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与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自愈

【www.zhangdahai.com--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症瘕”和“痛经”症范畴,传统医药治疗多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软坚散结中草药为主,运用得法,辨证准确,临床可获良效,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中医
  
  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时引起的一种病变。其是妇科难治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痛经、不孕盆腔结节或包块等。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激素和手术治疗,有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之弊。
  
  1 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良性病变,有远处转移和种植能力。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较为公认的有6种。
  1.1 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Sampson最早提出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可以随经血从输卵管流入腹腔,种植在卵巢表面、盆腔腹膜和子宫直肠凹陷,继续生长,甚至蔓延。
  1.2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Meyer提出覆盖在卵巢上以及盆腔腹膜上的体腔上皮,均自苗勒管分化而成,与子宫内膜组织同源。若受炎症反复刺激与卵巢性激素作用,该组织化生,转化成子宫内膜组织,能对雌、孕激素起相应的反应。
  1.3 淋巴与静脉播散学说 子宫内膜异位有远处转移的潜能,如转移至肺、胸膜、大腿、手、臂,近处可移植于直肠、膀胱。有人认为是子官内膜碎片组织可能经过淋巴或血运而播散到其他器官。
  1.4 激素因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少见于青春期行经前与绝经后,常见于原因不明的不孕妇女中。可能由于腹腔液中前列腺素的代谢物与类固醇激素的相关关系,使散在于盆腔内的子宫内膜碎片容易种植与生长。近年来已证实在异位的子宫内膜上有雌、孕激素受体存在。
  1.5 未成熟卵泡黄素化等学说 Koninekx等提出未成熟卵泡黄素化(LuF)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中,认为未成熟卵泡黄素化可能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腹水中雌、孕激素浓度低者,有利于子宫内膜组织的种植与繁殖。
  1.6 免疫学说 很多学者倾向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因患者血清中IgG、IgA与IgM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补体C3、C4含量降低,而腹腔液中IgG显著低于对照组,C3、C4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尤其是伴有不孕症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中与腹腔液中可发现多种自身抗体;T4/T8淋巴细胞的比值增大,腹腔液中吞噬细胞含量增加,充分说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全身与局部的免疫机制紊乱。抗子宫内膜抗体的产生可引起子宫内膜的免疫病理损伤,干扰和妨碍受精卵的着床与胚囊发育,导致不孕与流产。
  
  2 辨证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痛经”、“不孕”、“症瘕”及“月经不调”范畴,胞宫藏泻功能的生理表现为平时藏而不泻,月经期泻而不藏,定时将经血排出体外。若心情抑郁、劳伤气血、房事不节或手术创伤等,导致冲任损伤,胞宫藏泻功能异常,月经期经血虽有所泻,但部分经血不循常而逆行,以致“离经之血”蓄积体内而成瘀血。瘀血阻滞不去,新血无以归经,则产生疼痛。瘀血为本病之病理产物,又为本病之病因病机。
  
  3 中医治疗
  
  中医学中痛经、癜瘕、月经失调、不孕属里、实、瘀,病在下焦,治则血瘀宜化,通则不痛,腑气宜通,通可行滞,六腑以通为用,腑气通畅有利于血瘀的改善。治疗189例的总有效率为85.47%。方剂:生大黄或醋大黄6 g后下。痛者加炙乳香、炙没药各3~4.5 g,炒五灵脂、生蒲黄(包)、地鳖虫各9 g。软坚消瘕宜加三棱、莪术、鳖甲、夏枯草各15 g,海藻、木馒头各9 g。气虚者加黄芪15 g,党参、白术各9 g,肛坠加黄芪15 g、升麻6 g、木香9 g。偏寒者加肉桂(后下)、吴茱萸、小茴香各3 g,炮姜4~5 g。偏热者加红藤、败酱草各15 g,丹皮、山栀子各9 g。气滞者加元胡、川楝子、青皮各9 g。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辨证施治原则可分3大类:①气虚血瘀型:治则益气壮阳,活血祛瘀;②气滞血瘀型:治则健脾疏肝,活血祛瘀;③阴虚内热血瘀型:治则为清热养阴,活血祛瘀。按这样分型治疗后症状和体征缓解率可达80%以上。
  3.1 气滞血瘀治法 理气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9 g、赤芍10 g、柴胡9 g、延胡索15 g、木香9 g、枳壳9 g、川芎6 g、红花6 g、生地12 g、当归9 g。加减:腹痛剧,有大血块者,加血竭末6 g(包煎)、失笑散12 g(包煎)、徐长卿10 g。
  3.2 瘀热互结治法 凉血化瘀。方药:大黄牡丹皮汤加减。生大黄6 g(后下)、丹皮10 g、桃仁9 g、红藤12 g、赤芍10 g、夏枯草9 g、牡蛎30 g(先煎)、枳壳10 g。加减:服药后大便多而溏薄者,去桃仁或大黄,加淮山药9 g;经量多者,加槐花15 g、赤石脂12 g、生蒲黄12 g(包煎)。
  3.3 寒凝血瘀治法 温经散寒,化瘀。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肉桂5 g(后下)、三七粉4 g(吞,或调冲)、干姜5 g、川芎6 g、小茴香6 g、当归9 g、赤芍9 g、延胡索10 g、没药9 g、生蒲黄12 g(包煎)、五灵脂12 g(包煎)。加减:小腹冷痛喜暖者,加细辛5 g、乌药10 g、木香9 g;腰骶冷痛,两膝酸楚者,加菟丝子12 g、怀牛膝10 g、鹿角片12 g(先前);盆腔内有结节或包块者,加蛇舌草15 g、莪术12 g、地龙9 g、血竭末6 g(包煎)。
  3.4 肾虚血瘀治法 益肾化瘀。方药:归肾丸合失笑散加减。当归10 g、白芍12 g、熟地12 g、川芎6 g、黄芪12 g、菟丝子10 g、仙灵脾9 g、杜仲10 g、紫石英12 g、失笑散12 g(包煎)、枳壳12 g、牡蛎30 g(先煎)、昆布12 g、炙甘草3 g。加减:盆腔包块较大者,加夏枯草9 g、血竭9 g、蛇舌草15 g;痛经甚者,加木香12 g、没药9 g。
  
  4 结论
  
  中医一般采用辨证施治手段,标本兼治,温肾助阳,兼活血化瘀,调整机体的内环境。因其无不良反应,对于治疗内异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艳辉.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湖北中医杂志,2006(3).
  2 朱惠云.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况.辽宁中医杂志,2002(3).
  3 李央,林金芳.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研究进展.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1).

推荐访问:内膜 机理 子宫 发病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xuexipeixunxindetihui/2019/0405/5614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