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珍珠 教学细节,语文课堂上闪亮的珍珠

【www.zhangdahai.com--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课堂教学其实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   一、点亮课堂   学习《安塞腰鼓》一文,由于课文内容离我们南方学生生活比较远,他们不知“安塞腰鼓”为何物,按照常规的导入,教师费尽了一番口舌作介绍,都无法把学生导入文本情境。我在细节上打磨,改为用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来导入,那铿锵的鼓声,飞旋的舞步,很快地就把学生带进安塞腰鼓的节奏与生命的勃发热情中。在这种氛围中,他们就自然企盼着阅读,企盼着向作者诉说内心的感受,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在他们走进文本的同时,文本也走进了他们心中。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我在课前运用一段激越高亢的《命运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导入,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浸染,引发共鸣,历尽坎坷却绝不屈服的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形象,就自然而然地烙进他们心里,事半功倍。“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个小小的导入细节,就能把学生带进一个个规定情境中,点燃起他们学习的激情。而一个个学习任务,也就在无形之中轻松完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进入“乐之者”的境界,学习语文就成为一种何乐而不为的享受。
  二、充盈课堂
  1. 朗读,奏响课堂之旋律美
  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细节,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形式非常活泼,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精彩的。如同一支优美的乐曲,时而繁弦急管,时而小河淌水,以适度的节奏,奏出令人迷醉的旋律。但在语文课堂中,这个重要的细节经常成为可有可无的象征性的点缀,为朗读而朗读的现象非常普遍。研究朗读教学的教师不多,把朗读作为细节加以琢磨的也不多。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最多就是范读、放声齐读、个别读,偶有分角色朗读,学生甚少能通过朗读来获得对文本的深刻体悟。如何发挥朗读的有效性,的确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话题。朗读其实应该是一个灵动多姿的细节,在真正的朗读活动中,每一次的朗读教学设计都要表现出教师三方面的思考:第一,这次朗读的内容与目的;第二,这次朗读的方法和形式;第三,这次活动中师与生各自不同的活动。有了这样的理性思考,加上教师教学手法的灵活运用,比如教师主持引领式的朗读、分层推进式的朗读、巧变形式的朗读等等,朗读就会成为课堂上一个熠熠生辉的教学细节,成为学生感受语文课堂魅力的有力手段,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直通车。
  散文《安塞腰鼓》是一篇绝佳的朗读美文,课堂上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放声朗读,是无法把文章的美呈现出来的。教师就要在朗读的细节上多花心思,要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演读: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像合唱那样分领读齐读;文中一些排比段除了分组分角色朗读外,更可设计前者声未尽而后者声跟进等多种演读方式。读出立体的动感,让课堂书声琅琅,让学生们浸润在朗读的美好世界里,并在朗读中获得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2. 语言教学,凸显课堂之韵味美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言教学,不是孤立的识字认词教学,不是枯燥机械的读背教学,也不是肢解课文式的讲析教学。有效的方法应该是融入课文的整体教学中,所以这其中的教学细节也最值得教师推敲。
  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内容尤为感人,学生在阅读中都会被深深震撼。文本的写作意图所在,正是这些感人情节背后的内涵。在整体感知课文之时,在学生情感正受到猛烈撞击之际,让学生从文中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动情地读出来,并说出自己被打动的原因。这样的教学细节一定能取得极佳的教学实效,一定能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印象,使他们久久回味、难以忘怀,因为他们是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这样的细节设计,岂是逐句逐段的传统讲析所能望其项背的?经典散文《春》里有很多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偷偷地”“钻”“赶趟儿”“闹”等,拆开来看,其实也很平常。教师要设计细节引导学生把词语放进对春草、春花的描写当中去品味,从如何紧扣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角度去探究,学生才会发现语言的精妙之处。只有 “咂”出语言文字的味道,学生才能跟文本产生“相看两不厌”的效应。而此时的课堂,就会氤氲着一股惟语文科才有的得天独厚的气韵。
  3. 提问,打造课堂之简洁美
  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会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在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成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研究提问艺术的意识。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精细琢磨,精确把握,精心组织设计问题,尤其是“以一抵十”的、适应课文教学重点的、适于学生理解和应对的灵动的“主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精简、美化教学过程。
  课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里边值得深究的内容太多太多了,一字一词一句去揣摩,好几个课时都讲不完。如何实现长文短教?寻找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位名师设计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孔乙己究竟死没死”引导学生探究,进而引出课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后抓住“大约”“的确”两个关键词语大做文章,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个牛鼻子就牵得非常好,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等都顺势导引出来。一个小小的问题设置就能解决可能是几个课时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实效之高自是不言而喻。
  三、 延展课堂
  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亦当如此,结课处要给学生留下“余音绕梁”的感觉。例如学完《奇妙的克隆》一文,可以结合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克隆是福是祸”的辩论,既能整合文本内容,又充实课堂教学。学完叙事诗《石壕吏》,设计改写创编活动,把诗歌改为记叙文或短剧,则是读写结合的灵巧一笔。
  责任编辑 邱 丽

推荐访问:闪亮 语文 细节 教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qunzhongluxianxindetihui/2019/0317/1868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