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总数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浅析白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www.zhangdahai.com--实习报告】

  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血常规检验工作,总结白细胞分类计数的重要性及白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结果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医师参考使用,白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感染与类白血病反应。结论 白细胞检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临床诊疗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白细胞增多;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3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20-0009-02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临床血液学检验中的常规检验项目。白细胞检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临床诊疗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笔者对我院检验科白细胞增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1年5月经过血常规检查的2 172例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013例、女1159例,年龄为13~80岁。按白细胞增高原因将其归类为白血病(各类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骨髓纤维化和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感染和类白血病反应、其他疾病(含生理性增高),共4组。
  
  1.2仪器与试剂
  日本sysmex XT-1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及原装进口配套试剂;日本产尼康显微镜。
  
  1 3方法 仪器法:采取患者静脉血液标本2ml注入EDTA-K真空抗凝管中,在25℃室温下3h内检测完毕。手工镜检法:将经过仪器检测完毕的患者抗凝标本制作成薄厚适宜的血片,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用瑞氏一姬姆萨染液染色后,选择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检验人员在油镜下计数分类200个白细胞,并求出各系所占比例的平均值。
  
  1.4统计学处理 回顾性分析各组别的相对频率以及与诊断的符合率(意义)。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用SPSSl3.0统计软件包,作X2检验,以P9/L组中,感染与类白血病反应组最高,其次为白血病组,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髓增殖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组均显著低于感染与类白血病反应组和白血病组(P150.0×109/L组中,全为白血病患者,未见1例为骨髓增殖性疾病、感染、类白血病反应及其他疾病的病例。见表1。
  
  3 讨论
  
  3.1生理性增高原因分析
  3.1.1年龄 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0×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0×109/L以上。通常在3~4d后降至10.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d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上升,到4~5岁两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期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3.1.2日间变化 白细胞数在静息状态时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而剧烈运动、剧痛和激动可使白细胞显著增多。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恢复原有水平。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3.1.3妊娠与分娩 妊娠期常见白细胞增多,特别是最后1个月,常波动于(12.0~17.0)×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0×109/L。分娩后2~5d内恢复正常。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3.2病理性增高
  3.2.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 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两类。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在生理情况下,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暂时性增高。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如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时不增高)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急性大出血。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早期诊断。急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症;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等。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
  3.2.2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 (1)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2)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肺吸生病、蛔虫病、钩虫病等。(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5)恶性肿瘤。如肺癌等。肿瘤治疗有效往往伴随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改善。(6)传染病。如猩红热时反而增多。
  3.2.3嗜喊性粒细胞(B)增多 (1)过敏性疾病。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2)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的骨髓纤维化等。(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4)其他:如糖尿病、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
  3.2.4淋巴细胞增多 (1)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及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此外,某些杆菌,如百日咳鲍特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及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2)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等。(3)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慢性炎症、GVHR或GVHD等。
  3.2.5单核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病理性增多见于:(1)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2)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推荐访问:白细胞 浅析 增多 临床意义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shixibaogao/2019/0402/5170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