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学的沿革与青藏高原藏药开发现状 藏医看手纹 藏药学院

【www.zhangdahai.com--求职自荐信】

  藏医药学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1300余年,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总结本民族医药临床实践经验的同时,吸收了中医药学、天竺(印度)大食(今伊朗、伊拉克、埃及、巴勒斯坦等地)医药学理论,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藏医药学体系。
  藏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当藏族社会进步到畜牧、农业生产时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就掌握了用热酥油止血、酒糟外敷疗外伤、柏枝艾篙焚烟驱防瘟疫的方法。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大量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被译成藏文,后被编人《医学大全》 (藏名为《门杰钦木》和《无畏的武器》(藏名为《敏吉村恰》),其两书中收集了不少药物,可惜均失传。
  公元710年金成公主进藏时又带去了一批医书,亦被译为藏文,公元8世纪中期,藏王赤松德赞时期木刻刊印的《月王药诊》可能是其译著本之一。该书记载药物780种,其中植物药440种,动物药260种,矿物药80种。
  公元8世纪下半叶,由著名藏医药学家宇妥・元丹贡布(768~892年)编写了藏医经典名著《四部医典》,使藏医药学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该书记载药物1 002种,并分为珍宝、土、石、树、汁液精华、湿生草、旱生草、动物等八大类,提出了药物的性味源于五元(土、水、火、风、空)和六味、八性、十七效的理论。
  公元15世纪,藏医开始形成南、北两大学派,以舒卡、年姆多吉(1439~?年)和强巴、南杰查桑(1395~1475年)为代表的众多学者,总结了南北两派的临床经验的用药特点,编著了《如意宝珠》、《甘露流水》、《细经函》、《祖先口述》等多种藏医药学著作,丰富和发展了藏医药学。
  公元17世纪,著名藏医药学家德斯・桑杰嘉措(1653~1705年)编著了著名的《蓝琉离》,对《四部医典》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注释,使藏医药学的发展又推进了一步。
  公元19世纪,著名藏药学家帝玛尔・丹增彭措所著的《晶珠本草》记载了药物2294种,充分为珍宝、石、土、汁液精华、树、湿生草、旱生草、盐碱、动物、作物、水、火、膏汁等十三大类。树类药物又分为叶、花、果实、枝上、树干、皮、根、树脂等八类,草类又分为根、叶、花、果实、地上部分、全草等六类。此种分类,至今仍在植物学和药物学分类上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还对药物的生态、分布、形态特征、性味、功效、主治等诸多方面做了详尽的记载,堪称藏本草之大成,具有较高的水平。
  纵观藏医药的整个历史,大致分为启蒙、奠基、形成、发展、鼎盛、缓慢、复兴等七个时期。自松赞干布建立土蕃王朝起,将过去言传口授、世代相传保存于民间的经验记录成集。这一时期的特征是藏族人民对药物的认识通过言传口授、世代相传,保存于民间。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创造了文字,将民间经验汇集记载成书;其二是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一批医药书籍,并翻译成藏文,命名为《医学大全》,这是较高的藏医药著作(失传)。后藏王又请了汉医韩文海、天竺医生巴热达札、大食医生嘎林那共同编写了一部《无畏的武器》 (失传)。公元710年金成公主进藏时又带去了一批医药书籍,翻译成《月王药诊》,这是现存的最早的著作。形成时期(9至13世纪):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医药著作问世颇多,如《四部医典》,并有多种注释本问世。发展时期(1279~1642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学派鼎立,南北学派争鸣,促进了藏医学的发展。鼎盛时期(1642~1840年):由于第五世达赖执政后,他致力于振兴医药事业,直至第十世达赖时期200余年间,藏医药事业发展很快,《祖先口述》、《四部医典》(现用修订本)、《四部医典蓝琉璃》、《晶珠本草》等代表著作均在这一时期问世。发展缓慢时期(1840~1949年):由于英法入侵,致使藏医药学发展缓慢,但在十三世达赖土旦嘉措的领导下,1916年成立藏医院,先后刊印了数百种书籍。复兴时期: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促进了藏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
  建国以来,藏医药的发展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藏药资源进行了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和搜集了大量样品,初步查清了藏药种类。二是对临床应用行之有效的药物进行了植化、药理、临床等系统研究。三是编辑和译著了一些藏医药书籍,如《藏医临床杞记》、《藏医学选编》、《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近十部书,为藏医药科研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着世界上植物药研究的纵深发展,促进了我国民族医药的快速发展,藏药是青藏高原藏族同胞用于防病治病的药物,青藏高原是藏医药学的发源地,由于地域辽阔,其特有的数量是世界上任何民族药都不能比拟的,其活性含量高且无污染,对心血管病、肝胆病、胃病、风湿跌打等疾病的疗效十分见好,近40年间,藏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藏药资源基本查清,科研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果,出版藏医药书籍数十种,在藏药的研制开发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山莨菪碱、樟柳碱、益肝灵、红景天、祖师麻、沙棘、塞隆骨、独一味等。
  但在藏药开发方面,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截止目前藏药生产的剂型仍沿用传统的方法较多,仅以卫生部颁发的藏药标准(1995年版)所收载的藏成药200方为例,其中散剂96方、丸剂98方、膏剂3方、药油剂1方、酒剂1方、糖浆剂1方。显然不符合剂型多样化与市场化的需求。剂型的新颖与进入市场的势头有直接的关系,即使该药有显著的疗效,但由于剂型选择不当或不规范、不新颖,也将失去应有的市场。因此,在研制剂型改造时既要采取国内现代药业规范化、科学化、质量标准化,也要考虑到与国际接轨,如此才能显示藏药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如奇正消痛贴,它仅把传统的膏药的生产方法略加改进,并与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低温真空冷冻干燥相嫁接,其剂型新颖,疗效明显,被患者称为“神贴”,使用患者达10余个国家。
  藏药本身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由于高原高寒低氧、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实地考察者廖若星辰,对其藏药的物种数、特色、疗效等国内外天然药学界同仁知之甚少,故令其神往。因此,开发藏药在国内外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这是藏药进入国际市场极为有力的前提。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希望使用给药简单化,服用量小,次数少,给药方式简单,疗效明显,易于人接受的新剂型。发展趋势是,藏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分离是一个发展点,它预示着藏药生产技术酝酿着一场技术革命;目前药物生产剂型的发展 到第五代产品,简单加工的丸、散、膏、丹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给药途径扩大、工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生产的引入,产生了注射剂、胶囊剂、气雾剂;以疗效与体内药物浓度有关与给药时间无关的缓释、控释给药系统,使药物浓度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从而提高疗效,降低全身毒副作用;反映时辰在生物学与生理节律同步的脉冲式给药,根据所接受的反馈信息自动调节药量的自动式给药,即在发病高峰时期在体内自动释药的给药系统。注重理论和原理、技术与工艺的研究。制剂技术的提高关系到临床用药效果和药品质量,新药的出现离不开应用剂型来实现应有价值,加强制剂技术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进行藏药现代化制剂研究和剂型改造,开发和研究具有高效、稳效、速效、长效、专效的藏药新药,即可以对传统的古方、验方、经方进行改革,亦可组成新的组方,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合理、剂型先进、质量可靠的新药。在对藏药有效成分的结构合理化性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有效成分溶解性和稳定性特点,选择最佳提取分离技术和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和保证药品质量。又可根据药效成分的溶解性和结构特点,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药效的剂型,尤其是现代药物制剂技术都必须将在明确药物的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基础上,方可设计出合理的药物剂型,藏药现代化生产主要依赖于有效成分结构和理化性质等研究。
  藏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有大量的宝藏亟待开发,随着藏药学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引起国内外天然药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十二亿人口的大国,有多少人了解藏药?这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之一是自我宣传不够,别人也不了解,自己也不宣传,如何使人认识,这也是撰写本文的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藏医药研究所.中国藏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
  2 奇玲、罗达尚.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
  3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前言
  4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前言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1
  6 陆彬,等.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收稿日期:2005年11月27日)

推荐访问:青藏高原 藏医 沿革 药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qiuzhizijianxin/2019/0330/4439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