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地理)

【www.zhangdahai.com--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学习过程不应仅限于掌握课本内容,更应掌握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要摆脱“课本为中心” 的制约,教学中要拓宽思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容易,会学难,“会学的关键在于会想”, 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善于设计问题教给学生思维的线索,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获取实践能力。

  认知和失调论认为:在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上,人总有一种要保持其各种认知协调一致的动机。如一旦不协调,便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驱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知识、信念、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这就是说“科学始于好奇”,问题是学习的动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名言,意即教师如不使学生处于非知想知、非懂想懂、难言想言的心理状态,就难以知道学生善其思、懂其意、明其理。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部动机,促使学生喜学地理和乐学地理。因此,地理教师要善于选择最佳时机,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生动具体的场景,诱导学生启动全部思维,为他们创设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怎么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望远镜。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创设问题情景,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在《大洲和大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和相对位置,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提示注意问题,然后在画好赤道、南北回归线、0°和180°经线的小黑板上让学生粘贴剪好的简化的大洲轮廓纸片。这一活动是把观察与实践、思考与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粘贴、纠正等过程,加深了对大洲、大洋分布及主要参照经纬度的印象。然而教师并未就此结束,而是又进一步帮助学生总结记位置的方法,特别强调参照重要的经纬线,记相对位置(及界线)、海陆位置等,这就给学生建立了思维线索,为以后应用和思考问题提供了程序或步骤。

  二.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创设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这就要求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在学习“天气和气候”一章前,我提醒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并自觉养成每天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学生在收看天气预报的过程中,熟悉了一些常用的天气符号,这样学生在家里,无意当中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为学习新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时,恰巧我们这里出现了大雾天气,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一上课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早上出现了什么天气?”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回答:“大雾天气。”“谁说一说:在这样的大雾天气,你今天在上学的路上有什么感觉?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离校较远的王超同学抢先站起来说:“这种天气,能见度特别低,上学骑车很不方便,应注意交通安全。”“由此可见,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遇有这种天气,同学们上学的路上可要注意交通安全,你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有关天气的知识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想。”这样,巧妙地联系实际,借景导入课题,缩短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朗读课本插图中有关“天气与生活”的描述,自然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在读“中国城市天气图”时,改变了过去教师读、学生听的作法。首先,我与学生合作预报北京的天气情况,然后让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练习。课下,我设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回去搜集有关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的材料,下一节课大家一起交流。

  2.密切联系社会热点,

  新教材中尽管增加了大量的现代信息,但仍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当代的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当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为此,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及新地理教材注重人文地理的特点,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也可以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的兴趣,为地理教学增添活力。如在学习“地图”一节时,我引用了“美国轰炸阿富汗”这个事件以导入新课,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为寻找本·拉登的确切地点,最需要什么?大部分同学想到了地图,这时,我就引导他们说地图与军事密切相关。接着我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本中的几个问题,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如学习“发展与合作”一章时,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搜集近期的国际热点问题及其发展动态;
回家从住房、交通状况、衣着、饮食等方面,调查近三十年家乡的巨大变化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各班信息收集小组的同学收集到许多信息:如近期美国对阿富汗的轰炸连续不断;
巴、以流血冲突不断升级,并了解其发生的原因、经过;
南亚两个冤家——印度、巴基斯坦的局势又相当紧张;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成功地加入WTO;
有的同学查找资料得知巴、以冲突和印、巴冲突持续发生的原因是两个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教材上的“和平号” 空间站、台风“桑美” 即属此类做法。我用亚洲区“十强赛”“9·11”恐怖事件、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样的焦点事件,要学生找出相关国家,让他们了解七大洲的面积。再有,申奥成功给北京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巨大的建设规模势必带来诸多环境问题,为什么北京要响亮地提出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口号呢?利用学生对这些事情的兴趣,作为他们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切入点,化平淡为生动,提高学习效率。3.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学说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拿一张带有图画和文字的纸,然后把它撕成参差不齐的两半,问学生: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它们曾经是一张纸?学生纷纷发表见解,从纸的质地、印刷文字和图的行列分布,纸的边缘是否能拼合在一起等进行论证,然后我用电脑动画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让学生讨论: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我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现在你们只是通过观察推测结论,能否就此判断它们原来是一个整体”――不能。“任何一个科学结论都要讲证据,你准备用哪些方法证明你的推测?请大胆设想”。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各个小组经过热烈讨论后,纷纷推选代表走上讲台指图讲解,有的小组受到拼纸的启示,从地层地质年龄和化石相似性衔接角度论证;
有的小组查阅世界山脉分布图,从山脉的分布加以论证;
有的小组从物种角度,南美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发现了海牛和鸵鸟,而这两种动物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从而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课的最后,我布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

推荐访问:创设 启发 情景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qunzhongluxianxindetihui/2021/0222/13758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