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www.zhangdahai.com--检讨书】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活动中的学生、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效果评价等方面出发,初步探讨分层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计算机教学;教学实效
  
  由于中职生的文化素质起点参差不齐,学生的潜质和个性的差异导致学习效果差异很大。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理论学习效果好;有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好,动手能力强,这些差异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均衡,所以分层教学就势在必行。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总结了以下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有:
  (1)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些都是笔者在实施分层教学时的理论依据,笔者也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不断去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并尝试成功的过程。
  二、“分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分组
  怎样才能学好计算机课程呢?笔者认为:自学、动手能力和浓厚的兴趣是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其实每一个学生对计算机应用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这个兴趣的方向不同罢了,有的学生是对游戏、有的是对上网冲浪、有的是对图像处理、有的是对聊天、有的甚至是对计算机中只要他没有见过的东西都感兴趣,但是,对于教师上课讲的内容不一定感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上课内容的兴趣,可按自学动手能力强弱大致分为以下几组(如笔者所在教学班的机房分为纵向五排):自学动手能力强――A组(位置一般在1排);自学动手能力一般――B组(位置一般在2、3、4排);自学动手能力差――C组(位置一般在5排)。
  这样的位置安排主要是为了能方便控制学生的电脑和广播演示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至少在笔者所教的几个班级中,各组比例基本上是A组25%,B组50%,C组25%。A组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和已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学生能很快地接受课堂内容。B组的学生一般都是初中阶段初步接触过计算机,自学动手能力、接受能力都是比较一般的学生。C组的学生就是一些很少或从未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这部分学生刚开始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1. 教学方法的区别运用。
  针对上述的分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授课内容就切忌一刀切了,否则就会造成A组的学生对上课内容失去兴趣,而C组的学生跟不上。所以,在上面的分组基础上可以实行以下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A组――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B组――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C组――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方法。
  (1)对于A组学生,这部分学生一般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完成课堂内容,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在每一堂课开始时就告诉他们这一堂课的任务,让他们通过自学完成任务,允许他们之间互相交流。这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在这部分学生当中,会有一两个很拔尖的学生,他们可以在一堂课上通过自学完成其他学生几节课的课程内容,因此,教师在他们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后,可结合他们的兴趣准备一些素材让他们自己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对动画制作(Flash)感兴趣,有的学生可能对Potoshop或者CAD等感兴趣,其实这部分学生就是以后竞赛需选拔的人才,因此教师不要扼杀他们的兴趣,要指导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
  (2)B组学生,这部分学生其实就代表了班级的整体水平,这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先自学加上学生间的相互讨论或教师的提示完成课堂内容。对于有些比较难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教师的演示和指导后习得。教师可通过分步的任务驱动给他们学习的动力,逐步给他们任务,如《计算机基础》第三章第四节,第一步任务就是复习上一节课工作表格的编辑及单元格的操作等内容,尽量让学生都能回忆起上一节课的内容,第二步的任务就可以告诉他们这一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及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再通过巡回观察并作适当的引导,对于个别难点知识,教师再进行演示操作,最后让学生完成一个总的练习。
  (3)对于C组的学生,教师需要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必要时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由于这部分学生以前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对于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概念或知识点都没掌握好,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连文件夹和文件都还分不清楚,有一次,笔者让其将一个文件拷贝到一个文件夹的下面,他就在那个文件夹下面点击右键粘贴了,将“下面”理解成了屏幕上的方位词了,他还没有理解文件系统的树形结构。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提供的功能,先给他们演示,再让他们操作。
  当然,这样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中,有的C组学生可能会进步很快,可以将其换到B组或A组。而有的A、B组的学生对于新的知识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掌握的知识就停留在以前所学过的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所以教师要充分掌握班里每个学生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以做到真正因材施教。
  2. 分层次指导学习新知识。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文化基础知识、思维能力诸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就学习WindowXP而言,有的学生在进职校之前就接触过;有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自己拥有计算机,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有的学生在进学校之前很少接触计算机。如果按照传统教法,教师讲、学生听,时间长了会出现A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C组学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可先利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全体学生讲授,再用十几分钟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如在讲授“我的电脑”部分的基础操作时,统一讲授在“我的电脑”中的复制、移动、建立、删除文件(夹),这些知识点对A组学生来说,教师稍一指点,他们就明白了。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会让他们充当“小老师”,帮忙指导C组的学生。在进行个别辅导时,笔者会对A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让他们思考完成在“我的电脑”中的“控制面板”中能完成哪些功能;让B组学生全面复习刚讲过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让C组学生对着投影仪的内容进行学习、巩固。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习到新知识。
  3. 分层次指导上机操作练习。
  教师在每一节上机课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训练目标。对于A组学生,上机操作时要指导他们准确地完成上机任务,并提出较高要求;对于B组学生,要指导他们完成上机任务;对于C组学生,要通过分解单项练习来进行指导,循序渐进,对每一个极小的进步都给予一定的肯定。
  四、分层次检查学习效果
  每个单元结束后,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检查和考核,如果只出一些平均水平的题目,A组学生会感到乏味简单,易产生满足的心理,失去学习的动力;而C组学生会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单元考核或随机练习时,教师要实行分层次考核。考核A组学生时,主要出一些灵活多变的题目,让他们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加以分析,经过思考得出答案;对C组学生要多出客观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口答题、上机操作题等。如在考核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部分内容时,笔者出了5个操作题:(1)在AS文件夹下建立一新文件夹GG;(2)将A1.txt文件移动到AS中,删除文件T2.txt;(3)将AD文件夹下的WW.txt复制到GG文件夹下;(4)将T4.txt文件移动到桌面上,并建立快捷方式;(5)将D1.txt文件设为只读文件。前3个题目是全班学生都做的基本知识题,第4题,B组学生在做完前面题的基础上做这些提高性题,而A组学生可全做。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考核,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不但能有效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还能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解决了同一教材、同一教学目标、同一教学手段、同一教学评价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的缺陷,从而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开平市吴汉良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何丽华

推荐访问:教学法 分层 计算机 教学中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jiantaoshu/2019/0316/1662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