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教学构思与实践

【www.zhangdahai.com--社会实践报告】

◎辛志军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编者编排了老舍的两篇精美散文《猫》与《母鸡》。在内容上,《母鸡》的行文线索非常简单,从开篇的“一向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作者对母鸡的看法发生了转变,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母鸡伟大的母爱,正是母爱改变了母鸡的品质。

文章首先写对鸡的讨厌之情,再写对母鸡的崇敬之情。在“讨厌”部分,如第一自然段中没有理由的“嘎嘎”的乱叫和如怨如诉的细声细气之叫,突出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之情;
第二自然段中母鸡的欺软怕硬,它不反抗母鸡,但是却欺负忠厚老实的鸭子,而且会狠狠地袭击别的母鸡,更加重了作者对母鸡的厌恶;
第三自然段,对母鸡下蛋后的满世界炫耀,让作者觉得母鸡非常浅薄。第四自然段则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自然段。在“崇敬”部分,如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母鸡的勇敢与母爱,如它总是“挺着脖儿”,并且随时准备迎战,保护鸡雏;
第六、七自然段写了母鸡的慈爱与辛苦,如从鸡雏圆圆的肚子与母鸡的消瘦对比中可知,它自己不舍得吃,留给自己的孩子,还教鸡雏如何啄食物、掘地、洗澡,并陪着孩子们玩耍;
第八自然段描写了母鸡的负责,如在夜里听到动静后尖锐、凄惨的叫声;
第八自然段,作者总结了母鸡的优点,对鸡母亲的伟大英雄形象进行了阐明。

通过梳理文本内容可知,文章语言质朴自然,运用大量的口语化语言,且内容平实,主要描写了作者对母鸡前后看法的转变。在情感变化方面,作者先抑后扬,以前后的强烈的情感对比表达了对鸡母亲的崇敬与赞美。

从语言教学角度,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通过分析母鸡的这些优点,体会作为一个英雄母亲的伟大形象。对此,可引导学生通过提炼小标题的方式,总结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梳理文脉,并分析母鸡的各个优点,从而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转变,以及对鸡母亲的崇敬之情。

《母鸡》的主题意蕴,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转变了对母鸡的态度。换句话讲,是母鸡的什么品质感动了作者,并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遵循这个思路进行分析,便能够提炼出本文的主题,即母爱改变了母鸡的品质。对此,教师可将这一思路以问题形式展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针对性阅读,在解决问题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转变,既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又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分析过渡句的重要性,为此去提炼升华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梳理文脉,可知《母鸡》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讨厌”母鸡和“敬畏”母爱两部分。在主体的“讨厌”母鸡部分,作者描述了是如何讨厌母鸡或母鸡惹人讨厌的几个方面;
在“敬畏”母爱部分,作者描述了母鸡的慈爱、勇敢、负责、辛苦等优秀品质。需要指出的是,在上下两个主体部分,作者在中间设置了一个过渡句,而这个过渡句正是我们体会作者是如何转变对母鸡态度的。

在教学中,要重点揣摩这个过渡句,分析作者情感转变的关键点。在文中,这个过渡句自成一段,即“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对此,要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会改变心思。从这个角度分析,学生便能够理解正是因为母鸡孵出了一群小雏鸡,由此呈现出与之前的形象鲜明对比。在没有孵出小雏鸡之前,作者认为母鸡是哗众取宠、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善于炫耀。但是,在孵出小鸡之后,母鸡做了母亲,也便有了母亲的品质,这就是“母爱”,而母爱正是作者转变态度的原因。

在文章最后,作者说“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尽管作者表达了对母爱的崇敬之情,但是这种崇敬之情却是因为“敬畏”母爱。由此就可以提炼出本文的主题,即因爱而改变主体品质。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并把“为什么变化”定为问题的落脚点。在作者看来,“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从而体现了作者敬畏母爱、赞美母爱的思想情感,这也是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真正原因。

《母鸡》一文的语言和所述事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所见,但是,正是在这平凡之事中,作者以“小”见“大”,感悟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这得益于老舍对生活的仔细观察。[1]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讲,尽管小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匮乏,但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生活素材,从而实现“下笔如有神”写作目的。

无论是《猫》还是《母鸡》,老舍的散文总是带着一股清新、朴实和生活化气息。正是因为这种生活化气息,才令人倍感亲切,品味无穷。对于教学来讲,这种极富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联系自身实际经验,实现与作者的深度交流,并在情感交流中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于《母鸡》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细节上的白描特点和口语化的语言运用,这也是教材的重点。老舍的语言,自然质朴,毫无雕饰之感,既没有晦涩难懂之句,也没有特别的表现手法,完全是沉浸在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中,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读来韵味无穷,巧妙自然。

(一)细节上的“白描”艺术

《母鸡》一文非常简短,共计六百余字,但母鸡的形象却非常丰富、立体、鲜明。例如,母鸡是令人讨厌的,因为它总是没有理由的乱叫、如怨如诉的细声叫,而且还欺软怕硬、好大喜功;
母鸡是令人敬佩的,因为它对小雏鸡非常慈爱,虽然自己变得很消瘦,但也要让小雏鸡填满肚子,并且非常勇敢地保护小雏,还在夜里非常负责地鸣叫。无论是哪一种品质,在作者的笔下都是非常成功的,俨然如两个不同的母鸡形象。但是,在对母鸡的形象塑造中,作者并没有运用过度的语言进行修饰,而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某个细节进行白描式处理。

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形象描写了他对母鸡的厌恶之情,并用“可恶”来形容母鸡的凶残,如遇到另一只母鸡后的“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一撮儿毛”。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中,作者以纯粹的白描手法将母鸡的“凶狠”呈现出来,足见对母鸡的观察非常仔细。在这个过程中,母鸡的形象是动态的,极富画面感。

在第五自然段,作者以白描手法把一个勇敢、慈爱的母鸡形象充分展现。当鸟飞过或东西响,母鸡便非常警戒,如“歪着头”“挺着身儿”“看前看后”“咕咕地警告”等。在这一系列的动作、声音描写中,作者将母鸡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描写地非常生动,仿佛一只母鸡就在我们眼前,活灵活现。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非常丰富。通过分析这种描写方式,能够调动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深入体会母鸡的这一系列动作、神情和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工笔式”白描,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并利用这种手法将其写清楚。纵观全文,这种白描手法很有很多,例如第一自然段中的“顺着墙根”“沿着田坝”;
第六自然段中小鸡雏肚子的“圆圆地下垂”“像一两个汤圆”;
第七自然段中的母鸡和小雏鸡的生活场景等。通过这种细节上的白描手法,作者将一个母鸡的形象客观、全面地塑造出来,而且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二)语言的口语化特色

老舍的作品风格极富生活化气息,而在这种生活化气息的背后,正是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和口语化,两者相得益彰。《母鸡》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老舍对北京的方言掌握得非常娴熟,而且这种口语化语言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京味十足,读来令人舒适,生活气息浓郁。因此,关于老舍作品的教学,语言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阅读《母鸡》一文,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其中“拉家常”式的语言表达,这种语言运用与描述对象同样接地气,令人忍俊不禁。例如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阐明了自己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并着重描写了它的“叫声”,如“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特别是将“讨厌”一词放在句末,从中可以看出老舍的口语化的表达。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句式表达“居然”非常亲切,在家长里短中就轻易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之情。

对母鸡下蛋后的描写,作者穿插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让全世界都知道”“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将母鸡好大喜功生动体现出来,从而更增加了对母鸡的厌恶。对于教学而言,这种语言运用与小学生善于想象的心理特征非常贴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运用这种口语化语言引导学生主动联系实际生活,并发挥想象力,体会作者对母鸡形象的独特观察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搜集母鸡的相关视频并引入教学,加深学生对母鸡形象的理解。

纵观《母鸡》全文,语言质朴平实,内容浅显易懂。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家庭环境不同,对母鸡的了解可能会存在个体差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文中的重点句式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母鸡的具体细节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关联性,这是文本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难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母鸡》一文容易理解,但也要结合学生学情,从而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要求。

通过细读句子,把对母鸡情感变化与作者情感相关联。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重点描写了母鸡的叫声。其中,在描写母鸡叫声的“细声细气”时,“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对此,学生可能不会理解,为什么母鸡“扯长了声”会让人心生小疙瘩。对此,教师可通过搜集母鸡“细声细气”叫声的相关视频,以直观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母鸡的叫声,并与母鸡的“嘎嘎”声做对比,在对比中体会这种声音的“哀怨”。正是这种哀怨感,容易让人产生不舒服,在心情凝重中才产生“小疙瘩”,这也是作者讨厌母鸡的重要原因。

在第八自然段中,作者重点描写了母鸡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啄食、掘地、洗澡、玩耍等。作者说,“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对此,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即小雏鸡为什么要啄妈妈的头,母鸡为什么一声不哼。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自己爬在妈妈背上并挠妈妈的头的场景,从而体会两者的亲昵情感。至于母鸡为什么不吭声,则是因为小鸡啄头的动作是在练习啄食,动作很轻,所以不会疼。

在文章最后,作者说“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这是作者的理论认知,也是一种情感敬畏。对此,学生不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将母亲和英雄联结在一起。其实,仔细推敲作者对母鸡的态度转变的原因,就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的,因为作者感受到母鸡已经转变为一个母亲,而母亲的母爱是伟大的,即“为母则刚”,所以在孩子面前,母亲就是一个大英雄。

语文阅读教学,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要践行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实现精神性成长,从而培养语文素养。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语文素养被置于更高的位置,阅读课不再是单纯的阅读,而是与写作密切关联,即阅读课也是写作课,写作课也是阅读课,两者不可分割。

老舍的《母鸡》,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启示意义。倘若老舍没有对母鸡的生活习性仔细观察,就不会将母鸡的动作、神态等生动描绘,也不会塑造出立体丰富的母鸡形象。作为小学生而言,尽管生活阅历比较匮乏,但是可以对日常生活仔细观察,留意身边的小细节和小事件,并从中悟出“大”道理,从而实现精神性成长。在具体写作中,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老舍作品中的描写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素材和语言范式还不充足,但通过对身边小细节的挖掘,以口语化语言、白描方法同样能够创作出优秀的文章。值得注意的是,在写作过程中,这种白描不是流水式的记叙,而是建立在对生活小事、具体人物等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同时还要内涵一定的人生道理,从而打动读者,与读者实现情感共鸣,这便是《母鸡》一文带给教学的启示。

猜你喜欢 口语化白描老舍 北平的秋阅读(中年级)(2022年9期)2022-10-08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小读者(2021年4期)2021-06-11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心声歌刊(2020年6期)2021-01-14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诗笔白描,写照传神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老舍的求婚北广人物(2018年10期)2018-03-20写给远去的路遥作品(2017年11期)2017-11-18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14期)2017-01-04邢非的诗红豆(2016年9期)2016-05-14

推荐访问:母鸡 构思 实践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shehuishijianbaogao/2023/0606/60797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