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主骨”的现代医学证据� 肾主骨

【www.zhangdahai.com--先进事迹材料】

  【中图分类号】R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2-0046-02      中医古籍中多处提及“肾主骨”,历代医案也多次用到“肾主骨”理论来指导临床,但老祖先们只是从无数次的临证实践上得到对这一理论的认可。作为新一代的中医学子,在继承老一辈们的学术经验的同时,若能综合西医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这些传统医学理论,或许能够更理智更科学地将我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
  “肾主骨”源出《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肾主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其充在骨”。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深入思考,认为如下几条可作为“肾主骨”的现代医学证据。�
  1 肾与骨的发育同源 �
  现代组织胚胎学的观察发现在人体的胚胎时期,泌尿生殖系统由中胚层分化而来,中胚层的细胞通常先形成间充质,间充质分化为结缔组织,再逐步成分化、发育骨[1]。可以认为肾与骨都起源于中胚层,这虽不能直接证明肾主骨,但相同的发育来源预示着在机体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二者必然存在共性和相关性。�
  2 骨的生长与肾有密切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医经精义》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 骨的生长包括膜内成骨及软骨内成骨,成骨细胞不断分泌有机质、胶原纤维和粘蛋白,同时无机盐不断沉积钙化,从而形成骨质。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颗粒内存在1a-羟化酶,它可特异性催化肝脏合成的25-羟维生素D�3(25-OH-D�3),生成1,25-(OH)�2-D�3,生理剂量的1,25-(OH)�2-DD3可促进小肠粘膜及肾小管对钙、磷的吸收,提高血钙、血磷水平,促进钙盐沉积;还可刺激成骨细胞分泌胶原蛋白,促进骨有机基质成熟,从而更加有利于成骨。以上过程反映了肾在骨的生长中的作用。�
  3 骨的强壮有赖于肾�
  肾对骨的强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矿物质代谢作用及内分泌功能上。�
  3.1 矿物质代谢作用:肾脏是体内矿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而骨是体内最大的矿物质储存池。肾在矿物质代谢方面主要是钠、钾、钙、磷、镁的代谢,其中与骨关系最密切的是钙和磷,过程如前所述。以上矿物质在骨盐沉积的过程中,影响软骨钙化而对骨的强壮起着重要作用。�
  3.2 内分泌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肾脏不仅是重要的代谢器官,也是一个复杂的内分泌器官[2],在其内部存在一些相应的场所及酶类可直接分泌或合成某些激素,以实现其特定的功能。除1a-羟化酶以外,促红细胞生产素(EPO)是另一肾脏分泌的与骨代谢有关的激素。内源性促红素90%由肾皮质管周细胞产生,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原始红细胞的增生、分化、成熟,促进骨髓内网织红细胞的释放和骨髓对铁的吸收,从而有利于红细胞的生成,保持血中红细胞数量的稳定。这为包括骨在内的许多组织器官的发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医“肾主骨生髓”“髓能养骨”理论的客观性。�
  4 肾病将影响及骨�
  4.1 肾性骨病:其机理为:①钙磷代谢障碍:肾衰早期血磷滤出障碍,尿磷排出减少,血磷潴留,血钙减少,引起甲状旁腺增生,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增加。PTH通过增加肠道对钙的吸收、增加肾小管对滤过钙的重吸收以及破骨细胞溶骨等途径恢复血钙水平。当肾衰进一步发展,代偿机能失效,高血磷、低血钙持续存在,PTH亦大量分泌,继续动员骨钙释放,最后导致纤维性骨炎。②维生素D代谢障碍:肾衰时,肾脏1a-羟化酶生成减少,1,25-(OH)�2-D�3生成不足,加上持续性低钙血症以及腹膜透析患者与蛋白结合的维生素D丢失,导致骨盐沉着障碍,从而引起骨软化症、骨质疏松、骨质脆弱等骨病,它们都属于肾性营养不良疾病。③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受损后,由于泌氢障碍(肾小管排H�+减少),阳离子(Ca、P、K、Na)重吸收减少,阳离子丢失引起从而致高Cl血症酸中毒。酸中毒时可能影响骨盐溶解,并干扰1,25(OH)�2D�3的合成,形成恶性循环。正如《素问•肾气通天论》所云:“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4.2 肾性贫血:笔者认为中医学的骨,也包括了藏于其内的髓。肾衰病人由于促红素生成减少,加之体内堆积大量代谢毒素,缩减了红细胞存活时间,导致肾性贫血的发生。中医学认为肾精不足,则不足以生髓,这与西医学中肾性贫血的机理不谋而合,这也间接证明了肾对骨的巨大影响。�
  5 补肾的中药可壮骨�
  《临床中药学》中所载一些补肾阳的中药,如鹿茸、巴戟天、淫羊藿、杜仲、续断、鹿角等,同时有去风湿、强筋骨之功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SCs)是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类多能干细胞, 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等多个胚层细胞尤其是骨向分化的能力[3]。有人通过实验证明补肾填精中药有利于M SCs 的增殖和骨向分化, 使M SCs能够合理地向成骨分化或者使脂肪化逆转并骨化, 成骨细胞数量增多, 功能活跃, 促进骨的形成[4]。此类研究从以药证效的角度阐释了肾主骨生髓理论与M SCs 骨向分化的一致性。这也从临床疗效上反证了肾主骨的理论。�
  以上分别从肾与骨的起源、生理、病理及药效上阐述了肾对骨的影响,可基本证明“肾主骨”这一传统理论的科学性。由于笔者认识有限,以及现代医学发展水平所限,这一经典中医理论的更多内涵还未发掘完全,相信随着医学发展水平的提高及更多人的努力,传统中医理论将得到更加深入与丰富的现代医学诠释。恰当地运用好“肾主骨”这一理论必将在防治多种骨与关节疾病中为我们提供更多思路,从而给临证带来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1] 邹仲之.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4,6:225�
  [2] 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6-88�
  [3] 张荣华.欧阳菁.肾主骨生髓理论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J].中医杂志2006年10月第47卷第10期,730~732�
  [4] 黎晖, 周健洪, 陈东风,等. 龟板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5, 16(3):

推荐访问:证据 现代医学 肾主骨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xianjinshijicailiao/2019/0323/3152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