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开放大学的基本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具体措施

【www.zhangdahai.com--学生演讲稿】

   摘 要:开放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生事物,“办好开放大学”,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是国家对教育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开放大学的建设背景、基本理念和开放大学理念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筹建开放大学提供依据,为电大事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开放大学 建设背景 基本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
  
   1.开放大学的建设背景
   开放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它强调思想的开放,模式的开放,方法的开放,对象的开放,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向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服务。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大国正在全面崛起。一个国家国民综合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央强调,强国必须先强教,并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和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三大战略目标。而一个具体任务,就是要“办好开放大学”。
   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建设国家开放大学,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简单更名或翻牌,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选择的战略转型。在本质上,国家开放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有所不同,它强调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没有围墙、超越时空限制、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建设这样一所新型大学,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开放灵活、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探索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必须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主要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促进事业的不断发展,并在发展中解决种种历史和现实问题,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实现新跨越,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要,促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理想目标实现。
   2.开放大学的基本理念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之间关系的规定,它是大学内部管理及运转的哲学基础。简而言之,大学理念是指大学校长用什么指导思想办大学,以及人们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办学首先是理念办学,没有理念的大学教育,等于失去了灵魂;没有科学的大学教育理念,其教育的行为是短暂的,目标是片面的,发展是被动的。大学理念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定向作用,即有什么样的大学理念,必然有什么样的办学结果。
   开放大学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开放理念
   所谓开放,就是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办学方式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培养模式的开放、管理方式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为每个有愿望、有能力学习的人提供教育机会和便捷服务,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平台和社会化服务。一切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百姓需要的思想、方法、模式、行动都可以选择和实践。
   2.2责任理念
   所谓责任,就是强调关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关注基层、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需求与发展,重点关注残疾人等弱势社会群体,以及部队士官的教育需求与发展,在国家层面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2.3质量理念
   所谓质量,就是强调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同时,把质量放在首位,视质量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聘请一流教师,建设一流课程,加强过程保证,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确立开放大学的质量标准和保证体系,形成质量品牌。
   2.4多样化理念
   所谓多样化,就是强调要适应学习主体多样化和学习需求多样化趋势,为不同学习主体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服务,满足学习主体在职、在校、在家,以及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开放大学的组建是高等教育多样化在信息时代的一种创新体现。开放大学提供了一个远程平台,不同的求学者可以跨越时空地从中分享最充分、最优质、最适合的高等教育资源。
   2.5国际化理念
   所谓国际化,就是强调要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拓展国际发展空间,与相关国际组织、大学和机构开展针对性、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开放大学理念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放大学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具有广博而高深的知识、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具有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的完整的人。用这一理念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我们在设计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3.1“通识”与“专业”并行
   纽曼在其《大学的理想》的序言中指出:“大学就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这一训练过程就叫做博雅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为了某一特定的或偶然的目的,不是为了某种特定的职业或专业,也不是为了研究或科学,而是为了智力而训练智力,是使智力能够感知其合适的对象,是为了最高级的文化。”他又说:“大学的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目的的手段,他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切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这种思想处于清醒的状态,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以及是个人生活的交往文雅化。”以上论述指出了大学教育的目的,特别强调了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不仅理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各自在自身领域内的联系加强了,而且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渗透与结合也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课题需要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协同作战,方能解决。新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现代社会的人才不仅要精于某一专门学科的知识,还必须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有相当深刻的了解,这样的人才才有可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加强通识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人类所有领域的知识。通识的要义在于强调“识”与“通”,即见识与智慧的通性,强调入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智慧的统摄。今天人们重视的是使一个人的高等教育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获得某种统一的世界观,形成一种理智的习惯。因此通识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既受到良好的专业知识训练,同时又使他们具有智力技巧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强调通识教育,并不是说专业教育就不重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各自在人才的全面成长中具有对方难以取代的作用。”专业教育使学生能深入地作纯学术的研究工作,或将来在社会上能用其所学作建设工作。通识教育则以使学生对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生能作综合性的了解,以促成其对整个文化的基本认识和其全盘人格的发展”。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通识教育同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
   3.2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并举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各种社会问题剧增。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物欲也日益膨胀,出现了高科技杀手、智能匪帮等现象。为了满足物欲,人们无视自然规律,无视他人利益,以致自然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资源匮乏,贩毒、走私、抢劫、黑社会势力猖獗。人们不禁感叹:科学技术无论多么尖端,都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同时,它的滥用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并导致灾难。科学技术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不幸,要看科学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只有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为人类的事业愿意奉献一切的精神,科学技术才能造福于人类。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与道德修养,祟尚科学,追求真理,敬业开拓,服务奉献,热爱自然,热爱艺术;必须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精髓,吸收和融合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扬弃人类文化的历史糟粕,创造适应新世纪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必须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化,并使科学精神、人文与艺术精神得以新的升华与发展;必须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演化的规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作用和影响,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
   3.3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
   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结构和内容 日新月异。信息革命和信息科技的发展将进一步拓展人的创造力;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控制自身、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新的福音;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材料及制造业的革命;新能源、新资源、新材料等自然科学将发生重大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新世纪的人才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竞争与合作,必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和能力,特别要注重从根本上转换观念,把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流,能恰当表达自己,能适应工作环境、自我调节情绪的素质看成与知识的传授一样重要。在教学改革上,要注重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建立终身学习的科学体系,提高民族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新世纪的人才,需要更高的素质。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人的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为后盾。大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主渠道依然是课堂教学,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卫生保健等。近年来随着高校体制的改革,高校合并组建了综合性大学,为人文素质教育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要将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教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贯穿于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首批省级改革试点项目《湖南开放大学办学模式研究》子课题《湖南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Z2期
  [2]张伟远.我国开放大学的地位、理念和办学策略,《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第6期
  [3]严冰、徐皓.巨型大学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挑战――关于巨型大学的学术对话.中国远程教育,2006,(3)
  
  作者简介:
   左泽文(1968-),汉,湖南湘潭人,湘潭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副教授。
   龚晓辉(1969-),汉,湖南湘乡人,湘潭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级。

推荐访问:试论 理念 开放 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xueshengyanjianggao/2019/0321/2694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