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干预有哪些

【www.zhangdahai.com--宣传标语】

  摘 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找出应对措施。方法:应用SAS和SDS表和一般情况问卷进行心理测评,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相关因素。结果:通过调查分析,此类患者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经心理干预1个月后其不良情绪明显改善,其SDS和SA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自卑、绝望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及生活质量。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以达到通过宣教,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使其了解与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主动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护理干预;心理状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并呈上升趋势,脑卒中作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生活行为和生理功能的疾病,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一旦发病给大多数存活者遗留下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认知和社会功能障碍,其致残率高达70%~80%[1],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卒中后恐惧、抑郁、焦虑、自卑、绝望是常见的情感障碍并发症,根据国内外报道发病率可达35%~50%。脑卒中患者生理康复过程存在情感障碍,严重影响康复效果 。为使脑卒中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我们通过评估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19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对其中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本组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本调查观察组共198例,本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失语、严重认知障碍、意识不清不配合以及有精神异常等情况。其中,出血性脑卒中97例,缺血性脑卒中101例;男114例,女94例;年龄45.5~81岁,平均年龄55.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95例,初中及以上103例;职业:农民84例,工人71例,干部43例。
  1.2方法
  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2]及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对自愿接受心理测评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SAS量表和SDS量表均包括20个条目,先计算粗分,再换算成标准分,按标准分41分以上者为抑郁,50分以上者为有焦虑,计算焦虑或抑郁的发生率,分析各种因素与脑卒中患者SDS和SAS平分的关系,进行数据处理后,干预前后测评比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患者入院初期心理状况调查情况(见表1)
  2.2脑卒中发生不良情绪的影响因素(见表2)
  2.3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见表3)
  护理干预前患者焦虑、抑郁人数分别为166例占83.3%和179例占90.4%,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人数分别为30例占15.4%和24例占12.3%,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比较分别为X2=65.12和X2=83.3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3.1脑卒中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相关因素
  3.1.1年龄
  本研究发现年龄越大,产生不良情绪的机率越高。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人,机体脏器的功能逐渐衰减,生活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一旦患病各种顾虑较多,因此更易发生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3.1.2知识文化水平
  知识文化水平高的患者,对疾病的有关知识理解较好,能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发生不良情绪的机率低,反之则相反。
  3.1.3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越差,不良情绪的发生率越高。因为脑卒中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或存在严重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而不能活动:或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限制卧床,这使许多患者部分或全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在生活上需要别人的协助或全部照顾,使患者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明显的不良情绪,如失眠、烦躁、哭泣、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对周围事物反映淡漠等,不能很好的进入患者角色,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心理负担逐渐增多,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逐渐加重,从表3可以看出自理能力月差的患者SDS和SAS的得分越高。
  3.1.4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条件差,无医疗保险的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率高。
  3.1.5社会家庭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越完善,不良情绪的发生率越低,这一点从表3可以明显看出。
  3.2护理措施
  对脑卒中后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除常规治疗和开展积极正确的康复训练外,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调整其心理状态。可以通过疏泻、理解、安慰激励等方式进行。掌握心理学知识,运用共情技巧与患者谈话,善于引导患者谈话,鼓励患者通过各种方式倾诉内心的痛苦体验,耐心倾听患者谈话,对患者表达的需要予确认和支持,使其感受到心理寄托。对于存在部分失语语言表达有困难的患者,要学会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指导其从正面、有利的方面看待现实,增强心理应激能力,教会他们自我放松的方法,如焦虑的患者可以听一些轻音乐,以稳定情绪,抑郁患者可听欢快的乐曲,以振奋情绪。对于内心抑郁的患者,感情不能控制时,我们不是一味的劝解,而是守在患者床边倾听,为患者提供生活护理。保护其安全,不勉强其做事,让其发泄心中的苦闷,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情绪稳定后征得患者的同意后再做各项治疗护理,重视家属的支持作用,在患者情绪不稳定时适当放宽探视要求,允许家属陪护,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感情交流,可使患者获得慰藉,减轻孤独感。增加安全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根据患者的文化知水平与之探讨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使患者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征求患者意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失语的患者出现的焦急,要帮助其适应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如笔录,手势,询问等方法,护士要主动并且细心耐心,态度和蔼,满足患者生活要求,降低焦虑程度,帮助患者制定语言康复计划,定时进行练习,鼓励患者大胆发言,读报,树立信心。抑郁型患者女性较多,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压抑自己的情感,产生被生活遗弃的心理,出现喜怒无常。我们针对其特点,首先要树立自信心。热情接待,主动关心患者,多用礼貌性、鼓励性、安慰性、解释性语言,予以精神上的支持,介绍病情控制满意的病友,让他们互相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勇敢面对疾病,以乐观、充满自信的心态接受现实,同时需要患者亲友的积极配合,予患者安慰、鼓励、关心和支持。作为医护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技术操作水平,为患者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态度和蔼,穿刺治疗做到一针见血,做好充分的解释,尽量减轻其焦虑情绪,让患者感受到关爱与安全,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脑卒中后的康复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就需要加强心理健康宣教,消除患者在漫长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产生的疑虑,减轻心理压力,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因人施教,利用个别谈心,集体交流或讲座的形式,针对患者的病情及思想情况,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的基本常识,分发脑卒中知识宣传小卡,指导正确的语言及肢体功能锻炼方法,加强康复锻炼。对患者的技能训练,生活照料,饮食、睡眠、药物、精神障碍、安全等干预措施及其注意事项做介绍,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负性认知和不良情绪,转变他们消极的应对方式。
  
  4小结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一般发病急、病情重、病程长。一旦发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患者极易产生心理问题,恐惧、焦虑、抑郁是患者常常存在的心理问题,它们的存在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影响疾病的康复。故此,我们应对此类患者积极进行健康教育,消除不良情绪,正确认识疾病,以积极的心态战胜疾病,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永善、戴红.社区康复[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0~168.
  [2] 张明圆 主编.精神科评量量表手册.第二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5~42.

推荐访问:干预 护理 患者 状态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xuanchuanbiaoyu/2019/0314/1245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