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篇

【www.zhangdahai.com--工作心得体会】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以及练习法的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利用已有的知识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篇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以及练习法的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在学习中形成了多样性的解题思路。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得出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和分母约分。再通过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程度不一的学生在巩固新知中发展能力,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总之,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多样性的数学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学生在板演汇报各种算法时,教师未能引导学生说说小数和分数间的互化方法,未能及时关注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二是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板演的次数多了些,浪费了些课堂时间,使最后一个变式练习未进行就小结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也得到了一些教学中的启示:一是课前要注重及时唤起学生对新授课内容相联系的相关知识,安排对相关知识提前巩固练习,课堂才能达到熟练应用;二是要不能忽视备学生,特别是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生要进行因材施教,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每位学生可以同步进行,但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因此这也是每位老师应下功夫思考的教学环节;三是教学中要不断的思考和学习,才会有不断的改进,在教学与反思中让自己进步是我在今后教学中的奋斗目标。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2

  《小数乘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例5内容,松鼠欢欢身长2.1dm,松鼠乐乐的身长是2.4dm,松鼠的尾巴长度占身体长度的四分之三,问题(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以前学生学过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鉴于学生这样的认知基础,我设置以下前置作业:1、阅读题目,理解信息和所求的问题。2、列式计算。我的计算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等。3、比较这些方法我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4、分数乘小数怎样计算?写出你的结论。

  课伊始,我就让学生进行进行小组交流,小组达成共识之后,全班进行交流,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不同的思想碰撞交流,我惊讶于学生的.无限潜能,同时又被学生创造生成的精彩所吸引,这样的课堂是我所期待的课堂,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但是也有一点小瑕疵。

  张金玺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小题,第一种2.1乘四分之三,他们小组呈现了三种方法,第一种把分数化成小数,用2.1乘0.75,学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了新问题,第二种学生把2.1化成分数,然后用十分之二十一乘四分之三,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分数也成功解决新问题,第三种方法学生用2.1乘3的结果6.3做分子,然后再去除以4,然后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四十分之六十三,三种方法呈现后,经过大家的同意,我适时提出一个问题,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达成一致的是化成小数计算时,需要列出竖式计算,有点麻烦,对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各有所爱,喜欢第二种的多一些,原因是化成分数后,约分后乘起来就好了,比第三那种简单,第三种还要用到分数的基本性质,还要约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像就要定格在第二种方法的时候,王嘉加提出问题,老师,我觉得还是第三种简单,比如,五分之二乘1.5呢?2和1.5相乘结果等于3,直接就等于五分之三。天*好像倾向了第三种方法,嗯嗯的声音不绝于耳,“那怎么办呢,到底哪一种简单呢?”我故意装作不知如何是好?“老师,我觉得这道题只是特殊情况,而第二种方法适合很多题……”刘子远发言,大家例举了很多例子,证实了这一发现,“可是王嘉加说的也有道理,怎么办?”“计算的时候,我们先要观察,怎样计算方便,再选择方法”“对,第二种方法具有普遍性,适合小数乘分数所有的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题都要一成不变的选择这种方法,计算的时候,要先观察数据的特点,选择计算简便的方法”,看,这样简单的计算教学,经过学生自己的生成,碰撞,内容就变得厚重多了,学生对于计算就会灵活地选用计算方法。

  有了第一题的结论,第二题轻松就过了,学生发现先约分钟后,在计算,要简便的多。然后我引导大家总结分数乘小数的方法,分数乘小数,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根据数据特点,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这个过程,有的地方教学节奏变慢了所以耗时有点多,所以,以后实行生本教学,一定在关键地方,把我好教学节奏,向40分钟要质量。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

  《小数乘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例5内容,松鼠欢欢身长2.1dm,松鼠乐乐的身长是2.4dm,松鼠的尾巴长度占身体长度的四分之三,问题: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以前学生学过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鉴于学生这样的认知基础,我设置以下前置作业:

  1、阅读题目,理解信息和所求的问题。

  2、列式计算。我的计算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等。

  3、比较这些方法我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4、分数乘小数怎样计算?写出你的结论。

  课伊始,我就让学生进行进行小组交流,小组达成共识之后,全班进行交流,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不同的思想碰撞交流,我惊讶于学生的无限潜能,同时又被学生创造生成的精彩所吸引,这样的课堂是我所期待的课堂,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但是也有一点小瑕疵。

  张金玺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小题,第一种2.1乘四分之三,他们小组呈现了三种方法,第一种把分数化成小数,用2.1乘0.75,学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了新问题,第二种学生把2.1化成分数,然后用十分之二十一乘四分之三,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分数也成功解决新问题,第三种方法学生用2.1乘3的结果6.3做分子,然后再去除以4,然后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四十分之六十三,三种方法呈现后,经过大家的同意,我适时提出一个问题,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达成一致的是化成小数计算时,需要列出竖式计算,有点麻烦,对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各有所爱,喜欢第二种的多一些,原因是化成分数后,约分后乘起来就好了,比第三那种简单,第三种还要用到分数的基本性质,还要约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像就要定格在第二种方法的时候,王嘉加提出问题,老师,我觉得还是第三种简单,比如,五分之二乘1.5呢?2和1.5相乘结果等于3,直接就等于五分之三。

  天*好像倾向了第三种方法,嗯嗯的声音不绝于耳,“那怎么办呢,到底哪一种简单呢?”我故意装作不知如何是好?“老师,我觉得这道题只是特殊情况,而第二种方法适合很多题……”刘子远发言,大家例举了很多例子,证实了这一发现,“可是王嘉加说的也有道理,怎么办?”“计算的时候,我们先要观察,怎样计算方便,再选择方法”“对,第二种方法具有普遍性,适合小数乘分数所有的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题都要一成不变的选择这种方法,计算的时候,要先观察数据的特点,选择计算简便的方法”,看,这样简单的计算教学,经过学生自己的生成,碰撞,内容就变得厚重多了,学生对于计算就会灵活地选用计算方法。

  有了第一题的结论,第二题轻松就过了,学生发现先约分钟后,在计算,要简便的多。然后我引导大家总结分数乘小数的方法,分数乘小数,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根据数据特点,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这个过程,有的地方教学节奏变慢了所以耗时有点多,所以,以后实行生本教学,一定在关键地方,把我好教学节奏,向40分钟要质量。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10篇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1

  小数乘小数这节教学内容,是在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显得极为轻松,他们知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先把小数看成整数与整数相乘,然后看乘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结果就有几位小数。在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时,我是先引导学生复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以旧引新,让学生逐步过渡到小数乘小数的学习。

  进入新课,我给学生准备了我的房间和阳台的*面图,然后提出问题:房间的面积是多少?阳台的面积是多少?从而进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在引导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时,我是先让学生估算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通过估算后,让学生知道房间的面积的大概数,再引导学生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乘小数的学习中来,分别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把4.2看成42时扩大了10倍,把3.8看成38时扩大了10倍,算出的积就扩大了100倍,要使4.2×3.8的积不变,就要把42×38的积缩小100倍。教学3.8×1.35时,列竖式计算通常把数值多的因数写在前面,这样计算起来较为简便。

  在计算时先把这两个因数看成整数与整数相乘,把1.35看成135时扩大了100倍,把3.8看成38时扩大了10倍,结果就扩大了1000倍,引导学生分别把两题计算好以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得数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位数有什么关系。让他们发现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和结果中的.小数位数相等,最后,点几名同学,让他们尝试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乘小数看成整数与整数相乘,然后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结果上从右向左数几位点小数点。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2

  一、深刻把握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材中是这样归纳的,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学生根据前面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归纳成,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指未化简的)就是几位小数。

  因此,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应当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方法。而教法上更多的依赖旧知识的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进算理形成。

  教学思考:

  1.创设什么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数学情境可以分为两种:生活情境,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情境,从数学知识本身的生长结构出发设置的情境。

  所谓“有效“,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能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能为数学思维的生长提供土壤,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选择不同的情境。

  苏教版教材以计算小明家的房间面积为情境,引出需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题,再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样,虽然符合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要求,但情境本身的设置对于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推导过程,并无实质的作用。相反,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比较,前者需要同时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而后者只有一个因数是小数,计算方法可以类推,算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可以通过积的变化规律加以验证。所以,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推导基础,以此知识的生长点作为问题情境是可行的。

  因此,本节课我对教材的呈现方式作了调整,首先通过小数乘整数的推理计算,引导学生弄清计算方法。再出示小数乘小数的题目,自主探索。在掌握方法后再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怎样让问题情境富有“吸引力”?

  小数乘小数的最关键的地方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适当弱化积的计算过程,重点突出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可以保证学生思维的高效性,也避免计算的枯燥无味的感觉。

  因此,教学中不能简单的做题目、再总结,做题目、再总结的机械循环。我通过四次反复的出示根据整数乘法的积,,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每出现一次,都有新的要求,每完成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3

  1、要处理好怎样点小数点。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整数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小数乘小数,把小数也看成是整数,这样每位学生都会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指导学生在积上应怎样点小数点,这是关键,也是教学难点,要强调整个一道乘法算式*有几位小数,在积中就点几位小数。其中的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确,把小数看成整数,是先扩大几倍,最后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要在积中点几位小数。但在学生实际练习中,我也发现了有一小部分学生小数点仍点错,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不会数小数点,他们把小数的乘法与加法混淆在一起,因此,对这些学生再复习一下小数加法的方法。这样,每位学生都会点小数点了。

  2、在教小数乘法中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力求让学生通过“探索”,自主地发现规律。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我想我现在的立足点就是在日后的家常课中,一点一滴的拾起,新理念,新课堂,希望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一路走好。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4

  小数乘法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现在讲一下讲完两节课的感受。

  整节课还是我主导的多,学生主动发现的少,是我太心急了。工作一年,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样讲课了。

  小数乘法先让学生回顾了小数乘整数,回顾买3个水杯多少钱?

  学生口算3.2×3=9.6。

  然后提出问题:爸爸又想买草莓,根据图片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知道单价乘数量就是总价。

  列式为9.9×0.4,首先进行估算,需要的钱少于4元。然后进行精确的竖式计算。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对于计算过程也会理解。

  但是,真正在交上来的作业过程中,却漏洞百出,让我的内心甚是惶恐。

  作业主要出现的问题是:

  1.小数乘小数的竖式出现错误:0参与运算过程当中。

  2.竖式当中末尾不划0。

  3.小数点直接下拉到竖式中或者计算原理不清楚。

  上式中,第一幅图片10.5=2.1×5。

  第二幅图片0.86=0.43×0.2,0.43=0.43×1。

  第三幅图片10.5=2.1×5,6.3=2.1×3,第一位因数按小数计算,第二位因数分别按整数计算。

  4.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当中出现。懂原理,但是不会写简便形式。

  上式中0.0190=0.38×0.05,0.076=0.38×0.2。

  该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呢?下面是预设的解决办法。

  假设一:学生不懂原理。该如何解决。

  具体方法:说过程。

  先出示几道错题,让学生感受下混乱的竖式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

  小数直接参与到计算过程当中。

  假设二:学生已经懂原理,但不会写正确的计算过程。【老师直接指导】

  具体方法:课堂上集中解决。写出几种错误形式供学生参考。

  多余的计算:000。

  计算过程中不得随意改变数的大小。

  实施效果:再次对交上来的作业,学生的格式情况良好,除个别学生需要再辅导外,基本上都能写出正确的小数乘法竖式。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5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9册86页例1、87页“试一试”、“练一练”,89页1、2题。

  【教学目标】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估算能力,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0.8×3=

  说这个算式的意义,回忆小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谈话:哪些同学有自己的小房间,是什么形状的?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回忆小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为后面概括小数和小数相乘的法则作铺垫。谈话过渡自然。)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挂图)

  (2)下面是小明房间的*面图,房间长3.6米,宽2.8米。

  (2)提问:从*面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会解决什么问题?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利用什么公式来列式?

  房间面积和阳台面积的算式同时列出。

  列式后说说和我们以前学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房间面积和阳台面积的算式同时列出,便于一扶一放。)

  让学生先估计一下。

  3.6×2.8≈ ( )

  想:3×2=6(*方米)

  4×3=12(*方米)

  房间的面积在6-12*方米之间。

  还可以怎么估算?

  4×2=8(*方米) 3×3=9(*方米) 3.5×3=10.5(*方米)

  哪一种估算方法比较好?

  (3)猜:列竖式怎样算呢?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吗?

  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很快计结果。根据刚才的估算,再猜一猜,小数点可能会点在哪儿?

  3 . 6 ×10 3 6

  × 2 . 8 ×10 × 2 8

  2 8 8 2 8 8

  7 2 7 2

  1 0 0 8 ÷100 1 0 0 8

  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4)学生讨论得出:

  两个因数分别乘10,积就扩大100倍,要求原来的积,1008就要缩小100倍,要除以100。原来的积是10.08。

  这个结果与我们刚才猜的和估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先估计得数,然后根据估计的得数猜小数点位置,再用算理验证小数点的位置是否正确,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发挥估算的作用,体现估算的价值。)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6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参与教材是这样归纳的,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有大部分的学生根据前面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归纳出以下的内容: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一致的,其实质就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而归纳面成的。因而我本课的重点分为以下三点进行。

  一、知识的迁移过程。

  通过复习小数乘整数的方法,让学生小结出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了积的变化规律,如2.05x4的计算方法,把它们看成整数的乘法计算,然后看2.05有两位小数,积就要点上两位小数。想一想、议一议1.2x0.8那怎么计算呢?

  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后,通过议一议、说一说在小组交流中大多数会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推导,把1.2x0.8的因数1.2和0.8分别扩大10倍算出积是96,要使积不变,积就要缩小到96的1/100,所以1.2x0.8=0.96.在这个环节,学生初步感知了积的小数数位和因数的小数数位的关系,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要从右到左点上几位小数。

  二、知识的归纲过程

  我们知道,当一个知识点刚刚有一个兴奋的苗头的时候,教师如果就顺着这个苗头直接就说出结果的话,那效果可能不明显,因为这个时候学生还没有把概念真正形成,因为他们只是通过一道0.8x1.2得出一个较为浅显的表象,因而我这里是这样处理这个环节的,我不急着去归纳,而是出示两道计算6.7x0.3和0.56x0.04,让学生在利用0.8x1.2所得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排列出0.8x1.2因数一共有位小数,积0.96也是两位小数,6.7x0.3中因数一共有两位小数,积也有两位小数,0.56x0.04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积也有四位小数,从而在这些例子当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积的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进而学生很自然的就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

  三、知识的巩固过程

  1、突出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在计算时简要的说出计算的算理,如计算0.29x0.07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按书写格式书写,而且要求学生说出0.29x0.07,先29x7计算出积,再看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点上四位小数,位数不够的添“0”补足。

  2、突出口算为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打基础。

  如在课堂上布置了0.25x4、0.125x0.8、0.25x40、12.5x8、1。25x8等多种常用的、常见的口算,这样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而且为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小数,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7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参与教材是这样归纳的,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其实质就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而归纳而成的。

  首先,通过复习小数乘整数的方法,让学生小结出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了积的变化规律,如2.05x4的计算方法,把它们看成整数的乘法计算,然后看2.05有两位小数,积就要点上两位小数。想一想、议一议1.2x0.8那怎么计算呢?

  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后,通过议一议、说一说在小组交流中大多数会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推导,把1.2x0.8的因数1.2和0.8分别扩大10倍算出积是96,要使积不变,积就要缩小到96的1/100,所以1.2x0.8=0.96.在这个环节,学生初步感知了积的小数数位和因数的小数数位的关系,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要从右到左点上几位小数,教学反思《《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接下来,我出示两道计算6.7x0.3和0.56x0.04,让学生在利用0.8x1.2所得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排列出0.8x1.2因数一共有位小数,积0.96也是两位小数,6.7x0.3中因数一共有两位小数,积也有两位小数,0.56x0.04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积也有四位小数,从而在这些例子当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积的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进而学生很自然的就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

  在知识的巩固过程中,突出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在计算时简要的说出计算的算理,如计算0.29x0.07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按书写格式书写,而且要求学生说出 0.29x0.07,先29x7计算出积,再看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点上四位小数,位数不够的添“0”补足。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8

  小数乘小数本来是纯数学化、格式化内容,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为了保证学生思维的高效性,避免计算枯燥无味的感觉。如何让一堂计算课上得既有数学味又生动有趣,既具实效性又讲发展性呢?因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法则的探讨过程,由于学生初步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通过已获取的知识经验来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和具有吸引力的现实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讨论中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总结方法,让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初步完善并总结出计算法则。

  学生有了以上的学习经验后,我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有层次的计算练习。虽然都是*时常用到的改错、判断、计算题,但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认识再次升华,在练习中出现了逆向思维练习题如:3.已知:367×58=21286给下式的因数点小数点: 3 6 7× 5 8 = 2 1 2.8 6 3 6 7× 5 8 = 2 1 2.8 6 3 6 7× 5 8 = 2 1 2.8 6 3 6 7× 5 8 = 2 1 2. 8 6 3 6 7× 5 8 = 2 1 2.8 6 3 6 7× 5 8 = 2 1 2.8 6 如何让这些等式成立呢?同学们陷入了思考中……。课后刘濮龙在他的数学日记这样写到:没写时,我还以为多简单,其实不简单,有一定的难度。刚写完三道才发现难处,心想:“咦?可以点的都点了,还有三道怎么点啊”。想了半天想不出来,老师公布答案了,老师笑着用鼠标把其它三道题剪切了。我一看,才知道我自己上当了,看来还是要认真思考……这堂课使我知道学数学不难,只要用心就会成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积的变化规律来引导学生理解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注重加强知识应用的思维含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节课下来,我虽然有不少的收获,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还是感到有些困惑:目前我开展计算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在探索阶段 ,还没找到最佳的切和点,我仅仅还是停留在要求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考的层次上。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9

  在学习了旧知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本课意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解决以下几个数学问题:

  1、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渗透比较的思想,在比较中找出新知旧知的联系,在比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比较中发现小数乘小数算理、归纳计算方法。

  1、在求阳台面积与房间面积比较时,进行了知识迁移,让学生比较这两道算式的异同,以及与小数乘整数的异同,从而得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计算过程按整数乘法计算。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从右往左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2、求总面积两道算式的比较,引出把整幅图看成一个大的长方形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通过学生的当堂作业反馈发现学生在计算小数乘小数时基本能正确在积中点出相应的数位。少数错因在于乘法计算不过关。因此学生的乘法计算还是要过关。另外,相关的变式练习还是要多多训练。学生的倒退意识不强。比如在给248×35=8.68的因数点小数点时,学生们注重表面现象——积是两位小数,忽视了积末尾隐藏的0,也就是说,实际上积应该是三位小数,只是小数末尾的0划去了。所以,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算法之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审题能力,有效发现题目的深层意图,避免掉入小陷井。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10

  由于本人执教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其中的一篇教学实录给我很大启示,并按照此教学思路在我班进行了尝试,效果很好。下面是我结合范本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整理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和交流。

  一、深刻把握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材中是这样归纳的,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学生根据前面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归纳成,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指未化简的)就是几位小数。

  因此,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应当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方法。而教法上更多的依赖旧知识的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进算理形成。

  1.创设什么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数学情境可以分为两种:生活情境,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情境,从数学知识本身的生长结构出发设置的情境。

  所谓“有效“,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能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能为数学思维的生长提供土壤,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选择不同的情境。

  苏教版教材以计算小明家的房间面积为情境,引出需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题,再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样,虽然符合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要求,但情境本身的设置对于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推导过程,并无实质的作用。相反,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比较,前者需要同时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而后者只有一个因数是小数,计算方法可以类推,算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可以通过积的变化规律加以验证。所以,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推导基础,以此知识的生长点作为问题情境是可行的。

  因此,本节课我对教材的呈现方式作了调整,首先通过小数乘整数的推理计算,引导学生弄清计算方法。再出示小数乘小数的"题目,自主探索。在掌握方法后再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怎样让问题情境富有“吸引力”?

  小数乘小数的最关键的地方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适当弱化积的计算过程,重点突出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可以保证学生思维的高效性,也避免计算的枯燥无味的感觉。

  因此,教学中不能简单的做题目、再总结,做题目、再总结的机械循环。我通过四次反复的出示根据整数乘法的积,,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每出现一次,都有新的要求,每完成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10篇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1

  这部分内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它主要考察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细心程度。在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给我的启发:

  要处理好怎样点小数点。

  我认为书上的例3、例4、例5这3道例题可以统一到一个知识点来教学。在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整数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小数乘小数,把小数也看成是整数,这样每位学生都会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指导学生在积上应怎样点小数点,这是关键,也是教学难点,要强调整个一道乘法算式*有几位小数,在积中就点几位小数。其中的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确,把小数看成整数,是先扩大几倍,最后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要在积中点几位小数。但在学生实际练习中,我也发现了有一小部分学生小数点仍点错,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不会数小数点,他们把小数的乘法与加法混淆在一起,因此,今后要对这些学生再复习一下小数加法的方法。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2

  1、要处理好怎样点小数点。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整数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小数乘小数,把小数也看成是整数,这样每位学生都会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指导学生在积上应怎样点小数点,这是关键,也是教学难点,要强调整个一道乘法算式*有几位小数,在积中就点几位小数。其中的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确,把小数看成整数,是先扩大几倍,最后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要在积中点几位小数。但在学生实际练习中,我也发现了有一小部分学生小数点仍点错,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不会数小数点,他们把小数的乘法与加法混淆在一起,因此,对这些学生再复习一下小数加法的方法。这样,每位学生都会点小数点了。

  2、在教小数乘法中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力求让学生通过“探索”,自主地发现规律。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我想我现在的立足点就是在日后的家常课中,一点一滴的拾起,新理念,新课堂,希望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一路走好。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3

  小数乘法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现在讲一下讲完两节课的感受。

  整节课还是我主导的多,学生主动发现的少,是我太心急了。工作一年,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样讲课了。

  小数乘法先让学生回顾了小数乘整数,回顾买3个水杯多少钱?

  学生口算3.2×3=9.6。

  然后提出问题:爸爸又想买草莓,根据图片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知道单价乘数量就是总价。

  列式为9.9×0.4,首先进行估算,需要的钱少于4元。然后进行精确的竖式计算。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对于计算过程也会理解。

  但是,真正在交上来的作业过程中,却漏洞百出,让我的内心甚是惶恐。

  作业主要出现的问题是:

  1.小数乘小数的竖式出现错误:0参与运算过程当中。

  2.竖式当中末尾不划0。

  3.小数点直接下拉到竖式中或者计算原理不清楚。

  上式中,第一幅图片10.5=2.1×5。

  第二幅图片0.86=0.43×0.2,0.43=0.43×1。

  第三幅图片10.5=2.1×5,6.3=2.1×3,第一位因数按小数计算,第二位因数分别按整数计算。

  4.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当中出现。懂原理,但是不会写简便形式。

  上式中0.0190=0.38×0.05,0.076=0.38×0.2。

  该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呢?下面是预设的解决办法。

  假设一:学生不懂原理。该如何解决。

  具体方法:说过程。

  先出示几道错题,让学生感受下混乱的竖式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

  小数直接参与到计算过程当中。

  假设二:学生已经懂原理,但不会写正确的计算过程。【老师直接指导】

  具体方法:课堂上集中解决。写出几种错误形式供学生参考。

  多余的计算:000。

  计算过程中不得随意改变数的大小。

  实施效果:再次对交上来的作业,学生的格式情况良好,除个别学生需要再辅导外,基本上都能写出正确的小数乘法竖式。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4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学生会直观的认为如因数中的小数位数一共有两位,积的小数位数也应该是两位,以此类推。当然学生的这一发现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应该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明确为什么可以这样来做,即验证的过程也是重要的。学习小数乘整数时,我们是运用了大量举例来验证的,这节课通过推理来进行验证。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先估算,估计出结果的大致范围,一边用已有的经验尝试练习。初步了解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接着通过提问3.6*2.8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其中的算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明白了因数扩大了几倍,要使积不变应反之缩小相应的倍数,这也是积不变规律的运用体现,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系统性、连贯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学生会直观的认为如因数中的小数位数一共有两位,积的小数位数也应该是两位,以此类推。当然学生的这一发现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应该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明确为什么可以这样来做,即验证的过程也是重要的。学习小数乘整数时,我们是运用了大量举例来验证的,这节课通过推理来进行验证。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先估算,估计出结果的大致范围,一边用已有的经验尝试练习。初步了解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接着通过提问3.6*2.8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其中的算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明白了因数扩大了几倍,要使积不变应反之缩小相应的倍数,这也是积不变规律的运用体现,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系统性、连贯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接着运用刚才的推理计算阳台的面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比较,抽象概括出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深化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数乘小数本小节是第一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注重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在整个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决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我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我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5

  《小数乘小数》这部分内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它主要考察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细心程度。在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给我的启发:

  1、要处理好怎样点小数点。

  我认为书上的例3、例4、例5这3道例题可以统一到一个知识点来教学。在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整数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小数乘小数,把小数也看成是整数,这样每位学生都会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指导学生在积上应怎样点小数点,这是关键,也是教学难点,要强调整个一道乘法算式*有几位小数,在积中就点几位小数。其中的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确,把小数看成整数,是先扩大几倍,最后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要在积中点几位小数。但在学生实际练习中,我也发现了有一小部分学生小数点仍点错,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不会数小数点,他们把小数的乘法与加法混淆在一起,因此,教师要对这些学生再复习一下小数加法的方法。这样,每位学生都会点小数点了。

  2、在教小数乘法中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在上例3时,要结合学校的宣传栏,让学生先用米尺去量一量宣传栏的长、宽,再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去配宣传栏上的玻璃,学生马上知道要通过乘法计算来确定玻璃的大小。

  这节课设计的意图是力求让学生通过“探索”,自主地发现规律。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

  我想我现在的立足点就是在日后的家常课中,一点一滴的拾起,新理念,新课堂,希望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一路走好。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6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参与教材是这样归纳的,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其实质就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而归纳而成的。

  首先,通过复习小数乘整数的方法,让学生小结出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了积的变化规律,如2.05x4的计算方法,把它们看成整数的乘法计算,然后看2.05有两位小数,积就要点上两位小数。想一想、议一议1.2x0.8那怎么计算呢?

  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后,通过议一议、说一说在小组交流中大多数会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推导,把1.2x0.8的因数1.2和0.8分别扩大10倍算出积是96,要使积不变,积就要缩小到96的1/100,所以1.2x0.8=0.96.在这个环节,学生初步感知了积的小数数位和因数的小数数位的关系,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要从右到左点上几位小数,教学反思《《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接下来,我出示两道计算6.7x0.3和0.56x0.04,让学生在利用0.8x1.2所得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排列出0.8x1.2因数一共有位小数,积0.96也是两位小数,6.7x0.3中因数一共有两位小数,积也有两位小数,0.56x0.04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积也有四位小数,从而在这些例子当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积的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进而学生很自然的就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

  在知识的巩固过程中,突出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在计算时简要的说出计算的算理,如计算0.29x0.07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按书写格式书写,而且要求学生说出 0.29x0.07,先29x7计算出积,再看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点上四位小数,位数不够的添“0”补足。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7

  一、我的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学生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学生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

  二、新授前相关复习不够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在开始教学新知识时就把好计算关,给学生夯实基础的话,就不致于出现正确率较低的现象。

  三、重点放在学生理解算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对于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有必要进行复习,渗透转化思想,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8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参与教材是这样归纳的,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有大部分的学生根据前面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归纳出以下的内容: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一致的,其实质就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而归纳面成的。因而我本课的重点分为以下三点进行。

  一、知识的迁移过程。

  通过复习小数乘整数的方法,让学生小结出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了积的变化规律,如2.05x4的计算方法,把它们看成整数的乘法计算,然后看2.05有两位小数,积就要点上两位小数。想一想、议一议1.2x0.8那怎么计算呢?

  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后,通过议一议、说一说在小组交流中大多数会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推导,把1.2x0.8的因数1.2和0.8分别扩大10倍算出积是96,要使积不变,积就要缩小到96的1/100,所以1.2x0.8=0.96.在这个环节,学生初步感知了积的小数数位和因数的小数数位的关系,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要从右到左点上几位小数。

  二、知识的归纲过程

  我们知道,当一个知识点刚刚有一个兴奋的苗头的时候,教师如果就顺着这个苗头直接就说出结果的话,那效果可能不明显,因为这个时候学生还没有把概念真正形成,因为他们只是通过一道0.8x1.2得出一个较为浅显的表象,因而我这里是这样处理这个环节的,我不急着去归纳,而是出示两道计算6.7x0.3和0.56x0.04,让学生在利用0.8x1.2所得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排列出0.8x1.2因数一共有位小数,积0.96也是两位小数,6.7x0.3中因数一共有两位小数,积也有两位小数,0.56x0.04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积也有四位小数,从而在这些例子当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积的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进而学生很自然的就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

  三、知识的巩固过程

  1、突出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在计算时简要的说出计算的算理,如计算0.29x0.07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按书写格式书写,而且要求学生说出0.29x0.07,先29x7计算出积,再看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点上四位小数,位数不够的添“0”补足。

  2、突出口算为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打基础。

  如在课堂上布置了0.25x4、0.125x0.8、0.25x40、12.5x8、1.25x8等多种常用的、常见的口算,这样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而且为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小数,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9

  小数乘小数的的乘法笔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基础性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笔算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孩子们的潜力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四年小学生活的经验,但是,我班的学生还不能在表达上大胆而放松,正是由于他们过多地关注了表达本身而忽视了需要表达的内容,才使得表达缺乏深度,教师没能让学生充分地把自己的表达欲望激发出来,很多学生欲言又止,不想说、不想表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另一方面,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教师还缺乏足够的应对策略,不能及时地对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有效地引领与点拔,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决还存在着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入,没能完全放手,在思想认识上,还不能更坚决地执行让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化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只有学生自我认识到的东西,才能真正被学生所采用,只有学生认可的东西,才是孩子们记忆最深刻,想法最多的东西。

  再有,对于课堂中的学习节奏还存在着节奏慢,不能满足整节课学习需求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考的深度和思维的宽度和广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几点。

  一是大胆相信学生,把真正地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地动起来,既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意识,更应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中思维的碰撞对自身学习的巨大的促进力量,同时,让学生形成一种大胆表达自己的习惯,这种习惯不是一个或几个同学的表达,而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达成为一种常态,更成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师生共促的一个良好的*台。同时,注重对学生语言的逻辑性的训练,让学生懂得,只有思维紧凑,才会让自己的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争取有效地课堂时间。

  二是在小组建设上努力打造好基层的学习小组。关注每一个组的小组建设,同时,注重小组长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不同作用。让小组的作用更有力地发挥。

  当然,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颗不断关注的心态,让自己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更充实的课堂。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10

  今天上午经过精心的准备,邀请实习教师走进课堂听课,课题是《小数乘小数》(教案已发),下面谈谈今天教学后的反思。

  1、孩子能说的我绝不说。

  说是学生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也是我们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这节课孩子能说的有课前的复习题:根据乘法算式说出积的小数位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为什么可以先用整数乘法来计算;归纳小数乘法计算方法;怎样点积里的小数点;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学生都可以说出来,所以我管好自己的嘴巴坚决代替学生说。而我就是在适当的时机提出这些问题引导孩子们说,说得不完整我再请其他孩子来补充说,需要所有孩子都说得时候,我就让他们同桌互说。

  2、孩子能做的我绝不做。

  例题是小数乘小数,是新知识;但今天这两节课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独立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我就放手让他们去算,再来说说怎样算的:有的孩子说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就是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方法来计算,再点小数点,所以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时候,也是先按照整数乘法方法来计算,再点小数点(这类学生是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的);有的孩子说:我先把3.6扩大10倍,再把2.8扩大10倍,然后再把积缩小100倍来想的(这类学生是通过预习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总之是解决难点了。

  3、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节课我给孩子们提供了提问的空间:解决完房间的面积后,我问:你还能提一个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课的最后,我问:你还能提出比较复杂一点的问题吗?孩子们能根据我的设计提出有解决价值的问题,使得练习有了一定的层次性。

  4、渗透比较的思想。

  在比较中找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在比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比较中归纳计算方法。

  (1)、例题与复习的比较,从而引出本课教学的重点——小数乘小数;

  (2)求阳台面积与求房间面积比较,引出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新问题,但比较后得知,计算的方法是不变的,进行了知识的迁移,从而得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3)最后求总面积的两道算式的比较,引出把整副图看成一个大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求阳台比房间小多少的时候,引出先用房间的长(3.6米)减去阳台的宽(1.15米)来计算比较简便。这里没有要求学生进行计算,但通过比较使所有学生感知到简便的列式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5、课堂充满着变数,所以我要跟着变。

  (1)今天首先教学的b班,孩子们表现的很不错,我基本上是按着教案中的预设进行教学的。等到了a班,学生思想活跃,原本的一些设计就要跟着他们稍微调整。估算意识的渗透,b班是先估再算,a班是先算在估,这时处理估算的作用就有不同,a班算完了估,渗透了用估算来演算的教学思路;b班就是提高估算能力的一个小环节。

  (2)b班比较顺利,就带来了一个好处:时间宽裕,所以有时间将练一练第二题全部上课堂练习本;a班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就让他们自己任意选一题做,然后进行讲评。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5篇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数学第86——87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例1小明房间的*面图。

  提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下问题:

  (1)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3.6×2.8

  (2)阳台的面积有多大?

  2.8×1.15

  提问:这两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2、揭示并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合作探究,掌握算法。

  1、初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估算初步探索:

  师:请你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小组合作: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把3.6和2.8都看作3,3×3=9,面积在9*方米左右。

  把3.6看作4,2.8看作3,4×3=12,面积应该比12*方米小一点。

  ……

  (2)笔算进行探索。

  师:通过刚才的估算,我们已经知道了3.62.8的积大概在9的左右。那么实际的结果是多少呢?我们还应该学会计算的方法。通常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进一步启发:回想一下以前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我们是否可以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这样你会做吗?

  让学生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

  讨论:这样后,得到的积是不是原来的积?为什么不是?那主要的变化在哪里?

  4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再阅读课本86页,进一步弄清课本的竖式图示的意思:

  原来两个小数都当作整数相当于都乘了10,积是原来的100倍,只要把现在得到的积除以100,就能得到正确的积。

  问:正确的结果与我们估算的结果接近吗?能正确估算结果的同学真棒。

  2、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试一试”

  (1)根据刚才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计算出2.8×1.15的结果吗?你能借87页上的示意图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与同桌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相当于这两个因数乘了1000,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积的1000倍。要使现在的积等于原来的积,只要用3220除于1000。

  问:现在的.积可以化简吗?结果是多少?

  三、概括推理,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比较例题与“试一试”的计算过程。

  观察例1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再观察“试一试”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说一说因数与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结:小数乘小数,两个小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师:现在你能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了吗?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在全班里交流你的想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

  (2)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四、实际练习,内化理解。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交流校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五、反思总结,深化提高。

  今天我们应用了以前原有的知识,

  通过主动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经过这个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地方?

  六、完成书面作业:练习十五1、2、3题。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说算理在我们计算的教学中是十分重视的。的确,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的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搞形式化说理,忽视学生对算理的感悟,则有害而无益,形式化说理,表面上看似乎有理有据,推理严密,但它不是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因而难以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难以使学生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现行的教学中,一般是按教材的编排,采取如下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算式13.5

  ×0.5

  2、引导学生观察和以前算式有什么不同。

  3、讲算理:即13.5→扩大10倍→135

  ×0.5→扩大10倍→5

  67.5→缩小100倍→675

  然而教学效果令人十分失望。当我引导完上述的转化过程时,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大部分学生看着板书也说得清算理。但计算时,根本未按算理去做,尤其是中差生错误百出。课后我做了认真反思,上述推算我是严格按教材设计意图、教案要求,且很有条理去教学的,为什么还是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呢?那是因为教材的推算过程是为教者和学者提供一种借鉴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把教材的思路用教师所谓的“启发”灌输给学生,否则推算说理就成为了形式。为此,我就尝试了一种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在经历感悟的过程中增强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结果按我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班级学生不仅计算方法掌握快,算理也说的非常清楚,教学效果十分令人满意。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2

  教学片断:

  1.出示课本例题7的"小明房间和外面阳台的*面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小明的房间面积是多少?阳台面积是多少?

  生成:房间面积和阳台面积一共是多少?房间面积比阳台面积多多少?

  【反思】:学生生成的两个加减问题,在课堂中没有解决,那么意味着学生说出来的这两个问题是无效的。我可以直接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吗?

  2.求小明的房间面积,怎样列式?

  预设:3.8×3.2=小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让学生说一说准备怎么算。

  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学生板演(正确的),展示另一个学生的算法(错误的)。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计算的想法。

  师:两位同学都想到要把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算出积是1216,不同的地方在于点小数点,哪位同学说的更有道理?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来估计一下3.8×3.2的积?

  生:把3.8看成4,3.2看成3,3.8×3.2≈4×3=12*方米。

  【反思】:教材中先要求学生用三种估算的方法,体会房间面积的大小范围。而根据实际经验,学生其实潜意识里觉得估算就是四舍五入法,其余两种估算他们是很难想到的,那么我势必要在这里花较多的时间教授估算的问题,这与本课的重点不符。于是我便把估算设计到了后面,让学生明确通过估算可以初步确定哪个积才是合理的。但是评课的沈老师觉得我这是没有认真解读教材。当然他说的我没有让学生自己来判断121.6与12.16哪个正确的方法,如果估算放在前面教学,让学生结合刚才的估算就自然而然会判断了。实际上我在之前教学五年级的时候,试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回答完全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他们基本不会把估算和计算结果联系起来判断。在*时的计算中,学生往往都是直接计算,而不会先估计,所以我此次设计想让学生在计算的结果上,养成用估算方法初步判断结果正确与否。当然,沈老师说我后面的计算全都没有提到估算,我承认确实是这样,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估算意识,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估算意识。

  3.求阳台的面积是多少*方米?学生独立列式,展示学生的作业。

  【反思】:本来我想展示学生错误的答案,可以让课堂冲突性更强。谁知让沈老师觉得我是之前小数乘整数没教好,所以在这堂课还要去强调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这个旧知。看来公开课需要伪装,我的侧重点完全偏离轨道了。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3

  小数乘小数的的乘法笔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基础性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笔算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孩子们的潜力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四年小学生活的经验,但是,我班的学生还不能在表达上大胆而放松,正是由于他们过多地关注了表达本身而忽视了需要表达的内容,才使得表达缺乏深度,教师没能让学生充分地把自己的表达欲望激发出来,很多学生欲言又止,不想说、不想表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另一方面,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教师还缺乏足够的应对策略,不能及时地对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有效地引领与点拔,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决还存在着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入,没能完全放手,在思想认识上,还不能更坚决地执行让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化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只有学生自我认识到的东西,才能真正被学生所采用,只有学生认可的东西,才是孩子们记忆最深刻,想法最多的东西。

  再有,对于课堂中的学习节奏还存在着节奏慢,不能满足整节课学习需求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考的深度和思维的宽度和广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几点。

  一是大胆相信学生,把真正地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地动起来,既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意识,更应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中思维的碰撞对自身学习的巨大的促进力量,同时,让学生形成一种大胆表达自己的习惯,这种习惯不是一个或几个同学的表达,而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达成为一种常态,更成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师生共促的一个良好的*台。同时,注重对学生语言的逻辑性的训练,让学生懂得,只有思维紧凑,才会让自己的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争取有效地课堂时间。

  二是在小组建设上努力打造好基层的学习小组。关注每一个组的小组建设,同时,注重小组长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不同作用。让小组的作用更有力地发挥。

  当然,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颗不断关注的心态,让自己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更充实的课堂。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4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材这样归纳: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根据前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归纳成: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指未化简的)就是几位小数。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是一致的,都可从由积的变化规律中得出,因此,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应当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关键在于适当弱化积的计算过程,突出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思推的高效性,也免计算时的枯燥无味的感觉。而教法上更多地可以依知识的生长结构近移类推,让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和掌握。

  小数乘小数是第一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以为这一知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算理,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可事实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由于对难点问题——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处理得不到位,所以在课后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的现象比较多:1.方法上的错误。例如在教学例3(2.4×0.8)时,学生能流利地说出先将两个因数分别乘10.这样积想当于来100,为了使积不变,最后还要将积除以100;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将算理与方法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地解决积的小数点的问题,2.计算上的失误。(1)部分学生在积的末尾有0时,先画去0再点小数点;部分学生在遇到因数是纯小数或因数中间有0时,还要将0再乘一遍。(2)因数的数位较多时,个别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如4.8×0.24的竖式下直接写出152,没有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数等,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不得不重新开始审自已的课堂,审视自已的教学,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5

  由于本人执教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其中的一篇教学实录给我很大启示,并按照此教学思路在我班进行了尝试,效果很好。下面是我结合范本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整理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和交流。

  一、深刻把握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材中是这样归纳的,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学生根据前面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归纳成,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指未化简的)就是几位小数。

  因此,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应当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方法。而教法上更多的依赖旧知识的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进算理形成。

  1.创设什么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数学情境可以分为两种:生活情境,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情境,从数学知识本身的生长结构出发设置的情境。

  所谓“有效“,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能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能为数学思维的生长提供土壤,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选择不同的情境。

  苏教版教材以计算小明家的房间面积为情境,引出需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题,再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样,虽然符合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要求,但情境本身的设置对于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推导过程,并无实质的作用。相反,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比较,前者需要同时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而后者只有一个因数是小数,计算方法可以类推,算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可以通过积的变化规律加以验证。所以,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推导基础,以此知识的生长点作为问题情境是可行的。

  因此,本节课我对教材的呈现方式作了调整,首先通过小数乘整数的推理计算,引导学生弄清计算方法。再出示小数乘小数的题目,自主探索。在掌握方法后再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怎样让问题情境富有“吸引力”?

  小数乘小数的最关键的地方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适当弱化积的计算过程,重点突出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可以保证学生思维的高效性,也避免计算的枯燥无味的感觉。

  因此,教学中不能简单的做题目、再总结,做题目、再总结的机械循环。我通过四次反复的出示根据整数乘法的积,,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每出现一次,都有新的要求,每完成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10篇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1

  一、铺垫引新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乘法。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用卡片出示口答题:

  3.4×1256×1.480.078×32

  提问: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个问题:

  (1)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2)阳台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竖式解答,并各由一个学生进行板演。

  要求:对照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索

  改变问题:如果把小明房间的宽度3米缩短为2.8米(在*面图上即时修改),你还能求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先估一估,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练习,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自学。

  小组分享自学成果,组内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3.6×2.8是怎样估算的?又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展示学生尝试的竖式并追问: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

  继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继续交流:计算2.8×1.15时,在积里是怎样点小数点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说理进行板书。(如学生有困难可适当进行引导性提问: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后,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多少?)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2.8×1.1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

  提问:比较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尝试、交流,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请三个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习。反馈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

  3、完成下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觉得小数乘小数与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联系?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教科书第4页的例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感觉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的能力。

  3、进行爱护公物、保护学校环境的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在理解小数乘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生活引入。

  1、 复习铺垫

  ⑴ 0.7表示十分之( )

  0.38表示 ( )

  0.925表示( )

  ⑵ 计算 :1.36×12 3.08×25 3.6×21

  【设计意图:设计与本课题密切联系的复习题.将本课所学内容与前面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内在联系了。】

  2、 生活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校门口的宣传栏上的玻璃碎了,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换玻璃,你们愿去吗?

  生:愿去。

  师:电脑显示宣传栏的特写镜头,学校宣传栏长1.2米,宽0.8米,如果要给这宣传栏换玻璃,需要多大一块玻璃?小明想了半天也不知该换多大的一块玻璃?

  师:同学们,小明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小明不知该换多大一块的玻璃?

  师:你们乐意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乐意!

  二、新知探究

  1、自主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都很热情,请同学们先自主探究算出换多大一块玻璃。

  让生合作探究、讨论、计算。

  师:同学们能力很强,很快就算出结果,请小组先派一名代表。

  a组代表:算法:1.2×0.8=1.2÷10×8=0.96(*方米)

  算理:我们组把1.2*均分成10份,求8份是多少?

  b组代表:算法

  1.2 扩大到要的10倍 12

  ×0.8 扩大到要的10倍 ×8

  0.9 6 缩小到要的 9 6

  算理:我们组经过讨论,我们先把1.2×0.8看成12×8再算出积,然后把积缩小要的100 ,再点上小数点。

  3、 交流评价,掌握算法算理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展示了算法和算理,现在有不同意风要提出质疑的。

  师:同学们,你们都很热情帮助别人,现在教师需要换块长1.5米,宽0.9米的玻璃,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请你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帮老师算一算.

  生1:我会算,应换1.35*方米。

  师 :你们能把计算过程向大家说一说吗?

  生:我先把1.5×0.9看成整数乘法,然后按照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最后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右边数出几们点上小数点.

  1 .5 扩大到要的10倍 15

  ×0. 9 扩大到要的10倍 ×9

  1.3 5 缩小到要的 135

  师: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完成p4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做完后指名说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乘小数,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老师可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如果所乘得的积的位数不够怎么办?

  小组讨论: 积的"位数不够时,需添:“0”补足。

  4.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

  ⑴ 计算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⑵ 看因数中一菜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⑶ 积的位数不够,需要用“0”补足。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点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使”作用了。】

  四、课堂练习

  1.自主练习:p6练习

  2.选择:

  ⑴ 两个小数相乘,积一定( )

  a.大于 b.小于 c.等于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2,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2、5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案例人教版新课标五上 二、小数除法 5 第五课时

  ⑵ a×b<a (a、b均大于0),则b ( )

  a.> b.< c.=

  ⑶ 下面各式中乘积最小的是( )

  a.12.75×8.3 b.127.5×8.3 c.12.75×0.83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小明家最近搬进了风景优美的月馨小区。(课件出示) 瞧!这是小明房间的*面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3、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你会列式吗?(生答)

  4、 师:(板书:3.6×2.8)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前面学习的是小数乘整数,而这道算式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5、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合作交流

  (一) 例题引导,探究算法

  1、师:你估计小明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吗?

  怎样估的?(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2、师:小明的房间究竟有多大呢?拿出导学案,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如何运用前面的知识、方法求得3.6×2.8的积的。

  a、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一些方法)

  b、老师发现已有不少同学采用了竖式计算,谁上黑板来写一写。(学生书写竖式)(如果有小数点点错的,也板书上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把小数乘小数的问题变成什么来计算的呢?你是受什么启发想到这样做的呢?

  (生:由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想到的)

  师:真会思考。(表扬)

  师:那他计算的结果对不呢吗?(我们刚才估的是 ),刚才还有同学告诉我说自己是用计算器算的,那他的结果与你用计算器算的一样吗?

  3、师:刚才我们从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联想到小数乘小数。结果为什么是10.08而不是100.8或1.008呢?

  思考并交流:导学案合作交流问题3。

  全班交流问题3(呈现幻灯片:把3.6×2.8都看成整数,这两个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36×28的结果和3.6×2.8的结果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重点交流: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要由36×28的结果得到3.6×2.8的结果,应该怎么办?一个数除以100,只要 )

  指向:积由原来的整数变成了两位小数。所以是10.08。

  (教师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

  通过推理,我们再次证实了3.6×2.8=10.08,(一起答)

  4、补充答语。

  (二)、教学“试一试”,强化算理的理解。

  1、提出问题:小明还有一个明亮的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方米呢??谁说说列式?

  (2.8×1.15),

  2、师:考虑一下,你会怎样写这个竖式?为什么?

  (1.15写在上面,2.8写在下面)

  生:因为我们是把1.15和2.8都看成整数来计算的,所以三位数写在上面,两位数写在下面更简便。

  3、师:对了,我们要学会选择合理的算法。知道怎么做吗?好,打开课本,把你的思考过程在书上填一填。

  a.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

  b. 追问:115乘28得到3220后怎么得到1.15乘2.8的积呢?(除以1000)为什么?(学生把理说得很清晰就不追问)

  引导学生表达: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

  c. 到此结束了吗?还需( )。根据是什么?

  d. 在这里是先点上小数点还是先简化?为什么?

  4、你能跟你的同桌说说下面两题该怎么计算吗?(同桌交流:不计算,只说想法)(汇报想法。)

  4.27×2.6 = 6.3×4.2=

  (三)寻找规律,概括算法

  1、师:我们刚才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然后再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把整数的积还原成小数的积。如果每题都这样去想是不是很麻烦?这当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寻呢?

  2、提出问题a、观察上述各题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b 、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幻灯片呈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小数乘整数符合这个规律吗?

  3、师:发现了这个规律,你是否感觉到小数乘小数变得太简单了?

  4、小数乘小数应该如何计算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生说)(幻灯片呈现)

  交流:先干什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干什么?(给积点上小数点)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末尾有0怎么办?(先点小数点,在把0去掉)

  (简单点说就是:一算 二数 三点点 四化简)

  三.巩固提升:

  1、你能给下面两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①指名口答

  ②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里?

  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点的小数点。先看对不对?然后改正,并思考其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师:同学们的思考非常积极,计算题我们不光要知道怎么做,还要把它做对。

  (在导学案上完成用竖式计算) (看谁做得又快又对)(讲评:突出横式写答案)

  4、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小数乘小数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呈现幻灯片)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①看题目。

  ②谁来说说你怎么估的。

  ③结果是不是300元左右呢?在导学案上列式解答。

  ④指名一人口答。58.5×5.2=304.2(元)(呈现)

  四、思维拓展:

  过渡:接下来,老师还想看看谁的反应快。快速抢答,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准备)(第一题)

  1、根据148×23=3404,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0.23=

  过渡:同学们今天注意力比较集中,所以思维都很敏捷。做事就应该这样。老师这里还有一题。

  2、根据156×27=4212,你能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吗?

  ( )×( )=4.212

  (看谁想到的答案多)

  五、回顾反思:这节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当堂检测:

  1、在算式6.29×3.2中,如果两个因数同时扩大10倍,积就扩大( )倍;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 )。

  2、在计算2.17×1.2时,可以先看作( )×( ),它的积是( )。因为两个因数共有( )位小数,所以2.17×1.2的积也是( )位小数,也就是( )。

  3、计算。 9.8×0.3= 41.4×2.5= 0.03×67.5=

  小数乘小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整个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2.8×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我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估算2.8×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来判断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我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最后通过比较小数乘法,学生明白了: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积,再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明白先点小数点再化简。我本人认为很简单,但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错误较多: 1)由于马虎出现计算性错误。 2)两个因数中,第二个是中间有零的,学生计算时特别容易把数位对错。 3)在计算结果中把积的小数位数数错,导致小数点的位置点错。我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先想想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我想在课上这样强调,会大大减少学生的出错。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试一试”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他们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推理过程。

  [教材简析]

  本课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教学的生长点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教材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1、复习旧知:小明搬了新家,这是他家的建筑*面图。你能计算每个房间的占地面积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书房的面积:3×3=9*方米

  厨房的面积:2.7×2=5.4*方米,先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因为2.7中有一位小数,所以积中也有一位小数。

  客厅的面积:3.21×5=16.05*方米先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因为3.21中有两位小数,所以积中也有两位小数。

  2、提出问题:有没有同学能计算卧室的面积?

  列出算式:3.6×2.8(学生苦于无法计算,面露难色)

  指导观察:“3.6×2.8”和刚才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个生活原型引入,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计算房间面积过程中,既复习了已有知识,激活了新知的生长点,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的新的数学问题,给计算教学增添了浓郁的现实意义。)

  二、在推理中实现转化

  (一)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估算方法一:4×3=12*方米,把3.6和2.8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准确得数比估计的数小,所以积小于12*方米。

  方法二:3×3=9*方米,把3.6和2.8分别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2.8看大,所以积在9*方米左右。

  确定范围: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小于12*方米或是9*方米左右,那么准确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设计意图:在竖式计算之前先估一估,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估算方法很快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不同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也能为探索笔算方法提供正确结果的大致范围。)

  2、点拨转化方向

  根据我们以往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猜测一下: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点上小数点。)

  3、尝试计算,突现矛盾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小组相互交流。而后,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3.63.6

  ×2.8×2.8

  288288

  7272

  100.810.08

  (a)(b)

  方法a: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结果是100.8。

  方法b:我也是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中肯定也有两位小数,积是10.08。

  突现矛盾:两种算法似乎都有各自的道理。那么,根据你的理解,哪种算法可能是正确的?(学生可以从刚才估计的结果来判断)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看来关键问题是积的小数位数。计算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我们继续研究。

  4、激活旧知,引导推理

  尝试解释:计算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你能想办法说明吗?

  可能出现两种解释方法。方法一:把3.6米和2.8米分别改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是1008*方分米,再还原成*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方法二: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移动规律”,计算时把3.6和2.8分别看作36和28,把两个因数都乘了10,算出的积1008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为了让积不变,就要把1008除以100。

  引导推理: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分析推理图,你能看懂虚线框里的意思吗?谁愿意说说自己的理解?

  3.6

  ×2.8

  288

  72

  1008

  看着分析图,引导学生完整叙述整个推理过程。

  第一个箭头“×10”是把3.6看成36是乘10;第二个箭头“×10”是把2.8看成28是乘10;把两个因数都乘1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最后一个箭头“÷100”表示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得到的整数积除以100。

  现在你们知道算法a错在哪里了吗?(两个因数都乘10,积也就乘了100,算法a只把得到的积除以了10。)

  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

  通过推理,我们证明了3.6×2.8=10.08,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小于12*方米或是9*方米左右。

  (设计意图:最现实的教学起点是学生认知上的困惑与矛盾处。学生根据以往小数乘整数的经验,能够凭借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乘整数乘法进行。然而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恰是学生的思维困惑处。适时呈现推理图,让学生思考虚线框里的箭头图及提示算式的意思,扶着学生一步步完成整个推理过程。)

  (二)独立推理,实现转化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求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阳台的面积是多少*方米呢?

  根据例题学习的方法,先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2.8×1.15,再根据自己的思考过程,结合分析图完成。

  1.15

  ×2.8

  920

  230

  2、交流推理过程:你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追问: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

  引导学生表达(结合分析图):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3.220可以化简吗?根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里学生独立经历推理的过程,看图填数,依着箭头图的提示进行完整的思考。通过扶放结合,循序渐进的数学推理活动,学生在探索中感受着计算思维的内在魅力,感悟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转化策略,同时对“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也有了初步的体验。)

  (三)专项对比,概括方法

  1、专项对比:两次探究之后,我们来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小数与小数相乘时,如果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那么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2、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8.772.916.5

  ×0.9×0.04×0.6

  7832916990

  3、概括方法:通过探索,大家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都有了各自的理解。那么,你觉得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跟我们刚才的猜测是吻合的,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探索之后应是发现与提升。通过比较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然发现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随后归纳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在“应用”中发展思维

  1、基本练习

  (1)根据148×23=3404,很快地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148×2.3=14.8×2.3=1.48×2.3=0.148×23=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计算过程。

  2、解决问题

  (1)星期天,小明的妈妈去超市买东西。

  商品名称

  色拉油

  饼干

  大米

  单价

  38.7元/瓶

  15.6元/千克

  5.8元/千克

  数量

  2瓶

  1.5千克

  18.4千克

  总价

  (2)这是小明的爸爸去某地出差乘出租车的一张发票,显示以下信息:单价1.6元,里程5.5千米,起步价8元/3千米。学生讨论算法,尝试计算。

  3、拓展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成立。

  ()×()=0.48

  (设计意图:这里既有突出重点方法的专项练习、基本练习,又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更有拓展思维的挑战性练习,希望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活动,实现学生计算教学中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和谐统一。)

  四、在“交流”中提升经验

  让学生畅谈学习的感想,并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设计意图:反思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方法与技能的获得过程,能帮助学生提升转化这一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学生的体验。)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数学第86——87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例1小明房间的*面图。

  提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下问题:

  (1)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3.6×2.8

  (2)阳台的面积有多大?

  2.8×1.15

  提问:这两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2、揭示并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合作探究,掌握算法。

  1、初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估算初步探索:

  师:请你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小组合作: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把3.6和2.8都看作3,3×3=9,面积在9*方米左右。

  把3.6看作4,2.8看作3,4×3=12,面积应该比12*方米小一点。

  (2)笔算进行探索。

  师:通过刚才的估算,我们已经知道了3.62.8的积大概在9的左右。那么实际的结果是多少呢?我们还应该学会计算的方法。通常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进一步启发:回想一下以前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我们是否可以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这样你会做吗?

  让学生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

  讨论:这样后,得到的`积是不是原来的积?为什么不是?那主要的变化在哪里?

  4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再阅读课本86页,进一步弄清课本的竖式图示的意思:

  原来两个小数都当作整数相当于都乘了10,积是原来的100倍,只要把现在得到的积除以100,就能得到正确的积。

  问:正确的结果与我们估算的结果接近吗?能正确估算结果的同学真棒。

  2、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试一试”

  (1)根据刚才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计算出2.8×1.15的结果吗?你能借87页上的示意图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与同桌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相当于这两个因数乘了1000,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积的1000倍。要使现在的积等于原来的积,只要用3220除于1000。

  问:现在的积可以化简吗?结果是多少?

  三、概括推理,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比较例题与“试一试”的计算过程。

  观察例1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再观察“试一试”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说一说因数与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结:小数乘小数,两个小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师:现在你能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了吗?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在全班里交流你的想法。

  (1)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

  (2)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四、实际练习,内化理解。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交流校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五、反思总结,深化提高。

  今天我们应用了以前原有的知识,

  通过主动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经过这个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地方?

  六、完成书面作业:练习十五1、2、3题。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说算理在我们计算的教学中是十分重视的。的确,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的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搞形式化说理,忽视学生对算理的感悟,则有害而无益,形式化说理,表面上看似乎有理有据,推理严密,但它不是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因而难以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难以使学生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现行的教学中,一般是按教材的编排,采取如下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算式13.5

  ×0.5

  2、引导学生观察和以前算式有什么不同。

  3、讲算理:即13.5→扩大10倍→135

  ×0.5→扩大10倍→5

  67.5→缩小100倍→675

  然而教学效果令人十分失望。当我引导完上述的转化过程时,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大部分学生看着板书也说得清算理。但计算时,根本未按算理去做,尤其是中差生错误百出。课后我做了认真反思,上述推算我是严格按教材设计意图、教案要求,且很有条理去教学的,为什么还是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呢?那是因为教材的推算过程是为教者和学者提供一种借鉴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把教材的思路用教师所谓的“启发”灌输给学生,否则推算说理就成为了形式。为此,我就尝试了一种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在经历感悟的过程中增强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结果按我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班级学生不仅计算方法掌握快,算理也说的非常清楚,教学效果十分令人满意。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试一试”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他们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推理过程。

  [教材简析]

  本课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教学的生长点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教材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1、复习旧知:小明搬了新家,这是他家的建筑*面图。你能计算每个房间的占地面积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书房的面积:3×3=9*方米

  厨房的面积:2.7×2=5.4*方米,先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因为2.7中有一位小数,所以积中也有一位小数。

  客厅的面积:3.21×5=16.05*方米先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因为3.21中有两位小数,所以积中也有两位小数。

  2、提出问题:有没有同学能计算卧室的面积?

  列出算式:3.6×2.8(学生苦于无法计算,面露难色)

  指导观察:“3.6×2.8”和刚才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个生活原型引入,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计算房间面积过程中,既复习了已有知识,激活了新知的生长点,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的新的数学问题,给计算教学增添了浓郁的现实意义。)

  二、在推理中实现转化

  (一)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估算方法一:4×3=12*方米,把3.6和2.8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准确得数比估计的数小,所以积小于12*方米。

  方法二:3×3=9*方米,把3.6和2.8分别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2.8看大,所以积在9*方米左右。

  确定范围: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小于12*方米或是9*方米左右,那么准确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设计意图:在竖式计算之前先估一估,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估算方法很快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不同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也能为探索笔算方法提供正确结果的大致范围。)

  2、点拨转化方向

  根据我们以往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猜测一下: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点上小数点。)

  3、尝试计算,突现矛盾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小组相互交流。而后,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3.63.6×2.8×2.8

  288288

  7272

  100.810.08

  (a)(b)

  方法a: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结果是100.8。

  方法b:我也是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中肯定也有两位小数,积是10.08。

  突现矛盾:两种算法似乎都有各自的道理。那么,根据你的理解,哪种算法可能是正确的?(学生可以从刚才估计的结果来判断)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看来关键问题是积的小数位数。计算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我们继续研究。

  4、激活旧知,引导推理

  尝试解释:计算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你能想办法说明吗?

  可能出现两种解释方法。方法一:把3.6米和2.8米分别改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是1008*方分米,再还原成*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方法二: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移动规律”,计算时把3.6和2.8分别看作36和28,把两个因数都乘了10,算出的积1008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为了让积不变,就要把1008除以100。

  引导推理: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分析推理图,你能看懂虚线框里的意思吗?谁愿意说说自己的理解?

  3.6×2.8

  288

  72

  1008

  看着分析图,引导学生完整叙述整个推理过程。

  第一个箭头“×10”是把3.6看成36是乘10;第二个箭头“×10”是把2.8看成28是乘10;把两个因数都乘1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最后一个箭头“÷100”表示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得到的整数积除以100。

  现在你们知道算法a错在哪里了吗?(两个因数都乘10,积也就乘了100,算法a只把得到的积除以了10。)

  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

  通过推理,我们证明了3.6×2.8=10.08,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小于12*方米或是9*方米左右。

  (设计意图:最现实的教学起点是学生认知上的困惑与矛盾处。学生根据以往小数乘整数的经验,能够凭借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乘整数乘法进行。然而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恰是学生的思维困惑处。适时呈现推理图,让学生思考虚线框里的箭头图及提示算式的意思,扶着学生一步步完成整个推理过程。)

  (二)独立推理,实现转化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求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阳台的面积是多少*方米呢?

  根据例题学习的方法,先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2.8×1.15,再根据自己的思考过程,结合分析图完成。

  1.15×2.8

  920

  230

  2、交流推理过程:你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追问: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

  引导学生表达(结合分析图):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3.220可以化简吗?根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里学生独立经历推理的过程,看图填数,依着箭头图的提示进行完整的思考。通过扶放结合,循序渐进的数学推理活动,学生在探索中感受着计算思维的内在魅力,感悟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转化策略,同时对“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也有了初步的体验。)

  (三)专项对比,概括方法

  1、专项对比:两次探究之后,我们来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小数与小数相乘时,如果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那么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2、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8.772.916.5×0.9×0.04×0.6

  7832916990

  3、概括方法:通过探索,大家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都有了各自的理解。那么,你觉得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跟我们刚才的猜测是吻合的,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探索之后应是发现与提升。通过比较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然发现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随后归纳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在“应用”中发展思维

  1、基本练习

  (1)根据148×23=3404,很快地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148×2.3=14.8×2.3=1.48×2.3=0.148×23=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计算过程。

  2、解决问题

  (1)星期天,小明的妈妈去超市买东西。

  商品名称

  色拉油

  饼干

  大米

  单价

  38.7元/瓶

  15.6元/千克

  5.8元/千克

  数量

  2瓶

  1.5千克

  18.4千克

  总价

  (2)这是小明的爸爸去某地出差乘出租车的一张发票,显示以下信息:单价1.6元,里程5.5千米,起步价8元/3千米。学生讨论算法,尝试计算。

  3、拓展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成立。

  ()×()=0.48

  (设计意图:这里既有突出重点方法的专项练习、基本练习,又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更有拓展思维的挑战性练习,希望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活动,实现学生计算教学中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和谐统一。)

  四、在“交流”中提升经验

  让学生畅谈学习的感想,并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设计意图:反思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方法与技能的获得过程,能帮助学生提升转化这一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学生的体验。)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小明家最近搬进了风景优美的月馨小区。(课件出示) 瞧!这是小明房间的*面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3、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你会列式吗?(生答)

  4、 师:(板书:3.6×2.8)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前面学习的是小数乘整数,而这道算式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5、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合作交流

  (一) 例题引导,探究算法

  1、师:你估计小明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吗?

  怎样估的?(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2、师:小明的房间究竟有多大呢?拿出导学案,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如何运用前面的知识、方法求得3.6×2.8的积的。

  a、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一些方法)

  b、老师发现已有不少同学采用了竖式计算,谁上黑板来写一写。(学生书写竖式)(如果有小数点点错的,也板书上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把小数乘小数的问题变成什么来计算的呢?你是受什么启发想到这样做的呢?

  (生:由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想到的)

  师:真会思考。(表扬)

  师:那他计算的结果对不呢吗?(我们刚才估的是 ),刚才还有同学告诉我说自己是用计算器算的,那他的结果与你用计算器算的一样吗?

  3、师:刚才我们从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联想到小数乘小数。结果为什么是10.08而不是100.8或1.008呢?

  思考并交流:导学案合作交流问题3。

  全班交流问题3(呈现幻灯片:把3.6×2.8都看成整数,这两个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36×28的结果和3.6×2.8的结果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重点交流: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要由36×28的结果得到3.6×2.8的结果,应该怎么办?一个数除以100,只要 )

  指向:积由原来的整数变成了两位小数。所以是10.08。

  (教师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

  通过推理,我们再次证实了3.6×2.8=10.08,(一起答)

  4、补充答语。

  (二)、教学“试一试”,强化算理的理解。

  1、提出问题:小明还有一个明亮的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方米呢??谁说说列式?

  (2.8×1.15),

  2、师:考虑一下,你会怎样写这个竖式?为什么?

  (1.15写在上面,2.8写在下面)

  生:因为我们是把1.15和2.8都看成整数来计算的,所以三位数写在上面,两位数写在下面更简便。

  3、师:对了,我们要学会选择合理的算法。知道怎么做吗?好,打开课本,把你的思考过程在书上填一填。

  a.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

  b. 追问:115乘28得到3220后怎么得到1.15乘2.8的积呢?(除以1000)为什么?(学生把理说得很清晰就不追问)

  引导学生表达: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

  c. 到此结束了吗?还需( )。根据是什么?

  d. 在这里是先点上小数点还是先简化?为什么?

  4、你能跟你的同桌说说下面两题该怎么计算吗?(同桌交流:不计算,只说想法)(汇报想法。)

  4.27×2.6 = 6.3×4.2=

  (三)寻找规律,概括算法

  1、师:我们刚才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然后再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把整数的积还原成小数的积。如果每题都这样去想是不是很麻烦?这当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寻呢?

  2、提出问题a、观察上述各题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b 、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幻灯片呈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小数乘整数符合这个规律吗?

  3、师:发现了这个规律,你是否感觉到小数乘小数变得太简单了?

  4、小数乘小数应该如何计算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生说)(幻灯片呈现)

  交流:先干什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干什么?(给积点上小数点)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末尾有0怎么办?(先点小数点,在把0去掉)

  (简单点说就是:一算 二数 三点点 四化简)

  三.巩固提升:

  1、你能给下面两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①指名口答

  ②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里?

  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点的小数点。先看对不对?然后改正,并思考其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师:同学们的思考非常积极,计算题我们不光要知道怎么做,还要把它做对。

  (在导学案上完成用竖式计算) (看谁做得又快又对)(讲评:突出横式写答案)

  4、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小数乘小数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呈现幻灯片)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①看题目。

  ②谁来说说你怎么估的。

  ③结果是不是300元左右呢?在导学案上列式解答。

  ④指名一人口答。58.5×5.2=304.2(元)(呈现)

  四、思维拓展:

  过渡:接下来,老师还想看看谁的反应快。快速抢答,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准备)(第一题)

  1、根据148×23=3404,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0.23=

  过渡:同学们今天注意力比较集中,所以思维都很敏捷。做事就应该这样。老师这里还有一题。

  2、根据156×27=4212,你能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吗?

  ( )×( )=4.212

  (看谁想到的答案多)

  五、回顾反思:这节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当堂检测:

  1、在算式6.29×3.2中,如果两个因数同时扩大10倍,积就扩大( )倍;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 )。

  2、在计算2.17×1.2时,可以先看作( )×( ),它的积是( )。因为两个因数共有( )位小数,所以2.17×1.2的积也是( )位小数,也就是( )。

  3、计算。 9.8×0.3= 41.4×2.5= 0.03×67.5=

  小数乘小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整个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2.8×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我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估算2.8×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来判断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我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最后通过比较小数乘法,学生明白了: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积,再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明白先点小数点再化简。我本人认为很简单,但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错误较多: 1)由于马虎出现计算性错误。 2)两个因数中,第二个是中间有零的,学生计算时特别容易把数位对错。 3)在计算结果中把积的小数位数数错,导致小数点的位置点错。我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先想想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我想在课上这样强调,会大大减少学生的出错。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借助计算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生谈话,由介绍自己家的房间面积谈起,引出聪聪家客厅面积的问题。教师口述出示相关信息并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我想了解一下,哪位同学知道自己小房间长和宽大约是多少,面积有多大?

  学生发言,教师对注意观察生活的学生给予表扬。

  师:我们先来算一算聪聪家客厅面积的问题。聪聪家客厅长4.8米,宽3.6米。

  教师板书:长4.8米 宽3.6米

  二、解决问题

  1、客厅面积。

  (1)提出问题(1),师生共同列出乘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的因数的特点。

  师:要求“聪聪家客厅的面积有多少*方米”怎样列式?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8×3

  师:观察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算式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生: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

  师: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2)提出估算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方法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聪聪家客厅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给学生一点思考、估算的时间。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1)把4、8看成5,把3、6看成4,5×4=20,所以客厅面积不到20*方米。

  (2)把4、8看成5,把3、6看成3、5,5×3、5=17、5,所以,聪聪家客厅的面积大约是17、5*方米。

  (3)把4、8看成4,把3、6看成3,4×3=12,聪聪家客厅的面积一定在12*方米以上。

  (3)提出用竖式计算的要求,讨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怎么办?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8×36的积以后怎么办?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聪聪家客厅的面积不到20*方米。那么,到底是多少*方米呢?我们运用竖式计算一下。

  教师板书竖式: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了,这个算式中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怎么办?

  生:4、8扩大10倍是48,3、6扩大10倍是36,先算48×36。

  生:把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变成48×36。

  师:把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变成48和36。

  教师板书:

  师: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8乘36的积以后怎么办?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意见。如:

  生:把积缩小100倍。

  生:把积缩小10倍。

  如果出现不同意见,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了解,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就等于这两个因数的积扩大100倍。

  即: 4、8×10×3、6×10

  =4、8×3、6×100

  (4)先讨论怎样计算,再师生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讨论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师:谁来说一说,4、8×3、6怎样用竖式计算?

  生:把4、8看作48,把3、6看作36,用整数乘整数的方法算出48乘36的积,再把积缩小100倍。

  师:好!请同学们说,我来写,我们共同完成竖式计算。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按整数相乘得出1728后,怎么办?

  生:把1728缩小100倍。

  生:从1728右边开始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

  教师完成板书:

  2、沙发占地面积。

  (1)让学生读问题(2),并观察沙发图,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写出算式,并讨论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客厅的占地面积是17、28*方米,聪聪家客厅中摆放着一个沙发,请看18页的沙发图,并认真读一读文字,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沙发的长是1、8米,宽是0、85米。

  生:问题是沙发占地多少*方米?

  师:求沙发占地多少*方米?怎样列式?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算式,教师肯定并板书。

  0、85×1、8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个算式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生:两个因数一个是一位小数,一个是两位小数。

  (2)提出:“怎样用竖式计算”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完成,竖式计算。在横式中写得数时,告诉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的0可以不写。

  师:这样的两个小数相乘,用竖式计算怎样算呢?

  教师板书竖式:

  生1:1、8扩大10倍是18,0、85扩大1000倍是85,先算出18乘85的积,再把这个积缩小1000倍。

  生2:先按整数相乘的方法计算85×18,再把积缩小1000倍。

  学生说的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师:好!就按大家说的方法,我们一起算一算。大家说,我来写。

  学生说,教师板书。

  师:按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85×18等于1530后,怎么办?

  生1:把1530缩小1000倍,在1的后面点上小数点。

  生2:从1530的右边开始数出三位,在前面点上小数点。

  教师在竖式中点上小数点。

  师:大家看今天算出的这个小数积比较特殊,小数的末位是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横式写得数时,小数末尾的0可以不写。

  完成横式:

  0、85×1、8=1、53(*方米)

  (3)让学生用计算器检验,得到确定答案。

  师:用竖式算的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检验一下。

  学生计算交流。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观察两个竖式,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再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师:观察两个竖式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它们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生:小数乘小数,两个小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生: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小数位数的和。

  师:观察的很认真。知道了两个因数和积中小数位数的这种关系,在计算小数乘法时,不计算,我们就能判断积的小数位数。谁能说一说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生1: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

  生2: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最后,教师完整的口述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

  师:小数乘小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四、尝试应用

  1、提出问题(3),让学生自己读题并观察茶几图,了解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列出算式,先估计积有几位小数,再用竖式计算。

  师:请同学们看19页第(3)题中的图及文字,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生:茶几的长是0、9米,宽是0、45米,要求茶几的面大约是多少*方米。

  师:怎么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0、45×0、9=

  师:估计一下,0、45×0、9的积有几位小数?为什么?

  生:三位。因为两个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它们的积也一定是三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

  学生自主笔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请一名好学生板演。

  2、订正学生计算的结果,重点说一说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师:谁和板演的结果不一样?

  如果学生出现小数点点错的,就结合错题进行指导。如果没有,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确定小数点时是怎样想的。如:

  生:先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5×9等于405。因为两个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也要从405的右边开始数出三位,405正好是三位,就在4的前面点上小数点,整数部分写0。

  3、“试一试”,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再自己试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试一试”,根据126×12=151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你知道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吗?

  生: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的第1题。让学生先判断积有几位小数,再计算,最后全班交流。

  师:请看“练一练”第1题,判断一下,积有几位小数。

  指名回答。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计算。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练一练”的第2题,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再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题,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说出“大门和侧门的宽度和高度”的信息。

  师:学校大门和侧门的面积各是多少?请同学们算一算。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数学第86——87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例1小明房间的*面图。

  提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下问题:

  (1)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3.6×2.8

  (2)阳台的面积有多大?

  2.8×1.15

  提问:这两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2、揭示并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合作探究,掌握算法。

  1、初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估算初步探索:

  师:请你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小组合作: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把3.6和2.8都看作3,3×3=9,面积在9*方米左右。

  把3.6看作4,2.8看作3,4×3=12,面积应该比12*方米小一点。

  (2)笔算进行探索。

  师:通过刚才的估算,我们已经知道了3.62.8的积大概在9的左右。那么实际的结果是多少呢?我们还应该学会计算的方法。通常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进一步启发:回想一下以前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我们是否可以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这样你会做吗?

  让学生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

  讨论:这样后,得到的积是不是原来的积?为什么不是?那主要的变化在哪里?

  4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再阅读课本86页,进一步弄清课本的竖式图示的意思:

  原来两个小数都当作整数相当于都乘了10,积是原来的100倍,只要把现在得到的积除以100,就能得到正确的积。

  问:正确的结果与我们估算的结果接近吗?能正确估算结果的同学真棒。

  2、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试一试”

  (1)根据刚才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计算出2.8×1.15的结果吗?你能借87页上的示意图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与同桌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相当于这两个因数乘了1000,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积的1000倍。要使现在的积等于原来的积,只要用3220除于1000。

  问:现在的积可以化简吗?结果是多少?

  三、概括推理,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比较例题与“试一试”的计算过程。

  观察例1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再观察“试一试”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说一说因数与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结:小数乘小数,两个小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师:现在你能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了吗?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在全班里交流你的想法。

  (1)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

  (2)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四、实际练习,内化理解。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交流校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五、反思总结,深化提高。

  今天我们应用了以前原有的知识,

  通过主动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经过这个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地方?

  六、完成书面作业:练习十五1、2、3题。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说算理在我们计算的教学中是十分重视的。的确,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的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搞形式化说理,忽视学生对算理的感悟,则有害而无益,形式化说理,表面上看似乎有理有据,推理严密,但它不是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因而难以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难以使学生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现行的教学中,一般是按教材的编排,采取如下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算式13.5

  ×0.5

  2、引导学生观察和以前算式有什么不同。

  3、讲算理:即13.5→扩大10倍→135

  ×0.5→扩大10倍→5

  67.5→缩小100倍→675

  然而教学效果令人十分失望。当我引导完上述的转化过程时,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大部分学生看着板书也说得清算理。但计算时,根本未按算理去做,尤其是中差生错误百出。课后我做了认真反思,上述推算我是严格按教材设计意图、教案要求,且很有条理去教学的,为什么还是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呢?那是因为教材的推算过程是为教者和学者提供一种借鉴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把教材的思路用教师所谓的“启发”灌输给学生,否则推算说理就成为了形式。为此,我就尝试了一种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在经历感悟的过程中增强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结果按我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班级学生不仅计算方法掌握快,算理也说的非常清楚,教学效果十分令人满意。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三、教具准备:课件、图片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㈠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每位同学家里的生活条件都好了,住进了楼房。(课件出示)焦老师想采访一下,你家的住房面积有多大?

  生:122*方米;116*方米……

  师:你的小房间面积又有多大呢?

  生:16*方米;48*方米(引导孩子想一想一*方米大约有多大,48*方米不太符合实际。)

  2、师:我们看,这是小芳同学房间的*面图。(课件出示)

  你能求出她房间的面积吗?

  生:能。

  师:怎样列式?

  生:3.6×3板书:3.6×3

  师:为什么用3.6×3?

  生:因为小芳房间的*面图是一个长方形的图形,我们要求小芳房间的面积实际就是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师:说的真好。那怎样计算3.6×3呢?

  生:把3.6看成36与3相乘,得到108。因为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有几位小数,3.6的因数是一位小数,积也应该是一位小数。所以要在108中点上小数点。

  生:先按整数乘法来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师:说的真好。所以小芳房间的面积是10.8*方米。

  板书:3.6×3=10.8(*方米)

  接着看,这是小明同学房间的*面图。(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小明房间是长是3.6米,宽是2.8米;阳台的宽是1.15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生:小明房间的面积是多少?

  生:小明家阳台的面积是多少?

  生:小明家房间和阳台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师:要求小明家房间和阳台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小明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和小明家阳台的面积是多少?

  师: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怎么样列式?(课件)

  师:阳台的面积有多大怎么样列式?

  生:板书:3.6×2.8= 2.8×1.15=

  4、师:观察一下;例1和复习题有什么区别?

  生:复习题是小数乘整数,例题是小数乘小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乘小数。

  ㈡引导探究

  1、师:你能估计一下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你是怎样估计的?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生:我估计房间的面积在12*方米左右。我把3.6看成4,把2.8看成3,用4×3=12(*方米)

  师:那是12*方米吗?

  生:不是,比12*方米要小。

  师: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生:我把3.6看成3,2.8看成3,用3×3=9(*方米)。所以我估计面积是9*方米左右。

  生:我根据3.6×3=10.8(*方米),我估计面积不到10.8*方米。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师:提示:和3.6×3比较一下,你觉得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为什么?

  生:少一点,因为3.6×3=10.8,而我们要求的是3.6×2.8还不到3,所以积肯定比10.8要小。)

  师:那么到底谁估计的比较准确呢?下面我们就来精确的算一算。

  2、师:怎样计算3.6×2.8呢?会算吗?把你的想法说在小组里交流,在把讨论的过程写下来。(四人小组讨论)

  生1:把3.6米换算成36分米,把2.8米换算成28分米,用36×28=1008(*方分米)再把1008*方分米换算成10.08*方米。板书:36×28

  生2:我们已经学过小数乘整数,只要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与另一个因数去乘,在把积除以10倍就可以了。3.6不变,把2.8扩×10倍变成28,用3.6×28=100.8,在把积缩小10倍就是10.08。板书:3.6×2836×2.8

  生3:用竖式计算:3.6×2.8。

  师:用竖式计算,你是怎样算的"?

  生:先摆竖式,把3.6×10倍看作36,把2.8×10看作28,在计算36×28=1008,在把积除以100倍,点上小数点。

  学生说的时候板书计算过程。

  师:谁能再说一说,他是怎么做的?

  生:把3.6×10=36,把2.8×10=28,用36×28。

  师:那就和谁的想法一致啦?

  师:接着说。

  生:计算出36×28=1008,在除以100倍,得到10.08。

  师:为什么要缩小100倍?

  生:因为3.6×10,2.8×10倍,一共乘了100。要想得到原来3.6×2.8的积就要除以100倍。

  师:说的很好,我们一起来看把3.6×10,再看另一个因数2.8也乘10

  两次一共扩乘了多少?

  生:100。

  师:1008是怎么来的?

  生:把3.6×10变成36,2.8×10变成28,用36×28得到1008。

  师:这是不是3.6×2.8的结果?

  生:不是。

  师:我们要得到3.6×2.8的积要怎么办?

  生:把1008÷100倍。

  师:说的真好,谁在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多请几个学生说)

  生:把把3.6×10倍变成36,2.8×10倍变成28,用36×28得到1008。

  我们要得到3.6×2.8的积要把1008÷100倍,就是10.08。

  师:通过计算,我们得出3.6×2.8的积是多少?

  生:通过计算,我们得出3.6×2.8的积是10.08*方米。

  师:大家说的真棒!我们来看,这里的虚线框实际上是我们想的过程,一般我们不把它写出来,只写虚线框外面的部分。都算出小明房间的面积了吗?我们来看看那位同学估计的最准确?

  生:估计10.8的同学。

  ㈢自主发现

  1、师:刚才我们还想知道小明家阳台的面积,用竖式计算应该如何摆呢?

  生:1.15×2.8或2.8×1.15

  师:为什么要怎样摆?你觉那种摆法更好点?

  生:因为我们是把1.15和2.8都看成整数来计算的,所以三位数写在上面,两位数写在下面更简便。

  师:对了我们要学会选择合理的算法。会做吗?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算出来。打开书完成填空。写完的同学给我一个暗示。

  师:你是怎样做的?

  生:先看一个因数乘100倍,另一个因数乘10倍,积就乘100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师:结果是3.220,为什么等号后面写3.22?怎样化简?为什么可以这样化简?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化简。

  小结:老师明白了,他是先看一个因数乘100倍,另一个因数乘10倍,积就乘100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是3.220。再把小数末尾的0舍去。这样比较简便,我说的对吗?我们来看,这里的虚线框实际上是我们想的过程,一般我们不把它写出来。你们知道该怎样写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2.师:我们刚才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然后再把整数还原成小数。如果每题都这样去想是不是很麻烦?你能找到更简便的方法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出示讨论题)指名读题。

  ⑴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⑵"试一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⑶通过比较,你发现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师:小组讨论,依次回答.你的发现是什么?

  生:我发现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就是积的小数位数。

  生: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通过这三道讨论题,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照整数乘法来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师:说的很好,下面我来考考你们。

  不计算你能准确判断出下面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吗?

  5.2×9.9=51.484.8×0.86=4.128

  0.62×0.73=0.45268.65×4.8=41.52

  最后一题出现要化简的情况。重点强调一下。

  8.65×4.8的积应该是三位小数,可它的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化简后就是两位小数了。

  ㈣巩固练习.

  1、师:我已经按整数计算出它的积,要想得到原来的积,你能为它点上小数点吗?

  生:第一题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就因该有两位小数。

  第二题因数中一共有3位小数,积就因该有三位小数。

  第三题因数中二共有2位小数,积就因该有两位小数。但是要把小数末尾的"0"化简。积就是一位小数量

  2、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87页练一练的第二题。

  3.46×1.2=4.1521.8×4.5=8.1

  第一题要注意因数中有三位小数,积就应该有三位小数。

  第二题注意要先点上小数点在化简。第二题你是怎样算的?

  全课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一、链接生活情境,激活相关经验

  紧扣例题,教师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房问题入手,使学生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通过对两个算式的比较,直截了当地进入本课的主题:小数乘小数。这样的导入,生动活泼,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新理念 不难看出,新课导入时,教师就链接了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相关的学习经验。通过1.2×4与1.2×4.5两个算式,既自然复习了旧知识(小数乘整数),又激活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给计算教学增添了浓郁的现实意义。

  二、开放学习空间,自主探索实践

  小学生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新授环节先后组织了两次有效的探究活动。

  第一次:出示小明家的房间*面图,要求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并列出乘法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可依次求出房间、小床、阳台的面积。

  教师随机板书了3.6×2.8、1.95×1.1、1.15×2.8三个算式,先让学生进行估算。接着,启发思考:“你认为这些算式最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活动要求:利用工具(计算器)探究,可以两人合作,研究内容是积的小数位数的规律。

  两次开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口算、笔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点亮了教材细节,帮助学生灵活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算法。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10篇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就应该设法让其在一开始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这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既兼顾知识本身的特点,又兼顾学生的认知和学生已有的水*,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感受到眼前问题的挑战性和可探索性,从而产生“我也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经历折纸操作——合作交流——寻找计算方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发现并掌握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计算方法。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讨论的素材都来源于学生,他们讨论自己的学习材料,热情特别高涨,兴趣特别浓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我的发现”,而对自己寻找出的法则印象特别深,同时又产生了继续探索、验证两个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二、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传统教学是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片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再利用其计算法则进行大量练习,以实现“熟能生巧”。“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的 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整理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实现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同时也考虑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顾及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我深信这比单纯掌握计算方法再熟练生巧更有意义。

  三、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经过不断思考获得规律的过程中,着眼点不能知识规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发现”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本课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即可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折纸、化小数、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现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 困惑之处

  如何关注全体?本课第一阶段研究“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时,由于学生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去发现规律的,所以全体学生兴趣高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探究的过程。而到第二阶段去验证交流“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中,除了用折纸法验证交流外,其余的环节几乎都被几名“优等生”“占领”,虽然教师多次这样引导:“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你能再解释一下吗?”,“用他的方法去试试看。”但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参与其中,成了“伴学者”。所以,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促使学生人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2

  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经验+反思=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阅读这篇数学教学反思之《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和小编来感受它的魅力吧!

  在教学“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时,我从一道计算题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沟通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同时这道计算题还沟通了与新的知识的联系,引出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让学生凭借这个知识点,探索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在教学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时,我还注重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发现知识的奥秘,通过交流拓宽全体学生的知识面。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导师

  这则数学教学反思之《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希望能给你的学习生活增添益处。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3

  一、引导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

  1、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涂色表示3个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求3个米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再借助所列的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为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知识结构上的铺垫。

  2、通过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类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二、加强过程体验,体会过程约分比结果约分更简便。

  在解决例1的第(2)题时,我在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时设计了88×8/11=?的练习,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加强过程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后,体会到过程约分比结果约分更简便且不易错,形成一种内在需求,优化算法。

  存在不足:

  本课算理强调还不够,特别是练一练第1题,在学生独立完成后,我在组织交流时不够充分,只交流了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忽视了学生是如何涂出4个3/16的,后来我发现学生涂得方法很多,其实通过学生涂色写算式,可以沟通分数乘法和分数加法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体会“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算理,我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这一练习设计的意图,没有敏锐地把握教学资源,很好地巩固算理。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4

  本单元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又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百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于是,我教学时就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一、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

  开头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置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相同分数加法,为推导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在第一次教学《分数乘整数》之后,其实班里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呈现问题——探讨研究——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恰当的教学形式,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时,我故意将分数乘整数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省去了获取结论的研究过程,意在让学生问“为什么”。这时学生抓住这一质疑点,提出:“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探索。将例1进一步作为验证计算方法的题材。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疑问。

  二、实现教学学习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有的学生通过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分数单位的个数来理解;有的学生讲清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只能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还有的学生将分数转换为小数,同样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也有的学生通过生动的数学实例进行了分析。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或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反思不足,提炼经验。

  本节课的重点是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约分时,只能将分母与整数约分。我还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没时间多练。对学生还是不放心,老师讲得太多,强调的主题太多,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从而记忆不是很深刻。我觉得补充的内容较多,各种题型的练习,让课堂显得时间太紧张,其实我太注重题海战术,没有让学生充分掌握好,跑得太快。只顾及到了成绩好的学生,从这一点,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备教材”,“备学生”。课前要把知识点吃透把握住重点、难点,哪些要补充,哪些地方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接受,老师哪些地方该讲不该讲,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5

  反思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就应该设法让其在一开始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这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既兼顾知识本身的特点,又兼顾学生的认知和学生已有的水*,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感受到眼前问题的挑战性和可探索性,从而产生“我也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经历折纸操作——合作交流——寻找计算方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发现并掌握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计算方法。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讨论的素材都来源于学生,他们讨论自己的学习材料,热情特别高涨,兴趣特别浓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我的发现”,而对自己寻找出的法则印象特别深,同时又产生了继续探索、验证两个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二、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传统教学是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片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再利用其计算法则进行大量练习,以实现“熟能生巧”。“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的 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整理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实现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同时也考虑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顾及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我深信这比单纯掌握计算方法再熟练生巧更有意义。

  三、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经过不断思考获得规律的过程中,着眼点不能知识规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发现”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本课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即可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折纸、化小数、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现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 困惑之处

  如何关注全体?本课第一阶段研究“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时,由于学生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去发现规律的,所以全体学生兴趣高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探究的过程。而到第二阶段去验证交流“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中,除了用折纸法验证交流外,其余的环节几乎都被几名“优等生”“占领”,虽然教师多次这样引导:“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你能再解释一下吗?”,“用他的方法去试试看。”但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参与其中,成了“伴学者”。所以,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促使学生人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6

  我从复习同分母分数加法引入,得出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由此进入分数乘整数方法的计算教学。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将计算学习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数乘法的意义。创设学生喜欢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学生很容易结合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存在的问题就是约分的环节,有些学生喜欢算出结果以后再约分,对计算过程约分还不愿意采用。可能对于这种在计算过程当中的约分,还是一知半解,对这样约分的道理理解得不够清楚。我在介绍这种办法的时候还特意把要约分的分数改写成分母和分子分别由几个数相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7

  把这次公开课选为《分数乘整数》这一内容,是因为上学年听了冬梅老师讲了若干遍《分数乘分数》,并一举在市名列前茅。我选了《分数乘分数》的前一信息窗,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对此类课的教学思路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觉有信心上好这节课。

  课堂上,我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进行着。结果第一环节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列出算式就出了问题,我提出:“‘求做一个风筝一共需要多少米布条?’其实就是求什么?”。一下子把孩子问在那里了。周折了一小会儿才开始列式计算了。紧接着第二个环节列式计算,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算式的意义还好。很顺利地进行到第三个环节学习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都用分母不变,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的方法计算的。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呢?比比看谁的理由最充分。这时学生们都陷入了思考,带着“为什么”去探索。在课堂上迫不及待。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在理清算理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总结出法则。这一环节我自己还比较满意。到了第四环节,通过法则指导计算,并学会简便方法约分时,又出问题了,学生不理解为什么约分后的分子相乘分数的大小还不变,一直在那里纠结,足足耽误了将近十分钟的练习时间。

  通过评课,同行们给我找明了问题的关键:

  1、教师在第一环节的提问绕圈子了,不要问学生“要求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直接让学生列式解答即可。在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6个相加可以写成×6的形式,从而明白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应当与算理相融合,一位同学探究说出算理和算法以后,应该结合课件再多找几个学生强化一下,这样落实面才会更广一些。

  3、当学生提出对于约分环节的不理解时,教师不要急于解释,可让其在练习的基础上验证一下,或告知其下课后继续研究,一定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与个别学生纠结一些价值不大的问题。教师要有主观能控力。

  4、分数的书写顺序要注意标准。

  听了大家伙的建议,自己感觉很有道理,不再去邻班讲一次真对不住朋友们提出的这些大好建议。感谢教研组的评课,各路高手就像是一位位神医,帮我查找到这节课的各种病症,只不过要想医治成功还需要“患者”的努力。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8

  本单元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又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百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于是,我教学时就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一、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

  开头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置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相同分数加法,为推导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在第一次教学《分数乘整数》之后,其实班里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呈现问题——探讨研究——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恰当的教学形式,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时,我故意将分数乘整数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省去了获取结论的研究过程,意在让学生问“为什么”。这时学生抓住这一质疑点,提出:“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探索。将例1进一步作为验证计算方法的题材。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疑问。

  二、实现教学学习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有的学生通过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分数单位的个数来理解;有的学生讲清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只能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还有的学生将分数转换为小数,同样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也有的学生通过生动的数学实例进行了分析。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或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反思不足,提炼经验。

  本节课的重点是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约分时,只能将分母与整数约分。我还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没时间多练。对学生还是不放心,老师讲得太多,强调的主题太多,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从而记忆不是很深刻。我觉得补充的内容较多,各种题型的练习,让课堂显得时间太紧张,其实我太注重题海战术,没有让学生充分掌握好,跑得太快。只顾及到了成绩好的学生,从这一点,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备教材”,“备学生”。课前要把知识点吃透把握住重点、难点,哪些要补充,哪些地方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接受,老师哪些地方该讲不该讲,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9

  一、利用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实现正迁移。

  《分数乘整数》是分数乘法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而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相同,这节课在引入课题时,葛文娟老师设计了下面的两道习题:

  (1)做一朵绸花要30厘米绸带,小丽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多少厘米绸带?

  (2)做一朵绸花要0.3米绸带,小红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多少米绸带?

  通过让学生列式并追问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激活学生已有的对整数乘法意义的认识。然后再通过改题呈现例1:做一朵绸花要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学生顺理成章地列出了例1的乘法算式,通过我追问这题为什么也用乘法计算?学生自然地将整数乘法的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中,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二、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加强算法的探究。

  在学习本课之前,其实已经有许多学生大概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算就不清楚了。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呈现问题——探讨研究——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恰当的教学形式,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时×3的算法时,小葛老师问:你知道怎么乘吗,你认为整数3与分数的什么相乘呢?重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乘。抓住这一质疑点,提出:“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探索。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疑问。

  二、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葛老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有的学生通过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分数单位的个数来理解;有的学生讲清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只能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还有的学生将分数转换为小数,同样得到了正确的结果。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10

  本单元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又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百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于是,我教学时就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一、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

  开头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置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相同分数加法,为推导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在第一次教学《分数乘整数》之后,其实班里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呈现问题——探讨研究——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恰当的教学形式,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时,我故意将分数乘整数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省去了获取结论的研究过程,意在让学生问“为什么”。这时学生抓住这一质疑点,提出:“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探索。将例1进一步作为验证计算方法的题材。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疑问。

  二、实现教学学习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有的学生通过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分数单位的个数来理解;有的学生讲清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只能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还有的学生将分数转换为小数,同样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也有的学生通过生动的"数学实例进行了分析。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或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反思不足,提炼经验。

  本节课的重点是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约分时,只能将分母与整数约分。我还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没时间多练。对学生还是不放心,老师讲得太多,强调的主题太多,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从而记忆不是很深刻。我觉得补充的内容较多,各种题型的练习,让课堂显得时间太紧张,其实我太注重题海战术,没有让学生充分掌握好,跑得太快。只顾及到了成绩好的学生,从这一点,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备教材”,“备学生”。课前要把知识点吃透把握住重点、难点,哪些要补充,哪些地方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接受,老师哪些地方该讲不该讲,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10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1

  学生从二年级就开始接触乘法计算,对乘法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对于乘法定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运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之前,学生对整数乘法运算律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让学生处于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工作中,并对照开学初的计划,我从以下方面加强改进日常教学:

  1、注重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入手。如:紧密联系整数乘、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把整数运算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

  2、注意教给学生运用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如在简便运算中,让学生分别用竖式计算和用运算律计算,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规律具有的普遍意义,又能对这些知识得到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

  3、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题能力,能解决小数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注重后进生双基的补习,让培优转差落到实处,以提高整体水*。

  虽然班级的基础偏差,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但只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日常加强题组训练,突破难点,培养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更好基础。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2

  它是在整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利用知识的迁移, 我精心做了设计,先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利用情景图,直接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人觉得在计算教学课上就应省略过多的修饰,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小数乘整数的方法”这个问题是我在最后时刻想出来教学过程,因为我一直都在想后面的计算方法怎样出示会显得自然流畅,那么可以在课前就打好一个伏笔,让学生提出本节课想学到的知识,教学就以他们想学到的知识展开探索并小结,这样比教师自己出示计算方法,更能体现课堂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方法。

  教师直接将答案板书出来。

  课前我调查过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够将这道题解答正确,教师可以很放心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但应给以归纳小结。

  2.35是几位小数?2.35的积是几位小数?

  这部分在处理时,我力求承接上面的教学内容,力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猜想——验证——归纳这一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效果很好。

  然后把例题改为买书,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大胆让学生尝试、讲解和讨论,把学生引导到计算算理的探究过程之中,找到计算的方法:因为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14.8×23= 148×2.3=

  148×0.23= 1.48×23=

  计算课,最关键的在于课后练习的设计,要做到层次性,新颖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因为如果光是枯燥的练习计算,学生很快就会疲劳。所以我采取了以上的练习设计,内容各不相同,难度逐渐加深。

  有一个环节我感觉不是很理想,就是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出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算,然后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在班里只有几个学生回答出了,最后还是我给归纳的,很糟糕。现在想想,这个问题好象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归纳,因为教材是在小数乘小数后才出现。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提前渗透,但看来还是早了。另外,练习中忽视了诸如0.234×120这样的`习题的练习,最后导致作业本上很多同学 0.5×150=7.5,看来以后备课一定要仔细全面。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3

  今天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与整数相同学生很容易理解,而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学生能不能很好理解呢?进入课堂之前我已经思考了很久,并且为此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

  在课的开始,出示一个乘法算式:

  师:18×3问:18×3表示什么?

  生:3个18相加的和是多少?或18的3倍是多少?接着出示例题提出问题:

  要求: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怎样列式?

  0.8+0.8+0.8或0.8×3那谁能说说0.8×3表示什么?

  生(3个0.8相加的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而后,我提出挑战:你能算出0.8×3的结果是多少吗?先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并交流:

  生1:把0.8扩大10倍当做8,用8乘3得24要想使积不变,积要缩小10倍。

  生2:把0.8元转换成角计算。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板书出竖式:提出先用加法竖式算,在用乘法算。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计算不仅简单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小数乘法的积与加法结果之间的联系。加法和是一位小数,0.8×3的.积是一位小数。

  接着又出示:2.35×30.9×4两个算式要求先用加法计算,在用乘法计算。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加法和是一位小数,0.8×3的`积是一位小数。最后学生观察得出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之间的关系。既:因数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

  这节课学生是真正课堂的主人。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计算课不是一味的算,要明白算理”需要“悟”。因此,在注重计算方法的掌握,计算技能的提高的同时,更强调对算理的理解和感悟。摒弃一切“形式化”说理,经历独立尝试、思维交流、反思评价、再次体验四个层次,层层深入,理解感悟算理。这样的计算课才生动有趣。

  片断一:

  师:出示情景:让我们一起走进不同季节的水果店看看!

  师:从图中你了解哪些信息?

  师:夏天买3千克西瓜需要多少元?怎么求?

  (0.8×3)

  师:这道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共同探讨的——小数乘整数。0.8×3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呢?(停留片刻)把你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反馈交流:谁来说说自己的方法?(小组讨论时到学生中间去指导)

  生1:连加法:0.8+0.8+0.8(利用乘法的意义)

  生2:把元转化成角。0.8元是8角。

  8×3=24(角),24角=2元4角,2元4角=2.4元

  生3:0.8看成8个十分之一,8个十分之一乘3就是24个十分之一,即2.4。

  反思:

  利用学生爱吃西瓜引入生活情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连接起来,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夏天3千克的西瓜的价钱,0.8×3,是学生没有遇见过的,这时就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而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个冲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突破,因为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与交流,了解可以有多种办法来算出0.8×3的结果。感受到了算法的多样化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片断二:

  出示: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完整吗?

  生:结果还没有点小数点呢!

  师:那你说该怎么点?

  生说出积的小数点的点法。

  师:这下完整了吗?

  生1:过程中还没有点呢!

  生2:计算过程中不要点!

  学生争论。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小数乘的过程当然要点小数点。

  生2:我们是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的,所以不要点小数点。

  教师走向前,握住孩子的手,你真是会思考的小数学家呀!

  师:用计算器验证。

  师:得出: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算呢?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反思:这里的设计,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实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灵活处理教材的体现。学生再次利用自己猜测得到的积的位数与因数位数的关系去试着得出积的位数,然后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最终得出了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借助计算器这个计算工具,学生能很快发现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新课程中提倡的利用计算工具帮助学生寻找规律的很好体现,也符合了新课标下学生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4

  今天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与整数相同学生很容易理解,而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学生能不能很好理解呢?进入课堂之前我已经思考了很久,并且为此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

  在课的开始,出示一个乘法算式:18×3问:18×3表示什么?生:3个18相加的和是多少?或18的3倍是多少?接着出示例题提出问题:要求: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怎样列式?0.8+0.8+0.8或0.8×3那谁能说说0.8×3表示什么?生(3个0.8相加的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而后,我提出挑战:你能算出0.8×3的结果是多少吗?先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并交流:

  生1:把0.8扩大10倍当做8,用8乘3得24要想使积不变,积要缩小10倍。

  生2:把0.8元转换成角计算。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板书出竖式:提出先用加法竖式算,在用乘法算。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计算不仅简单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小数乘法的积与加法结果之间的联系。加法和是一位小数,0.8×3的积是一位小数。接着又出示:2.35×30.9×4两个算式要求先用加法计算,在用乘法计算。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加法和是一位小数,0.8×3的积是一位小数。最后学生观察得出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之间的关系。既:因数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

  这节课学生是真正课堂的主人。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计算课不是一味的算,要明白算理”需要“悟”。因此,在注重计算方法的掌握,计算技能的提高的同时,更强调对算理的理解和感悟。摒弃一切“形式化”说理,经历独立尝试、思维交流、反思评价、再次体验四个层次,层层深入,理解感悟算理。这样的计算课才生动有趣。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计算教学是学生最感到枯燥无味的知识,但教材安排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教学。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位小数乘一位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两位小数乘一位整数的计算教学。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知道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应该如何写还很模糊。就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1、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问题要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当学生能以课堂主人的身份主演舞台时,用他们的理性主动诠释课堂,阐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为课堂增色时,我们就应该放手了,可以尽情欣赏他们的表演。

  2、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把教学内容提前到例2之前进行,并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探索积的小数的位数与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关系,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3、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8×3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最后引导小结:笔算小数乘整数应该做到末尾数字对齐。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能正确判断积里面的小数位数。

  然而也有很多不足,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在动态中延续不够,说明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和思考,在今后的的教学中我会多注意这些细节。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6

  上了《小数乘整数》这节课,感觉有亮点也有明显的不足,亮点是在探究积的小数点与乘数的小数点关系时的教学片段:

  【片段回顾】

  例题教学过后,

  师:刚才大家在讨论小数乘法的算理时有这样一个感觉,小数乘法的一个关键是小数点的确定,那请大家观察这两个乘法算式,猜想一下积的小数点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乘数里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板书:乘数里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这只是一种猜想,所以我们暂时只能打上问号,那如何来证明发现的规律是否正确呢?

  生:要举例来证明。

  师:该如何举例呢?谁先来试一下。

  生:老师,我举一个例子就能证明这个规律是错误的。

  师:请你说一说。

  生:1.25=6,小数位数是一位,乘积是整数,所以我认为刚才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是真的吗?(故作惊讶,环视教室)

  稍停片刻,听到教室里响起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是的!不是!

  师:老师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说是的的同学一定和这位同学想的一样,说不是的同学一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1.25=6,这里的积本来应该是6.0。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1.2是12个0.1,12个0.1乘5就是60个0.1,60个0.1是6.0。

  师:说到这里似乎明白了一些了,老师把这个过程写下来。这样的话乘积6.0还是几位小数?

  生:一位小数。

  师:那又为何说等于6呢?

  生:因为小数末尾的0去掉后小数大小不变,所以将6.0写成6了。

  师:对,按照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将6.0写成6,但是我们在探究这个规律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将这个0保留下来,这样才便于我们探究新知。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那请大家每人举一个例子来验证一下,刚才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学反思】

  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意料之中,所以当学生出现质疑之时,能有效进行点拨引导,使之能顺理成章地完成探究之路,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同时又由于过分关注探究这一环节的设计,而将不少课堂时间用在这块上,致使对于小数乘法的书写格式,却有些疏忽了,导致作业反馈中出现有部分学生还是用数位对齐的方法来写两个乘数。这也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计划执行能力的一次质疑。

  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1、 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没有从学生认知心理的角度出发,从备课中就充分重视原有知识技能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产生的干扰,即负迁移的作用。本课的负迁移影响来自于小数加减法的书写规则(数位对齐)。凭当时(课堂上)学生的板书和巡视(不够全的情况下)过程中没有发现这一问题,就忽略了问题的存在。就没有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来抓。致使问题没有暴露,而使问题遗留到课后。

  2、忽视了对部分后进生学习状态的密切关注,不可否认,比较喜欢和优等生的对话,因为精彩总是出自于他们,奇思异想也往往出自于他们的智慧,与他们的对话更能激发一种课堂教学的热情。而面对后进生,虽然有百般的耐心,虽然总是尽量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到他们身上,将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他们,脚步更多地在他们身边停留。但总是有疏忽,这也是老师最感难以掌控的地方。总是希望时间能充足一些再充足一些。总是希望有几张嘴可以同时和不同的学生对话。但是希望总是希望,遗憾总是伴随着。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7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因此,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者创设了购买西瓜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提出问题,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让学生探索0.4×3的结果,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通过生活情景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主张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本课凭感觉“先看作——整数乘整数”,让学生道出算之情理;在教学的进程中,学生自然获得切身体验,即“小数和整数相乘”与“整数和整数相乘”尽管存在差别,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里的设计,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实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灵活处理教材的体现。教者用多媒体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让学生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最终得出了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列式,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新理念。在最后又设计了一个《科技之旅》的练习题,给每个孩子练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巩固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意义:0.2 0.05 (学生口答)

  2、小数加法:0.6+0.6 0.8+0.8 0.2+0.2+0.2 0.4+0.4+0.4 0.1+0.1+0.1+0.1+0.1

  (1)学生口算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新课:

  (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请大家想办法算出0.2×3的积。

  (1)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连加法:0.2+0.2+0.2=0.6

  b.联想、转化:0.2元=2角2角×3=6角=0.6元

  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

  d.推算:因为2×3=6,所以0.2×3=0.6

  e.还有不同的吗?(略)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9

  这是践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第一课,虽然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课件,小黑板,该做的做了,改写的写了)但课上还是感觉很乱很乱。

  其一、教学设计上的问题。

  1、学法指导跨越幅度太大,多数学生看着学法指导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2、内容含量大。两个例题放在一节课,如果是以前的教学方法,时间会很充裕,完成两个例题及相关练习不成问题,可因为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孩子们还找不着门道,所以浪费了很多时间,任务没有完成。

  其二、学法指导上的问题。

  新的模式学生不了解,不知道老师又在耍什么花招,茫然中似乎还在等着接招,却不知学习任务已经布置下去,很多学生倍感茫然,手里端着书,眼睛盯着学法指导,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不仅反映出学生没有自学能力,也说明我在备课时对课堂预设不够,没想到孩子们会如此茫然,如果课前交代一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他们该怎么做,效果会好一些。

  其三、实行过程中的问题。

  因为陌生,所以各个环节都显得时间不够用,十五分钟仍然有部分同学没有完成自学任务(有的同学一节课也未必能完成),在检查自学效果时,让后进生汇报,再让后进生更正,因为我对学生不熟悉,在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时关注不到位,以至于在汇报环节浪费很多时间。利用小组合作,对“小数乘以整数”转化成“整数乘以整数”说理过程落实还可以,但当堂训练环节因时间关系,完全取消了。

  虽然下午又利用一节专科课(停了)对小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进行了补充,但学生究竟会了多少,我心里没底。上完课心里如此没底(尤其是数学课),好像还是第一次。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10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因此,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者创设了购买西瓜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提出问题,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让学生探索0.4×3的`结果,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通过生活情景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主张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本课凭感觉“先看作——整数乘整数”,让学生道出算之情理;在教学的进程中,学生自然获得切身体验,即“小数和整数相乘”与“整数和整数相乘”尽管存在差别,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里的设计,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实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灵活处理教材的体现。教者用多媒体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让学生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最终得出了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列式,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新理念。在最后又设计了一个《科技之旅》的练习题,给每个孩子练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巩固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7)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3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1

  之前孩子们会算整数乘整数,在学小数乘小数时,我先放手看孩子们的自然状态,结果部分同学因为假期补习孩子们会算,但问其所以然,结果不会说,另一部分就是孩子们的自然状态,例如2* 0.56=?

  孩子们按着整数的方法交叉相乘,结果0.56中的0也与2乘了一遍,孩子们已经有了思维定势,就是每个都与2相乘一遍,并不是想办法把小数转化成整数算,说明学生对把小数扩大或缩小不是很熟练,所以再引入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时比较牵强,因此对理解上还需大量练习,让孩子知道来龙去脉,对今后的题型变化也做好基础。通过联系之后孩子们熟练了算法脱离了中间的转化环节,直接能算出结果,但是点小数点也成了问题,通过学了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之后,孩子们学会了简便方法比之前通过转化关系缩小原来的多少分之一这种方法方便不多了,所以感觉数学需要的简单,找到好的计算方法会更容易记住,但同时要明白其中的算理。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分数、小数互化教学反思 (菁选3篇)

分数、小数互化教学反思1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怎样把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理解了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应该说学生有这些知识的铺垫,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是比较容易的。

  在教学中我结合两个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学生说的都不错,通过观察例10的三个分数,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出一位小数的分母是10、两位小数的分母是100、三位小数的分母是1000,分子就看小数的小数部分是多少的结论。因为学生说的都很好,所以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让学生试着尝试把带分数转化为小数。学生完成的也不错,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我在这里采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观察化后的小数与带分数进行比较,结果很多学生发现它们的整数部分是相同的,然后我在启发他们思考:带分数化成小数还可以怎么化?学生很自然得出整数部分不变的结论。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也感觉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自主学习新知识,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是联系分数的意义来比较,二是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大小。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说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的还是比较到位的,有了之前分数同除法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把分数化成小数,学生也已理解并掌握。对照比较,不难发现,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方便,而且简单,易被学生接受。

  这一点可以从之后的试一试中也能体现,只是除不尽的要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注意约等号的使用。因为除不尽的往往都是循环小数,也有学生说保留三位小数,不一定要除到第四位。我很欣赏学生们有这样的想法,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书本,不盲目地服从,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喜悦。

分数、小数互化教学反思2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是五年级下册由小数的计算向分数的计算过度的重要知识组成,单纯从知识点上来说,没有什么,但我们教师的内心里首先要有一个意识,对于各种不同的互化方法,我们应该尽量让孩子们了解,并教给他们自己去感知领悟该如何互化,一方面,既利于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更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种学习的气氛,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氛,对于一些知识,我们教师也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而是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提示,让孩子们不致产生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不致让学生产生一种如坠五里云中怎么想也无从下手的感觉,在这节课中,在同学们理解了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我提出了问题,怎样能比较出谁跑得快,同学们很快有了自己的想法,我找两名同学说了他们不同的思路,可以说这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有效地经验和示范,于是再让孩子们自己去动手解决,避免了孩子们的那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也让孩子们在学习上更顺畅,当然,我们要依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有些知识,我们必须提前进行必要的提示,有些知识,我们是坚决不能多说的,三缄其口也许是更好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惟有动态的课堂,惟有让自己的课堂动态起来,才能真正地让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成为有效率的课堂。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很可贵的想法,同学们不是简单的用分子除以分母,而是从分数的意义上去理解,对于我们的课堂来说,颇为难能可贵,因为我们不是寻找那种只会做题,只会用数据解决问题的人,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我们需要培养的是那种能够在具体的问题中,把问题的根源掌控在手掌控在脑的人,只有如此,在问题的本质上来解决,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成为智慧的人,才不会成为数学中的呆子,孩子们把1千米看做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10份,每份是0.2千米,再乘4就是0.8千米,4/5千米很容易地就化成了小数,再进行问题的解决,轻而易举,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常常用自己不恰当的言行和动作或感情让孩子们的想法与思路在无辜中成为了永远也不会露出来的东西,需知长此以往,我们永远也无法让孩子们变得更聪明,更有智慧,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孩子去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去把分数化成分数呢?孩子们都紧张起来,能紧张起来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而在我们现如今的课堂上,孩子们已经很难得有紧张了,更多的是一种无可耐和,或是一种如梦如醉了!只有小彬把手举了起来,他说“我知道了,就是用分子除以分母”我让大家用他的方法试一试,同学们如梦初醒,掌声不自觉地响起来,原来,还有更加简捷的策略,小彬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能让学生说出来的,教师不再越俎代庖,当我提出怎样把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化为分数的时候,同学们很容易地就想到想把小数部分化成分数,再与整数部分合起来,但另一种方法同学们却不敢轻易地说出来,一个学生说,“我想到了一种方法,但不知道对不对”,我鼓励他“不管对不对,想到了就要说,要不然没机会了!”他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如1.4直接写成14/10然后化简,我肯定了他的猜测,希望他下次继续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没准就是对的,只有敢于猜测,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正确,一切都不会错,只有答案是错的,但行动永远都是正确的。

  整节课下来,也许会让人觉得有一种紧张感,更或许有些孩子对于所说的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但我分明已经从孩子们的表情中体会到了几点,一是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孩子们。二是对于知识的学习,要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三是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们思考与表达。

  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孩子,把课堂学习的职责交给孩子,把课堂的权利交给孩子,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轻松的教师,我们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地教师。

分数、小数互化教学反思3

  教学的得失:

  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这部分知识,主要是运用小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来学习的,所以一开始的复习给学生们新知识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们能够顺利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比较恰当。课上,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总结等,使学生明确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3、把课堂教学放手给学生,学生们在预习中积极探索,变枯燥为兴趣,变新知为熟知,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由于时间安排充足,所以例1教学过程比较详细,例2的时间就不是很充足了,挤占了练习的时间,练习量减少了。

  学生自主性的表现:

  1、大部分学生在课下能够认真预习、积极动脑,课堂上积极举手,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2、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突出重点,找到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有的同学甚至不局限于课本,积极探索,找到了更好的方法。

  3、个别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比较被动,需要积极引导,教师对个别优秀学生能力估计太低,练习题的梯度太小,好学生的潜力还没充分发挥出来。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9)

——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菁选2篇)

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1

  之前孩子们会算整数乘整数,在学小数乘小数时,我先放手看孩子们的自然状态,结果部分同学因为假期补习孩子们会算,但问其所以然,结果不会说,另一部分就是孩子们的自然状态,例如 2* 0.56=

  孩子们按着整数的方法交叉相乘,结果 0.56中的0也与2乘了一遍,孩子们已经有了思维定势,就是每个都与2相乘一遍,并不是想办法把小数转化成整数算,说明学生对把小数扩大或缩小不是很熟练,所以再引入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时比较牵强,因此对理解上还需大量练习,让孩子知道来龙去脉,对今后的题型变化也做好基础。通过联系之后孩子们熟练了算法脱离了中间的转化环节,直接能算出结果,但是点小数点也成了问题,通过学了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之后,孩子们学会了简便方法比之前通过转化关系缩小原来的多少分之一这种方法方便不多了,所以感觉数学需要的简单,找到好的计算方法会更容易记住,但同时要明白其中的算理。

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2

  小数乘小数是整数乘法的发展,是小数乘法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即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在转化的过程中,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是学习的重点。我以为这一节知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算理,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可事实的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本节课的课后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出现以下错误现象:

  1、竖式中的错误:部分学生列竖式时,按照加减法的计算方式对齐小数点的位置列式,显然是对算理没有理解。

  2、积的小数位数数不对,体现在两方面:有的孩子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也算在小数位数里了,导致积的小数位数总是多两位。

  3、还有部分学生在积的末尾有零时,先划去0再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点小数点,从而使积的小数位数总是少一位或几位。

  4、由于因数中间有0的整数乘法没过关,在小数乘法笔算时也犯同样的错误。

  对于学生所出现的这些错误,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确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说算理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改错题的机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因为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依据是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才是主动的。在讲算理的同时,重视计算技能的培养,细化类型,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方法,做到既重视教学过程又重视教学结果;既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讲清算理,又要突出积的变化规律、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中小数的位数的关系。这样才能切实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推荐访问:小数 反思 分数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篇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分钟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gongzuoxindetihui/2023/0510/595855.html

  • 相关内容
  • 05-10 2023年人生经典语录【10篇】【精选推荐】

    人生的经典语录1  1 不要因为自己还年轻,用健康去换去金钱,等到老了,才明白金钱却换不来健康。  2 人生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上帝不会给你一张返程的票。  3 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若都像生命中的

  • 05-10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3篇(全文完整)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1  阅读学习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这本书之后,我感触颇深。  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

  • 05-10 2023年人生随时都要淡定,*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作文【10篇】(全文完整)

    人生随时都要淡定,*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作文1  繁华似锦,光怪陆离的世界。我对它原本是憎恶的。时间是一直忙碌的人的武器。他们用时间换取他们以为宝贵的东西。  他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完成一个继

  • 05-10 人鸡大战作文【10篇】(范文推荐)

    人鸡大战作文1  “你这只臭鸡,给我站住!往哪里跑!”鸡舍里传出我的大喊大叫。你肯定要问:咦,怎么回事?请听我慢慢道来。  寒假里,我在姥姥家住了几天。姥姥家有两个大鸡舍,每个鸡舍里养着1000只左

  • 05-10 人力资源管理自我介绍【10篇】(范文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自我介绍1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叫xxx,是一名即将于xx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借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推荐自己。我知道仅凭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