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变化发展实施有效援助研究

【www.zhangdahai.com--民情日记】

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的变化发展实施有效援助的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全市预防犯罪工作体系的构建,切实加强对16至25周岁之间“失学、失业、失管”社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探索建立青少年事务管理社会化运作机制,已成为当前一项艰巨性和紧迫性的研究课题。本文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研究和分析了黄浦区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的现状,与2002年普查所掌握的情况进行比较,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导向和需求发展,提出有效援助措施,引导社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社区青少年  思想 需求  变化发展  有效援助

领导点评
社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构建预防犯罪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是共青团组织服务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是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重要内容。团区委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的变化发展,通过自下而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动态掌握了社区青少年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三个导航”,实施“三大计划”,逐步提高了社区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逐渐形成了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的良性运作机制,为黄浦三个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团组织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青年、宣传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的本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积极因素,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思路,找准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的结合点,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黄浦区委副书记 冯经文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青少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基础,关心青少年发展,引导青少年成长,解决青少年问题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前提。随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社区成为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载体,社区和青少年之间的紧密度不断提高,16至25周岁“失学、失业、失管”社区青少年的基本需求和发展状况,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2002年3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的要求,明确了共青团组织协助政府管理和教育社区青少年的职责,并逐步纳入全市构建预防犯罪工作体系。我们调研的目的就在于突破“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的发展变化,通过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社区青少年的动态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切实帮助社区青少年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探索具有黄浦特色的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的工作道路。
(二)研究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以黄浦区16至25周岁“三失”青少年为总体,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调研。
调查问卷从社区青少年基本信息、思想道德、个人需求和家庭状况四方面进行设计,分自填部分和访员填写部分,70名青少年事务社工在接受集中培训后,以访员身份入户访问。根据地毯式情况排摸,截止2004年9月底,全区共有社区青少年5567人,男性3386人,占60.8%,女性2181人,占39.2%,其中,“人户合一”的社区青少年近3000人。按照男女总数3:2的比例,按10抽1的比例随机抽取了300名社区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开展定量分析。其中,16-18周岁占28.3%、19-22周岁41.7%、23-25周岁占30%,这一比例分布与统计资料基本保持一致。
个案访谈以召开各方座谈会为主要形式,召集部分青少年事务社工、社区青少年等对象,围绕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分析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对实施有效援助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黄浦区社区青少年的总体状况
1、学历结构
调查显示,社区青少年的文化程度相当于高中学历的占53.6%,其中,中专、职校、技校的比例较高;
初中学历的占35%。与2002年普查情况相比,初中学历的人数有上升趋势,但高中及中专技校职校的人数有所下降,具体见图1。
图1:2002年与2004年社区青少年学历结构对比
 
2、政治面貌
调查显示,社区青少年在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的态度不强烈,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占绝大多数,团员人数不到两成,党员仅占1%,具体见图2。
图2:社区青少年的政治面貌状况
 

3、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健康状况处于一般和良好的社区青少年占98%,而有残疾的社区青少年仅占2%,说明绝大部分社区青少年具备就业和就学能力。
4、家庭状况
家庭往往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较大影响。数据显示,大部分社区青少年的家庭是完整的,占72%;
然而,单亲、父母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仍占了相当比例,占28%,与2002年21.48%相比,上升了6.52%。
5、所处现状
由图3可见,处于无所事事、在家休息状态的社区青少年呈现低龄化趋势,占38%。相比2002年普查,“在家休息”仍排在第一位,而“从事临时性工作”的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正在积极充电学习”的由第二位下降至第三位。
图3:不同年龄层次的社区青少年所处现状的对比
 
6、经济来源
调查显示,75.3%的社区青少年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接受社会各类补助或救济的比例较小,仅占4%。
7、个人行为
绝大多数社区青少年表现良好,但仍有9.67%的社区青少年有过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逃学、逃夜,占4%;
其次为偷盗,占3%。
(二)黄浦区社区青少年思想、需求变化和发展的基本分析
1、积极和消极的人生态度并存
“态度决定一切”,对待人生的态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事原则、方法和努力程度。数据显示,68%的社区青少年对于未来中国发展“很有信心”和“有信心”,说明改革开放中的祖国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坚定了社区青少年的信念。但是,在对待人生和命运的看法上却呈现了积极和消极并存的态势,选择“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等积极态度的占38.33%,与选择“顺其自然,随遇而安”31.3%的比例已经相当接近,说明不少社区青少年害怕拼搏、选择消极懈怠的人生态度;
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对自己所处的现状充满困惑,无法解释或者索性归因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规避寻找主观原因;
有10.34%的社区青少年选择了“说不清”,说明这部分社区青少年缺乏鲜明的人生态度,急需加以引导。同时,发现社区青少年的人生态度与年龄之间呈现出一定特点(详见图4):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愈来愈积极,说明面对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及自身的不断成长成熟,越来越多的社区青少年清醒地认识到:人生要有意义只有靠努力拼搏。
图4:不同年龄层次的社区青少年对人生态度的看法对比
 
2、清晰和模糊的道德认知并存
社会的发展对于社会成员道德伦理素质的要求日趋提升,16至25周岁的社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年龄段,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不仅会影响其“三观”的形成,还会对其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1)“重家庭”伦理道德稍有错位。在家庭结构分析中,大部分社区青少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中,接受着完整的家庭教育,这与绝大部分社区青少年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是成正比的,29.67%、25.33%和29.33%的社区青少年分别选择了“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说明“重家庭”伦理道德的传统观念在社区青少年的思想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有近16%的社区青少年对家庭生活“不太满意”,甚至“不满意”,在剖析原因时,“与父母/长辈有严重代沟”成了社区青少年漠视家庭关系的主要原因,占42.55%,他们常常因为“生活琐事”、“意见分歧”与父母发生冲突,因此,受不同年代熏陶的两代人在思想、看法、观念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使家庭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社会公共规范出现危机。对骑自行车不缴税、乱穿马路、说粗话脏话、在公共场合吸烟、参与赌博等5项明显违反公共规范的行为,在相当一部分社区青少年中居然出现了认同危机(详见表1)。在对公共伦理行为的认知上,相当数量的社区青少年认识模糊,背离了传统的行为习惯和伦理道德,尤其显现在对“为朋友两肋插刀,不顾一切”的看法上,有41.33%的社区青少年表示“可以接受”,超过了选择“不可接受”的社区青少年(39.67%)。而2002年普查中,对于同样的问题,选择“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要超过选择“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近40个百分点,说明当前社区青少年中仍存在盲目讲义气、易冲动的现象。随着青春期的提前和性思想的开放,对于“未婚同居”这一现象,有3.67%的社区青少年表示“完全能接受”,22%表示“可以接受”,在工作走访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社区青少年存在未婚同居现象。
表1:社区青少年对社会公共规范的认同表(%)
 完全能接受 可以接受 不可接受 完全不可接受
骑自行车不缴税 5.3 12.7 52.3 29.7
乱穿马路 1.3 12.0 56.7 30.0
说粗话脏话 1.0 12.3 51.0 35.7
在公共场合吸烟 2.3 16.0 42.0 39.7
参与赌博 0.7 8.0 38.7 52.7

图5:社区青少年目前自身最大的烦恼和压力
 
3、内在和外在的压力并存
关于“目前自身最大的烦恼与压力”的调查显示(详见图5),“工作没有着落或不稳定”和“知识技能不足”成为社区青少年烦恼和压力的主要来源,这不仅说明他们能较为客观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使我们知晓了他们对就业以及对知识、技能培训的迫切愿望。在自我信心、自我形象、自我控制、与人相处、自我肯定、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调查显示,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不高,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总体保持在50%左右,在处理问题上易陷入烦恼,心理问题最为突出,中等程度及严重的比例占到了33.7%,说明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对困难无所适从。在自我控制方面,情绪易激动,常常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中等程度及严重的比例占到了32%,这种易怒、易暴的心理极易引起违法犯罪,应引起高度重视。
4、正面和负面的网络影响并存
绝大部分社区青少年都有过上网的经历,并已成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数据显示,65%的社区青少年认为网络以其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宣传力度大的特点为他们带来了益处。但是,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开放共享的意识,也造成了“信息污染”,其负面影响日渐显现,有67.7%的社区青少年选择了电脑(如上网聊天、网络游戏)作为兴趣爱好,在对经常去的场所的调查中,网吧成为社区青少年首选的场所,并且主要集中在19-22周岁的社区青少年,占45%;
同时,30%以上的社区青少年有经常通宵泡网吧的经历。与2002年调查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当时社区青少年爱好上网的比例仅次于看书、听音乐,位列第三,而两年以后,网络一跃成为了社区青少年的第一爱好,说明电脑网络已日益渗透至社区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等领域,社区青少年过分依赖网络,良莠并存的信息以及暴力、色情游戏的诱惑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处事方式和情感交流,为部分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提供了温床。
5、清醒与盲目的就业意识并存
社区青少年是“2030”问题的主体,近年来,政府出台了相关就业措施,促进青年就业,通过调研,发现社区青少年的就业意识呈现了一定的变化。
(1)就业观念较为清醒。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社区青少年对就业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占83.33%,且无人拒绝就业,比2002年上升了近30%,说明社区青少年普遍意识到就业是改变自身生存和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社区青少年对于工资的期望也越来越趋于合理,对就业后的工资期望集中在1001-1500元之间,占36.34%,期望在1500元以下的达57.34%,说明在当前竞争激烈、就业岗位求大于供的环境下,专业技能不高、学历偏低的社区青少年对薪酬的要求还是比较客观合理的。社区青少年的创业意识不断增强,71.67%的社区青少年愿意自主创业,说明在政府一系列创业政策扶持的基础上,青少年开始敢于创新、敢于接受挑战。
(2)职业规划较为盲目。大部分社区青少年都有过工作经历,在对曾从事工作的调查中发现,工作种类较多且分散,集中于技术要求较低、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其中销售和娱乐餐饮业服务员占一定比例,分别为27.54%和20.95%。在问及“最希望从事的职业”时(详见图6),选择最多的是“讲不清”,占24.33%,说明社区青少年对于职业前景普遍没有规划,处于盲目求职状态中,需要引起关注。
图6:社区青少年最希望从事的职业
 
(3)培训需求较为迫切。调查显示,社区青少年目前最大的烦恼和压力来自于工作和学习,对培训表现出了相当迫切的愿望。在求职过程中,除了竞聘直接上岗外,41%的社区青少年选择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定向培训”等耗时较长,但能增长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进而获得工作岗位的求职方式,说明面对竞争激烈的用工市场,社区青少年充分认识到掌握一技之长的重要性,试图通过职业培训掌握技能从而寻找比较稳定的工作。
6、主观和客观的求学障碍并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社区青少年对于学历学习表现出强烈的愿望,这与用工单位对员工学历要求的不断提高和青少年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迫切心情密切相关。40.67%的受访者选择了“业余大学”,14.33%选择了“全日制大学”,15.67%选择了“自学考试”,说明七成的社区青少年向往大学学历。由于35%受访者的最高学历为初中,因此对于“中专、职校”和“技校”学历也有一定需求,分别占21.33%和7.3%。在学历学习之外,对于技能培训仍热衷于热门的IT类和外语类,分别占48.67%和43.33%,21.33%选择了“管理类”,居前三位,这些技能也正是当前一些收入稳定、地位较高的工作岗位的“敲门砖”。这一调查结果与2002年普查结果相当一致,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学历和技能的需求仍然并将继续成为青少年的主要需求。主观学习愿望虽然强烈,但由于家庭、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一定的学习障碍。在对于参加高一层次学历教育所需学费来源的调查显示,49.67%选择了“勤工俭学”,40.67%选择了“父母(长辈)资助”,说明已有一部分青少年开始注重独立性,愿意自力更生,但仍有相当比例的青年依赖长辈,另有5.67%选择了“贷款”这一新型的筹集学费的方式,值得欣喜。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不断优化环境,完善社会化保障机制
1、形成上下联动、紧密结合的协调机制
以区社区青少年办公室为原点,拓展横向和纵向的联系空间,横向上形成与16个相关委、办、局等部门的环状联系结构,纵向上形成与9个街道、131个居民区的呈辐射型的链状联系结构,寻找结合点,落实合作项目,由区社青办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运作工作项目。
2、形成渠道畅通、快速传递的沟通机制
把握关节点,完善输出、控制、反馈等重要环节,做好部门之间、人员之间、措施之间的衔接,建立直管部门与社青办的人员信息情况直通道,以及与基层协管部门的信息双通道。
3、形成动态跟踪、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
加强对社区青少年的有效控制,不让社区青少年遗漏在工作视野和工作网络之外,规范社区青少年“一人一档”的管理方式,建立动态控制体系,及时掌握、变更和反馈社区青少年的情况。
4、形成有效覆盖、反应灵敏的预警机制
扩大对社区青少年的覆盖面,对社区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提高警惕,一经发现,迅速反应,提前介入,及时援助,将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预防为主,防范于未然。
(二)围绕需求导向,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
1、针对失管青少年进行思想导航,实施行为矫治计划
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行为偏差和心理上的种种困惑,依靠青少年事务社工、心理学、法律等专业人士、社会调查员等工作力量,以思想转化、观念转变、行为纠偏为工作重点,通过走访谈心、心理诱导、帮教援助等方式,与社区青少年建立信任关系,缓解社区青少年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通过健全维护“青少年维权热线”、完善“假释青少年劳动考察基地”、开设“心灵倾听室”等阵地,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切实帮助。
2、针对失业青少年进行职业导航,实施就业援助计划
密切关注社区青少年的就业和创业问题,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主体,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开展系列讲座和辅导,帮助社区青年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政策法规;
增加社区青少年技能培训的种类,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和定向培训班;
积极争取、落实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努力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实现社会化运作,提高就业推荐率和实际上岗就业率。
3、针对失学青少年进行生活导航,实施爱心助学计划
努力创设就学条件,针对社区青少年对英语、计算机等技能知识的需求,开设技能进修班,举办免费的中专学历及技能培训班,帮助和鼓励社区青少年接受教育,完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发展。吸纳社会资源,关注社区青少年的求学愿望,为有上进心、勤奋努力,但家庭贫困的社区青少年,提供经济支持。
(三)加快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化运作机制
1、规范管理社工队伍
充分发挥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的作用,实现社区青少年工作队伍正规化和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社工的日常管理,以优化队伍结构和提高整体素质为目标,落实和规范各项制度,不仅要指导社工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而且要强化社工主动思考、主动出击、主动承担的能力,既能全面了解情况,又能不断突破;
畅通各种渠道,尝试多种方式,对社工开展互动式和参与式的培训,更快更全面地提高社工综合能力,提高工作承载力。
2、有效整合志愿者队伍
社会志愿者队伍是开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要多方整合社会志愿者队伍,与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密切配合,互相借力,发挥优势,资源共享,为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起到有益的补充和保障作用。

 

推荐访问:援助 青少年 变化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minqingriji/2021/0321/19432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