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性P ρ P选择素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

【www.zhangdahai.com--观后感】

  【摘要】 目的 探讨P选择素(Ps)的变化与冠心病(CHD)发病和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心患者8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不稳定型 心绞痛(UAP)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另选30例正常人为对照。测定血清Ps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Ps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1],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认为,CHD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不稳定及继发血栓形成。近年来研究发现,局部和全身炎症在AS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反应可致斑块不稳定、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2-3]。本文测定炎症标记物P选择素(Ps)水平,以进一步探讨CHD的发生、发展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临床命名和诊断标准,选择冠心患者8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另选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对照组是因不典型胸痛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律失常等,经心电图、运动试验或冠脉选影等检查证实无心肌缺血者。CHD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血压、血脂、血糖、吸烟、饮酒等因素比较无显著差异。所有入选对象均无感染、肝、肾、肿瘤、血液、风湿、免疫等疾病。�
  1.2 方法 采集空腹肘静脉血2 ml,其中UAP和AMI组在发病后24 h内采血。血样置于含1/10体积的0.109 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的试管中,3000转/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存于-20℃冰箱保存,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试剂盒为南京依贝仪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以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分子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炎性反应在CHD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炎性反应与免疫几乎贯穿整个动脉粥样硬化(AS) 发生、发展乃至斑块破裂的全过程[2]。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是炎症反应的关键过程,而这两种细胞的相互作用必须依赖黏附分子的介导。P选择素(Ps)是细胞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分子量为140 kd的颗粒膜蛋白,存在于血小板的α颗粒及内皮细胞的Weibel-palade体中。在凝血酶、组胺等促AS因素刺激下,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被激活发生脱颗粒反应,使Ps一部分释放于血浆中,另一部分转移在细胞膜上,与表达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上的Ps配体、结合。介导白细胞在内皮细胞上黏附、滚动、聚集、活化并释放炎症性递质,参与炎症过程[4]。血浆Ps检测稳定型高,可作为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的重要分子标志物[5-6]。 本试验结果显示:CHD患者P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与以往研究一致[7-8]。证实AS的发生与血小板激活及内皮功能受损有关。因此,临床上检测Ps有助于AS及CHD的诊断。�
  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是在AS基础上斑块破裂、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所致。一些基础实验发现,不稳定斑块或破裂斑块周围有大量单核/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9]。Ps是炎性细胞黏附、聚集、活化的主要介导物质,活化的炎性细胞分泌释放一系列化学物质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化学趋化因子等,这些物质一方面促发血管痉挛、斑块扩大不稳定及血栓形成,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激活血小板及内皮细胞释放Ps,如此循环作用,互为因果[4,9]。因此,Ps水平增高既反映活动性炎症反应,又反映血小板活化、内皮功能受损,同时也是斑块不稳定的信息物。本实验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包括UAP组和AMI组)Ps水平明显高于SAP患者,证实ACS的发生与炎症反应及血小板活化、内皮受损有关。本实验AMI组Ps水平比UAP组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有共同的发病机制,AMI是UAP发病机制进一步进展所致。由此表明,动态检测Ps水平有助于判定CHD的病情变化,能早期预测ACS的发生,对临床早期预防、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晓玲,顾东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整体危险评估.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1, 12:46.�
  [2] Libby P, Ridker P, Maseri A. 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Circulation, 2002, 105:1135-1143.�
  [3] Chyu KY, Shah PK. 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plaque disruption and thrombosis. Rev Cardiovasc Med, 2001, 2(2):82-91.�
  [4] Ross R.Atherosclerosis an inflammatory Disease. NEngl JMed, 1999, 340:115.�
  [5] Kamath S, Blamn AD, Caine GJ. Platelet P-selection levels in relation to plasma soluble P-selection and β-thromboglobulin levels in atrial fibrillation. Stoke, 2003, 33:1234-1242. �
  [6] Kinaly S, Ganz P. Role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implication for therapy. Am J Cardiol, 1997, 80:111-161.�
  [7]水华.P-选择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心血管病杂志,2001, 22:165-167. �
  [8] Furman MI, Benoit SE, Bamard UR, et al. Increased platelet reactivity and circulating monolyte-platelet aggregate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Am Coll Cardiol, 1999,31:352-358.�
  [9] Blake GJ, Ridker PM. Novel clinical markers of vascular wall inflammation. Circ Res, 2001, 89:763.

推荐访问:相关性 冠心病 选择 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guanhougan/2019/0406/5879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