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急性脊髓炎的家族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www.zhangdahai.com--思想汇报】

  作者单位:133700 吉林省敦化市医院神经内科   主动脉夹层(Aprtic desection,AD)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指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血液由破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AD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误诊、漏诊率高。首发症状多表现为胸背部、心前区或腹部剧烈疼痛,但疼痛部位随夹层位置及夹层的进展行径而表现不同。临床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泌尿系结石等各种内外科疾病者多见。表现酷似急性脊髓炎、脊髓横贯性损害者少见,现报告一例。
  1 一般资料
  患者男,44岁。因“双下肢活动不灵1 h”入院。患者于活动时发病,突然出现双下肢活动不灵,跌坐于地上。无胸痛、腹痛及腰背疼痛。无前驱感染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史”。查体:BP 90/60 mm Hg,T 36.5℃,HR64次/min。神志清楚,语言明晰。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减低,双侧腹股沟以下深浅感觉消失。双侧膝腱反射、踝反射消失,双侧Babinski征未引出,跖反射消失。尿潴留。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HR64次/min,心律整齐,P2>A2,各瓣膜区无杂音。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和髂股动脉听诊区均未闻及血管杂音。急诊CT:腰椎管狭窄,腰4~5间盘膨出。血常规:WBC 11.0×109/L,Hb 12.8 g/L,PLT 130x109/L,NEUT% 43%,NEUT 4.73×109/L,LYMPH% 48%, LYMPH#5.28×109/L,急诊初步诊断为“不除外急性脊髓炎”,收入院。患者入院后追问病史,其父于1999年5月因胸主动脉瘤破裂死亡,时年58岁。其兄42岁时诊断为主动脉弓动脉瘤,行主动脉夹层置换术。立即行彩超检查,显示升主动脉、腹主动脉夹层,双下肢动脉血流减慢。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入院后0.5 h,患者出现胸背部剧烈疼痛,口渴,抽搐,意识丧失,四肢强直、阵挛。左下肢皮肤紫绀,右臂血压测不到,左臂血压210/90 mm Hg,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考虑主动脉夹层破裂,出血。给予吸氧,扩充血容量,抗抽搐,对症支持,维持生命体征等抢救措施治疗。30 min后患者出现昏迷,呕血。3.5 h后左臂血压降至70/50 mm Hg, HR130~190次/min,呼吸浅快,呼吸30次/min,抢救4 h,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AD多数患者夹层主动脉瘤出现时,突然感觉腹部、胸背部呈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烈疼痛。胸痛可放射到颈、臂部,与急性心肌梗死相似。疼痛为持续性,使用吗啡类药物不能缓解疼痛。夹层动脉瘤穿破后才可自行缓解。患者常呈现皮肤苍白、出汗、周围性紫绀等休克征象,但血压仍高于正常。腹部疼痛有时可与急腹症相混淆。夹层动脉瘤很少呈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一般无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可出现心脏舒张期杂音,系主动脉壁剥离累及升主动脉,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夹层累及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和髂股动脉时可出现相应部位血管杂音,同侧脉搏和血压减弱或消失。本例发病初期临床表现酷似急性脊髓炎休克期:双下肢截瘫,肌力0级,肌张力减低,脊髓T12节段以下深浅感觉消失。深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跖反射消失,尿潴留。但患者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双下肢皮温低,结合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家族史,及心脏、血管彩超检查,诊断为夹层动脉瘤。脊髓横贯性损伤的原因,考虑为主动脉夹层影响到脊髓动脉供血,引起脊髓急性缺血,出现功能障碍。本病例的另一个不典型表现为病程中无胸腹、腰背部疼痛,与多数AD表现不同,值得借鉴。
  死亡原因考虑为AD破裂,大出血。
  脊髓的供血动脉主要为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及根动脉。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由椎动脉发出,下行过程中不断接受根动脉的血液补充。而根动脉来源于肋间动脉,肋间动脉起自胸、腹主动脉[1]。本例考虑胸腹主动夹层导致肋间动脉开口处阻塞,引起脊髓缺血,引起相应临床症状体征。AD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文献报道80%以上老年AD患者有高血压,是老年患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2,3]。老年人,长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内膜溃疡破裂,血液由破裂口进入,分离内层形成血肿。
  遗传因素致AD在马凡综合征中常见,表现为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其次见于Turner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和Noonan综合征等,易发生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均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患者发病年龄较轻。系中膜结构先天性发育缺陷,中膜层薄弱缺损,形成壁内血肿,动脉顺应性下降,血液动力学中的应力作用增大,损伤血管内膜,最终破裂,血液涌入,形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本例父子3人患AD,患者44岁,无高血压病史,无马凡综合征表现,考虑为家族性 AD。
  
  参考文献
  [1] 张致身.人脑血管解剖与临床.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41-145.
  [2] HaganPG, Nienber CA, Isselbacher EM,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IRAD): new inights into an old disease.JAMA,2000,283(7):897-903.
  [3] Dalen JE, Page LA, Cohn LH, et al. Dissection of the aorta:pathogenesis、diagnosis and treament. Surgery,1982,92(6):1118.

推荐访问:脊髓炎 动脉瘤 主动脉 夹层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sixianghuibao/2019/0415/7605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