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干预】 心梗发病时十秒自救

【www.zhangdahai.com--整改措施】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自2006年至2010年在我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好转且转入普通病房并愿意接受调查的意识清醒患者。治疗组82和心电图正常的人为对照组9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抑郁、焦虑状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心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分值明显降低。结论 早期有效地消除焦虑抑郁,能有效缓解病情, 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快康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抑郁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许多人出现了心理方面的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恐怖、孤独等,这种心理方面的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冠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病,目前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其发病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心身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心身医学的发展,有关冠心病心理方面的临床分析及对症治疗愈显重要[1]。急性心肌梗死乃为冠心病中更为严重的类型之一,心理状态的正常与否同样会为疾病的治疗、预后带来影响,为此,我们对在院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组患者共82例,为2007年至2010年在我科住院的AMI患者,其中男53例,女29例,40~60岁共62例(75.6%),前壁心梗23例,下壁心梗29例,广泛前壁心梗11例,侧壁+正后壁16例,全部病例从发病到就诊最短时间2.5 h,最长时间3 d。对照组:随机抽取日常心电图正常者90例,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40~71岁,平均59岁,两组年龄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要求所有入选患者认真填写,不得征求他人意见,其结果用统计学方法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 检验。
  1.3 心理干预方法 心理干预由精神科医师协助完成,态度诚恳以取得患者信任与合作。首先,早期进行健康教育,并指出患者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特别指出抑郁及焦虑情绪给疾病治疗带来的不良影响,心理上给予安慰、疏导、支持并鼓励患者增强自信心等措施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以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
  2 结果
  根据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调查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抑郁自评量表(SAS)及焦虑自评量表(SDS)测定,抑郁、焦虑的得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前后比较,经过心理干预患者对照SAS及SDS评分,焦虑、抑郁得分明显降低。
  3 讨论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现代生活方式多样化发展,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成为人群的一大危害,心血管病学是现代医学中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对疾病进行动态诊断,同时也为疾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选择。与此同时,精神心理疾病也迅速发展,已成为人类重要的健康负担。不容忽视的的是,精神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在内)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病因和并发症,一旦同时出现,会严重影响健康、降低生活质量、缩短预期寿命。 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在有躯体疾病症状表现的同时,心理活动也同样有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两者可单独存在,也可并存。焦虑抑郁症状主要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及精神运动性迟缓或焦虑、紧张、不安、精神运动性激越等表现。研究证实,在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相同的神经生化、内分泌和神经解剖的改变。焦虑、抑郁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低,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增高,使心率增快,血压及血脂异常,从而增加了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性和病死率。调查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有限,再加上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治疗的信心不足以及对疾病恐惧、担心昂贵的治疗费用,担心丧失生活能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种心理情绪的出现,使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再次心肌梗死的风险较普通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显著增高。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使用单纯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在药物对躯体疾病进行治疗过程中,解除心理压力,调节行为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并做好心理治疗,缓冲紧张情绪,提高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及增强对预后的信心,提高社会支持等心理协同治疗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本调查中,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精神问题突出,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是焦虑和抑郁。这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给患者带来强大的精神刺激,易引起复杂的心理反应[3],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对该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从而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也越来越引起医疗界的重视,临床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疾病的本身,还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改变,对其心理及情绪问题加强干预。临床医生应该努力适应当前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将疾病作为危机的管理并注意提高医患之间的沟通技巧;注意谈话形式,需要肯定患者的内在力量及正面转化的能力,帮助患者构建健康的生活目标并建立医疗伙伴关系,必要时应用抗焦虑和抑郁药物,从而使其身心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 任显峰,白慧丽,郑素娟.冠心病患者的情绪障碍和心理障碍.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3):231.
  [2] 夏大胜.抑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变异及预后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11):53.
  [3] 徐俊冕.医学心理学.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1996:22-25.

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干预 患者 状况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zhenggaicuoshi/2019/0414/7403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