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运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的血小板功能临床分析]房颤β受体阻滞剂

【www.zhangdahai.com--宣传标语】

  [摘要]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以及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确诊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内皮及血小板功能进行检测,再用β受体阻滞剂对96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及血小板功能的活化情况。结果:在2周和6周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降低幅度非常显著;治疗的96例患者有效为87例,显效为71例,显效率为73%,总有效率为91.2%,无效8例,无效率为7.7%,死亡1例,死亡率为1.1%。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常规治疗房颤合并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前提下,用β受体阻滞剂能提高疗效,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 β受体阻滞剂;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小板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41.7+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84-02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总发病率为1.0%~1.5%[1],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超过70岁的老年患者的发病率为10%[2]。房颤的持续存在,使缺血性脑卒中和全身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2008年2月~2009年8月本院对9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和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的血小板活化,做了研究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非瓣膜性房颤的住院患者中,冠心病所致房颤6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房颤21例,扩张型心肌病所致房颤9例,其中,男58例,女38例;年龄45~70岁,平均51.2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所有患者均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3]。
  1.2 排除标准
  ①由于其他严重的疾病,预期生存时间3.0 mg/dl,转氨酶超过参考值 3倍以上;⑨需使用试验药物以外的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及溶栓药物;⑩妊娠和恶性肿瘤。
  1.3 方法
  先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初始剂量为2.0 mg/d,根据INR采用不同β受体阻滞剂的量,每次以0.5~1.0 mg 为最小单位调整,使INR 稳定在2.0~3.0,INR达到目标后每周测定1次;第1个月后,每月随访1次,半年后每 2 个月查1次,至试验结束。如遇到出血或其他可能影响INR水平的情况,随时监测凝血功能。常规随访包括病史、一般心血管系统检查、心电图、实验室检查、不良事件(终点事件、副作用)[4],由心内科和神经科医生对患者终点事件进行评价
  1.4 疗效评价体系
  疗效评价标准,①主要终点事件包括:脑卒中(缺血性和出血性),除外外伤性颅内出血,判定为副作用而非终点事件;死亡。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体循环栓塞(肢体、肾、肠系膜动脉、肺、视网膜等,必须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手术或活检证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经CT或MRI证实的无症状性脑梗死,一过性黑�、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出血并发症。
  安全性评价指标:主要为出血,包括外伤性脑出血,胃肠道、肾脏、皮肤黏膜出血等。出血程度的分级,严重出血:为致命的,威胁生命或可能致命的出血,需要输血或手术干预治疗;轻微出血:包括明显的或隐性的胃肠道、咯血、鼻衄、肉眼血尿、皮下淤血,失血导致的贫血、中等程度的慢性失血。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3.0。β受体阻滞剂抗凝过程,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年龄>75岁、卒中病史、左室射血分数(LVEF)

推荐访问:阻滞剂 瓣膜 受体 血小板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xuanchuanbiaoyu/2019/0416/7795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