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外周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与技巧】人授成功率

【www.zhangdahai.com--护士节征文稿】

  【关键词】 浅静脉;穿刺;成功率;技巧      外周浅静脉穿刺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如何提高外周浅静脉穿刺成功率,多年来一直是护理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为此并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改进。�
  
  1 选择静脉的方法与技巧�
  
  1.1 长期使用激素治疗的患儿,往往先从面部开始增胖,因此应先选择头皮静脉,并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枕静脉的顺序进行。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四肢脂肪按向心性顺序逐渐增加,因此选择血管的顺序为小腿静脉、前臂静脉、手背足背静脉,手指足趾静脉。�
  1.2 皮肤较黑而且粗糙的患儿,选用头皮时可轻轻按压穿刺部位的左右两侧皮肤,使穿刺部位的局部皮肤呈放松状(略隆起),根据静脉走向利用血管壁弹性,左右上下全方位使穿刺部位头皮血管有效充盈,血管痕迹显露�
  1.3 对于肥胖婴儿,其他外周静脉很难找到时,可采用4号半输液针头,用一条胶布将患儿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缠在一起,另一条胶布将大拇指紧贴掌心缠住,松紧适度,行示指根部静脉穿刺。�
  1.4 血管状态不佳时,采用2%地卡因、20%山莨菪碱、30%烟酸配置的混合液涂擦约5 cm×5 cm大小,扩张局部浅静脉,1 min能达到扩血管止痛的目的,且无不良反应,更适合儿童和皮肤细嫩的患者。�
  
  2 止血带的使用时机、方法与技巧�
  
  2.1 止血带使用的时机与技巧�
  2.1.1 静脉充盈正常者可不扎止血带行静脉穿刺(采集血标本时尤其有意义)。�
  2.1.2 周围静脉充盈不佳者,采用垂吊法或甩臂法扎止血带有利于静脉充盈显露。患者取平卧位,输液肢体与床沿呈30°垂吊3~5 min后扎止血带或在上臂下垂状态下用力往下甩5~6次,在保持下垂状态下扎好止血带,而后将手臂平放在穿刺台上行静脉穿刺。�
  2.1.3 不应采用握拳后扎止血带法,宜采用手臂下垂或手自然平伸后扎止血带法。临床上大多数护士静脉穿刺时按常规嘱患者握拳,握拳后扎止血带,致手背静脉充盈不良,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
  2.2 止血带捆扎方法改进取长28~30 cm、管径直径约0.6 cm乳胶管1根,在乳胶管一端8~10 cm处对折,用7号手术丝线在对折处的末端扎牢,使其形成一环状,操作时用右手拇、示指将止血带的一端从另一端的环状处穿出,再向相反的方向拉紧后塞入绷紧的止血带下即可。�
  2.3 止血带的捆扎位置一般离穿刺点约10~15 cm为佳,并且保持松紧适宜。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扎止血带40~120 s进行静脉穿刺为最佳时间。止血带的压力在10.7~16.0 kpa时,肢体远端静脉充盈达到最佳状态。�
  
  3 握拳的时机与技巧�
  
  手背部静脉穿刺时扎止血带后,不可用力握拳,拳心呈空心状态,如用力握拳,手背皮肤被拉紧,压迫血管使管腔变扁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手臂部静脉穿刺时扎止血带后应用力握拳,肌肉收缩促使血液向心回流,使手臂的静脉充盈明显,易于穿刺。�
  
  4 浅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与穿刺技巧�
  
  4.1 采用扎止血带选择血管→松止血带→准备胶布→扎止血带→消毒皮肤→挂液体排气→穿刺的流程,在扎止血带与穿刺之间增加了程序,使血管有足够的充盈时间,易于穿刺。�
  4.2 大角度静脉穿刺术缩短了静脉回血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静脉穿刺时针尖与皮肤成35~45°在静脉上方进针,针尖穿过皮肤后直接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将针身改为与皮肤平行角度顺静脉进针少许,缩短了静脉回血时间,且降低拔针后皮下淤血,穿刺损伤程度轻。�
  4.3 浅静脉的向心性穿刺和离心性穿刺并用�
  4.3.1 小儿头皮静脉丰富呈网状分布,离心性穿刺回血率高,易于固定,可根据静脉穿刺的具本情况选择向心性或离心性穿刺。对存在有呼吸循环衰竭或血液高凝状态或既往有静脉穿刺无回血史的患儿,应首先考虑采用离心性头皮静脉穿刺。�
  4.3.2 对于长期输液、远端静脉仍完好的老年患者,皆选定指背关节上1.5 cm处的浅小静脉,肥胖及血管壁厚硬易滚动者选大角度进针、消瘦者10~15°离心方向穿刺。�
  4.4 水肿静脉穿刺技巧 不扎止血带,在血管走向处用手反复推压,将水肿组织间隙液体排向血管周围,此时血管明显暴露,迅速进行常规消毒,在水肿未复原之前及时进针,效果极佳。�
  
  5 增加输液管内负压有利于回血的方法�
  
  5.1 采用低瓶高调法将配制好的液体置于输液架上,按常规排尽空气,消毒皮肤,再将输液瓶置于低位,可与操作台平行,将一次性输液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的下端夹闭,穿刺进针可见明显回血,且回血速度快。�
  5.2 常规排气后夹闭茂菲氏滴管上端,挤压茂菲氏滴管,使输液管内产生较大负压或折叠输液管下段的3~5 cm处呈负压进针,易于回血。�
  
  6 穿刺成功后针头固定的方法与技巧�
  
  6.1 “S”形固定法用4条胶布(0.8 cm×7.0 cm),第1条胶布横贴固定针柄部,第2条胶布横过针柄下方向上交叉后固定,第3条胶布一端横贴无菌小棉球于皮肤针眼处、一端同时横贴头皮针塑料管,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在针柄左或右侧,第4条胶布一端横贴于第3条胶布重叠固定头皮针塑料管,另一端横贴在头皮针向下弯曲的塑料管与皮肤上,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成“S”形状。�
  6.2 固定头正中靠前下方的静脉、双侧太阳穴处或近于耳后较细短的静脉或头皮较松的患儿的方法。按常规头皮静脉输液准备用物,另备2条1.5 cm×1.0 cm胶布上下错0.2~0.4 cm重叠贴好备用。按常规固定法固定好第1、2条胶布,把准备好的2条重叠的胶布贴于头皮针针尖处前方的皮肤上(固定前要把该处的皮肤绷紧),然后按常规法或“S”型固定法固定好其他2条胶布。�
  6.3 针柄反向固定法 静脉穿刺成功后,以进针的血管为纵轴,将针柄从右向左缓慢旋转180°,使针头斜面朝下,固定针头,此法简便易行能增加滴速和减少液体渗出,适用于头皮静脉、手背静脉、踝部静脉等较难固定的浅静脉,对于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造成的液体不滴效果极佳。�
  6.4 昏迷及烦躁不安的患者手背静脉固定法。穿刺成功后按常规方法粘贴前2条胶布,然后使头皮针软管绕过穿刺部位相近的手指根部,再按常规方法固定。�
  
  7 保护穿刺部位和静脉,确保长期输液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7.1 防止静脉炎和局部组织损害 对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如钙剂、化疗药、缩血管药等,应另备抽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头皮针,穿刺成功后,先注入少量生理盐水,以证实针头在血管内再注药,注完药后再注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稀释停留在局部血管内的药液。长期注射部位采用药物湿敷有一定预防效果。�
  7.2 静脉输液时不宜拍打静脉 拍打静脉除引起局部疼痛外,特别对一些毛细血管脆性大或伴有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有可能导致出现淤斑,影响穿刺。�
  7.3 输液或抽血拔针用棉签按压时采取直压法,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 cm,使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同时被压。按压时间5 min。最好用棉球按压或输液胶粘贴直接按压,或在按压同时输液侧上肢举高,以减小皮下淤血。�
  7.4 确保针头在血管内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进入静脉的针头长度。静脉输液穿刺时见回血后,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在能达到牢固固定好针头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进入静脉的针头长度,特别是长期输液的危重病、慢性病及肿瘤化疗患者,对预防静脉炎,延长患者静脉的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的痛苦有重要的意义。�
  

推荐访问:穿刺 静脉 成功率 提高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hushijiezhengwengao/2019/0407/6090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