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思考:中国边疆学探索之路尚在行进中*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马大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 100005)

我早在1987年酝酿调入边疆中心之时,就产生人们习惯于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边政学……,为什么中国边疆研究不能发展成一门中国边疆学呢的思考。随着边疆中心提出中国疆域史、中国近代边界沿革史、中国边疆研究史三大研究系统的推动和展开,特别是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深化,深感仅仅依托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不够的,需要有多学科的介入,而我们设想中的中国边疆学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1990年前后,边疆中心在设计重大研究课题时即提出拟启动由边疆中心研究人员主持的四大课题:

一是,《中国古代疆域史》,主持人为林荣贵(研究部主任);
二是,《中国近代边界沿革史》,主持人为吕一燃(边疆中心主任);
三是,《20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主持人为马大正(边疆中心副主任);
四是,《中国边疆学概论》,主持人邢玉林(编辑部主任)。

经过努力申报,这四个课题先后列入社科基金项目,其中前三项先后完成并出版了专著,《中国边疆学概论》项目主持人邢玉林也撰写了论述中国边疆学的论文:一是,《中国边疆学及其研究的若干问题》,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1期;
二是,《关于中国边疆的若干问题》,刊《中国边疆研究通报》第1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对中国边疆学的构筑进行了专论,成为最早较为系统论述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学术专论而引起学界关注。可惜此项目因未能按时结项而最终撤项,《中国边疆学概论》只存书名而未能成书。

1994年2月,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会议上发表题为《抓住我国边疆事业发展的机遇,为开创中国边疆研究事业的新局面而努力工作》大会发言中,正式提出:“中国边疆学是一门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新兴学科,我院应充分重视这一学科,使之有可能在这一学科发展中取得优势。”及至1997年,我在拙著《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一书结尾处写下如此心语:

创立一门以探求中国边疆历史和现实发展规律为目的的新兴边缘学科——中国边疆学,这是肩负继承和开拓重任的中国边疆研究工作者的历史使命!(1)马大正.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285.

中国边疆学构筑这一命题,始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

《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策划始于1990年,而《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9)》则完成于2019年,两者间差一年就是30个年头,说明中国边疆研究史研究始终是我关注并持续研究的项目。

(一)历时七年,《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得以完成

中国边疆研究史是边疆中心调整后着力推荐的三大研究系列之一。1990年我在主编并完成《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等3本书后,即着手策划“20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项目的论证和启动。

1990年10月课题以《20世纪中国边疆研究史》为题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同年10月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边疆史地类课题评审组评议批准资助资金是2.5万元,在1990年这一资助力度还是相当大的了。

我是课题主持人,最初确定课题组成员是林荣贵和刘逖,后因边疆中心决定林荣贵主持中国古代疆域史项目,我们课题实际是我和刘逖负责撰写工作。原设定的计划是1992年6月确定大纲和执笔人马大正、刘逖的分工,1993年年底完成初稿,1994年交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作为“边疆史地丛书”选题之一出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两个没估计到:

一是,资料收集,特别20世纪20~40年代有关边疆研究资料实在是浩如烟海,单以30~40年出版的名目繁多的期刊就让人眼花缭乱,且数量巨大、收藏又十分分散;

二是,随着边疆中心开放性研究工作的开展,业务组织的工作量剧增,身负副主任职务的我,深陷“双肩挑”之重压,要静下心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太难了。

尽管资料查阅一直在继续,思考也未停止,但落实写作计划还是搁置了近两年。1994年8月9日,我将原先拟好的大纲框架重新整理,提出绪论、综论、分论、余论四大板块的基本框架:

作绪论,以述中国边疆研究的对象与历史遗产。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之边疆发展全程是中国边疆研究的基本对象,也是衡量中国边疆研究成果的客观尺度(可观国人对边疆发展造就的众多课题关心、研讨解决的范围和程度)。进入20世纪之前,古人已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边疆研究的历史遗产,这些宝贵的遗产不但有待今人去继承,同时也构成了中国边疆研究对象之重要组成部分。

作综论,以述20世纪中国边疆研究发展历程的基本线索。在这里,我们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边疆研究历程作了阶段划分;
研讨了研究发展的背景与动力;
综述了有关研究及体系的重要进展;
分析了各个时期研究工作的特点,并作出了我们的评估。

作分论,以述20世纪中国边疆研究若干重要领域的各家观点与成果。我们认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20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概貌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对中国边疆研究的理性思考;
历史上的中国疆域研究;
中国古代王朝边疆政策研究;
中国古代王朝民族统治政策研究;
近代中国边患与边界问题研究;
近代中国边疆研究的思潮、群体、学者和著作研究。

作余论,以述我们对发展中的中国边疆研究的若干基本看法和对未来中国边疆研究发展前瞻。我们自从事中国边疆研究工作之日起就坚信中国边疆研究事业是有生命力的,因为这是一项伴随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而发展的事业,也是一项伴随着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而发展的事业。我们还认为中国边疆研究已经并将继续走向世界,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在接近世纪之交时,我们也对中国边疆研究的未来作了探索性的前瞻——要创立中国边疆学。

1995年撰写书稿成了我和刘逖的主要工作之一,得益于研究思路一致、合作关系和谐,在写作进程中问题的切磋、进度的催促、稿件的修改,进程颇为顺利。在我的工作日记中有这么一则:1996年1月24日,讨论书稿。意味此时书稿已经完成,并将书名改定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而该书的后记落款写于1996年4月,这也是书稿交出版社的时间。出版进程也颇顺利,还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著名史学大家戴逸教授为本书所撰出版推荐意见书中指出:

从此书的内容来看,它包含了对中国边疆研究史和中国边疆学概要这两个基本方面的论述。20世纪中国边疆研究史是此书的基本内容:书中展示了20世纪中国边疆研究发展历程的基本线索;
划分了发展阶段以及若干学术体系和派别;
分析了研究发展的背景、动力和特点;
分类述评了中国边疆研究六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家观点和成果;
最终作出了作者对近百年中国边疆研究发展历程的评估。而中国边疆学概要则是此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分散在书中综论和分论部分的相关内容外,作者还用了相当笔墨写了绪论和余论两个部分,较集中地对中国边疆研究学科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与诠释,这包括中国边疆研究的对象、方法、研究者、历史遗产、学科价值和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前途,以及当代中国边疆研究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等等。

此书的高水平首先表现为该书是在中国边疆研究这一重要领域取得了较前人明显的进步,这是从分散、模糊、盲目到开始走向集中、清晰、自觉的进步,这是建立了一个很好开端的进步。此书的高水平其次表现为作者较好地将“20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和“一门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这两个主题有机组合起来,也就是较好地将中国边疆研究史研究和中国边疆研究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而也就体现出此书的广度和深度。此书的高水平其三表现为作者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有创见性且有深度的论述,此书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新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解决新问题。(2)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289.

1998年本书作为“边疆史地丛书”精选辑选题之一出版了修订版,2000年“边疆史地丛书”精选辑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同年11月,本书荣获1995~1998年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优秀科研成果奖。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已过去四分之一世纪,回望当年的学术思考和学术写作实践,可归入成功经验者有:

一是,本书提出的学术主张,诸如近代以来三次边疆研究高潮的划分,20世纪50~70年代是中国边疆研究高潮兴起前的准备,20世纪下半叶台湾学者的中国边疆研究——边政研究的持续与嬗变,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边疆研究新的起步等,其学术内涵经住了时间的考验,在中国边疆研究史研究中曾起到启迪的引领作用。

二是,首次向全社会提出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大命题,当年我们对中国边疆学的定位是“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

三是,学术写作实践的成功,为新世纪大型综合性边疆研究项目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经验。

(二)同样也历时七年,完成了《当代中国边疆研究》两个版本的写作。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2012年酝酿,2015年完成,2016年出版,《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9)》2018年秋动笔,2019年完成并出版。本书前一册60余万字,后一册近80万字,历时也是七年(2012~2019),我的年龄从古稀(74岁)进入了耄耋(81岁)呀!

大约在2012年夏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郭沂纹同志参加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一次出版项目专家评审会,会后谈话间沂纹同志向我约写《当代中国边疆研究》,此题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大系列丛书中“当代中国学术史”系列中选题之一。此提议于我确实很有吸引力。2013年2月,我提交了草拟的《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2)》大纲和撰写计划(成书稿后时间下限延到了2014年)。但真正启动已到了2014年春节后,缓慢地爬格直到2015年4月完成了全书的通稿。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自2016年6月出版以来,承业界和关心边疆研究广大读者垂爱,颇受关注、颇获好评。一些高校将本书指定为涉边疆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的必读参考书。

2018年夏,我接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本书责任编辑宋燕鹏博士告之计划再版的通知,并希望:一是将所述年限从2014年延伸至2019年,二是最迟2019年2月完成修订交出版社。2019年12月《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9)》正式面世,我在本书第四篇展论中分(上)(下)两题专题阐论了对中国边疆学构筑探索的思考。

学界同仁对两个版本的《当代中国边疆研究》多有评议。试举3例:

例之一,李大龙、张振利在《中国边疆学构筑的新突破——〈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读后》(3)李大龙,张振利.中国边疆学构筑的新突破——《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读后[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1).中指出:

该书以中国边疆为切入点,以千年积累、百年探索和30年创新的中国边疆研究历程为线索,从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角度构建了点、线、面、体有机结合的中国边疆学体系,多角度、全方位、鸟瞰式立体呈现了中国边疆学的厚度、深度、广度及高度,对中国边疆学构筑具有突破性意义。

例之二,张宇龙在《新时代构建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石——读马大正著〈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9)〉》(4)张宇龙.新时代构建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石——读马大正著《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9)》[J].中国史研究,2022,(2).中指出:

(本书)在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定位、学科特点、分类设置、基本功能、研究方法、学科依托与学科交叉、当前要务、学人的历史担当等多个方面,对中国边疆学构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显然,这对正在构建中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例之三,张昊鹏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基础工程——“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出版纪实》(5)张昊鹏.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基础工程——“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出版纪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6-04(008).指出:

(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中)有对学科创建具有创新性开拓意义的著作,如《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这是新时期我国第一部从学术思想史的视角认识中国边疆研究的权威著作。曾经有人质疑中国边疆研究能否作为一个学科存在,这一著作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是对近代以来数代学人创建“边疆学”学科思想的学术总结。作者通过对中国疆域形成发展的回顾,概述中国边疆研究的三次高潮,缕析中国边疆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展望中国边疆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系统论证了中国边疆学作为一个学科的丰富内涵和广阔前景。从西北史地学,到边政学,再到中国边疆学;
千年积淀,百年探索,三十年创新;
因问题而研究,因研究而成学术,因学术而自成一“学科”之言;
“中国边疆学”的历程说明,一个学科不是从来就有的,学科体系的构建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成。

我视上述誉评是对拙著的肯定和对愚翁的鼓励!

承载着千年传统,百年积累和40年探索的中国边疆研究,今日面临着新的跨越——构筑中国边疆学,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一个边疆研究工作者应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迎接挑战。

自1999年1月8日,我在《光明日报》上刊发《从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到中国边疆学的构筑》以降,迄止2021年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边疆学》等刊物上发表了有关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学术札记20余篇,媒体访谈4篇;
还独著了《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和《热点问题冷思考——中国边疆研究十讲》(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只是试写《中国边疆学通论》的宿愿还是停留在“宿愿”的宿愿之上。

新世纪以来,中国边疆学构筑这一研究命题日益为学界同仁关注,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罗崇敏《中国边政学新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郑汕《中国边疆学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周平《中国边疆政治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等相继面世,于我言,既是喜悦,也是鞭策。

2013年至2015年,我在构思、写作、校读《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一书过程中,日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对有关中国边疆学构筑简命题的提出,最初产生于对中国边疆研究史的考察和对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深化,而中国边疆学构筑从提出到思考的不断深化是一个渐进、持续的进程。既然个人无力完成,姑且命题为《中国边疆学通论》的写作,将历年撰写的记录自己暂进、持续思考进程的有关论文、札记和访谈汇集,选编成册,似是一个合理、合适的选择方案。

这就是《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成集出版的缘起。

《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分上、下两篇。上篇,从写于1991年至2016年的15篇有关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论文中选了7篇,主题是中国疆域的形成、发展和中国边疆治理研究;
下篇,从写于1997年至2016年的20篇有关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学术札记中选了14篇,主题是中国边疆学构筑的思考。

本书从选编成集到校读完成大体用了两个月时间,这本近30万字的“札记”,2016年12月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写于2016年5月18日的“后记”中,我抒写了编选、通读旧文后的新感悟:

在中国边疆学构筑学术进程中,我深以为如下几个节点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对中国边疆研究千年积累、百年探索的继承,以及30年创新的实践,是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准备;
二是对中国疆域理论的不断探究,是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学科基础;
三是对中国古今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多层面研究,是中国边疆学构筑的有效切入口,四是当代鲜活的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推动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原动力。

2021年初春,我在重新选编五卷本“马大正边疆文存”时,决定将原计划第一卷《中国边疆学演进叙论》(实是《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第一、二、四篇的缩写本)改为《中国边疆学构筑论衡》。

《中国边疆学构筑论衡》是在《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和《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两书,以及2019~2021年所撰的4篇相关命题论文的基础上选编了14篇结集,并将3篇有关中国边疆学的访谈作为附录收入本集。本书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9年增补后出版的《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9)》的第四篇展论是我对中国边疆学思考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共分3章,论述了10个问题(6)马大正.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671~784.,即:

1. 边疆史地综合性多卷本论著的撰写与出版;

2. 中国边疆区域性综合研究项目的实施;

3. 以边疆为主题的智库不断涌现;

4. 构筑中国边疆学是中国边疆研究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5. 构筑中国边疆学的科学探索;

6. 我为构筑中国边疆学从事的科研实践;

7. 我对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学术思考要点;

8. 推动中国边疆构筑当前之要务与步骤;

9. 中国边疆学构筑是中国学人的历史担当;

10. 中国边疆研究者和研究工作组织者的历史责任。

其中之七.“我对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学术思考要点”,我对如下八个问题发表了见解,即: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定位,中国边疆学的学科特点,中国边疆学学科的分类设置,中国边疆学的基本功能,中国边疆学的学科依托与学科交叉,中国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中国边疆学研究重中之重,中国边疆学的研究方法,中国边疆学研究是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综合性学科。

在论述中我特别强调了如下的认识:

中国边疆学就是研究中国边疆从历史到现实所有问题的综合性学科,中国边疆极具中国特色,研究极具中国特色中国边疆的中国边疆学,当然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我们在借鉴西方国家相关理论时,一定不要忘记中国特色的实际。(7)马大正.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775.

我的思考仍在继续。

2020年以来,我先后拜读了邢广程、孙宏年和李大龙三位有关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宏文,推动了愚钝的我对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再思考。广程所长《加快构建中国边疆学》(8)邢广程.加快构建中国边疆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8-24(003).和宏年副所长《加快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9)孙宏年.加快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2-01(002~003).两文起点高、视野宽,明确提出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应成为中国边疆理论研究中重中之重的议题,将中国边疆学理论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可视为是对边疆研究者振臂一呼的号召书;
大龙主编致力于中国疆域理论研究,厚积薄发、成果喜人,所撰之《试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10)李大龙.试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2).贴近实际、言之有物。读后发人深省之处颇多,促使我提笔写了《中国边疆学构想再思考——“三大体系”建设之我见》,刊发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3期。

文中共设五题,即中国边疆学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关于中国边疆学的学科体系,关于中国边疆学的学术体系,关于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边疆学人的历史担当,我的基本观点可归之为:

一是,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定位应是社会科学门类“交叉学科”下设的一级学科;

二是,中国边疆学的学术体系可用“一体”即中国边疆学,“三领域”即中国边疆理论体系研究、中国边疆历史研究、中国边疆治理研究表述;

三是,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至少可包括:中国边疆界定、“两大历史遗产”在国人历史认知建设中战略地位、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中“统一”与“多民族”、亚洲传统“天下秩序”形成与发展过程解构、中国传统治边思想及其实践、海疆与海洋等六个方面话语体系的阐论;

四是,中国边疆学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与团结凝聚应成为中国边疆学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据同仁相告,该文于2021年10月27日首发于网上,两天内阅读率超过3520次,点击转发率更高,个人陋见受学界同仁重视和关注,于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环顾当前中国边疆学的构筑学界致力者甚多,不同类型“概论”“通论”之作也在撰写之中。我已老矣,想再写一本《中国边疆学通论》,那是自不量力。但心有不甘,私下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计划:将我这些年有关中国边疆学的思考提炼,写一本知识性的普及读本,暂且命名为《中国边疆学八题》,供年青学子和一切关心中国边疆的国人参阅,也算了却我几十年提倡、构筑、研究中国边疆学的一桩心愿。

2022年5月至2022年10月,我将自己40余年间有关中国边疆学的思考与认识,浓缩编写了一册10万余字书名为《中国边疆学八题》的小书,以供学界借鉴、学人入门之需。

《中国边疆学八题》之八题为:

题之一,统一多民族中国和中国的边疆;

题之二,中国边疆研究的千年积累;

题之三,中国边疆研究的百年探索;

题之四,中国边疆研究的四十年创新;

题之五,探研当代中国边疆治理战略是时代的要求;

题之六,中国边疆学是一门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立学科;

题之七,中国边疆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

题之八,路漫漫兮,任重而道远!

《中国边疆学八题》将于2023年中国边疆研究所成立40周年之际正式出版,希冀这本小册子对当今方兴未艾的中国边疆学的学术探索能起些许助推之力,斯愿足矣!

是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我步履漫散,唠唠叨叨,虽有收获,但离理想彼岸的抵达还路途漫漫!

在几代学人不懈努力下,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近年来围绕中国边疆学所开展的互动交流、学术讨论十分热烈,相关研究成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可以说构建“中国边疆学”已经从“呼声”转化为学科建设的探研实践,成为边疆研究学术界的共同目标和任务,虽路漫漫兮,但中国边疆学前行的步伐确是行稳致远。

(一)不忘初心,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的问题

中国边疆学是一门全方位研究中国边疆极具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中国边疆学就是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我们应该立足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实际,从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和复杂丰富的现象中,梳理和总结出中国边疆研究的一般性、规律性和突出特点,建构中国边疆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边疆学就是研究中国边疆从历史到现实所有问题的综合性学科,我们在借鉴西方学界相关理论时,一定不要忘记中国特色的实际。

关于中国边疆学科建设,学术界提出了多种观点,可谓异彩纷呈,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但是在众说纷纭中,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诸多命题似乎重新变得混沌起来,比如学科定位问题、学科内涵问题、学术体系框架问题等等,思想在不断深化同时,认识差异却有不断加大的趋向。尽管认识上的不一致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尽管各种观点理应得到尊重,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构建中国边疆学的讨论中,我们不能忽视提出这一命题的初衷,更不能迷失这一命题的方向。因此,始终清晰认识中国边疆学的理论起点和实践起点,这是我们把握“初心”的根基,始终准确定位中国边疆学的学科目标、学科任务、学科宗旨,这是我们“牢记使命”的关键;
始终牢牢把握中国边疆学的时代背景、时代要求、时代方向,这是我们“继往开来”的前提,唯有此,才能使中国边疆学的建设基础更牢固,才能使中国边疆学的发展航向不偏离。(11)李国强.夯实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基础[A].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738~739.

总之,一句话,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中国边疆的实际,不能忘记我们提出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初心即是为了解决中国边疆面临问题,用中国的理论解决中国的问题。

(二)中国边疆学研究演进历程中的五个节点值得重视

中国边疆学从提出到思考的不断深化,是一个渐进、持续的进程,在这个颇显漫长的进程中,在以往我提出四个节点的认识上,我深感如下五个节点不容忽视,都应该成为我们深化研究中重中之重的关注点,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

一是,对中国边疆研究千年积累、百年探索的继承,以及40年创新实践的总结,是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准备;

二是,对中国疆域理论不断探究,是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建设的基础;

三是,对中国古今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多维度研究,特别是当代中国边疆研究的展开,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有效切入口;

四是,当代鲜活的现实生活的紧迫要求,是推动中国边疆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五是,中国边疆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和凝聚,是中国边疆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是第一资源,有着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无限可开发性、可创造性,要牢记古训:“千金何足异,一士固难求”,要懂得:懂人才是大学问,聚人才是大本事。

上述五个节点包含着丰富内涵,研究亟待深化,为此我呼吁学界同仁予以关注,以期推动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深化。

(三)边疆学人的责任担当

中国边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化,是边疆学人的责任担当,我想表述如下建言:

1. 当代中国边疆治理大战略研究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大命题是新时代边疆治理大战略的核心内容,值得边疆学人深切领会和阐释。

我们应对“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意义,以及对当代治疆方略指导的普遍性作进行深入阐释和研究,而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如下研究课题应予以特别的关注:

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其中包括,中华民族一词的产生,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其政治、人文内涵演变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等等;

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意识”的内涵与作用的理论研究,以及对怎样“铸牢”的对策性研究;

与此同时,还应该认真梳理中共几代领导集体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的系统资料收集和研究。

2. 两大历史遗产的研究

当代中国人继承了先辈留下的两大历史遗产,一是统一多民族的中国,一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两大历史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也是我们现在中国人要面对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当代中国人历史认知的基点。两大历史遗产的形成,及其重要性和战略地位,我觉得现在研究远远不够。我们统一多民族中国的疆域形成、发展、奠定及其历程和规律的研究,可以从点到面,正面谈我们的认识,建立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同样也需要把历程和规律讲清楚。举个例子,我们在撰写清史的过程中,关于清兵入关,就有人把满族看做外国人,与日本人侵略中国相同看待。二者完全不同的。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么!当然我们不隐晦清兵入关战争中的屠杀。这些大题目,我们如果可以讲清楚,对于我们建立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会有重要帮助。我们不奢望西方各类人士认同我们的认识,但是我们要把话语体系放到世界上去。

3. 中国边疆学学科理论的推研

诸如中国边疆学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中国边疆学学科定位亟待明确;
中国边疆学学术体系亟待整合。问题的深化探研,当是边疆学人的职责所在、历史担当。只是在面对历史担当的重任,我想重申两点担忧。

一是,最重要的是,中国边疆学构筑、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全面展开,一定要防止边疆概念泛化倾向,千万不要忘了中国两字,不要脱离中国的实际,不要偏离了中国边疆学是研究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的一门极具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我们提倡的是中国边疆学,是研究中国边疆的专门交叉学科。中国边疆学研究的这样一个边疆,在全世界除了俄罗斯有,其他都没有。小国有边疆吗?它们只有边境地区,没有边疆。边界是每个国家都有的,挨着边界的边境也有,但边疆则是有自己发展特点的地方,除了俄罗斯有边疆,包括美国都没有。美国的所谓边疆,特纳的边疆学讲的是开发西部,跟我们的边疆概念完全不一样。如果将边疆学泛化,就要研究世界的边疆,世界很多国家没有边疆,不是给自己弄乱了吗?这是第一个担忧。

二是,现在有些年轻学者,外语好,用西方的边界理论来套中国的边疆,越套越乱。中国的边疆是中国特色的,它不是民族国家成立以后现代意义的边界。如果用现代意义的边界来看历史上的边疆,越说越糊涂。中国是东方国家,我们古代是有边无界的,那时的中国人脑子里没有那么清晰的边境线,这是中国特点。

(四)走出象牙塔,研究要直面现实、走向社会

塑造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中国边疆治理战略重大举措,边疆学人要走出象牙塔,在边疆教育的战略方向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旦作为公民的个体人,不具备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这个社会从整体上看就要出问题。

塑造一代又一代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实是国家统一、边疆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基本保证。

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基本要素是什么?我以为可用八字来概括:爱国、守法、进取、自律。

爱国是合格公民的底线,守法是合格公民的准则,进取是合格公民的自强自立基础,自律则是合格公民做人的本分。

塑造合格公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国家指导下有序推进全民教育中实施,而在多元文化共生的边疆地区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这里所提的全民教育,应该是从娃娃到老人,社会各民族各个阶层全覆盖;
教育则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管齐下,缺一不可!

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对娃娃、孩子来说是启蒙教育的主战场,家长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无言的表情,对孩子人生观、是非观的塑造都会起到无形胜有形的作用,古言:子不教,父之过!诚是。

学校教育,以下四个节点应予特别关注:

其一,小学、中学、大学,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应一以贯之一,一抓到底;

其二,要统一管理民汉教育,不能出现管理上的空白点;

其三,大力推广双语教育,应从法律层面上将普通话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语;

其四,狠抓学校教育的两个关键点:教师和教材。

在学校教育系列中,大学教育更是塑造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这一阵地一旦失守,结果必然是培养出的人才“知识愈多愈反动”,不是共和国的建设者,而是共和国的掘墓人。

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涵盖意识形态领域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涉及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将国家认同作为历史教育的刚性目标,历史教育塑造公民的历史记忆,深度影响公民对“自己属于哪个国家”的认识,对建构国家认同至关重要。我们要营造成为一个合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社会大氛围,树正气、压邪气、辨是非,讲法制,为家庭教育的正常开展、学校教育的有序推进,提供一个全社会的支撑面。加大普及边疆知识和宣传大美边疆的力度,让国人关心边疆、认识边疆、热爱边疆,让学术走向大众,让大众了解学术。这里的大众不光是指千百万普通百姓,还应包括涉边事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这些方面边疆学人是大有可为的。

历史、现实和未来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是现实的昨天,未来则是现实的明天。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对象中国边疆,其本身即具有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特点,因此,中国边疆学研究必须依托历史、面对现实、着眼未来,这既是中国边疆现实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国边疆学科建设的需要。

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持续深化,需要学人扎实的研究,持之以恒的决心,锲而不舍的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即老子所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边疆学在中国这片学术沃土中已破土而出,必将成为中国学林中一棵参天大树而展现于世。

猜你喜欢构筑学术学科【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一带一路”构筑“健康丝路”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2期)2016-05-04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践行治水方针 构筑安全保障中国水利(2015年4期)2015-02-28潘磊:构筑天然免疫防线科学中国人(2015年22期)2015-02-28

推荐访问:之路 边疆 行进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23/65827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