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校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新课改下如何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www.zhangdahai.com--其他演讲稿】

  [摘要]职业教育具有社会性和教育性。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正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境:语文课堂上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对语文学习表现出缺乏兴趣、淡漠、不屑、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本文就如何解决这些困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表现;有效方法;三大环节
  语文是职业学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在中职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中等职业学校中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支撑。语文教学对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政治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学好其他专业学科,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造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语文学科在职业学校的特殊地位导致了语文在教学上出现了一些困境:主要表现: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多是“分流生”, 只要初中毕业不用参加升学考试也可直接进入中职学校,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考试成绩也只是勉强达标,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些学生上了中职后学习态度也大多不够端正。学生中自认为读职校目的是混日子的有之,为了应付父母而来的有之,学习提不起兴趣的有之,自控能力较差的也不少。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以及自控能力较差等主客观因素,导致了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评价也较低,尤其是其表达能力更有待提高。教师方面的情况也比较糟糕。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一言堂”或有限课堂提问的教学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不少教师习惯于把篇、章、句、语、修、逻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教得支离破碎,学得粗枝大叶。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记教师的烦锁讲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未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也不合学生的胃口,学生上课讲话的有之,不喜欢语文老师的有之,直接造成许多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之后语文水平没有得到应有提高的后果。总之,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及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尚存在着一段不小的距离。 以上情况的出现,对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如何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教师就要学孙悟空七十二变,变着法子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真正从心底里想学语文,喜欢学语文。以下是我对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有效操作策略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念,与学生成为朋友
  我国传统的师生观念主要表现是“师道尊严”,教师一直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主宰一切,是学术的象征和权威,学生则处于被动、服务状态。学生稍有“不轨”则被严词斥责,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师生之间缺乏互爱与信任,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氛围。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课堂普遍存在着“显现结果”式的教学现象。教师自问自答的时候多,架空分析的时候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要是以听代思的学习,这样的语文教学,学生怎么会感兴趣呢?传统的师生观念是改变的时候了!原上海市教委某位领导曾说过: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以知识教育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的教师与学生间的“权威依存”关系,确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型师生平等关系。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明确“老师”和“学生”只是两种不同的称呼,是尊称和谦称的关系,并不代表任何权威性的东西。师生之间的人格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应把成为学生的朋友作为自己神圣追求。给予学生平等、尊重、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关系,良好的和谐师生关系会对学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和谐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交往过程中平等对话,相处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本质上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相互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学生感到老师尊重他、信任他、平等对待他,每次学习活动都有机会参与,并且对他们的参与学习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表现出赞赏,那么融洽、亲切的师生关系就容易建立起来,学生会因为老师对他的鼓励与喜欢,而慢慢地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程,且积极主动学习的劲头会越来越大。
  三、提高教学效果三大环节,营造精彩课堂
  1、第一环节:趣味导入、激发兴趣。万事开头难。每堂课的开头,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语,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活学生求知的兴趣与欲望,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在教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向喜欢穿裙子的我,今天却穿了一身运动装,脚上一双旅游鞋,眼带一副太阳镜,长发高高绑起,整个人清清爽爽。一进教室,我这一身平时不多见的打扮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哇!教师!”“老师今天怎么了?”“老师今天像换了个人似的”“……”,在同学们好奇的疑惑中,我开口了:“同学们,老师今天当一回导游,带你们冒雨爬山去。”“导游?”“爬山?”,此言一出,学生反应热烈。“对,带你们游泰山,”我接着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凝聚众灵繁秀,荟萃文化传统的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学生被我的语言深深吸引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都想快点登上泰山,感受雨中泰山如梦如幻的奇景。
  2、第二环节:课中灵活教法,激活教学氛围。导入是关键,课中教学过程是重点。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把好这一重要环节,营造轻松活泼,充满情趣的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温馨,融洽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1)课堂提问讲究艺术性。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然而,平淡无味,没有内涵,或过于抽象,不切实际的提问,不但不能激活课堂氛围,反而会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入沉闷呆板的局面。因此,教师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性,有创新性,条理性,耐人寻味,。创新性的提问能使学生都有思考的体会,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如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我设计了几个问题:①、别里科夫是一个“怪”人,作者着重描写了他的哪些古怪外表和行为?②、作者还描写了别里科夫哪些古怪的思想语论?③、作者把这个“怪”人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个形象的比喻,“套子”用来比喻什么?④、通过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别里科夫具有怎么的思想性格?这几个问题采用由易到难的梯级提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学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浓厚。
  (2)结合实际,因材施教。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不可凡是课文教学就“八股程式”:“解题”――“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字词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课文小结”。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及教学的需要灵活采用最有效、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是对专业课的辅助课程,是帮助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服务的。因此,要与专业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的大语文观。让学生从生活和未来工作需要出发,在生活中学语文,在专业学习中学语文,将语文能力培养与生活、专业结合起来,这必将帮助语文从知识走向能力的结合,从文本走向生活的融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乐趣的同时,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也能得到一个整体的提高。如文秘专业开设有《秘书礼仪》课程,其中有一节内容是学习如何“化妆”,于是我结合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训练的需要,我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我的化妆技巧”。没想到,学生兴趣很高,表现欲强,从化妆品的选择,人的肤质,脸型的大小、长短,五官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介绍五花八门,表达顺序清楚,语言流畅,用词准确。因为他们都觉得这个话题很容易,有熟悉的东西可以讲,接近生活,实用性强,而且是自己亲自动手做过的事情,讲起来一点都不难。整节课课堂气氛热烈,不但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温故而知新”,促进了学生胆量和口语表达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兴趣。
  ( 3)找准切入点,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职校学生是未来的生力军,他们大多毕业后都会加入“打工族”的行列,很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吃不了苦,不懂就业的艰辛,他们情感“麻木”,不容易被感动,不懂得感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找准切入点,把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起来,与文本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如在《包身工》一文中,如果只是让学生从写作时代中了解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情包身工生活,体会新时代幸福的生活,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于是我在教学中把打工族生活与包身工生活的异同作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比较理解打工族生活与包身工生活上的本质不同,从根本上认识新旧社会的本质区别。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在还出现部分打工仔、打工妹还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们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学习语文不但能让自己学到知识,丰富阅历,了解人性之善恶,更能从中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现实的本领。也就会从心底里改变对语文学科的偏见,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 4)运用多媒体教学,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在各类学校已是普遍现象,然而在职业学校里,像语文、数学等文化课都用得很少,甚至不用或条件不允许用,很多文化课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呆板、没有生气,试问这样的教学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是一种能融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信息容量大,而且直观性强,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语文来说非常适用。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面对这样一群文化基础较低,学习劲头不大,古灵精怪,活泼好动的学生,更应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课文的需要,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效果就能事半功倍。如在教《黄山记》时,为了让学生对黄山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课前我上网搜集了大量资料,把有关黄山的景象图片制作成课件,上课时,当雄峻的三大山峰-“光明顶”、“莲花峰”、“天都山”和倏来倏去的白云,扑朔迷离的云雾,绮丽多彩的霞光,怪异的松树,雾气弥漫的温泉等图片像放电影一样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如同沉浸在一个无穷无尽的幻异的美景世界,尽情地欣赏黄山的美,黄山的奇,黄山的峻,如同身临其境。由此很自然地萌生了对黄山的向往,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讴歌那些征服自然,为人间创造美景的伟大劳动者。通过图片的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文章的主旨立竿见影。学生由此就会感觉到原来学语文是这么有趣的事情。
  3、善始善终,完美结尾。一堂成功的课,应善始善终,漂亮结尾。完美的结尾,或是余音萦绕,让人回味无穷,或是总结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学有所重,学有所得,或是巧设质疑,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有一个想像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保持对语文学习的长久兴趣。在《项链》一文学习完后,我巧设质疑,让学生去创造想象:假如佛来恩节夫人念及朋友之情,把三万四千法郎全部还给玛蒂尔德,她的生活目标还会同丢失项链之前一样吗?题目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们开始思索或变换意见,想着玛蒂尔德可能出现的结局。一个学生发表了他的意见:“不会,因为她已经体验到了生活的严酷性,认识到了金钱的可贵,不会像以前那样天真地沉醉于幻想中去了”。另一个学生说:“会,因为她的虚荣心太强,一旦拥有大笔财富,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不会,十年的艰苦生活使她显得老了,手也变得通红了,说话大气,变得粗俗了,她已经没有做贵妇人的资本了”,又一个同学接着说。“……”,还有好几位同学七嘴八舌抢着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下课了,课堂里依然热气沸腾。
  一堂活泼轻松,生动有趣,温馨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收获乐趣与知识。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会不向往,相信也不会再对语文出现排斥。但愿职业学校的语文老师,用智慧、用爱心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戴,让自己担任的语文学科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促进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推荐访问:教学效果 职校 语文课堂 提高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qitayanjianggao/2019/0317/1902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