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经断前后诸证67例】孤例不证是什么意思

【www.zhangdahai.com--读后感】

  作者单位: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   经断前后诸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低下所致的一组从月经紊乱、心血管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功能及代谢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西医学包括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绝经后期综合征。本人在进修期间,跟随妇科专家临证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综合征67例,疗效确切,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7例均为门诊患者。采用《中华妇产科学》下册《围绝经及绝经相关报道》诊断标准,从月经紊乱、或月经已断、烘热汗出、情志改变为基本依据,排除冠心病、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年龄最小41岁,最大61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2个月。辩证脾肾阳虚兼痰湿证23例,肝肾阴虚证20例,阴虚火旺证15例,肾虚血瘀证3例,脾虚肝郁证6例。
  2 治疗方法
  2.1 主证
  2.1.1 脾肾阳虚证 绝经前后,月经或崩或漏,色淡暗,质稀薄,带下清稀,潮热自汗,面色苍白,神疲畏寒,四末不温,纳谷不香,便溏或五更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
  方药:二仙汤合归脾汤
  2.1.2 肝肾阴虚证 绝经前后,月经先期量少或量多,或崩漏,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腰膝酸软,健忘多梦,舌红少苔,脉弦或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一贯煎合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加减。
  2.1.3 阴虚火旺证:绝经前后出现烘热汗出,烦躁不宁,五心烦热,腰膝疼痛,尿黄便结。口干喜饮,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2.2 兼证
  2.2.1 兼痰湿证 绝经前后胸闷烦躁,情志抑郁,面浮神疲,下肢沉重,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滑。
  治法:健脾祛痰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或三仁汤合苍附导痰汤。
  2.2.2 兼肝郁证 绝经前后胸闷喜叹息,胸胁乳房胀痛,多愁易怒,或郁郁不乐,欲哭寡言,或经行不畅,色紫暗,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
  2.2.3 兼血瘀证 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或崩漏不止,胸闷,痹痛,情绪不宁,夜寐较差,舌质紫暗,苔白厚腻。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3 治疗效果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断疗效。
  表1
  
  表1所示,以肝肾阴虚证治疗效果最好,治愈率75%;阴虚火旺证治愈率73.3%,脾虚肝郁证及肾虚血瘀证治愈率66.7%,脾肾阳虚证治愈率60.9%。
  4 典型病例
  病案一:滕××,女,54岁,初诊期06-1-20日,主诉:少寐,纳呆,精神抑郁2月。
  病史:患者闭经2月,出现全身乏力,神疲,四末不温,少寐健忘,精神抑郁,不愿与人交谈。心慌,纳呆。既往健康,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无其他器质性疾病。
  舌质紫暗,体胖边有齿痕,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中医辨证为脾虚痰湿夹瘀。
  治法:健脾化痰湿佐活血化瘀。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苍附导痰汤加仙灵脾,磁石。
  二诊:06-1-27日,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可与人交流,但寐仍差,服安眠药无效,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黄腻。
  1月20日方去石菖蒲,胆星,泽泻,加桂枝,夜交藤×14剂。
  三诊:06-2-10日,自觉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夜寐较佳,但纳呆,舌淡暗红苔薄黄,脉小弦。
  续服1月20日方。
  四诊:06-2-24日,精神状态好,纳欠佳,寐欠佳,余症已除。
  舌体胖苔黄腻,脉弦滑,方选三仁汤合苍附导痰汤。
  患者此后又复诊三次,均由上方加减化裁,基本痊愈。
  5 讨论
  西医认为本病以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合成及分泌量减少为主因,故治疗上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作为治疗方案,但因HRT存在许多禁忌证,部分患者不宜应用,并且有些妇女对HRT会产生不良反应,如阴道出血,乳房胀痛,并有可能增加罹患乳腺肿瘤的风险,故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不易为患者接受。
  《素古・上古天真论》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妇女进入绝经前后,肾精亏虚,冲任二脉逐渐亏少,天癸将竭,肾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失于濡养而发本病。故肾虚为致病之本,又肾为其他脏阴阳之本,肾的阴阳失调必然影响到心,肝,脾,多脏发生病理改变,从而使本病出现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治疗上不可过于苦寒,亦不可过于辛热,而应阴阳兼顾,以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治疗上重点以调补阴阳为主,兼调心肝,健脾,化痰湿,祛瘀。本人跟随妇科专家临证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综合征,通过分析病案体会如下:
  ①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补肾中药具有植物雌激素样作用,对性腺轴具有双相调节作用;②重视脾胃功能在治疗中的地位,注重“补后天以养先天”,对延缓肾气衰退,消除或减轻经断前后诸证至为关键,在治疗本病补肾同时注重健脾,选择用药党参,茯苓,炒白术,山药,健脾益气养血;③治疗过程中应重视血瘀的病理变化。中药药理研究,活血化瘀药具有调节血脂,影响血小板功能,保护动脉壁内皮细胞,抗氧化作用,故治疗应兼顾活血化瘀之大法。临床药物常用当归,赤芍,白芍,川芎,丹参,益母草,桃仁,红花。
  总之,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绝经后期综合征的防治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应把现代医学理论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发挥中医药特色,为此病的防治开拓广阔的前景,提高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推荐访问:辨证 治疗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duhougan/2019/0412/7174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