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23例的疗效观察】 纳洛酮说明书

【www.zhangdahai.com--请假条】

  [摘要]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将3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成纳洛酮治疗组23例及利巴韦林对照组16例,治疗组给予纳络酮0.01~0.03 mg/(kg・次),加入葡萄糖,每隔8 h静脉滴注1次,连用10~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 mg/(kg・d),每天2次,疗程为10~14 d,两组患儿均接受病毒性脑炎的常规治疗,对对照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纳洛酮治疗组在退热、惊厥控制、头痛呕吐消失、意识转清等方面的平均时间较利巴韦林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纳络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作用迅速,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纳洛酮;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077-02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临床比较常见的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危重者呈急进性过程,可导致死亡或后遗症[1]。目前多采用利巴韦林等综合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仍不够理想,纳络酮具有广泛的抗病毒谱,我科应用纳络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研究报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5月~2008年10月我院儿科收住入院的3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均符合《儿科疾病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6个月~14岁,平均6.5岁。入院病程1~6 d,平均2.86 d。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脑电图、头颅CT检查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3]
  ①临床表现符合脑炎表现;②CSF常规及生化检查符合病毒性感染特点,细胞学检查呈淋巴细胞反应;③脑电图异常;④头颅CT或MRI异常;⑤病毒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和(或)脑脊液病毒学检查,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病毒(COXV)、腺病毒(ADV)、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及EB病毒(EBV),排除其他感染,PPD皮试、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均阴性,CRP正常。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止惊、降温、降颅内压、糖皮质激素、抗病毒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剂量为0.01~0.03 mg/(kg・次),加入葡萄糖静脉滴注,每隔8 h/次,10~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每天2次,剂量为10 mg/(kg・d),加入葡萄糖静脉滴注,根据病情连用10~14 d。
  1.4 观察方法
  每日观察患者体温及神经系统症状的变化,包括呕吐、头痛、发热、意识障碍、抽搐及肢体瘫痪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显效:24 h内呼吸平稳,体温正常,抽搐停止,对外反应增强,48 h内意识转清;有效:48 h内呼吸平稳,体温正常,血压稳定,抽搐次数明显减少,昏迷程度减轻,72 h内意识转清;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改善甚微。
  1.6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2.2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从表1、表2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发热、呕吐、头痛、意识障碍、抽搐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上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病毒性脑炎定义
  是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病毒直接感染或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所致,各种病毒感染对发育期或成熟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尤其是表现有意识障碍、颅高压症、中枢性呼吸衰竭、脑疝、持续或频繁抽搐的重症病毒脑炎,更是造成患儿死亡与残疾的关键,且多数病例的病因诊断尚存在一定困难,治疗缺乏特效疗法。病毒感染机体后,经不同的途径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起一组起病急、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脑实质弥漫性损害的脑炎,称为病毒性脑炎。病菌侵入中枢神经的途径大致有[4]:①血行播散;②经枢神经侵入;③经其他周围神经侵入。
  3.2 β-内啡肽与病毒性脑炎的关系
  近年有研究表明,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血浆和脑脊液中的β-内啡肽(β-EP)的含量明显升高,而且病情的程度越重其水平越高,提示β-EP参与了病毒性脑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小平的高低与脑水肿的程度显著相关[5],β-EP是内源性阿片肽,对神经、内分泌活动及呼吸、心血管等生理功能活动起着重要调节用[6-7]。当机体应激状态(如窒息、缺氧、败血症、体克、脑水肿等)时,下丘脑垂体前叶释放β-EP和ACTH。β-EP能减少脑血流,使得氧自由基形成增多,加重脑水肿,使脑血流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迟发性的神经元坏死。
  3.3 纳洛酮治疗病毒性脑炎的机制
  ①阻止内源性阿片多肽与延髓呼吸中枢的吗啡受体结合,从而纠正由此产生的呼吸抑制;②保护脑细胞,增强神经功能,减少脑水肿,促进意识恢复;③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及非特异丘脑皮质系统的阿片受体,阻滞了内源性阿片多肽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促进觉醒;④对抗内源性阿片多肽所致体内前列腺素E1(PGE1)水平的增高,消除PGE1对体温调节中枢定点的上移,从而起到控制体温的作用;抑制白细胞超氧阴离子和生物活性因子的释放,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和血小板聚集,恢复Na+-K+-ATP酶功能而解除钙离子超载,达到稳定细胞膜、保护细胞膜、防止缺血性再灌注损伤、抑制全身炎症反应、纠正机体内环境失衡的目的,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由此可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纳洛酮治疗病毒性脑炎,明显提高了有效率,而且纳洛酮治疗组在发热、呕吐、头痛、意识障碍、抽搐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上明显比对照组缩短,无任何毒副作用,提示纳洛酮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上有效、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慕.儿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65.
  [2]陈家洲.儿科疾病诊断及疗效方案[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220. [3]王剑,刘光平.纳络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9):800-801.
  [4]赵爱芳,曹汉昌,白小荣.小儿病毒性脑炎72例临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5):72-74.
  [5]周虹,刘雨睿,刘玉琴,等.β-内啡肽在感染性脑水肿的作用及纳洛酮疗效[J].小儿急救医学,2003,5(4):309-310.
  [6]李壁如,许怀琪,王廉文.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诊治体会:附28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2000,18(4):236-238.
  [7]费淑兰.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3,6(2):78-79.
  (收稿日期:2009-05-07)

推荐访问:脑炎 疗效 小儿 观察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qingjiatiao/2019/0415/7676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