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琵琶行》阅读答案3篇

【www.zhangdahai.com--工作心得体会】

《琵琶行》阅读答案1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琵琶行》阅读答案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琵琶行》阅读答案3篇

《琵琶行》阅读答案1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

  B.凡六百一十六言 (凡是)

  C.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

  D.命曰《琵琶行》 (命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问其人,本长安倡女静女其姝B.转徒于江湖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委身为贾人妇 因为长句D.歌以赠之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B.遂命酒C.使快弹数曲 D.歌以赠之

  答案:

  1.B

  2.B

  3.C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B(凡:总共,一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2.试题分析:B(A其:代词,那/形容词词头。B于:介词,在 。C为:成为/写,作。D以:表目的,用来/认为,以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3.试题分析:C(A夜: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B酒:名词作动词,摆酒。 D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琵琶行》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盆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5.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秋,送客盆浦口明年:第二年

  B.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原来(是)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表原因的连词

  D.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快弹:畅快地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铮铮然有京都声/苏子愀然(选自苏轼的《赤壁赋》)

  B.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C.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选自林觉民的《与妻书》)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选自归有光的《项脊轩》)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选自《诗经·邶风·静女》)

  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选自《诗经·卫风·氓》)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8.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段文言文是对《琵琶行》这首诗歌的创作缘由作了简要的说明。

  B.创作缘由不仅是因为送客时听到了美妙的琵琶声,而且更因为琵琶语触动了诗人情怀。

  C.诗人被贬江洲一直都很郁闷,不遇之情耿耿于怀,遇到老朋友琵琶女后得以解脱。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被排挤的悲苦心情,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9翻译(每句2分)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3)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参考答案:

  5C6A7B8C

  9、(1)元和十年,我被降职到九江做司马

  (2)我本是长安歌女,曾向穆、曹二善才学习琵琶,由于年长色衰,就嫁给商人为妻子。

  (3)我听到这个人的身世经历,这个晚上自己才感觉有被降职的感觉,因此就写了这篇诗文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琵琶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1)

——《琵琶行》创新3篇

《琵琶行》创新1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重点鉴赏课文第二节。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重点

  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对比阅读《听颖师弹琴》中的音乐描写。

  教学媒体

  录音机 多媒体图片

  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 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分别是:数学,文学,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那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根据学生发言总结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

  三、 重点鉴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

  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分组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琵琶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2)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教学反思1

  《琵琶行》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两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对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

  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引导学生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以此来带动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环境描写,并且探究这环境描写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学习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的目标支配下,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及技巧,虽理性解读了诗歌,但毕竟破坏了诗意。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片面强调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实上也会使学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强调感悟,但不能废弃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结合运用。

琵琶行教学反思2

  反思时间

  第4周

  教学内容

  《琵琶行》

  教学时间

 第5周

  在教学中贯彻地教育理念

  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人文渗透

  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本设计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最后作总结概括。

  学生学习收获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一、感知课文,诵读文段。

  二、明确课题,合作探究

  三、分析材料,扣题成文

  四、发言交流,完成结题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教学中最成功地案例简述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理解诗人的“泪”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由 此也反映出朝廷动乱的变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悲,己怜,社会的变化、*的衰落,汇合在“同”上。表现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天涯沦落”有丰富内涵,定出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代人的共鸣,成了千古名作。

  琵琶女“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 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娼 商妇 怨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以此控诉了世人的重色轻才、重利寡情,通过民间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炎凉、动乱,控诉了黑暗的社会。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A.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B.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C.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教学失误及补救措施

  1.虽然没有表演课的精致与完美,但让学生体验到了粗糙中的真实,*实中的真情。

  2.“非指示性”教学中学生的活动量很大,本节课一个课时根本不够,以后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在学生专心研读的过程中“截流”,也不要在学生尽兴交流与讨论时“快刀崭乱麻”。既然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舍得把时间给他们。没有让学生完全放开手脚。”

  3.静心想想,发现学生的发言面、参与度还不够广。虽然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外显的。归纳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班级中的十四五位同学太踊跃了,一有发言机会他们就抢着说;二是同学与我这位临时教师不熟悉,内向的同学就不发言了;三是教师提供的自由发言机会高于随机指定的发言机会。以后要使随机指定发言的比例与自由发言比例基本对等。

  4.学生的研读欣赏大多粗糙浅短,不细腻,不深刻。比如“白居易对琵琶声的描写生动贴切,让人身临其境,并感受到作者凄凉、失意的心境。读此文即在读歌、读乐,不愧为千古名篇。”(陈虹虹)“作者在描写琵琶女时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将琴声的绝妙之处写得淋漓尽致,简直把这一幕景象写活了,使读者看了仿佛身临其境。”(余洁)研读欣赏文要写上两百字左右,才能写出细节,写出情境,才能使自己的研读欣赏细腻深刻起来。当然这是第一次,训练多了,引导多了,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要真正提高,还需要课外阅读,需要文化积淀。所以“非指示性”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学生需要课外阅读,需要文化积淀,作为教师,则更加需要。这次公开教学,就使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在学生面前,是多么的浅薄,多么的力不从心!

琵琶行教学反思3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首先,通过导语创设情景,带领学生们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浔阳江畔,见证一个相遇相惜的故事,为下*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课堂的第一部分——“难忘梦中城”。

  我以诗人和琵琶女共同对京城(帝京)的怀念作为切入点,通过反复诵读,体悟人物身世命运的由辉煌到凄凉悲剧性及相似性。我发挥自己在朗读方面的特长,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进行讲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学生。

  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作者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之后,课堂的第二部分——“赏析曲中妙”。

  通过赏析琵琶女的三次弹奏,品味诗歌意境,感悟音乐的魅力。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学习如何用比喻描写音乐,汲取古代诗歌精华,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同时,我也选取了一古一今两段同样优秀的对于音乐的描写,来与本诗中的音乐描写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更加明确《琵琶行》意象更生活化,想象视觉美的特点。

  最后,课堂的第三部分——“感悟曲中情”。

  在学生鉴赏音乐描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曲中之情”“诗中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的。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写作,触发了同学们对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来自心底的美的喜悦,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品味浓浓诗情。

  本课的教学优点是突出了诗歌教学的诵读和鉴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用字,咂摸品味,读出语言艺术和人物情感。不足之处是在对音乐描写的侧面描写部分没有全面的分析;在学生诵读时,我对同学的诵读表现评价指导不到位。

  总之,这堂《琵琶行》赏析课,有成功的地方,亦有失败的地方。今后,我将不断的进行反思教学和行动研究,精益求精,使自己的教学水*更上一个台阶。

琵琶行教学反思4

  语文新课标关于课程结构的设计要求“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同时要求“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本节课课程设计之初就牢牢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力图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做到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此,本节课从课前的预习内容到课堂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诸如人物命运悲剧美的赏析及音乐美的鉴赏过程,全程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真正实现让学生们以“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文字音、作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都放到课前自主进行,课堂集中赏析人物命运的悲剧美和鉴赏音乐美,老师适当的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达到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

  完整精致而有匠心的课程设计、多种阅读形式的阅读理念、自然流畅的课堂流程、及时专业的表扬点评、板书设计的美育熏陶等环节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本次授课的主要目标得到了很好实现。

  美中不足的是授课班级为音乐专业生,独有的专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略有遗憾。

琵琶行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

  (二)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2.请学生认真读诗歌的“序”部分,理出“序”与正文的关系。

  本诗的序文交代了写作原因,内容上与正文前后照应。例如:序文的第二句与诗的第一段呼应;第三四五句与诗的第二三段呼应;第六七句与诗的第四段呼应。

  四.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女总共有三次演奏,重点欣赏第二次演奏)。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段落(学生能够很快找出第二段)。

  2.请学生集体朗读第二段,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感情无甚变化)。

  教师点拨:乐曲是有节奏感的,是起伏变化的,大家刚才没有读出乐曲的起伏变化,可能是大家还没有体会到乐曲的情感变化,接下来我们仔细地来品读这段琵琶曲的描写。课前我们探讨过,音乐是无形的抽象的,用文字来表达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发现白居易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来使大家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顿时领悟是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3.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美,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琵琶女用这些声音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获得“粗重繁密”、“细幽柔宛”“清脆圆润”等音响上的认识,也体味到人物情感的变化。

  4.师生合作探究: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

  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琵琶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高涨,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命运的不*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不公*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

  5.学生通过琵琶女身世情感的变化再次朗读,感情有了起伏变化。

  6.教师播放名家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

  7.学生探讨: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成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说说琵琶女的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点拨:诗人是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经历的。诗人借助琵琶曲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生不得志”,感觉到她心中的“无限事”,听其诉说则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从序中可读出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诗人对琵琶曲的描绘正是自身身世的倾诉。

  8.学生再次朗读,并尝试背诵,结束全课。

  【附】诵读指导:“大弦”以下四句应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业布置:

  (1)延伸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多媒体显示)。

  (2)让学生课后试着去找一些琵琶曲来听,加深体会乐曲节奏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 复习音乐描写艺术

  2. 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二) 过程设计

  1.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听过的琵琶曲,当然很少学生会熟悉,教师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给学生听,并结合课文的乐曲部分一齐感受。

  2.请学生根据乐曲节奏变化填图(多媒体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让学生自己绘制出来。

  3.请学生评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4.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大多数可以找出这些句子,此时教师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位学生把它丰富为:“秋风瑟瑟,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无语凝噎,木然注视着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沉重的心绪如枫叶荻花飘转在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情感)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诗中写景的句子还很多,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悄无言,秋月白”等关键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当然以我校学生的素质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学描绘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景物相结合就相当不错了。

  5.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1)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

  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具体地描摹她的美貌,还要求学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琵琶女形象的语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名句,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如“千、万、始、半遮面”来揣摩,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态及复杂沉重的心理。

  学生还会通过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能够通过具体可感的音乐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乐曲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导学生再创造诗人形象

  诗人在“序”里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深刻主题。

  6.学生再次朗读全诗(此时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7.课文总结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曲的美妙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诗人使用双线结构,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怪“文章已满行人耳”,胡儿能唱《琵琶篇》。

  8.作业布置:

  (1)听一首你喜欢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2)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1.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本设计由鉴赏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乐描写技巧的同时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现。

  2.教学上能针对学情,挖掘教材的课程资源,形象再创造,调动想象与情感的审美方法的运用;美文诵读技巧的学习获得审美体验。

  3.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合作探究,个体表现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合作的愉快。

  4.教学环节从学生实际出发,重难点突出,通过图表形象再现抽象的音乐感受,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有利于学生抽象与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5.教学方法上,多媒体辅助教学,诵读配乐,既形象可感又启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琵琶行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职业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民乐,让学生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让学生描述音乐感受,在民乐曲当中开始我的教学过程。

  一、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品味本诗的意境,我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音乐的美好意境。其次,让学生自己主动鉴赏,学生都喜欢哪些句子,描出在哪里。当然,如果学生对本段诵读没有完成好,此环节就显得很矫揉造作,为了赶时间,学生发言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而无升华部分,我的点评也只是蜻蜓点水,一笔点过。我在此环节处理很粗糙,

  二、为了完成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的教学重点,我决定让学生重点分析诗人写作是应用的手法,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总结。《琵琶行》一课的教学重点我完成的很牵强,这是我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所谓公开课也是检验自己教学能力的一次机会,且不可急于求成

  三、另外,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描写背后的情感,学生很容易的找出诗人情感在诗中的体现。这样,我和学生从音乐描写的意境、手法、情感对课文进行了三重解读之后,进行延伸拓展,师生共同品味,在比较阅读中巩固艺术手法。

  四、最后,我拿出10分左右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实战演练,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将自己的感受流入笔端。在一段优美的《草原之夜》乐曲中结束课程。

琵琶行教学反思7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起被誉为描摹声音的三大“至文”。用语言来显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难度太大,通常情况下,诗人都善于讨巧,大多取间接的审美感应来表现。而《琵琶行》不仅用倾听者的感受、反应来表现琵琶曲的美妙动听和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而且运用拟声词和大量的比喻句来直接表现曲调的特点与旋律的变化,堪称描摹音乐的典范。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体悟到本诗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摹音乐的妙处,不仅直接对标高考考点,而且将大大促进学生在鉴赏音乐与诗歌时的审美能力。有鉴于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品位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描写音乐的表达技巧。

  从授课情况来看,我的教学设想基本得到了一一体现,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总的来讲,本节课的主要收获有三点:

  一、教学设计凸显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本课描写声音的表达技巧并运用这些技巧去赏析、表现声音,着眼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由赏析到运用,由课内到课外,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更是贯穿课堂始终。

  二、主线鲜明,重点突出。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琵琶行》一课值得学习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诗歌语言、解读作品主旨等等,而本节课抓住这首诗出色描写音乐这个特色,确定学习作品描写音乐的表达技巧这个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心、口、手、耳、脑多种官能,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琵琶曲的美妙,通过探究、交流领悟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技巧,通过延伸练习和课堂微写作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赏析、表达。

  三、注重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凸显,学生的活动是否充分。本节课的学生活动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将听、说、读、写相结合,将讲台下的活动与讲台上的活动相结合,灵活多样,追求实效。

  虽然在准备阶段我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考虑每一个教学细节,力求完美,但不完美是必然的,缺憾是难免的。回头自省,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诵读不够充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朗读对文本理解、情感熏陶的重要作用。虽然本节课设计了学生自读全文、齐读精彩段落、有感情美读个别语句等环节,但总体来说,诵读还不够充分,尤其是教师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有待加强。

  二、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单一,针对性不强。教学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堂评价语运用得当,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课堂活跃度。本节课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多是“很好”“非常好”之类的简单用语,缺乏变化和针对性。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教研教改,我将一直在路上!

琵琶行教学反思8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兼有诗歌和文言文的特征。拿到课题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把它作为诗歌来教学还是作为文言文来教学?如果作为诗歌来教学,大量的字词知识,诗歌内容的把握,结构的梳理,怎么解决?会不会出现课堂看似很热闹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不熟悉的情况?如果作为文言文来教学,怎样体现其诗歌特征?怎样体现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后经过反复思考,与备课组成员的深入探讨,确定既然是诗歌,诗歌才是本质,就要按照诗歌来教学,按照诗歌教学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教什么?

  既然是诗歌教学,就应该突出诗歌教学的特点。第一就是朗诵,指导学生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第二是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在本诗中主要是音乐描写的手法。第三因为是叙事诗,有人物形象,还要鉴赏人物形象,通过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命运,深化感情,提高认知。

  字词,文意,结构怎么办?

  虽然是诗歌教学,但毕竟理解字词,把握内容是基础,也不能忽视,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如果这些东西也放到课堂上,显然内容太多,课堂容量太大,而且容易喧宾夺主。所以决定这一块的知识应该在课外进行,指导让学生充分预习,自学。课堂上起一个检查,督促的作用。

  基本的教学方式。

  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就基本确定。预习朗诵——探讨——展示。通过预习把握内容,通过朗诵领悟感情,通过探讨深化认知,通过展示促进学习,交流心得。

  课后再反思:

  这首诗前后也教了好几遍了,这次录课后,又有新感受。教学必须删繁就简。“简”就是核心,是关键,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不能面面俱到,要大胆放手,学生能自己掌握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起到主导,督促,检查的作用就行了。

琵琶行教学反思9

  本节课教学过程:

  提问前几天所学的杜甫诗三首,绝大多数同学掌握得较好,少数几个同学没有记熟。

  同学们通过学习资料简要了解白居易的生*,写这首琵琶行的背景。简要介绍歌行体。同学们思考并翻译小序,分组讨论小序在文章中的作用并找出小序中的句子与原文相对应的段落。分析第一段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在于:通过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节奏较为紧密。

  值得注意的是:小组讨论的时间有点长;有些同学的参与度不高;当堂检测的效果不好;还是没有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讲授的内容依然有点多。

  以后设计教学环节应更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而非老师讲解;注意当堂检测环节的设置;注意引导有些同学参与小组讨论;进一步明确奖惩措施,保证回顾提问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琵琶行教学反思10

  白居易创作《琵琶行》文中他写道“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一是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调技艺高超,一是听到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的遭遇有相同之处,所以白居易说“同是天涯沦落人”,与友人送别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心灵触动、震动,产生共鸣,千头万绪,产生创作冲动,为君翻作《琵琶行》。这部流传千古之篇怎样来的?生活现实这是创作的源泉,本文的创作与作者对琵琶曲的欣赏以及自己的遭遇都是生活的现实,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探讨学习。

  琵琶女诉说她的身世老大嫁作商人妇,可商人只经商,她的家庭没有幸福,自己有高超的技艺,商人为利,没有共同语言,一个爱音乐一个爱钱,结果她被商人抛弃。我抛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没有共同语言组合的家庭会怎样?”,同学们兴趣起来,发表什么意见的都有,我引导学生要从作品中学会做人,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家庭,选择自己的幸福。

  《琵琶行并序》这首诗的教学,我突破了以往的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的模式。我在上课时设置了三个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我设置的三个问题是:(一)谁解琵琶声;(二)谁解青衫泪;(三)谁解风物意。

  这首诗的教学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的,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教学过程及对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

  第一,教学设计,应该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其一是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其二是语言概括描述抽象情愫的能力,为此,我以对联导入,以此为突破口。这样,感性又不失理性,表象又涉入深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文化氛围。

  第二,解读文本,必须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我主要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又为后文联语创作提供支点。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提倡积极互动。在上过程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今后的诗歌教学我们必须把握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贯彻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琵琶行教学反思11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两节半课时。开始半节课(前半节课主要讲解上一篇课文没有完成的内容)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等工作。第二节课开始串讲课文,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串讲完第二段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奏——轻重音交织——滑涩抑扬——高潮——尾声”的提示,对第二段进行分层次。在串讲第二段时,同样提到了在“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前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句子在文学手法上的需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写的句子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第三节课,前半节课重点在于讲解《李凭箜篌引》并让学生思考、讨论《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不同点。后半节课则在于简单地串讲《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教师不能纠结于一些字词的讲解),而在于理解和体会。所以,这样的文章对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是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的,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就不会产生一丝的同情。教师的讲解要富有感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语言中读出同情,学生才能体会同情。这一点上,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不是做得非常好,虽然我尽量用语言去感染学生,但很明显,感染力不够,我能体会到学生已经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觉得程度不够,这个责任在老师。

  在进行两篇文章音乐描写不同点的讨论时,我事先准备了大概六个要点,我教授的两个班级是两个层次的班级,1班属于第一层次,10班属于第二层次(全校共三个层次)。讨论并不热烈,这可能和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关(需要脑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闭着眼睛就能瞎说),当然这并不出乎意料,我课前曾预计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导写出答案。但上课后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10班有三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两个要点;1班有四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五个要点。

  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不够,个别学生的思想已经开始向深入发展,这是我在以后上课时需要去注意的,特别是1班,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他们思考一些深一点的内容。问题的回答人数单一,总是那么几个人,其他同学大多沉默,这个问题早已有了,我要引起重视,今天我在1班就表扬了那几个发言的同学,批评了大多数不发言的学生。

琵琶行教学反思12

  《琵琶行》内容丰富,涉及到的知识点多,教学选择空间大。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句,以此切入教学,不但可以串联起全文的内容,还可以以此探究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

  课堂教学会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基础上,有一个知识延伸。《琵琶行》交待了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原因,却没有交待作者沦落天涯的原因。另外,白居易的沦落天涯之恨,为何会通过一个迟暮美人来抒发?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方向,以此来对某种常见的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进行分类、总结学习。

  整个教学思路是:从(个性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识却不曾相逢——不曾相识不成逢,最后回到(共性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由个性到共性,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闭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适用性,因此在分析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时,采用了“解字释义”与“结合具体诗句”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且通过PPT,将相关问题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板书,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展示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一些教学操作与预先的教学预期出现出入。

  一个是好的方面。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常常会因为一些偶发的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打开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触发了新的教学灵感。

  但是很多教学操作是不符合教学预期的。

  首先,从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来看,一些知识点在讲授的过程中,前后顺序在逻辑上并不是太合适。比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赏析、内涵探究与鉴赏方法总结,它们之间的顺序出现了问题。在拓展引申方面,有些知识内容太过于深入,学生不能理解。比如,有关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内容,过于宽泛。有些知识点所举的例子并不恰当,比如列举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时,李商隐这个例子并不是太合适。最后把有关李商隐的例子,转变成了最后的课外练习题。有关屈原“香草美人”的描述,也出现不恰当的地方。这些都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的。

  其次,某些知识环节并不能很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来,显得牵强附会。比如,最开始的导入设计是以南宋洪迈的观点“琵琶女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开始的,但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并没有水到渠成的感觉,于是删除。再比如,由课本引申相应知识点的时候,引申出了意象的特征及变化,感觉有点火车跑偏,于是又删除。

  第三,在欣赏探究诗句,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并没有达到预期。比如,在提问学生初读琵琶女的故事,有何感受时,学生的回答有的天马行空,有的拘泥成见,导致无法合理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因此,后来将相关问题的切入口变小。再比如,在最后引申探究到*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时,因为延伸的内容比较多,与学生之间几乎是零互动,变成纯粹的讲授课了,因此考虑相关内容尽量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参与进来。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好哪些知识点是需要着重的。知识点之间的前后顺序、逻辑关系一定要梳理到位。在讲授的过程中,所例举的事例一定要恰当,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板书将之具体化、形象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紧紧围绕学生展开,避免陷入纯粹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在引申相关课外知识点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写在最后:教学之路漫漫而修远,而今迈步从头越。

琵琶行教学反思13

  今天我上了《琵琶行》一课,感触颇多。现反思如下:

  1首先是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故事的内容,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础,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再让学生找出全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和主旨的句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有了一个切入点。让学生解释“沦落”的意思,并找出沦落人指的是谁,即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3既然琵琶女是一个沦落人,你找一找表现琵琶女沦落的段落,即第三自然段。在感知着一段落时,先让学生读一下这一自然段,并让另外一名同学点评一下该同学读的好不好。最主要的是读出感情这一点做得怎么样,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再让学生思考你眼中的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她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再让学生去读一读,品一品。

  当然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谈一谈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这样自主生成的问题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当然主要还离不开琵琶女的形象这一核心问题,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4琵琶女和白居易,一个是大男人,一个是小女子,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民间艺人,一个高朋满座,一个独守空船。他们同在哪里?

  5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①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②一个是名满京都的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③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通过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来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

  琵琶女弹奏完后,为什么满座重闻皆掩泣?触发了人们对于自己坎坷命运的反思,进入了人类共同的情感领域,从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跨越千年而不朽。

  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中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这两句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体验,又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传诵不朽的千古名句。

  6是什么把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音乐。

  7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音乐的?然学生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谈一谈精彩在何处?

  抓住比喻的修辞空白的手法(或侧面描写)情感的渗透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音乐是沟通的桥梁,它把琵琶女与诗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一起,成为精神上的知己,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可以写对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为“一曲琵琶传千古”拟写上联。同学们读了这首时候有

  很多的理解与感悟,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

  8重读课文,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来。自由的读、大声的读、有感情的读。

  概括一下就是:沦落----沦落人-----琵琶女、诗人-----分别赏析------同在何处、有何相似点-----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音乐------对音乐的描写(比喻、情感、空白)让学生分析精彩的段落,谈一谈、议一议。

  二反思失误:

  1读得不够;诗歌是朗诵的艺术,多读才能体味出诗中的内涵。开头可以让学生先伴随着音乐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在分析完琵琶女的形象后读一读感悟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分析完诗人的经历后可以读一读体味诗人的情感;最后读一读全文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

  2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教师自己的讲解过多,没有让学生动起来。如,可以让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提一提自己的问题疑惑,第四自然段问一下你有什么疑惑。关注学生的需要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

琵琶行教学反思14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先让学生找到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问学生有几个沦落人,一为歌女,一为白居易,然后问他们分别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沦落,学生...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先让学生找到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问学生有几个沦落人,一为歌女,一为白居易,然后问他们分别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沦落,学生找到第三和第四段,分别去读,设计问题,读出了怎样的琵琶女,读出了怎样的白居易,在琵琶女这里,同学们可以看到她的少年欢乐与晚景凄凉,但对于她的不幸命运认识不够深刻,她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即使五陵年少争缠头,也只是看中了她的美貌,对她并无丝毫尊重,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看重的是利,琵琶女看重的是情,二人又怎会心灵相通呢?琵琶女凄凉的身世令人慨叹同情。梁老师也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何说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不应充满欢乐吗,可那又是不是真的欢乐呢?

  理解白居易的沦落时插入背景介绍,可以让学生跟深刻的理解他的痛苦,见到琵琶女的惊喜。

  提问:是什么让他们的心灵得以相通呢?自然是那音乐了。与同学们共同欣赏经典音乐描写。但是要知道,赏音乐是为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服务的。

  一句话串起全文,也可谓缀玉连珠了!

琵琶行教学反思15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关于音乐描写的唯一一篇。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把文章解读的另一个重点放在了对其音乐部分的描写和理解上。本节课通过配乐朗读,把握作者描写音乐的特殊语言和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白居易在描写音乐时用了很多的叠词,如嘈嘈”形容“大弦”乐声的浊杂粗重;“切切”形容“小弦”乐声的轻细急切。形象的表现出音乐的不同特点。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音节悦耳动听。诗中对特殊词的运用有很多:叠词:弦弦、声声、续续;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同时又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女弹琵琶的情形和音乐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效果。正面描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形。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两句主要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神态、动作和内心的情绪。“低眉”写琵琶女弹奏的神态,突出其情绪的低沉;“信手”写琵琶女弹奏时的动作,表现其技艺的娴熟。“无限事”表现出弹奏者借琵琶来诉说内心无尽的感触。作者通过弹奏者的动作、神情表现其高超的弹奏技艺。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侧面描写:琵琶曲产生的震撼效果。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描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前一句写船客听到音乐后的忘情神态衬托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后一句写四周景物的寂静衬托琵琶曲的动人。衬托了音乐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通过对文本这样的分析,学生就掌握了赏析音乐描写的手法,更容易理解白居易此诗漂沦天涯的感情。在当堂检测的设计中专门选择了李白的描写音乐的《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设置了两个问题(1)诗中第二联“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2)诗歌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音乐。以此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对手法的掌握。总之,本节课我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让学生掌握音乐描写的语言技巧和手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琵琶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3)

——琵琶行优秀作文

琵琶行优秀作文1

  琵琶行

  浔阳江畔,钟声夜离散,

  枫叶荻花瑟瑟,秋风漫漫。

  主人下鞍,宾客同在船,

  举杯欲干,愁无管弦作伴。

  醉不成欢,别离催肠断,

  别时茫茫凄惨,月色孤单。

  琵琶忽唱,飘来一曲霜,

  谁在忧伤,一厢惆怅?

  琵琶叹,红尘乱,

  你我相醉别离忘;

  在水飘一方,

  琵琶停,欲语难。

  千呼唤,始露妆,

  犹抱琵琶半遮面,

  未转轴拨弦已成怨,

  绵绵……

  浔阳江岸,琵琶声淡淡,

  袅袅它浮一江,月色苍苍。

  琵琶悠然,似诉愁一滩,

  哀怨柳杨,我的春风姑娘。

  轻拢慢捻,歌声似甜,

  一抹二拨三挑,霓裳六幺。

  鸟啼花香,珍珠落玉盘,

  恨不永远,一夜委婉……

  歌不转,弦莫翻,

  别有幽愁暗恨长。

  涩涩苦幽咽,

  如冰泉,声暂歇;

  一曲完,四弦亮,

  风销云散静无言,

  唯见月弯弯水中央,

  飘晃……


《琵琶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4)

——琵琶行说课稿5篇

琵琶行说课稿1

  1.说教材

  1.1教材简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在必修2《诗经》、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唐诗的能力,同时为更好地鉴赏宋词奠定一定的基础。共七首诗,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堪称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依据相关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同情诗人因正直而备受迫害的遭遇。

  1.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2.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大致把握诗歌语言和思想。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较浓,往往能主动参与,尤其是本篇的故事情节、深刻思想、经典诗句均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时空的距离也很容易成为学生的一大障碍,所以时代背景的把握需要处理好,课前安排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共享解决。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有一定的困难。

  3.说教法

  结合课件,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法。

  4.说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前提,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

  5.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整体感知——自主思考,交流探究——归纳小结,深

  化理解——赏乐仿写,应用提高

  6.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6.1导入新课 (2分钟)。课前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意境,接着简介内容。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到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她的苦难身世与遭遇,想到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悲怆之意悄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地抒发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6.2鉴赏课文。

  6.2.1总体把握诗意 (8分钟左右)。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梳理并尝试用7字凝练的概括大意,体会”月色朦胧”式的情节美。这一环节教师先示范后引导点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答案不求统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自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6.2.2引导鉴赏:就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鉴赏和研讨。

  (1)鉴赏音乐描绘,突出教学重点(15分钟左右)

  思考讨论:

  描摹美妙的琵琶曲的相关诗句最主要有哪些?(依托文本,语言积累)

  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效果?(对应高考,针对训练)

  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

  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怎样的情绪变化?(联想想象,体会情感)

  交流展示,引导梳理。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c、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此部分高度重视朗读训练,尤其是找出对应诗句后,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乐曲是情感的外现,诗文是心声的外化。

  乐曲曲线与诗文结合展示,增强形象感。

  (2)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难点(13分钟左右)

  思考讨论:

  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对出下联。

  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

  a、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

  b、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

  c、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赋诗,吟曲,都是由感而发。 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

  d、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共奏人间悲凉曲

  思考:身为仕徒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

  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

  思考: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琵琶行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课前先说一段开场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内容的分析。

  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书 三奏:独自弹 应邀弹

  感言和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

  第二次演奏,这是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书:三感:情相触 情相通

  情相融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节,是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板书(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说板书设计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 三感

  独自弹 —— 情相触

  应邀弹 —— 情相通

  感言和 —— 情相融

  主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心情悲凉哀伤 直接表达 醉不成欢惨将别

  环境烘托 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

  声中之情: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乐曲旋律:婉转流畅 沉咽凝滞 间歇停顿 激越雄壮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g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内容的分析。

  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节,是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说课稿4

  《琵琶行》是新课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说课稿5

  一、教材学情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而本篇《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在整个单元,甚至整个高中学习阶段,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篇课文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此时高一的学生已经初具理性思维,也具有相关的文言文学习基础,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教法学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此种理念,结合学生鉴赏诗歌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的现实情形,我想以诵读法和合作探究法为主,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基于以上几点,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本篇课文计划用三课时讲授完成,具体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一、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感情。

  二、学习作者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反复诵读,体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手法。

  下面,我着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拥有知音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失去知音是多么痛苦的事情,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渴望找到自己的知音,并且他还真的就找到了,可是拥有知音的他却依然眼泪婆娑,这又究竟为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去探个究竟。

  【设计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学生学过,以学生所熟知的旧知识来引发新知识,契合学生心理,也符合学生阶段性认知规律,同时,本文思想所蕴含的“知音之遇”,学生通读文本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与学生课前的预习就不谋而合了,学生私下会为自己的预习成果,窃喜一番,并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对课堂的兴趣便愈加浓厚了。

  二、预习反馈。

  【设计思路】此环节设置,主要检查学生对于课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包括生字读音,重点字词含义,课文大意了解等等。目的在于:把握学生整体预习情况,为教师灵活展开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三、简要介绍歌行体诗歌常识及小序的作用。

  【设计思路】该部分,用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文体有所了解,并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而对于小序的作用,可结合《孔雀东南飞》中小序的学习,举一反三,迁移把握。具体操作中,字词理解、大意疏通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来补充。以此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也可用师生共读的方式进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再次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析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曲(三次),并以此为依据,梳理文章思路。(可板书)

  第一部分:第1段,独自弹琴。

  第二部分:第2段到第4段,应邀弹琴。

  第三部分:第5段,感言弹琴。

  【设计思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代诗文的学习,反复吟诵是一种有效感知诗歌内容的手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在未完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理清文章思路,同时,运用“以意逆志”的阅读方法,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学生品读感悟能力。

  3.合作探讨:诗中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她和诗人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可板书)

  【设计思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开始于准确知道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此问题设置,难度适中,但目标性很强。通过探讨以上问题,学生可以清楚看到,琵琶女是一个早年得意,中年失意,沦落天涯,但是弹奏技艺又十分高超的歌女。同时,顺理成章便会联想到,作者的人生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为何会对一个流落江湖的歌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此时教师便可以把握时机展示出作者生*际遇和本诗的详细写作背景,并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作者这首诗的主题和写作用意。同时激发出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琵琶女的技艺究竟有多高超?她的琴声为何能让作者“泪洒青衫”?诗人的文字又究竟有多神奇?能让琵琶女的琴声在历史长河奏响千年?顺理成章,下一步,不用刻意引导,学生便会主动去文中寻找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语段了,因为他们迫切期待看到更多的神奇。

  4、反复朗读第二段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尝试探讨体会其精妙之处。

  【设计思路】此处再次设置朗读环节,是为了顺势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写音乐的相关语句,尤其是本文的第二次弹奏时的描写,感受作者如何用文字书写音乐,如何运用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直到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又到曲终收拨如裂帛,化抽象为具象,表现出琴声“低沉舒缓--急切欢快--艰涩凝滞--激越雄壮”四个起伏变化过程,推敲琢磨其中所运用的比喻、叠词,拟声词等艺术手法对音乐效果的渲染作用;(1)感受作者如何用文字书写音乐,如何运用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直到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化抽象为具象,表现出琴声“低沉舒缓--急切欢快--艰涩凝滞--激越雄壮”四个起伏变化过程;(2)推敲琢磨其中所运用的比喻、叠词,拟声词等艺术手法对音乐效果的渲染作用;(3)思考琵琶女的琴声变化,是否暗含着她情感与生活变化的轨迹呢?因为前面已经有了情感讲解的铺垫,此时学生便能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字与音乐的双重魅力:作者果真牛人,短短几行字,便让我们所有人“如听仙乐而暂明。”琵琶女果真才女,信手徐弹,便让我们“别有幽愁暗恨生”。

  而此时,思维火花被点燃的学生,极有可能会冒出更多的问题。诸如:琵琶女的琴声变化,是否有着她情感与生活变化的轨迹?三次奏响的琵琶声,音调节奏有何不同?甚至,作者真的很有音乐欣赏的才华吗?等等。课堂因发问和讨论而充实并精彩起来,而教师此时只需借势引导,让课堂在激烈的探讨声中,逐渐走向尾声,并戛然而止,只剩余音绕梁的琅琅读书声。诗,美到极致便成了音乐;音乐,美到极致便也成了诗。一堂优秀的课,也应该是如此。

  【设计思路】在学生们此起彼伏的探讨声中,到此,本节课便告一段落了。综观整堂课,教师起到的仅仅是引导,点拨,再引导的角色,课堂真正的主人公是一群被点燃了激情的学生。这是对我们学校“1+4”高效课堂目标追求的贯彻,也是一次摒弃课堂花拳绣腿展示,将精力完全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的尝试,这样的设计,会使课堂各环节中随机生成的东西多起来,课堂也因此自然充实起来,真正体现课堂是生成,而非刻意设定的教学理念。

  作业: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景物描写很多,试就本文的景物描写对抒发作者感情的作用,写不少于300字的论述文章。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独力审美并用文字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养,最终实现游刃有余地应对高考阅读鉴赏类试题的目的。

  最后,说一下本堂课的板书设计。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也为深入探讨文章内容以及艺术手法,做了铺垫。

  琵琶行

  白居易

  声情

  独自弹--情相触

  应邀弹--情相通

  感言弹--情相融


《琵琶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5)

——《琵琶行》艺术风格鉴赏3篇

《琵琶行》艺术风格鉴赏1

  《琵琶行》是中唐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与《长恨歌》齐名,被誉为他的艺术双璧。千百年来,《琵琶行》像一颗耀眼的明星,高悬空中,为世人瞩目,为世人痴迷,为世人膜拜。人们吟诵,人们深思,人们玩味,它留给后人的太多太多,就连唐宣宗李忱都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褒奖,清代张维屏也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的感叹。可见,它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撼人心魄的世纪穿透力。据说,诗一写成便风靡宫廷里巷、大江南北,人们争相传诵,最后传到国外。为什么人们如此喜欢它呢?因为它是一首反映不同阶层人民生活痛苦的长篇叙事抒情诗,道出了最底层人民的心声,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绝唱,才有多年来一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辉煌。

  《琵琶行》叙述的内容是,作者在湓浦口送友人,听到有人弹奏琵琶,“铮铮然有京都声”,就邀请她出来痛快地弹一曲,她出来后,大方娴熟地弹奏了名曲《霓裳》《六幺》,声音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悲壮激越。接着交代了自己的身世,跟作者的遭遇极为相似。作者又请她弹了一曲,这一曲声音更加凄婉忧伤,催人泪下。作者有感而发,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她作纪念。表达了作者对她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遭受贬谪不公正待遇的愤慨,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本人研读课文,深感此诗有“四美”和“四悲”的艺术特色,值得鉴赏斟酌。

  一、音乐美

  本诗音乐描写脍炙人口,流传久远,广为传唱。尤其是第二段琵琶声描写最为精彩,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描写具体,细腻逼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弹奏的调试到适应,再到起步、发展、间歇、中止,再到高潮、结束,无不缓疾有序,层次分明,跌宕起伏,声情并茂。用了大量的比喻:“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把难以描写的琵琶声写得准确生动,形象感人,令人过目不忘,如临其境。这种以声喻声、以形喻声的描写手法堪称一绝,无人匹配。还用“切切”“嘈嘈”两个叠音词,来写小弦、大弦的声音,形象生动。用“间关”“幽咽”两个联绵词写琵琶声的轻快流畅、遏塞冷涩,对比鲜明。最后通过侧面烘托来体现弹奏的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都陶醉在琵琶声的美妙旋律中,无一人说话,显示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

  这一段之所以受世人推崇,它不光是单纯地描写音乐,而是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对琵琶女的怜悯和对自己被贬的不满。这是其他作家无法比拟的。

  二、结构美

  全诗结构紧凑,一气呵成。第一段写江头送客听到有人弹奏琵琶;第二段写作者邀请弹奏者出来弹奏;第三段写琵琶女弹奏后叙说自己的悲苦身世;第四段写作者听后,有感于自己的贬谪跟琵琶女的经历相似;第五段写邀琵琶女再弹一曲,作者听得青衫全部湿透。行文非常完整,无一点断痕,而且前后勾连,跳跃起伏。

  从线索上看,有两条:一条是琵琶女的弹奏和自述;另一条是作者听后的感受,交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条线索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使得行文自然流畅,高潮迭起。

  综观全诗结构,既清晰又交织,有一种小溪的潺潺流动整齐美。

  三、对比美

  对比描写是本文显著特点。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分明,揭示主题更加深刻。本文共有三次对比描写:

  第一次是三次琵琶声对比描写。第一次琵琶声是暗写。在送客之际,听到琵琶曲,最终“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三次琵琶声是明写。是琵琶女应作者之邀出来分两次弹奏的,两次弹奏都很精彩,把全诗推向高潮。三次琵琶声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一次比一次低沉,一次比一次令人伤感。

  第二次是琵琶女个人的对比描写。她以前是才貌双全、誉满京城、门庭若市、一掷千金、纵情欢笑、虚度年华的歌妓,而今是年长色衰、门前冷落、独守空船、郁郁寡欢、无比恓惶的怨妇,对比中刻画了一个被封建社会玩弄侮辱的典型妇女形象。

  第三次是琵琶曲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听到的音乐进行对比。作者所处的环境是“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时听到的是“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啁哳难为听”,而今夜听了琵琶女的弹奏是“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一鲜明对比,把作者听了琵琶曲后的兴奋联想与被贬后的苦闷枯燥生活体现了出来。

  四、环境美

  本诗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有一种凄清孤寂悲凉美。

  比如,开头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勾勒了一幅秋夜送客图,渲染了送别时冷清悲伤的气氛。“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江里月影衬托离别时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发生的一切作了铺垫。“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主人和客人都被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所打动,完全忘记周围的一切。“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沦落后的孤单寂寞生活。“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浓重地表现了诗人遭贬后的精神郁闷和生活的单调乏味。

  本诗环境描写不多,但都从侧面衬托了作者的心情及琵琶女的弹奏水*以及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这四美都是作品中最显著的特点,对刻画人物、展示故事情节的完整帮助很大。下面再看作者、琵琶女的命运及人们对他们遭遇的恻隐悲愤之情。

  一、作者的贬谪悲

  作者关心民生疾苦,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兼济”大诗人。当他听到力主削藩而遭嫉恨的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派人刺死的消息时,怒火中烧,立即上书请求缉拿凶手,惩治罪犯。他当时只是个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的小官,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贬到江州做闲职司马。其实被贬的真正原因是他写了许多嘲讽朝中权贵的讽喻诗,这次被权贵们抓住了把柄,借以打击报复。来到江州的第二年,夜送客人遇到琵琶女,听了她的曲子和身世后,感到自己和琵琶女有相同的经历,就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被贬的愤懑纠结心情。

  二、琵琶女的命运悲

  琵琶女年轻时容貌出众,才华横溢,名噪教坊,轰动京城,许多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她风光无限,大肆挥霍,过着奢华惬意的幸福生活。待到人老珠黄时,门前冷清,无人问津,一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后迫于生计,嫁给商人独守空船,靠弹奏琵琶排遣孤寂,晚年非常凄凉,她之所以有这样的悲惨结局,都是由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三、客人的同情悲

  客人是作者的好友,他在诗中只出现了两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但人们可以想象到,他始终是和作者在一起,目睹了眼前发生的一切。他和作者同样有离别时的悲伤和听到琵琶声的难过,也有对作者被贬的不满。他听了琵琶女的两次弹奏和身世后,肯定对作者和琵琶女的不幸深表同情,这种同情是对封建官场陷害忠良的强烈愤慨和对黑暗社会造成琵琶女悲惨生活的无比憎恨和无奈。

  四、读者的共同悲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古今大量读者读了《琵琶行》后,就会有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们读了《琵琶行》后,都为作者支持正义敢于直言的举动所敬重,又为他的外放而不*;都为琵琶女的演技而叫好,又为她的红颜薄命而惋惜。社会对他们太不公*,好人没有得到好报。人们只有对当时上层建筑和社会制度报以最严厉的谴责,对作者和琵琶女给予无限的同情和叹息,再无其他别的办法。这些悲都是作者、琵琶女、客人、读者,每个人心情的真实表达,当然还有许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心理感受。

  总之,这首诗意境深远,基调悲怆,情真意切,发自肺腑,感人至深,而且主题突出,中心明确,结构完整,线索分明,脉络清晰,语言质朴,人物鲜活,比喻生动,塑造了两个遭受生活打击落魄失意之人的形象,人们对他们的处境只有同情惋惜悲伤,但作者勇敢刚正之举,永远激励着正直善良的人们跟邪恶势力作斗争,琵琶女弹奏的琵琶声像千年古钟的钟声一样永远回荡在中华大地上,诉说着自己的辛酸,诉说着人世间的不*!

《琵琶行》艺术风格鉴赏2

  原文: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

  本题为《琵琶行并序》,“序”里却写作“行”。“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撚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琵琶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6)

——琵琶行翻译及赏析

琵琶行翻译及赏析1

  琵琶行翻译: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

  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侯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按: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于,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

  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

  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

  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

  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绕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凉。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满脸泪水,哭醒来更加悲伤。”

  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同样是失意人流落在远方,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

  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哪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

  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

  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难道说没有山歌?也没有村笛?呕哑嘲哳,那声音也实在难听!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不要告辞,请坐下再弹一只曲子,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

  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

  琵琶行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7)

——琵琶行翻译全文

琵琶行翻译全文1

  元和十年,我贬官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一位客人,夜里听见船上有弹琵琶的,听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城曲调的韵味。问弹琵琶的人,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向穆、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年长色衰,嫁给了一个商人。我命令手下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完后,她面容忧伤。她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欢乐生活,又说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处飘流。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气和*,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送朋友到浔阳江边,枫叶,芦花,在秋风中索索响个没完。

  我和朋友下马登上了即将远行的舟船,举杯饮酒,可叹身旁没有歌妓弄管拨弦。

  酒喝醉了,仍没有乐趣,分别时这样凄惨,只见那初升的月亮沉浸在茫茫的江水里边。

  忽然,江面上传来了阵阵琵琶声响,我听得忘记归返,我的朋友也无心开船。

  我俩探寻琵琶声何处而来,低声问是谁奏弹,琵琶声停了,可是弹者想说却迟迟没有答言。

  我俩急忙把船划过去邀请弹琵琶的相见,斟满了酒,拨亮了灯,重新摆开了酒宴。

  千呼万唤,琵琶女这才羞怯怯走了过来,怀中抱着琵琶,还遮住了她半个脸面。

  她转动旋轴,轻轻地试弹了三两声,还没有成什么曲调,便流露出无限的深情。

  她用掩按抑遏的指法奏出了低沉忧郁的声调,声声哀怨幽思,好象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幸。

  她落落大方,挥洒自如,连续不断地弹奏,仿佛要道出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无限苦痛。

  她轻轻地叩弦,慢慢地操弦,娴熟地抹、挑,先弹名曲《霓裳羽衣曲》,再弹舞曲《六幺》。

  大弦嘈嘈,声音沉重舒长如阵阵急雨,小弦切切,声音急促细碎如声声私语。

  嘈嘈切切,是她把大弦小弦交错地拨弹,声音圆转清脆,就象大小珠子落在玉盘。

  音调轻快流畅,象黄莺在花丛中啼叫,忽而变得沉痛遏塞,象冰下滞涩不畅的小泉。

  音调越来越低沉,丝弦好象凝结、断绝,四周冷冷静静,一切声音都暂时停歇。

  琵琶女又涌出了一片隐藏在心内的怨恨幽情,这时候,虽然没有声响,但却胜过了有声。

  忽然繁弦急奏,发出清脆雄壮的声响,象银瓶破裂,水浆溅射,象铁骑奔突,刀枪齐鸣。

  曲子完了,用拨子在琵琶槽心猛然一划,四弦齐响,象撕裂丝绸一样尖锐、清厉。

  周围大小船上的人悄然无声,全听得如痴如醉,只有江面上那一轮秋月格外明净、洁白。

  琵琶女满腹心事,欲言又止,将拨子插在弦中,整整衣裳,站起来收敛了脸上激动的表情。

  她说,我本是京城里的一位歌女,家住在长安曲江附近的虾蟆陵。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教坊第一部里就有我的名。

  一曲弹罢,常常使琵琶大师赞赏佩服,打扮起来,总免不了美女的嫉妒。

  王孙公子,争先恐后给我赠送财物礼品,一支曲子,赢得的红绡多得不知其数。

  镶金玉的发篦,常因为唱歌打拍子而敲碎,红色罗裙,常为宴饮调笑泼翻了酒而被沾污。

  一年又一年,时光在欢笑中悄悄流逝,美好的年华岁月就这样随随便便消渡。

  后来,弟弟从了军,姐姐不幸死去,时光流逝,一天天我年老色衰不如当初。

  从此,门前冷落,王孙公子很少来,年老了,无可奈何就嫁作了商人妇。

  商人爱钱如命,哪知夫妻离别之苦,上个月,就到浮梁那个地方买茶去。

  他走了,撇下我孤孤单单守着空船头,只有那明月罩船身,冷冰冰江水伴忧愁。

  深夜里,忽然梦见当年的风流事,梦中哭啼,泪洗脂粉纵横流。

  听她弹琵琶,就使我叹息不已,听她讲了她的身世,更使我感慨万分。

  我和她同是流落在天涯的异乡人,偶然相逢,便可倾谈心事,又何必早已相识。

  我从去年便离开了长安帝京,降官抱病住在这浔阳古城。

  浔阳地方偏僻,没有音乐欣赏,一年到头我没听到管弦之声。

  我的住宅挨着湓江,地面潮湿,房屋周围芦苇苦竹遍地丛生。

  要问在那里朝朝暮暮听到的是什么?只有那啼血杜鹃的悲啼和猿猴的哀鸣。

  每当春江花朝、秋江月夜的佳晨良宵,我常常取出酒来,自斟自饮杯不停。

  时而也传来了山歌和牧笛的声音,但杂乱而繁碎,难以入耳不堪听。

  今夜听到你弹奏的琵琶乐曲,我如同听了仙乐,耳朵顿时变得亮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再给我弹奏一曲,我为你按照曲调写首歌词《琵琶行》。

  她听了我的话深受感动,站了好久没言语,坐回原处,上紧丝弦,旋律变得更繁急。

  情调凄凉悲伤,与刚才奏过的迥然不同,周围所有的人听后都伤心得捂着脸哭泣。

  若问这中间数谁流下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啊,泪水把青衫全都沾湿。

  知识扩展:琵琶行扩写

  琵琶女旋紧了琴柱,洁白似雪的手啊将琴弦轻轻地拨动,刚刚拨动了三两下,琴弦轻轻地拨动,刚刚拨动了三两下,还没有弹成曲调,琴端就已注满了抑郁之情之情。有弹成曲调,琴端就已注满了抑郁之情。那每一弦都在叹息啊,那每一弦都在叹息啊,每一声都在沉好像在诉说着不得意的身世。好像在诉说着不得意的身世。她低眉随手缓缓地弹奏啊,倾尽了无限伤心的往事。手缓缓地弹奏啊,倾尽了无限伤心的往事。那纤纤细指啊在琴弦上抚弄着,那纤纤细指啊在琴弦上抚弄着,轻轻地拢拨啊又慢慢地捻动,又抹又挑啊,拢拨啊又慢慢地捻动,又抹又挑啊,如泣如诉的乐声从指间淌出。

  开始弹的是《霓裳》诉的乐声从指间淌出。开始弹的是《霓裳》,接着弹奏《六吆》。玉手在大弦和小弦上来接着弹奏《六吆》玉手在大弦和小弦上来。回拨动,大弦嘈嘈轰响啊,回拨动,大弦嘈嘈轰响啊,势如狂风暴雨急骤雄浑,撼人心扉;小弦切切低鸣,骤雄浑,撼人心扉;小弦切切低鸣,情同儿女私语,轻柔绵细,如诗似梦。嘈嘈切切,女私语,轻柔绵细,如诗似梦。嘈嘈切切,错杂缤纷,错杂缤纷,连成一片啊如大珠小珠掷落玉晶莹剔透,目不暇接,淅沥有声,盘,晶莹剔透,目不暇接,淅沥有声,跳跃颤动。乐声更加清脆,间间关关,颤动。乐声更加清脆,间间关关,似由绿丛传来,如从花底滑出多么婉转,花底滑出;丛传来,如从花底滑出;多么婉转,多么流是黄莺在歌唱啊,美妙动听!畅,是黄莺在歌唱啊,美妙动听!流转的歌声越听远,渐渐隔断云彩;声越听远,渐渐隔断云彩;丁,丁,咚,咚,响声由远而近。响声由远而近。是冰下的泉水在幽幽地呜咽它的流动是多么艰难!泉流艰涩难行啊,啊,它的流动是多么艰难!泉流艰涩难行啊,寒气逼人。丁咚之声越响越慢,似断若连,寒气逼人。

  丁咚之声越响越慢,似断若连,渐渐凝结,弦索也被冰泉冻结。渐渐凝结,弦索也被冰泉冻结。纤纤玉指拨不动冻僵的琴弦啊,颤抖着停歇在琴上,不动冻僵的琴弦啊,颤抖着停歇在琴上,幽幽琴声随之中断。此时我的心弦却被拨动,幽琴声随之中断。此时我的心弦却被拨动,幽幽怅恨在凝咽难语中潜滋暗长,幽幽怅恨在凝咽难语中潜滋暗长,这无声的情感如大海即将掀起巨浪,情感如大海即将掀起巨浪,似暴雨正待冲刷人间,若惊雷直欲响遍天下。人间,若惊雷直欲响遍天下。这无声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胜过千言万语,是任何有声的言语也难以言表的啊!突然,乒砰作响,是银瓶爆破,表的啊!突然,乒砰作响,是银瓶爆破,水浆飞迸。猛地杀出一队铁骑,靳戈共舞,浆飞迸。

  猛地杀出一队铁骑,靳戈共舞,刀枪齐鸣,锣鼓齐喧,风声、雨声、马嘶声、枪齐鸣,锣鼓齐喧,风声、雨声、马嘶声、呐喊声,响声震天,惊心动魄,呐喊声,响声震天,惊心动魄,士气多么昂气势多么宏伟!随着高低起伏的曲调,扬,气势多么宏伟!随着高低起伏的曲调,我的眼前啊不断晃动着色彩迥异的画面.或晴光潋艳,忽风雨如晦;或月色如洗,或晴光潋艳,忽风雨如晦;或月色如洗,忽红绿相映;或黄莺欢歌,忽冰封雪冻;红绿相映;或黄莺欢歌,忽冰封雪冻;或情人私语,珠玉争辉;忽刀光闪烁,剑影飞舞。人私语,珠玉争辉;忽刀光闪烁,剑影飞舞。轰响骤歇,曲子终了,琵琶女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嘶—的一声,如绸帛撕裂!东船西船,一片寂静。只见寒江上,白光浮动,是静如白玉的秋月,正在波光粼粼乐声余音盘旋的江心,倾泻着一片清辉。乐声余音盘旋,我的.心潮仍在起伏。

  我的心潮仍在起伏。谁能告诉我,这丰韵尤存的琵琶女,啊,谁能告诉我,这丰韵尤存的琵琶女,为何把这京都之声弹得如此美妙,如此缠绵,何把这京都之声弹得如此美妙,如此缠绵,如此铿锵,如此凄婉?如此铿锵,如此凄婉?她是在追忆似水年美妙春光?是在慨叹红颜消退,华,美妙春光?是在慨叹红颜消退,韶光流是在怅恨善才遭嫉,蛾眉受谤?逝?是在怅恨善才遭嫉,蛾眉受谤?是在遥想故都,欲把愁心寄予明月,想故都,欲把愁心寄予明月,欲将怅恨付诸流水?忧伤的琵琶女啊,流水?啊,忧伤的琵琶女啊,你缘何独在异孤守空船?乡,孤守空船?悲歌啊乘着秋风渐渐飘去,悲歌啊乘着秋风渐渐飘去,我的思绪啊也随之飞往那舞袖冷殿、歌台暖响的圣殿。

  也随之飞往那舞袖冷殿、歌台暖响的圣殿。曾有倡廉之策啊,亦有兼济之志。哎,曾有倡廉之策啊,亦有兼济之志。孰料人事纷纭,行路艰难,如履薄冰。

  孰料人事纷纭,行路艰难,如履薄冰。触怒龙颜,谪居浔阳。卧病孤村,龙颜,谪居浔阳。卧病孤村,苦竹啊绕宅相杜鹃啊啼血催归迁客啊梦断乡关!伴,杜鹃啊啼血催归,迁客啊梦断乡关!忽闻故国之曲,如听仙乐,耳目一新,闻故国之曲,如听仙乐,耳目一新,万端思绪飘忽啊,感极而不禁泪湿青衫。绪飘忽啊,感极而不禁泪湿青衫。


《琵琶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8)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琵琶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琵琶行教学反思1

  本节课教学过程:

  提问前几天所学的杜甫诗三首,绝大多数同学掌握得较好,少数几个同学没有记熟。

  同学们通过学习资料简要了解白居易的生*,写这首琵琶行的背景。简要介绍歌行体。同学们思考并翻译小序,分组讨论小序在文章中的作用并找出小序中的句子与原文相对应的段落。分析第一段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在于:通过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节奏较为紧密。

  值得注意的是:

  小组讨论的时间有点长;有些同学的参与度不高;当堂检测的效果不好;还是没有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讲授的内容依然有点多。

  以后设计教学环节应更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而非老师讲解;注意当堂检测环节的设置;注意引导有些同学参与小组讨论;进一步明确奖惩措施,保证回顾提问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琵琶行教学反思2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关于音乐描写的唯一一篇。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把文章解读的另一个重点放在了对其音乐部分的描写和理解上。本节课通过配乐朗读,把握作者描写音乐的特殊语言和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白居易在描写音乐时用了很多的叠词,如嘈嘈”形容“大弦”乐声的浊杂粗重;“切切”形容“小弦”乐声的轻细急切。形象的表现出音乐的不同特点。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音节悦耳动听。诗中对特殊词的运用有很多:叠词:弦弦、声声、续续;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同时又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女弹琵琶的情形和音乐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效果。正面描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形。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两句主要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神态、动作和内心的情绪。“低眉”写琵琶女弹奏的神态,突出其情绪的低沉;“信手”写琵琶女弹奏时的动作,表现其技艺的娴熟。“无限事”表现出弹奏者借琵琶来诉说内心无尽的感触。作者通过弹奏者的动作、神情表现其高超的弹奏技艺。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侧面描写:琵琶曲产生的震撼效果。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描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前一句写船客听到音乐后的忘情神态衬托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后一句写四周景物的寂静衬托琵琶曲的动人。衬托了音乐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通过对文本这样的分析,学生就掌握了赏析音乐描写的手法,更容易理解白居易此诗漂沦天涯的感情。在当堂检测的设计中专门选择了李白的描写音乐的《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设置了两个问题(1)诗中第二联“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2)诗歌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音乐。以此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对手法的掌握。总之,本节课我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让学生掌握音乐描写的语言技巧和手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琵琶行教学反思3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起被誉为描摹声音的三大“至文”。用语言来显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难度太大,通常情况下,诗人都善于讨巧,大多取间接的审美感应来表现。而《琵琶行》不仅用倾听者的感受、反应来表现琵琶曲的美妙动听和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而且运用拟声词和大量的比喻句来直接表现曲调的特点与旋律的变化,堪称描摹音乐的典范。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体悟到本诗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摹音乐的妙处,不仅直接对标高考考点,而且将大大促进学生在鉴赏音乐与诗歌时的审美能力。有鉴于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品位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描写音乐的表达技巧。

  从授课情况来看,我的教学设想基本得到了一一体现,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总的来讲,本节课的主要收获有三点:

  一、教学设计凸显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本课描写声音的表达技巧并运用这些技巧去赏析、表现声音,着眼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由赏析到运用,由课内到课外,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更是贯穿课堂始终。

  二、主线鲜明,重点突出。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琵琶行》一课值得学习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诗歌语言、解读作品主旨等等,而本节课抓住这首诗出色描写音乐这个特色,确定学习作品描写音乐的表达技巧这个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心、口、手、耳、脑多种官能,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琵琶曲的美妙,通过探究、交流领悟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技巧,通过延伸练习和课堂微写作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赏析、表达。

  三、注重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凸显,学生的活动是否充分。本节课的学生活动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将听、说、读、写相结合,将讲台下的活动与讲台上的活动相结合,灵活多样,追求实效。

  虽然在准备阶段我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考虑每一个教学细节,力求完美,但不完美是必然的,缺憾是难免的。回头自省,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诵读不够充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朗读对文本理解、情感熏陶的重要作用。虽然本节课设计了学生自读全文、齐读精彩段落、有感情美读个别语句等环节,但总体来说,诵读还不够充分,尤其是教师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有待加强。

  二、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单一,针对性不强。教学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堂评价语运用得当,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课堂活跃度。本节课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多是“很好”“非常好”之类的简单用语,缺乏变化和针对性。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教研教改,我将一直在路上!

琵琶行教学反思4

  语文新课标关于课程结构的设计要求“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同时要求“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本节课课程设计之初就牢牢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力图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做到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此,本节课从课前的预习内容到课堂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诸如人物命运悲剧美的赏析及音乐美的鉴赏过程,全程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真正实现让学生们以“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文字音、作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都放到课前自主进行,课堂集中赏析人物命运的悲剧美和鉴赏音乐美,老师适当的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达到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

  完整精致而有匠心的课程设计、多种阅读形式的阅读理念、自然流畅的课堂流程、及时专业的表扬点评、板书设计的美育熏陶等环节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本次授课的主要目标得到了很好实现。

  美中不足的是授课班级为音乐专业生,独有的专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略有遗憾。

琵琶行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

  (二)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2.请学生认真读诗歌的“序”部分,理出“序”与正文的关系。

  本诗的序文交代了写作原因,内容上与正文前后照应。例如:序文的第二句与诗的第一段呼应;第三四五句与诗的第二三段呼应;第六七句与诗的第四段呼应。

  四.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女总共有三次演奏,重点欣赏第二次演奏)。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段落(学生能够很快找出第二段)。

  2.请学生集体朗读第二段,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感情无甚变化)。

  教师点拨:乐曲是有节奏感的,是起伏变化的,大家刚才没有读出乐曲的起伏变化,可能是大家还没有体会到乐曲的情感变化,接下来我们仔细地来品读这段琵琶曲的描写。课前我们探讨过,音乐是无形的抽象的,用文字来表达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发现白居易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来使大家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顿时领悟是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3.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美,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琵琶女用这些声音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获得“粗重繁密”、“细幽柔宛”“清脆圆润”等音响上的认识,也体味到人物情感的变化。

  4.师生合作探究: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

  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琵琶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高涨,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命运的不*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不公*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

  5.学生通过琵琶女身世情感的变化再次朗读,感情有了起伏变化。

  6.教师播放名家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

  7.学生探讨: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成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说说琵琶女的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点拨:诗人是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经历的。诗人借助琵琶曲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生不得志”,感觉到她心中的“无限事”,听其诉说则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从序中可读出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诗人对琵琶曲的描绘正是自身身世的倾诉。

  8.学生再次朗读,并尝试背诵,结束全课。

  【附】诵读指导:“大弦”以下四句应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业布置:

  (1)延伸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多媒体显示)。

  (2)让学生课后试着去找一些琵琶曲来听,加深体会乐曲节奏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 复习音乐描写艺术

  2. 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二) 过程设计

  1.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听过的琵琶曲,当然很少学生会熟悉,教师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给学生听,并结合课文的乐曲部分一齐感受。

  2.请学生根据乐曲节奏变化填图(多媒体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让学生自己绘制出来。

  3.请学生评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4.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大多数可以找出这些句子,此时教师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位学生把它丰富为:“秋风瑟瑟,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无语凝噎,木然注视着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沉重的心绪如枫叶荻花飘转在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情感)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诗中写景的句子还很多,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悄无言,秋月白”等关键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当然以我校学生的素质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学描绘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景物相结合就相当不错了。

  5.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1)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

  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具体地描摹她的美貌,还要求学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琵琶女形象的语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名句,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如“千、万、始、半遮面”来揣摩,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态及复杂沉重的心理。

  学生还会通过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能够通过具体可感的音乐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乐曲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导学生再创造诗人形象

  诗人在“序”里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深刻主题。

  6.学生再次朗读全诗(此时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7.课文总结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曲的美妙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诗人使用双线结构,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怪“文章已满行人耳”,胡儿能唱《琵琶篇》。

  8.作业布置:

  (1)听一首你喜欢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2)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1.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本设计由鉴赏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乐描写技巧的同时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现。

  2.教学上能针对学情,挖掘教材的课程资源,形象再创造,调动想象与情感的审美方法的运用;美文诵读技巧的学习获得审美体验。

  3.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合作探究,个体表现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合作的愉快。

  4.教学环节从学生实际出发,重难点突出,通过图表形象再现抽象的音乐感受,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有利于学生抽象与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5.教学方法上,多媒体辅助教学,诵读配乐,既形象可感又启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琵琶行教学反思6

  今天我上了《琵琶行》一课,感触颇多。现反思如下:

  1 首先是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故事的内容,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础,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 再让学生找出全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和主旨的句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有了一个切入点。让学生解释“沦落”的意思,并找出沦落人指的是谁,即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3 既然琵琶女是一个沦落人,你找一找表现琵琶女沦落的段落,即第三自然段。在感知着一段落时,先让学生读一下这一自然段,并让另外一名同学点评一下该同学读的好不好。最主要的是读出感情这一点做得怎么样,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再让学生思考你眼中的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她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再让学生去读一读,品一品。

  当然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谈一谈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这样自主生成的问题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当然主要还离不开琵琶女的形象这一核心问题,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4 琵琶女和白居易,一个是大男人,一个是小女子,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民间艺人,一个高朋满座,一个独守空船。他们同在哪里?

  5 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①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②一个是名满京都的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③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通过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来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

  琵琶女弹奏完后,为什么满座重闻皆掩泣?触发了人们对于自己坎坷命运的反思,进入了人类共同的情感领域,从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跨越千年而不朽。

  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中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这两句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体验,又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传诵不朽的千古名句。

  6 是什么把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音乐。

  7 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音乐的?然学生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谈一谈精彩在何处?

  抓住比喻的修辞 空白的手法(或侧面描写) 情感的渗透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音乐是沟通的桥梁,它把琵琶女与诗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一起,成为精神上的知己,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可以写对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为“一曲琵琶传千古”拟写上联。同学们读了这首时候有

  很多的理解与感悟,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

  8 重读课文,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来。自由的读、大声的读、有感情的读。

  概括一下就是:沦落----沦落人-----琵琶女、诗人-----分别赏析------同在何处、有何相似点-----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音乐------对音乐的描写(比喻、情感、空白)让学生分析精彩的段落,谈一谈、议一议。

  二 反思失误:

  1 读得不够;诗歌是朗诵的艺术,多读才能体味出诗中的内涵。开头可以让学生先伴随着音乐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在分析完琵琶女的形象后读一读感悟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分析完诗人的经历后可以读一读体味诗人的情感;最后读一读全文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

  2 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教师自己的讲解过多,没有让学生动起来。如,可以让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提一提自己的问题疑惑,第四自然段问一下你有什么疑惑。关注学生的需要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

琵琶行教学反思7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兼有诗歌和文言文的特征。拿到课题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把它作为诗歌来教学还是作为文言文来教学?如果作为诗歌来教学,大量的字词知识,诗歌内容的把握,结构的梳理,怎么解决?会不会出现课堂看似很热闹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不熟悉的情况?如果作为文言文来教学,怎样体现其诗歌特征?怎样体现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后经过反复思考,与备课组成员的深入探讨,确定既然是诗歌,诗歌才是本质,就要按照诗歌来教学,按照诗歌教学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教什么?

  既然是诗歌教学,就应该突出诗歌教学的特点。第一就是朗诵,指导学生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第二是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在本诗中主要是音乐描写的手法。第三因为是叙事诗,有人物形象,还要鉴赏人物形象,通过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命运,深化感情,提高认知。

  字词,文意,结构怎么办?

  虽然是诗歌教学,但毕竟理解字词,把握内容是基础,也不能忽视,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如果这些东西也放到课堂上,显然内容太多,课堂容量太大,而且容易喧宾夺主。所以决定这一块的知识应该在课外进行,指导让学生充分预习,自学。课堂上起一个检查,督促的作用。

  基本的教学方式。

  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就基本确定。预习朗诵——探讨——展示。通过预习把握内容,通过朗诵领悟感情,通过探讨深化认知,通过展示促进学习,交流心得。

  课后再反思:

  这首诗前后也教了好几遍了,这次录课后,又有新感受。教学必须删繁就简。“简”就是核心,是关键,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不能面面俱到,要大胆放手,学生能自己掌握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起到主导,督促,检查的作用就行了。

琵琶行教学反思8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首先,通过导语创设情景,带领学生们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浔阳江畔,见证一个相遇相惜的故事,为下*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课堂的第一部分——“难忘梦中城”。

  我以诗人和琵琶女共同对京城(帝京)的怀念作为切入点,通过反复诵读,体悟人物身世命运的由辉煌到凄凉悲剧性及相似性。我发挥自己在朗读方面的特长,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进行讲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学生。

  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作者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之后,课堂的第二部分——“赏析曲中妙”。

  通过赏析琵琶女的三次弹奏,品味诗歌意境,感悟音乐的魅力。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学习如何用比喻描写音乐,汲取古代诗歌精华,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同时,我也选取了一古一今两段同样优秀的对于音乐的描写,来与本诗中的音乐描写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更加明确《琵琶行》意象更生活化,想象视觉美的特点。

  最后,课堂的第三部分——“感悟曲中情”。

  在学生鉴赏音乐描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曲中之情”“诗中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的。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写作,触发了同学们对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来自心底的美的喜悦,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品味浓浓诗情。

  本课的教学优点是突出了诗歌教学的诵读和鉴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用字,咂摸品味,读出语言艺术和人物情感。不足之处是在对音乐描写的侧面描写部分没有全面的分析;在学生诵读时,我对同学的诵读表现评价指导不到位。

  总之,这堂《琵琶行》赏析课,有成功的地方,亦有失败的地方。今后,我将不断的进行反思教学和行动研究,精益求精,使自己的教学水*更上一个台阶。

琵琶行教学反思9

  白居易创作《琵琶行》文中他写道“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一是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调技艺高超,一是听到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的遭遇有相同之处,所以白居易说“同是天涯沦落人”,与友人送别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心灵触动、震动,产生共鸣,千头万绪,产生创作冲动,为君翻作《琵琶行》。这部流传千古之篇怎样来的?生活现实这是创作的源泉,本文的创作与作者对琵琶曲的欣赏以及自己的遭遇都是生活的现实,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探讨学习。

  琵琶女诉说她的身世老大嫁作商人妇,可商人只经商,她的家庭没有幸福,自己有高超的技艺,商人为利,没有共同语言,一个爱音乐一个爱钱,结果她被商人抛弃。我抛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没有共同语言组合的家庭会怎样?”,同学们兴趣起来,发表什么意见的都有,我引导学生要从作品中学会做人,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家庭,选择自己的幸福。

  《琵琶行并序》这首诗的教学,我突破了以往的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的模式。我在上课时设置了三个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我设置的三个问题是:(一)谁解琵琶声;(二)谁解青衫泪;(三)谁解风物意。

  这首诗的教学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的,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教学过程及对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

  第一,教学设计,应该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其一是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其二是语言概括描述抽象情愫的能力,为此,我以对联导入,以此为突破口。这样,感性又不失理性,表象又涉入深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文化氛围。

  第二,解读文本,必须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我主要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又为后文联语创作提供支点。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提倡积极互动。在上过程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今后的诗歌教学我们必须把握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贯彻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琵琶行教学反思10

  《琵琶行》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两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对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

  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引导学生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以此来带动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环境描写,并且探究这环境描写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学习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的目标支配下,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及技巧,虽理性解读了诗歌,但毕竟破坏了诗意。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片面强调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实上也会使学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强调感悟,但不能废弃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结合运用。

琵琶行教学反思11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两节半课时。开始半节课(前半节课主要讲解上一篇课文没有完成的内容)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等工作。第二节课开始串讲课文,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串讲完第二段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奏——轻重音交织——滑涩抑扬——高潮——尾声”的提示,对第二段进行分层次。在串讲第二段时,同样提到了在“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前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句子在文学手法上的需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写的句子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第三节课,前半节课重点在于讲解《李凭箜篌引》并让学生思考、讨论《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不同点。后半节课则在于简单地串讲《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教师不能纠结于一些字词的讲解),而在于理解和体会。所以,这样的文章对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是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的,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就不会产生一丝的同情。教师的讲解要富有感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语言中读出同情,学生才能体会同情。这一点上,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不是做得非常好,虽然我尽量用语言去感染学生,但很明显,感染力不够,我能体会到学生已经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觉得程度不够,这个责任在老师。

  在进行两篇文章音乐描写不同点的讨论时,我事先准备了大概六个要点,我教授的两个班级是两个层次的班级,1班属于第一层次,10班属于第二层次(全校共三个层次)。讨论并不热烈,这可能和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关(需要脑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闭着眼睛就能瞎说),当然这并不出乎意料,我课前曾预计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导写出答案。但上课后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10班有三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两个要点;1班有四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五个要点。

  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不够,个别学生的思想已经开始向深入发展,这是我在以后上课时需要去注意的,特别是1班,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他们思考一些深一点的内容。问题的回答人数单一,总是那么几个人,其他同学大多沉默,这个问题早已有了,我要引起重视,今天我在1班就表扬了那几个发言的同学,批评了大多数不发言的学生。

琵琶行教学反思12

  反思时间

  第4周

  教学内容

  《琵琶行》

  教学时间

 第5周

  在教学中贯彻地教育理念

  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人文渗透

  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本设计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最后作总结概括。

  学生学习收获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一、感知课文,诵读文段。

  二、明确课题,合作探究

  三、分析材料,扣题成文

  四、发言交流,完成结题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教学中最成功地案例简述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理解诗人的“泪”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由 此也反映出朝廷动乱的变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悲,己怜,社会的变化、*的衰落,汇合在“同”上。表现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天涯沦落”有丰富内涵,定出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代人的共鸣,成了千古名作。

  琵琶女“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 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娼 商妇 怨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以此控诉了世人的重色轻才、重利寡情,通过民间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炎凉、动乱,控诉了黑暗的社会。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A.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B.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C.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教学失误及补救措施

  1.虽然没有表演课的精致与完美,但让学生体验到了粗糙中的真实,*实中的真情。

  2.“非指示性”教学中学生的活动量很大,本节课一个课时根本不够,以后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在学生专心研读的过程中“截流”,也不要在学生尽兴交流与讨论时“快刀崭乱麻”。既然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舍得把时间给他们。没有让学生完全放开手脚。”

  3.静心想想,发现学生的发言面、参与度还不够广。虽然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外显的。归纳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班级中的十四五位同学太踊跃了,一有发言机会他们就抢着说;二是同学与我这位临时教师不熟悉,内向的同学就不发言了;三是教师提供的自由发言机会高于随机指定的发言机会。以后要使随机指定发言的比例与自由发言比例基本对等。

  4.学生的研读欣赏大多粗糙浅短,不细腻,不深刻。比如“白居易对琵琶声的描写生动贴切,让人身临其境,并感受到作者凄凉、失意的心境。读此文即在读歌、读乐,不愧为千古名篇。”(陈虹虹)“作者在描写琵琶女时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将琴声的绝妙之处写得淋漓尽致,简直把这一幕景象写活了,使读者看了仿佛身临其境。”(余洁)研读欣赏文要写上两百字左右,才能写出细节,写出情境,才能使自己的研读欣赏细腻深刻起来。当然这是第一次,训练多了,引导多了,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要真正提高,还需要课外阅读,需要文化积淀。所以“非指示性”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学生需要课外阅读,需要文化积淀,作为教师,则更加需要。这次公开教学,就使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在学生面前,是多么的浅薄,多么的力不从心!

琵琶行教学反思13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先让学生找到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问学生有几个沦落人,一为歌女,一为白居易,然后问他们分别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沦落,学生...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先让学生找到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问学生有几个沦落人,一为歌女,一为白居易,然后问他们分别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沦落,学生找到第三和第四段,分别去读,设计问题,读出了怎样的琵琶女,读出了怎样的白居易,在琵琶女这里,同学们可以看到她的少年欢乐与晚景凄凉,但对于她的不幸命运认识不够深刻,她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即使五陵年少争缠头,也只是看中了她的美貌,对她并无丝毫尊重,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看重的是利,琵琶女看重的是情,二人又怎会心灵相通呢?琵琶女凄凉的身世令人慨叹同情。梁老师也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何说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不应充满欢乐吗,可那又是不是真的欢乐呢?

  理解白居易的沦落时插入背景介绍,可以让学生跟深刻的理解他的痛苦,见到琵琶女的惊喜。

  提问:是什么让他们的心灵得以相通呢?自然是那音乐了。与同学们共同欣赏经典音乐描写。但是要知道,赏音乐是为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服务的。

  一句话串起全文,也可谓缀玉连珠了!

琵琶行教学反思14

  《琵琶行》内容丰富,涉及到的知识点多,教学选择空间大。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句,以此切入教学,不但可以串联起全文的内容,还可以以此探究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

  课堂教学会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基础上,有一个知识延伸。《琵琶行》交待了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原因,却没有交待作者沦落天涯的原因。另外,白居易的沦落天涯之恨,为何会通过一个迟暮美人来抒发?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方向,以此来对某种常见的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进行分类、总结学习。

  整个教学思路是:从(个性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识却不曾相逢——不曾相识不成逢,最后回到(共性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由个性到共性,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闭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适用性,因此在分析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时,采用了“解字释义”与“结合具体诗句”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且通过PPT,将相关问题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板书,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展示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一些教学操作与预先的教学预期出现出入。

  一个是好的方面。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常常会因为一些偶发的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打开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触发了新的教学灵感。

  但是很多教学操作是不符合教学预期的。

  首先,从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来看,一些知识点在讲授的过程中,前后顺序在逻辑上并不是太合适。比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赏析、内涵探究与鉴赏方法总结,它们之间的顺序出现了问题。在拓展引申方面,有些知识内容太过于深入,学生不能理解。比如,有关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内容,过于宽泛。有些知识点所举的例子并不恰当,比如列举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时,李商隐这个例子并不是太合适。最后把有关李商隐的例子,转变成了最后的课外练习题。有关屈原“香草美人”的描述,也出现不恰当的地方。这些都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的。

  其次,某些知识环节并不能很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来,显得牵强附会。比如,最开始的导入设计是以南宋洪迈的观点“琵琶女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开始的,但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并没有水到渠成的感觉,于是删除。再比如,由课本引申相应知识点的时候,引申出了意象的特征及变化,感觉有点火车跑偏,于是又删除。

  第三,在欣赏探究诗句,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并没有达到预期。比如,在提问学生初读琵琶女的故事,有何感受时,学生的回答有的天马行空,有的拘泥成见,导致无法合理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因此,后来将相关问题的切入口变小。再比如,在最后引申探究到*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时,因为延伸的内容比较多,与学生之间几乎是零互动,变成纯粹的讲授课了,因此考虑相关内容尽量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参与进来。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好哪些知识点是需要着重的。知识点之间的前后顺序、逻辑关系一定要梳理到位。在讲授的过程中,所例举的事例一定要恰当,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板书将之具体化、形象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紧紧围绕学生展开,避免陷入纯粹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在引申相关课外知识点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写在最后:教学之路漫漫而修远,而今迈步从头越。

琵琶行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职业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民乐,让学生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让学生描述音乐感受,在民乐曲当中开始我的教学过程。

  一、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品味本诗的意境,我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音乐的美好意境。其次,让学生自己主动鉴赏,学生都喜欢哪些句子,描出在哪里。当然,如果学生对本段诵读没有完成好,此环节就显得很矫揉造作,为了赶时间,学生发言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而无升华部分,我的点评也只是蜻蜓点水,一笔点过。我在此环节处理很粗糙,

  二、为了完成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的教学重点,我决定让学生重点分析诗人写作是应用的手法,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总结。《琵琶行》一课的教学重点我完成的很牵强,这是我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所谓公开课也是检验自己教学能力的一次机会,且不可急于求成

  三、另外,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描写背后的情感,学生很容易的找出诗人情感在诗中的体现。这样,我和学生从音乐描写的意境、手法、情感对课文进行了三重解读之后,进行延伸拓展,师生共同品味,在比较阅读中巩固艺术手法。

  四、最后,我拿出10分左右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实战演练,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将自己的感受流入笔端。在一段优美的《草原之夜》乐曲中结束课程。

  附原文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推荐访问:琵琶行 答案 阅读 《琵琶行》阅读答案3篇 《琵琶行》阅读答案1 《琵琶行》阅读答案100字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gongzuoxindetihui/2023/0731/633030.html

  • 相关内容
  • 07-31 《生命第一》读后感3篇

    《生命第一》读后感1  前两天,读完了《生命第一》这本书,还想看第二遍,总感觉字字珠玑、句句金言,对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培训学习,安全宣传、安全教育都有指导性的作用,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职工都应该

  • 07-31 厨房里妈妈作文600字3篇

    厨房里的妈妈作文600字1  叮铃咚咚、叮铃咚咚、叮铃咚咚……每到做饭时间都能听到妈妈在那狭小的厨房里辛勤忙碌的演奏声,那乐曲是那么美妙,那么动听。  每天清晨六点半,妈妈都坚持准时起床。走进厨房为

  • 07-31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读后感3篇(2023年)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读后感1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告诉我们人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对于强者来说,逆境总比顺境好。我觉得这句话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样,只有困难才能磨练你的意志。  屈

  • 07-31 2023年度去加拿大留学读高中申请3篇

    去加拿大留学读高中的申请1  1、确定申请时间  留学加拿大读高中,最好是提前准备,有备无患。一般情况下,在初二的时候就要着手准备了,初三毕业后就可以顺利入读加拿大高中。另外,转学分也是留学方式之一

  • 07-31 单位读书活动方案21篇(范例推荐)

    单位读书活动方案(通用21篇)单位读书篇1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氛围下,读书,已成为了提升个人灵魂的重要方式,书籍凝聚了人类的精华,为后人提供更多的经验,增强个人的智慧。校图书馆决定于4月23日开展以书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