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颈椎病【赵吉平教授针刺治疗颈椎病经验总结】

【www.zhangdahai.com--班子述职报告】

  [摘要] 颈椎病是针灸科常见病种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导师赵吉平教授对针灸治疗颈椎病有独到的理解,笔者跟随导师临证3年,获益匪浅。在文中,笔者从颈椎病的病因病机、针刺取穴及针刺手法等三方面详细介绍导师在针灸治疗颈椎病方面的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专家的经验成果。
  [关键词] 专家经验;颈椎病;针刺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48-02
  
  颈椎病是针灸科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主要分为6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1]。赵吉平教授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副理事长、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对针刺治疗颈椎病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笔者跟随导师3年余,每每临证,受益匪浅,现将有关内容整理归纳如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颈椎病的病因很多,如年老、生活或工作姿势不当、外伤以及感受风寒湿邪等,其中,临床最常见的病因为年老和姿势不当,其主要病理机制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前者多由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病理改变所致,后者多由生活或工作姿势不当导致颈部肌肉劳损,从而引起颈部肌肉生物力学改变,引发颈部肌肉酸痛僵直,日久进一步出现颈椎骨质退行性改变。赵吉平教授认为前者以中老年人多见,中医病位在“骨”,辨证以肝肾虚损,骨弱髓亏为主,患者还常常伴有腰膝酸软、健忘、失眠、耳鸣耳聋;后者以年轻人多见,尤其多见于需长期伏案工作、计算机操作等职业的工作人员,早期,中医病位在“筋”,属于经筋病范畴,日久,可累及于“骨”,辨证以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为主,患者大多由于伏案时间过长,颈部肌肉过度劳损而诱发或加重本病,休息或适当活动后症状可得到缓解。两种发病机制虽然各有侧重,但两者也有交互作用,老年人颈椎退行性变可以引发颈部肌肉酸痛;年轻人由于颈部筋肉劳损过度,生物力学失衡日久,牵拉颈椎引起骨骼的改变,使颈椎退行性变提早出现。总的来说,颈椎病以“筋”和“骨”的病理改变为主,如不及时治疗,二者相互影响,会加速颈椎病的发展进程。
  2 选穴与刺法
  赵吉平教授从“筋”和“骨”入手,认为颈椎病针灸治疗当以疏通经络,濡养筋骨为主要治疗原则,对于肝肾虚损者,兼以补益肝肾,气血瘀滞者兼以行气活血。针灸取穴是在主穴基础上,再根据辨病、辨证、辨症,适当配伍其他穴位。
  2.1 主穴的选取
  以局部腧穴为主,常用的有颈夹脊穴、风池、天柱等。《灵枢・终始》对中医的“筋”、“骨”病提出了一个总的治疗原则,“在骨守骨,在筋守筋”。颈夹脊穴位于颈部棘突下旁开0.5寸的位置,其下方解剖结构为斜方肌、竖脊肌、脊神经根后支及椎动脉等,如果以70°角向脊柱方向斜刺,针尖可达脊柱椎间隙。通过针刺夹脊穴可以调节缓解颈部肌肉疲劳,改善脊神经功能及椎动脉供血,缓解由于椎骨退行性变对脊神经、血管、脊髓等重要解剖结构的压迫。所以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属于首先穴,能够疏筋缓急,濡养筋骨,就其取穴原则而言,当属局部选穴。天柱为足太阳经腧穴,入发迹0.5寸,一方面有类似夹脊穴的功能,另一方面足太阳膀胱经有主“筋”所生病,针刺还能舒缓太阳经筋之急。风池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在此除有疏经通络的作用外,还具清利头目之功,对于颈椎病伴有头昏、头痛、眼胀等症状更为有效。另外,临床研究证明,天柱、风池穴均有很好的改善脑供血的作用[2-4]。因此,无论哪种类型的颈椎病均应以此数穴为主穴。
  在刺法上,毫针刺夹脊穴,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以及病位在“筋”、在“骨”之异,确定相应的针刺深度和角度。如果病位在“筋”,直刺,针尖达到筋肉部即可,进针深度在0.5~0.8寸;如果病位在“骨”,进针以70°角向脊柱方向斜刺,深度在1.0~1.5寸。针刺风池穴一般以局部酸胀感为宜,若头面部五官症状明显者,则尽量使气至病所,疗效会更显著,具体方法为,如伴有目胀者,针尖向同侧眼睛的方向斜刺,有助于针感向眼部放射;伴见耳鸣、耳聋者,针尖向同侧耳窍方向斜刺,有助于针感向耳窍传导。针刺天柱方向和角度与风池相似,以直刺或斜刺为主,但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2.2 辨病取穴
  2.2.1 辨中医之病位取穴 颈椎病中医病位主要在“筋”、“骨”两方面,因此针刺治疗就要选取相应的腧穴调理筋骨,常用的腧穴有悬钟、大杼、大椎、阳陵泉。悬钟、大杼均为八会穴,分别为髓会和骨会,髓能生骨,因此针刺二穴,可益髓壮骨。大椎为督脉腧穴,督脉“入属于脑”,“脑为髓海”,所以大椎能调节髓海而益髓生骨;且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又称诸阳经之会穴,项部是许多阳经、经筋循行之处,足太阳膀胱经“还出别下项”、手少阳三焦经“上项”、足太阳之筋“上挟脊上项”、手阳明之筋“绕肩胛挟脊”等,“阳气者……柔则养筋”,因此针刺大椎还可以振奋阳气、调理诸阳筋脉。阳陵泉为“筋”之会,针刺可以疏筋缓急,为治疗经筋疾病常用穴;阳陵泉又是足少阳胆经合穴,足少阳胆经“主骨所生病”,因此阳陵泉兼具调理筋、骨的双重疗效,是治疗颈椎病的一个重要腧穴。
  2.2.2 辨西医之病型取穴 根据颈椎不同的分型,在主穴的基础上加取相应的腧穴治疗。①椎动脉型,加昆仑、百会。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擅长疏调太阳经气,活血通脉,能够改善椎动脉供血;百会为督脉腧穴,位于巅顶部,能够清利头目,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头昏有治疗作用。②神经根型,根据临床症状,循经加取相应的腧穴,参见下文兼症中“上肢麻木、疼痛”的取穴。③脊髓型,加悬钟、肾俞、太溪以益肾填髓。④交感神经型,加内关、神门以宽胸理气,安神定志。
  2.3 辨证取穴
  2.3.1 辨证取穴①肝肾虚损者,取肾俞、太溪、肝俞、太冲。肾主骨生髓,肾俞、太溪俞原配伍,针刺用补法,能补肾填精,益髓生骨;肝藏血主筋,肝俞、太冲俞原配伍,调血柔筋。肝肾同源,以上腧穴配伍,益精养血,荣筋壮骨。并且,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保持全身气血通而不滞,散而不滞;肝俞、太冲为调肝要穴,促进全身气血流通,荣养筋骨。②气血瘀滞者,取合谷、太冲。太冲功效上文已经述及,不再赘述。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擅长行气活血,且手阳明大肠经经筋“绕肩胛挟脊”,因此合谷可以用于疏通颈部筋脉,化瘀止痛。合谷、太冲合称四关穴,配伍应用有行气导滞,活血化瘀的功效。
  2.3.2 辨经取穴循行于项部的经络主要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其经筋,辨经远取腧穴主要用于疏通这两条经脉,主要取穴如下,①病在督脉:取后溪。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能疏通督脉经气。②病在太阳经:取后溪或养老或昆仑。手足太阳同气相求,后溪为手太阳经之输穴,“输主体重节痛”;养老为手太阳经之郄穴;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三者擅长疏通太阳筋脉。
  2.4 兼症的治疗
  颈椎病兼症的针灸治疗以对症选穴为主要原则,常见的兼症和针灸选穴为,①上肢麻木、疼痛:取肩�、肩�、曲池、外关、合谷等,疏通经络,除麻止痛。②头昏:取百会、风府,《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百会(其盖)、风府调理髓海,定晕止眩。③心悸:取内关,宽胸定悸。④呕吐:取内关、公孙、足三里,通降胃气,降逆止呕。⑤眼胀:取太阳、睛明等明目除胀。
  3 小结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赵吉平教授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颈椎病治疗方案。她强调,随着颈椎病的年轻化,中医对颈椎病的病机认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除老年人多见的肝肾不足证外,年轻人气血瘀滞型者逐渐增多,针刺治疗上以经典理论为指导,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包括辨病位、辨脏腑、辨经络,辨病包括辨中医之病位和辨西医之病型,考虑周全,不可偏废;同时她强调了“针(气)达病所”的重要性,务必“在筋守筋,在骨守骨”,方见速效。笔者略撰此文,以与同道共享。
  
  [参考文献]
  [1]陆强.非手术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127-128.
  [2]董宇翔,张萌,孙晓峰. 针刺风池、天柱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25(12):841-843.
  [3]王舒,周颖,李军,等.风池穴提插手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1):24-26.
  [4]朱国祥,岳红,陈华德.傍刺天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3,23(11):665-667.
  (收稿日期:2010-04-08)

推荐访问:针刺 颈椎病 教授 治疗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uzhibaogao/banzishuzhibaogao/2019/0416/7797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