体时更偏向于使用红色系尤其是粉色。通过调色逻辑,营造这种粉色感可以通过加入白颜料调和或稀释颜料透出白色画布。除了人体,布歇在绘制画面的装饰时,也喜欢加入粉色。画家在1750年为蓬巴杜夫人绘制了一幅名为《梳妆室里的蓬巴杜夫人》(图1)的肖像画,蓬巴杜夫人身着一席白色礼服,裸露在外的身体依旧是淡粉色,但点缀在礼服间的鲜红色蝴蝶结更加引人注目。蝴蝶结稍微淡化了的偏白的红色成为了深粉色,与白色的礼服一起衬托了蓬巴杜夫人淡粉的肌肤,让其显得更白里透红、娇嫩无瑕。

图1 弗朗索瓦·布歇,《梳妆室里的蓬巴杜夫人》,1750年,布面油画,81.2× 64.9 cm,国家美术馆,伦敦,英国

布歇作品里粉色的使用,像一连串线索般连接起了整个画面,又贯穿在他的艺术生涯里。由粉色派生而来的粉蓝、粉黄和粉绿色交错使用,颜色在不断地对比衬托之中融合成一幅幅艺术作品。甜蜜粉的运用展现出了画家的个人风格,一定程度上也是其赞助人蓬巴杜夫人意志的体现。

2.2 不饱和色的使用

除了布歇作品里直观的色相带给我们的粉色甜腻感,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便会发现这些色彩形成的背后,离不开由多数颜料的混合而来的不饱和色。纯净的颜色如果混合其他颜色,它就会变得混浊,饱和度也由此降低。加入与原色越接近的颜色,颜色的对比度就会越强烈,反之加入对比色,那么颜色的对比度会越弱。

图2是布歇1758年完成的《蓬巴杜夫人》,整体画面色调偏灰,不同颜色之间衔接和谐。画面里占据大部分面积的裙子颜色纯度不高,本该代表着冷静与理性的蓝色或许是混合了些许白色和土黄等颜色,显得有些发粉;
胸前淡粉色的蝴蝶结簇混入了酞菁蓝和淡黄等,形成了带灰调的粉紫色;
背景的黑色也因为加入了普蓝、褐色与群青等,减弱化了与画面主体蓬巴杜夫人的对比。我们看拉斐尔的画时,会被其作品里干净的蓝色天空和人物的红色衣服所吸引,这是因为他所使用的颜色较纯净,艳丽的色彩间更容易形成对比,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引导。

图2 弗朗索瓦·布歇,《蓬巴杜夫人》,1758年,布面油画,37.9 × 46.3 cm,苏格兰国家美术馆,爱丁堡,英国

对于布歇画面里的颜色构成而言,多种色彩的混合弱化了各种颜色间的差异,降低了画面不同部分的对比,使得我们一眼望去不会突兀。贯穿布歇作品始终的粉色也不仅仅是加入了白色,而是同时加入了邻近色与间色混合而成。这些不饱和色的使用不像纯净的颜色让人对比深刻,反而正是它们的微妙形成了布歇作品主题中最重要的温婉感,同时为画面增添了一丝轻松愉悦。

布歇对粉色系的热爱及画面里不饱和色的使用,是画家用色习惯的体现,也是他独特个人风格和时代美学氛围的彰显。布歇自幼学画,渴望在艺术领域取得丰功伟绩,穷极一生都在追求宫廷的认可,而他也是蓬巴杜夫人最心爱的艺术家。蓬巴杜夫人涉猎多个艺术领域,审美有其特殊见解,造就了轻松愉快和优雅的洛可可风格。在十八世纪的法国,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认为是一种商品,布歇独特色彩风格形成的背后必然离不开对赞助人审美的迎合,代表着女性趣味的粉色甜蜜温婉感便顺其自然在艺术家的作品里生长起来[2]。

3.1 蓬巴杜夫人的艺术趣味生涯

法国一流的洛可可雕塑家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内(Étienne Maurice Falconet)曾这样评价蓬巴杜夫人:“她热爱艺术,但她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天赋去培养;
但因为她的丰厚薪酬,人们乐意为她工作”。从他的评价里我们可以得知蓬巴杜夫人对艺术有着极大兴趣,而她正式对视觉艺术的赞助与参与始于1745年被任命为皇家情妇之后。

蓬巴杜夫人依靠路易十五对其的宠爱,成功地让她叔叔和兄弟相继担任了皇家建筑部总监,并掌握了控制政府艺术支出的话语权。大约1750年,蓬巴杜夫人以“朋友”身份继续留在路易十五身边,为了证明她的权威及所拥有的宠爱,她更加活跃在法国的各种艺术领域里。蓬巴杜通过大量的购买来指导和支持艺术家,国王和亲戚使得她在艺术界的活动可以拥有官方和个人的印记。

蓬巴杜对布歇等艺术家的赞助及合作、对她和路易十五共同的多处住宅的翻修和对柔和色系如粉色的偏爱和“小趣味”的关注极大地影响和刺激了美术与装饰艺术中所谓的“洛可可”风格的创新。除此之外,她还更直接地参与了艺术,建立了法国著名的塞弗尔瓷器厂。可以说蓬巴杜在成功塑造她那个时代视觉艺术和品味的特征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至于后来的艺术史家们把洛可可看作女性审美的艺术,“Style Pompadour”也成为了用来描述路易十五统治期间艺术时尚的术语之一。

3.2 粉色温婉画面感与女性审美

通过对布歇画面的分析,我们得知艺术家擅长运用粉色和不饱和色,但这种粉色印象以及不饱和色带来的温婉画面如何与女性审美联系在一起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的。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下意识里便会把粉色与女性画上等号,这是从小身边大环境影响造成。但我们在分析布歇作品里的粉色隐喻时,整个语境是应在十八世纪的大背景下[3]。

蓬巴杜夫人在多个艺术领域的赞助与参与,成功推动了洛可可艺术的发展,而在不同艺术形式表现里,粉色屡次出现。从蓬巴杜第一次见路易十五身着的粉色礼服便可得知,她从很早便钟情于这种甜蜜的颜色。后由其建立的塞弗尔瓷器厂甚至于1757年生产了一款以蓬巴杜名字命名的玫瑰粉色瓷器(图3),来感谢蓬巴杜对瓷器厂生产的资助与指导。

图3 花瓶,塞弗尔瓷器,1758年,高28.8cm,凡尔赛宫,巴黎,法国

娇嫩的粉色大量出现在那时的艺术里,这种颜色带来温婉甜蜜感与以往时期的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巴洛克艺术的主导权掌握在身为男性的君主手上,他们希望透过艺术来反映磅礴、辉煌和热烈,体现在色彩里就是大红大金和深蓝墨绿等颜色,整体氛围浓郁气派。路易十五时期的人们都渴望摆脱上一任君主带来的严肃庄严,他们渴望轻松、享乐的生活。国王的优柔寡断和对蓬巴杜的信任,让她成功引导了那时的艺术趣味,被她所接受的粉色打破了以往艺术风格的庄重,完美符合了人们的心理预期,便被艺术家竞相使用。这种不同寻常的色彩造就的愉悦轻松趣味便与因蓬巴杜女性身份产生的审美划上了等号。

粉色系的运用和不饱和色的使用始终贯穿在布歇的大部分作品里,给观者呈现出独特的温婉愉快的视觉情感,它们的出现与题材相关,也是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具象化的体现。但基于对这种“色觉刺激”所带来的印象的追溯,这种色彩构成的产生更大程度上是蓬巴杜夫人的女人审美意志的体现。路易十五时代对轻松享乐氛围的追求和艺术掌权者蓬巴杜对粉色的钟情引领着艺术家的艺术风格,而艺术家们的作品也同样推动了审美时代趣味的形成。

猜你喜欢洛可可粉色夫人夫人与婆子哈哈画报(2022年7期)2022-07-11粉调幽然VOGUE服饰与美容(2022年5期)2022-05-01粉色木耳你见过吗?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07-28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风采童装(2018年1期)2018-04-12老佛爷的洛可可迷情凤凰生活(2017年7期)2017-09-22——以作品《Recoco》为例">洛可可风格的时装设计研究与应用
——以作品《Recoco》为例大众文艺(2017年4期)2017-03-24洛可可风格在现代针织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纺织科技进展(2016年3期)2016-11-29嘿!粉色男孩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潇水夫人火花(2015年1期)2015-02-27天命夫人小说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推荐访问:审美 趣味 色彩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21/65736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