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疣状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疣状胃炎 病因

【www.zhangdahai.com--读书笔记】

  摘 要:疣状胃炎是一种在内镜下有特征性改变的胃粘膜病变,它属于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按其临床表现可归入祖国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且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对国内中医学者分析疣状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自己对疣状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关键词:疣状胃炎;中医;病因病机;综述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125-02
  
  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慢性胃炎,又称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痘疹样(或天花疹样)胃炎(Variohform gastritis),或章鱼吸盘样胃炎(Octopus sucker gastritis)等。国内文献一般称之为疣状胃炎,是一类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但在内镜、组织形态学上有特征性改变的胃粘膜病变,内镜下属隆起糜烂型胃炎。在第十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上,疣状胃炎被列为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之一。据国内文献报道,疣状胃炎的胃镜检出率为1.0%~2.4%,其发病率从2.07%~16.40%不等,合计为5. 36%[1]。现代医学对疣状胃炎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2-6]。目前研究认为高胃酸、自身免疫、胆汁反流、过敏因素和HP感染等因素与疣状胃炎的发病有较大的关系。
  
  1 中医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中并无疣状胃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一般可归于“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素问•五常政大论篇》[7]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心痛,胃脘痛”;《素问•至真要大论》[8]曰:“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素问•六元纪大论篇》[9]所云:“太阴所至,为积饮否膈”;《伤寒论》[10]云:“满而不痛者,此为痞”;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11]说:“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不通,故为之否”;《证治汇补》[12]曰:“痞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于心下,位于中央,填满痞塞,皆湿土之为病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13]曰:“嘈杂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机,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恼,莫可明状”。
  近年来,国内中医学者对疣状胃炎的治疗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并对疣状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综述如下。
  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但对具体病机认识不一。周恒军等[14]认为疣状胃炎属于“胃脘痛”的范畴,病因病机为中气虚弱,无以行血,血运不畅,而致瘀血停滞,引发胃痛,总病机为气虚血瘀,因此在治疗上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章谙鸣等[15]则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是脾胃虚弱为主,邪实为气滞、血瘀、热蕴、湿阻、痰凝等,具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特点,主要发病机制是正虚邪侵,正不胜邪,邪气踞之不行,日久凝聚成块而为病。寒凝瘀结、湿热痰结、气滞血瘀是主要病理变化。治疗当以益气健脾固其本、涤痰化瘀、清热解毒化其浊、理气和胃安其中。司雁菱等[16]认为该病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其病因主要是脾胃素虚,郁而化热,热腐血瘀而成,治疗上以健脾和胃,泻热化瘀为主。黄朝晖等[17]认为此病的主要病机是胃热脾寒,脾虚气滞,痰瘀阻络,治疗上以寒热并调,扶正祛邪为主。毛志耀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寒温失调、脾胃受损,病邪乘机犯于中焦,寒热错杂,气机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职,治以泄热补脾,理气疏运。金永日[18]等则认为机体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或情志抑郁,或久病体虚,以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邪内生,日久聚湿生痰,郁而化热,气机阻滞,血运失畅,痰瘀湿热互结于中焦而发病。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邪实为主,中虚为本,热郁、痰阻、血瘀为标,针对此病机拟方扶正抗疣灵疗效颇佳。苏洪源则认为病因为肝失疏泄、郁积犯胃及饮食不当、胃失和降,病机为气滞食积,壅滞成疣。顾庆华[19]认为,疣状胃炎的病因为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加之情志不遂等,导致热毒蕴结胃腑、气血郁滞、络脉不畅、血败肉腐而成,其胃黏膜形态与“胃痈”相似,故以此为切入点来治疗。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诸位中医学者普遍认为疣状胃炎的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诸病因造成脾胃受损虚弱,标实则气滞、血瘀、热郁、湿阻、痰凝等各种病理产物错杂。
  
  2 疣状胃炎胃镜像表现结合微观辨证
  
  由于疣状胃炎属于在内镜下有特征性改变的特殊性胃炎,因此我们认为疣状胃炎的胃镜像表现对于其病因病机分析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胃镜下疣状胃炎表现为隆起性糜烂,顶部有脐状凹陷,呈疣状外观。病灶的大小及形态不一,多是圆形或类圆形,有的呈痘疹形、球形、蛇形、棍棒形,常排列成行,有时沿皱襞连成串珠状,也可为胃窦孤立的单个或少数几个病灶。
  胃镜像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疣状胃炎胃粘膜特征多见较多分泌物、糜烂、充血及水肿等,如“疮疡”、“湿疹”均应与湿、热、毒有关,而其粘膜呈盘状隆起、痘疮样结节增生为有形之邪,又如“痰核”、“积症”又应与痰、瘀有关。这和综述结果是基本相一致的。
  
  3 讨论
  
  疣状胃炎在临床上病程较长,且病位固定,故笔者认为本病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或饮食、劳倦、情志所伤,脾胃虚弱,运化失健,内生痰浊,痹阻血络,久患成瘀。瘀血是其主要病理产物,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行不畅,脏腑失养,脾胃虚弱更甚,如此恶性循环,而致病程迁延,缠绵难愈,聚积成疣。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形成痰结、湿阻等病理产物,阻于中焦,使本病顽固难愈,病程绵长,日久则影响血络通畅,久病及血,胃络瘀滞,聚积成疣。疣状胃炎顽固难愈,病程绵长,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脾为统血之脏,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无以行血,血行不利,痹阻血络,胃络瘀滞,必成瘀阻胃络之症,即“久病入络”、“胃病久发,必有聚瘀”,颜德馨[20]亦云“久病必有瘀”。血为气之母,气之所以能行血,因血能载气,若气不附藏于血中则气将涣散不收而无所归;气附存于血中,血以载气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不断得到营养补充,故血盛则气旺,血虚则气衰,血病气亦病。瘀血在疣状胃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疣状胃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工作和学习有着诸多的不良影响,且有高度癌变倾向,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中医以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特点使其在病因未完全明确类疾病的治疗上具有突出的优势,且副反应小、患者耐受好,具有良好的前景。目前中医药治疗疣状胃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正处于蓬勃发展之势,对其病因病机认识的长足的进展,对疣状胃炎的治疗和研究帮助较大,可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 付唆林.疣状胃炎的历史、现状与思考[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5,25(3): 155-156.
  [2] 岳玉.疣状胃炎40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1996,12(1):11.
  [3] 牛孝敏,施光亚.疣状胃炎38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04,24(5):43.
  [4] GALLAGHER CG. 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A clinical study[J].Am J Gastroenterol,1987,82(4):302.
  [5] 马洪升,欧阳钦,陈岱云,等.35例痘疹性胃炎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2,8(10):44-45.
  [6] 周殿元,张万岱.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5):286-287.
  [7] 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293.
  [8] 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393.
  [9] 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323.
  [10] 山西省中医学校.伤寒论讲义[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58.
  [11]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大连: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4.
  [12] 盛维忠.中医内科名著集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493.
  [13]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90.
  [14] 周恒军,徐慧先,吕岩妍.益气活血法治疗疣状胃炎48例[J].中医药讯息,2003,20(3):41-42.
  [15] 章谙鸣,韩吉,周婷,等.益气化浊和胃方治疗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032-1033.
  [16] 司雁菱,李继安.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4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2):945.
  [17] 黄朝晖,张光霞.胃安合剂治疗疣状胃炎8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6,12(3):7.
  [18] 金永日,赵贤俊,张水生,等.扶正抗疣灵治疗疣状胃炎65例临床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2007,39(10):43-44.
  [19] 顾庆华.从胃痈论治疣状胃炎[J].中医药研究,1995(6):15.
  [20] 颜德馨,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增订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5.
  (责任编辑:姜付平)

推荐访问:胃炎 浅谈 因病 医病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dushubiji/2019/0322/2952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