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www.zhangdahai.com--思想汇报】

⊙郇庆治

依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 年11 月11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21 年11 月17 日,第001 版。和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版说明”②该“出版说明”阐释道:“习近平同志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参见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出版说明”,第1 页。所作的权威性阐释,本文将迄今为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萌生孕育阶段(1982—2007 年)、形成确立阶段(2007—2018 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8 年至今),以此阐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提出并不断发展一系列原创性的生态环境议题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从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一)河北正定时段

从1982 年3 月到1985 年5 月,习近平作为县委副书记、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了三年零两个月。他后来深情地回忆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①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215 页。那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全面实施的初始阶段,也是党和政府“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逐步形成与确立阶段。习近平对正定改革发展的思考及其实践探索的重要方面,就是将全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并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开拓性、前瞻性的地方做法与经验,成为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最早萌生。②参见《习近平的改革足迹——正定》,2018 年12 月11 日,http://m.cnr.cn/news/20181211/t20181211_524446577_2.shtml,2022 年5 月31 日;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正定》,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 年;
李德栓:《正定时期习近平论中国的生态环境》,《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4 期。

其一,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正定是一个农业大县,因而农业经济发展的因地制宜和科学规划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指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前瞻性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尤其是要“在调查基础上,做好规划,使经济发展有所遵循”,③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146 页。“搞经济,搞大农业,都需要多一些战略眼光,从时间上看得远一些,从空间上看得宽一些。在宏观战略指导下研究自己的微观战略,在全局发展战略基础上研究局部的发展战略”。④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142 页。基于这些认识,他不仅提出了围绕城市需求发展农村“半城郊型”经济和旅游业重大转型的战略,还主持制定了包含生态环境保护明确要求的《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强调:“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要求”,“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⑤《习近平的绿色情怀:不要“要钱不要命”的发展》,2016 年3 月18 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5620,2022年5 月31 日。

其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习近平指出,“现在,农业经济已不仅是农业生产本身,而是由农业经济系统、农业技术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组合而成的复合系统,是人类的技术经济活动与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联结而成的网络结构”,⑥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138 页。把正定县“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多种生产门类,能满足多种目标要求,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高,生产和经济都呈良性循环,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开放式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⑦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124 页。基于这种生态经济认识,他在两河滩以林还林,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果树,使荒滩变宝滩;
在塔元庄设计生态立体农业,既实现经济效益又获得生态效益,造福至今。

其三,注重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利用。⑧王怀泞:《保护古城文物瑰宝 传承正定历史文化——习近平在正定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纪实》,《美术研究》2020 年第2 期。习近平来到正定不久,就建议对县委大院的两棵明初古槐树进行专门保护,立石碑并刻上《古槐赋》。后来他又亲自推动对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定隆兴寺进行修缮保护,还利用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拍摄的时机促成了永久性建筑群“荣国府”的修建,建成后与隆兴寺结合成为一条人气兴旺的旅游线路。⑨该旅游线路20 世纪90 年代年接待游客最高达138 万人次,被赞誉为“中国旅游正定模式”。

《知之深 爱之切》一书集中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在这一时段的理论思考成果。该书节选了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的20 篇讲话,分别单列标题28 篇,以及他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3 篇,致辞、发言各1篇,书序、文件各1 篇,书信2 封,共计37 篇,而附录部分则收入了习近平离开正定之后的3 篇回忆文章和当年《人民日报》等报道习近平和正定县的3篇新闻通讯。①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年。其中,《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正确处理发展商品经济的六个关系》《正定适宜走“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落实农村经济政策需解决思想问题》《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要多一些战略眼光》《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必须做好基础工作》等6 篇讲话,集中阐发了他在保护利用当地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发展县域大农业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经济的新理念新思路。②参见李德栓:《正定时期习近平论中国的生态环境》,《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4 期。

(二)福建时段

从1985 年6 月到2002 年10 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了17 年半的时间。那时,贯彻落实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先后成为党和政府的统摄性绿色政治意识形态与政策话语。在此期间,习近平在积极探索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落实机制路径的同时,开始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视角,思考如何切实推动现实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因而,这一时段标志着习近平本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战略的孕育成型。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与先行实践地。③参见兰明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福建探源》,《三明学院学报》2020 年第3 期;
胡熠、黎元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学习时报》2019 年1 月9 日;
戴斯玮、林善炜:《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林业经济》2017 年第4 期。

其一,在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期间,习近平系统阐发了厦门必须立足于自然风景资源保护及其合理开发的绿色发展思路,强调:“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影响深远,意义重大”,④《习近平同志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2018 年6 月22 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6/22/c_1123022140.htm,2022 年5 月31 日。“我们要发展工业,但不能以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去发展工业,不能把这个破坏掉了去建设另一个,不能作出这种代价的牺牲。厦门不但现有的资源要保护,而且要不断改善目前的旅游环境,把它装点得更加美好”。⑤陈家东:《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生态文明思想》,《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18 年4 月。基于这一认识,由他主持制定的《1985—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环境优美作为六大战略目标之一,要求“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优美、清洁、文明的海港风景城市”。不仅如此,习近平还创造性地推进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比如在主持筼筜湖治理工作时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二十字方针。⑥郭小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厦门的生动实践》,《厦门日报》2020 年9 月23 日,第B03 版;
邓辉:《习近平同志任职厦门期间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9 年第5 期。20 多年之后,厦门鼓浪屿于2017 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而曾经是臭水湖的筼筜湖也已成为碧波荡漾、繁花似锦的“厦门绿肺”和“厦门会客厅”。

其二,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林业、农业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效用,同时强调区域脱贫发展必须基于农林业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均衡统一。比如,他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1989 年)一文中指出:“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森林能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
⑦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83 页。他在《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1990 年)一文中强调:“现在讲综合发展,则是要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发挥总体效益。”①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132 页。基于这些战略考量,习近平主持召开规模空前的地区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苦战七年、荒山披绿装”的绿化目标要求,还在调研时告诉基层干部,要安心种果种树、发展林业,不要攀比GDP。如今,经过不懈努力,闽东的造林绿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其三,在担任福州市市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开始从省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的高度来把握布局生态环境建设治理。1992 年,习近平主持修订了《福州市20 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其中明确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理念,强调城市生态建设应综合考虑农业、旅游业、城乡生态环境治理等议题政策领域,从而把福州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②《滴水穿石,功成不必在我——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发展篇》,《福建日报》2017 年8 月23 日,第001 版。在此基础上,他大力推进“绿化福州”行动和内河综合治理工作,前者贯彻实施了“抓重点、保基础、上水平、一体化”的工作思路,要求将“见缝插绿”与“成片种树”策略相结合,后者制定出台了《城区内河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和“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十六字治理原则。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内河治理提升,如今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已成为福州的城市名片。

其四,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近平开始从省域层面系统考虑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正式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组建了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并担任组长。在全面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福建省于2002 年7月举行了全省环保动员大会,标志着生态省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习近平在大会上作了《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争创协调发展新优势》的讲话,提出用20年的时间,通过“三阶段”“六体系”“四任务”③“三阶段”是指启动(2002—2005 年)、推进(2006—2010 年)和提高(2011—2020 年)三个阶段;
“六体系”是指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
“四任务”是指围绕生态省建设这一核心,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创建文明进步的生态文化。参见黄世宏:《20 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省份——全省环保大会确定建设生态省目标》,《福建日报》2002 年7 月4 日。的工作部署及其实施,建设一个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省份。这很可能是习近平第一次正式使用“生态文明”概念。此外,他还从机制创新入手,带领福建在全国率先发起了集体林权改革,着力从机制上解决好“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一家一户怎么办”三大问题,并在全省范围内围绕这三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尝试,从机制上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为全国集体林权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福建林改经验上升为国家林改政策。

《摆脱贫困》一书反映了习近平同志这一时段的理论思考成果。该书收录了习近平自1988 年9月到1990 年5 月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共计29 篇、12.1 万字,真实记录了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尤其是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和制度创新思路。其中,《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困境的突破——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等7 篇文章,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①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年。

需要强调的是,此时习近平关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或广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已经具有颇为明晰的独立思想意涵和系统性特征。从厦门到宁德再到福州,从地级城市到省级层面,尽管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议题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或背景场域有明显不同,但生态环境保护议题本身的经济政治重要性却日趋彰显和突出,习近平作为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越来越能够从整体视野和政治高度来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治理的重要意义。比如,2002 年6 月20 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武平县万安乡捷文村调研时明确指出,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做到“让老百姓真正受益”。②《改革争先 击水中流: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改革篇》,《福建日报》2017 年7 月17 日,第001 版。这可以说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目的或对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简洁通俗也最为政治正确的回答,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论述中始终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鲜明主线——他在2018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③参见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 年第3 期。再比如,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就已经初步阐发了经济改革和脱贫发展过程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思想,而他2002 年6 月在三明市调研时则更明确强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④《焦点访谈:福建省三明市生态美、林业兴、民众富,全靠这“无价之宝”》,2020 年12 月18 日,https://news.cctv.com/2020/12/18/ARTIpm4BS3uFDEeGC7LlXDWo201218.shtml,2022 年5 月31 日。其中的核心性思想是经济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辩证统一,也就是逐步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尤其是要通过积极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全面改善。不仅如此,习近平在此期间已经提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⑤这是1997 年时任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福建省将乐县常口村调研时提出的,可理解为“两(座)山”理念的最早表述。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⑥《习近平同志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2018 年6 月22 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6/22/c_1123022140.htm,2022 年5 月31 日。等直接性论述,成为不久后正式提出的“两(座)山”理念的理论源头。当然,尤其从承前启后的意义上看,我们不宜过分强调其中某一个节点甚至这一时段本身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的特殊重要性。⑦参见庄世坚:《厦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祥地》,《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9 年第3 期;
盖军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的形成与演进——基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龙岩学院学报》2018 年第6 期。

(三)浙江时段

从2002 年10 月到2007 年3 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了4 年半的时间。那时,在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向的基础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两型”社会逐渐成为党和政府统领性的绿色政治意识形态与政策话语。其间,习近平不仅系统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理念,还通过推进“绿色浙江”建设和“八八战略”等重大举措来积极践行这一理念,从而标志着习近平同志个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成熟。⑧周光迅、郑玥:《从建设生态浙江到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启示》,《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 年第7 期。

其一,积极推进以“绿色浙江”战略目标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2002 年12月,浙江省委明确提出要求,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和突破口,推进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绿色浙江”战略目标,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3 年初,由习近平担任组长的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制定出台了《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这一指导全省创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正式启动。同年7 月,习近平代表省委提出了贯彻落实这一规划纲要、全面促进生态省建设的“八八战略”,即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其中第五个战略性方面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①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第60 页。2020 年5 月,浙江省通过了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在全国首个建成生态省。其评估报告认为,浙江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和改革深化引领中国,已率先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其二,持续推进以“美丽浙江”战略目标为核心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2003 年6月,在习近平倡导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其基本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从全省4 万个村庄中选择1 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000 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自那时起,浙江省扎实推进、久久为功,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乡村成功实现了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嬗变融合,成为率先实现振兴的“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18 年9 月26 日,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被联合国授予其最高环境奖——“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

其三,明确提出并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理念。2005 年8 月15日,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位于浙北安吉县天荒坪镇的余村考察时作了即兴讲话,肯定并鼓励当地民众放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转向绿色发展的大胆做法。他说:“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②《习主席演讲中的浙江元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6 年9 月3 日,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6/09-03/7993336.shtml,2022 年5 月31 日。一个星期之后,他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上,发表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短论,强调:“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153 页。这段讲话录像和这一短论,也就成为习近平关于“两(座)山”理念的最早的系统性阐述。从那以后,在浙江工作期间和其他许多场合,他又多次阐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关系,使之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治国理政方略中的核心理念或标志性表述。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习近平同志是这一短语表述的最早或唯一使用者,而是指他对其作了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并付诸执政实践。参见《江泽民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119 页;
王翰林:《“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变奏曲》,《科技日报》2003 年3 月17 日。

其四,首次提出并阐述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史观。2003 年,习近平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一文,首次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重要论断,并结合“绿色浙江”战略目标与生态省建设作了系统论述。⑤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求是》2003 年第13 期。这种文明史观新阐释,不仅从人类文明兴衰演替的高度论述了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或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重大丰富拓展。这是因为,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目标和现实进路,自觉顺应自然生态规律和资源环境容量的约束限制,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文明长期持续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①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和《之江新语》②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最能体现习近平同志在这一时段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或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其中,《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采取专题摘编的形式,以党的十六大以来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为背景,辑录了习近平担任浙江省省委书记期间自2002 年10 月至2006 年6 月所作的报告、讲话、文章和批示,全面客观地展示了他在思考与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时的真实历程,以及在领导方法等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全书分为八个部分,其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是第一部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和第二部分“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比如,第二部分除了关于“生态省”、“绿色浙江”建设和“两(座)山”理念的集中阐述之外,还包括他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论述:“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006 年5 月29 日在全省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③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第155 页。“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2003 年10 月30 日在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④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第155 页。“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同时还要看到,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资产,是潜在的发展优势和效益”(2003 年10 月11 日在与省委党校部分学员座谈时的讲话)。⑤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第159 页。《之江新语》辑录了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自2003 年2 月至2007 年3 月发表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的短论,共计232 篇,尤其是2005 年8 月24 日发表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被普遍认为是他关于“两(座)山”理念的最早的系统性阐述。该文写道:“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⑥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153 页。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该书中,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阐述也还有另外两处。⑦参见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186 页,第223 页。因而,直接意义上的“两(座)山”理念包括三个层面的核心意涵:一是“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政策)和“金山银山”(经济发展目标政策)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认知到实践,既要前者也要后者、宁要前者不要后者和前者就是后者;
二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积极科学转化,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自然生态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三是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础的新发展理念或生态文化。⑧参见郭占恒:《“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与生动实践——纪念习近平“两山”理念提出实施15 周年》,《观察与思考》2020年第7 期;
王勇:《“两山”理论内涵的经济学思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 年第6 期;
徐琪:《论“两山”重要思想的辩证之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1 期;
黎祖交:《关于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的十个观点》,《中国生态文明》2018 年第5 期;
赵建军、杨博:《“两山论”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中国环境报》2016 年2 月2 日。“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体现出不同地方发展导向的不同、生产力布局的不同、政绩考核的不同、财政政策的不同。”①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186—187 页。

总之,从生态省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科学论断,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或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与战略构想及其贯彻落实,不仅构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范例性区域或省域版本,而且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两(座)山”重要理念和生态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战略为基石构建起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与实践体系。②沈满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从“两山”重要思想到生态文明思想体系》,《治理研究》2018 年第2 期;
张红岭:《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从绿色浙江到美丽中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 年第6 期。

(四)上海时段

从2007 年3 月到10 月,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了7 个月的时间。在这一较短时间内,他开展了大量的行业与基层调研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所作的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四个放在”的明确要求,即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和谋划,从而对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愿景作出了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他自己在归纳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时,也把“认真开好市第九次党代会”作为四项业绩之首。与此同时,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习近平也在不同时间、场合作了多次理论阐述与政策部署,对上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③杨舒涵、刘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上海实践”》,《改革与战略》2019 年第10 期。

习近平在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谈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与难题时指出,“能源、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等瓶颈制约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在论述“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时强调,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④《习近平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解放日报》2007 年5 月30 日。并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能源尤其是水和土地、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管治与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加强近海与海洋自然资源保护和治理等政策举措。2007 年7 月,他在青浦区调研时举行座谈会,针对淀山湖水源保护区的问题指出: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进一步加大污染控制力度;
要市区携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加强水环境治理,做好生态治理工作;
要积极探索建立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立足实际,加快建立与周边省市的协同机制,真正形成湖区治理的长效机制。⑤《下大力气解决环保突出问题》,《解放日报》2007 年7 月12 日,第001 版。

关于生态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习近平指出,“城市与农村,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依存关系,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进步,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2007 年9 月27 日在上海市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上海已经“具备了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条件。城乡一体化并不是一样化、一律化、无差别化,还是有差别的,城还是城,乡还是乡,风貌还是不一样的”(2007 年8 月29 日在奉贤区调研时的讲话)。他在宝山区调研时提出,要依托大都市的综合优势,坚持农业的科技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生态、高效、特色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
他在闵行区和嘉定区调研时强调,“农业不求大而求精”,“在现代农业方面起到一个试验田、示范区的作用”(2007 年6 月19 日在闵行区调研时的讲话),“现代农业,不仅应该体现在设施农业、种源农业、精细农业、高效生态农业上,而且还可以和其他产业融合”,“应该把现代农业发展起来,做精、做优、做强”(2007 年7 月5日在嘉定区调研时的讲话);
他还特别强调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不搞大拆大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使村容整治等方面有明显改变”(2007 年8 月23 日在松江区调研时的讲话),“符合农村的自然风貌,具有江南水乡、古城特点的文化风貌要保护下来”(2007 年8 月9 日在南汇区调研时的讲话),“像枫泾古镇以及农村自然村落等,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历史文脉”,“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倍加珍惜,切实加以保护”(2007 年6 月12 日在金山区调研时的讲话》)。①参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对推动“三农”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人民日报》2018 年9 月28 日。应该说,这些政策阐述与部署要求,已经超出了原初意义上的“三农”问题应对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有着明确的区域生态文明经济与社会建设整体布局、协同推进的意涵。

总之,从正定、福建、浙江到上海,在长达25 年的地方主政实践经历中,习近平同志本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经历了一个萌发、成型与成熟的过程,其主要标志是形成了以“两(座)山”理念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绿色发展理论。就此而言,地方从政尤其是在福建和浙江的主政履历,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极其重要的实践基础或源泉,而这些不同时段的理论与政策阐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初步表述。事实上,除了众所周知的“两(座)山”理念之外,这一阶段提出的许多其他概念或表述也为习近平后来所沿用,比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省(示范区、先行区、试验区)建设”“美丽乡村(中国)建设”等。需要再次指出的是,一方面,正如习近平在2018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所指出的,他始终特别关注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政策议题。他说:“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②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 年第3 期。另一方面,他的创造性努力主要是在党和政府既定的绿色意识形态话语与政策框架之下展开的,“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说我们做到了什么,其中之一就是做到了解放思想这一条。做到这一条并不是因为我们本事大,而是从心理有一种想和中央保持一致的觉悟和愿望,有这么一颗诚心,试着去学、去闯”。③《习近平的改革足迹——正定》,2018 年12 月11 日,http://m.cnr.cn/news/20181211/t20181211_524446577_2.shtml,2022年5 月31 日。

从2007 年到2018 年,习近平同志进京工作,担任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相应地,他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战略思考,从更多是地方地域层面上升到国家全局层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由此进入其形成确立阶段。④张云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生成逻辑》,《南海学刊》2018 年第4 期。因而,可以把这一阶段划分为如下三个小时段:十七大之后到十八大之前;
十八大和十九大之间;
十九大之后到2018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

(一)十七大之后到十八大之前

就党和政府的绿色政治意识形态与治国理政框架而言,2007 年10 月党的十七大召开,构成了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过渡或转折。一方面,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两型”社会建设,成为与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样高位阶的统摄性话语和政策表述;
另一方面,大会报告第一次明确引入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全新术语,并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两个侧面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意义与政策意涵——主要是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和控制环境污染,大致对应着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20 页。不言而喻,作为即将履新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习近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起草、讨论与批准以及日后的贯彻落实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随后的5 年中,习近平既有许多就全国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所作的具体性政策指示或指导,也有很多在国际重大场合关于国际环境合作立场与政策的阐述,从而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确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段。在此,笔者以2007 年10 月15 日至2012 年11 月7 日的《人民日报》刊文为文本依据作如下归纳概括。

1.在国内层面上

2007 年12 月,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结业式上发表讲话,虽未直接提及生态文明建设议题,但强调“特别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发展、推动发展、评价发展”。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伟大旗帜来高举 作为正确道路来坚持 作为科学理论来运用 作为共同理想来追求》,《人民日报》2007 年12 月22 日,第001 版。

2008 年3 月,习近平在参加“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眼‘四个率先’推动科学发展”,“使上海不断朝着服务经济比较发达、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资源消耗持续降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的目标迈进”。③见《人民日报》2008 年3 月6 日第001 版报道。同月,他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是结合内蒙古实际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④见《人民日报》2008 年3 月7 日第001 版报道。5月,他在山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山东省“要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提升经济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质量的改善”。⑤《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的建设 以党的建设成效推动科学发展》,《人民日报》2008 年5 月12 日,第001 版。11 月,他在云南调研时专门考察了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并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建立健全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生态观,扭转重经济指标、轻生态环境指标的倾向,推动形成经济发展是政绩、保住青山绿水是更大政绩的科学导向。”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日报》2008 年11 月21 日,第001 版。

2009 年3 月,习近平在参加“两会”山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山西作为资源大省……要在加大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力度的同时,着力抓好安全发展……努力探索走出一条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⑦见《人民日报》2009 年3 月11 日第001 版报道。8 月,他在内蒙古调研时指出:“内蒙古资源丰富、区位重要,要进一步突出区域和产业特色,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和科技创新步伐,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①《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繁荣稳定》,《人民日报》2009 年8 月26 日,第003 版。

2010 年4 月,习近平在海南调研时指出,海南应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突出优势。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青山更绿、海水更蓝、环境更美”。②《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人民日报》2010 年4 月14 日,第004 版。7 月,他在河北唐山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坚持绿色增长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城市,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③《扎扎实实抓好创先争优活动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人民日报》2010 年7 月19 日,第001 版。

2011 年3 月,习近平在参加“两会”云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希望云南紧紧抓住机遇,用足用好中央支持政策,以更大力度推进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④见《人民日报》2011 年3 月11 日第001 版报道。5 月,他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继续强化植树造林、石漠化治理、草地湿地恢复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使贵州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资源得到永续利用。”⑤《抓好开局之年工作 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人民日报》2011 年5 月12 日,第001 版。

2012 年3 月,习近平在参加“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山东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要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⑥见《人民日报》2012 年3 月8 日第001 版报道。

2.在国际层面上

2008 年6 月,习近平在沙特吉达举行的国际能源会议上讲话指出:“能源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促进世界能源供求平衡、维护世界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中国是国际能源合作负责任的积极参与者……努力为促进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作出积极贡献。”⑦习近平:《在沙特吉达举行的国际能源会议上的讲话(2008 年6 月22 日沙特阿拉伯吉达)》,《人民日报》2008 年6 月23日,第003 版。10月,习近平在第十一届亚欧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环境和气候变化关系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中国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希望各成员国积极携手加大节能环保领域的政策协调、经验交流、技术合作,共同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⑧《习近平出席第十一届亚欧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08 年10 月23 日,第003 版。

2009 年10 月,习近平访问德国时提出,中德要“进一步加强在气候变化、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⑨《习近平会见克勒总统并同默克尔总理会谈》,《人民日报》2009 年10 月13 日,第001 版。11 月,习近平在第三届欧亚经济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强调:“中国愿同欧亚地区各国增进能源资源合作,特别是积极开展节能环保、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能源领域务实合作,促进中国经济和欧亚经济可持续发展。”⑩《第三届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举行》,《人民日报》2009 年11 月17 日,第003 版。12 月,习近平在出访日韩前接受驻京媒体专访时指出:“中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步骤,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最近又在此基础上确立了2020 年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 年降低40%—50%的行动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愿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最大努力的坚定决心和政治意志。”①《习近平接受日韩驻京媒体联合采访》,《人民日报》2009 年12 月13 日,第001 版。

2010 年4 月,习近平出席博鳌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亚洲各国要坚持凝聚共识,加强团结合作,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以造福亚洲、造福世界”;
“中国在这方面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理念同国际社会倡导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度契合,其核心就是科学发展,就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用科学的理念、开放的战略、统筹的方法、共赢的途径去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②《博鳌亚洲论坛2010 年年会开幕》,《人民日报》2010 年4 月11 日,第001 版。

2011 年6 月,习近平做客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并发表演讲,提出“中国愿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一道,着眼于推动中拉务实合作向全面、深入、平衡、可持续方向发展”。③《习近平在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发表演讲》,《人民日报》2011 年6 月12 日,第002 版。11 月,他在“妇女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并强调:“没有全球妇女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在积极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增长、可持续增长、平衡增长的同时,将加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力度,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④习近平:《在妇女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2011 年11 月9 日,北京)》,《人民日报》2011 年11 月10 日,第002 版。

2012 年2 月,习近平在接受《华盛顿邮报》书面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美在推动解决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开展了有效协调与合作,充实和丰富了中美关系内涵,巩固和扩大了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其中包括“协调哥本哈根、坎昆、德班气候变化会议达成共识”。⑤《习近平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书面采访》,《人民日报》2012 年2 月14 日,第001 版。

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在这段时间内关于推进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的阐述是十分丰富的,提出了许多结合全国各地实际的、因而也就超越了地方主政时期的地域性视野的理论观点与政策考量,比如关于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南西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此同时,频繁而深入的国际场合立场阐述与交流对话,使他展现出一种更加宽阔的国际化或全球视野,这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完整理论体系和大国方略的形成及其贯彻实施是至关重要的。⑥张海滨:《略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 年第6 期;
董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全球环境治理观》,《教学与研究》2018 年第12 期。因此,无论是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贯彻落实来说,还是从习近平本人生态文明思想的进一步形成发展来说,这一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十八大和十九大之间

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构成要素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并在结构上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篇章来加以阐述。它由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个自然段变为由七个自然段组成的第八部分,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⑦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39—41 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阐述,无论是相对于十七大报告的文本叙述而言,还是相对于习近平地方主政时期的有关论述来说,都是一种重大的质的变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包括政治哲学理念、未来社会愿景与重大战略举措的“绿色政纲”或生态文明建设纲领。①参见张广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逻辑》,《理论建设》2020 年第4 期;
邵光学:《新中国成立70 年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历程》,《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 年第5 期;
陈延斌、周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中州学刊》2015 年第3 期。习近平本人作为报告起草的总负责人,对于达成这种变化无疑发挥了主要领导者的作用。因而可以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初步形成。②参见张云飞、李娜:《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1 页。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摘录了习近平同志自2012 年11 月15 日至2017 年9 月11 日即从党的十八大闭幕到十九大召开期间的重要文献80 多篇,其中包括讲话、报告、谈话、指示、批示、贺信等。在内容上,这些论述摘编按照十八大报告的架构,分为七大部分,即“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

此外,2014 年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节选收录了习近平同志2013 年4 月2 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谈话要点《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第207 页。2013 年5 月24 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第208—210 页。以及2013年7 月18 日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 年年会的贺信《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第211—212 页。2017 年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节选收录了习近平同志2015 年10 月26 日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的一部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我国环保管理体制》,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389—391 页。2016 年8 月24 日在青海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保护生态环境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392 页。2016 年11 月28日关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批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393 页。2017 年5 月26日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394—396 页。以及2017 年8 月14 日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事迹作出的批示《弘扬塞罕坝精神》;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397 页。2020 年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节选收录了习近平同志2018 年5 月18 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366—372 页。2019 年4 月28 日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373—376 页。以及2019 年9月18 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377—379 页。

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之后担任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更加全局性与深入的思考。其中,《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献作了更为系统性的阐述,不仅进一步阐发丰富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概要阐述的主要内容,还提出并论述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等等。因而可以说,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全国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走向成熟和体系化的源泉活水。④《建设美丽中国 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人民日报》2017年9 月30 日。

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阐述的最大特点,是发生了一种结构性变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认知与贯彻实施,被明确地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更为宏大的语境与话语体系之下,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其中重要的支撑性组成部分。⑤参见郇庆治:《以更高的理论自觉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鄱阳湖学刊》2018 年第3 期。除了独立的第九部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之外,集中阐述生态文明建设议题的论述还有另外三处:一是第一部分将过去五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概括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7 页。二是第三部分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
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30 页。三是第四部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作了明晰的构想与规划,即分阶段实现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2017—2020 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20—2035 年)和“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2035—2050 年)。⑧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35—37 页。

因而可以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时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式确立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形成。⑨《专家学者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论坛》2017 年第31 期。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两个完全对等的概念,①尽管在具体使用上,党的十九大之后学界迅速趋向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更为简捷的概念化表述。参见李艳芳、曲建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17 年第12 期;
张占斌、戚克维:《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环境保护》2017 年第22 期。后者是对前者的简称表述,而前者是对后者意涵的更具体更完整的表达。

(三)十九大之后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

党的十九大之后的半年多时间,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作过多次论述,但最重要的无疑是2018 年5 月18 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②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第2019 年第3 期。这一长篇讲话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的有关论述为基础,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涵与未来愿景,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大战略和任务总要求等一系列核心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纲和环境社会政治理论体系。

关于当代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总体依据或重大意义,该篇讲话着重强调了如下四点:这是我们对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反思总结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基本观点;
这是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然生态基础的理性认识;
这是党和政府在十八大之后明确确立的治国理政长期方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涵与未来愿景,该篇讲话指出:它在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对于已经发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变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政治新期盼的主动回应,这在国内层面上是基于深层观念革新的现代化(发展)方式深刻转型问题,而在国际层面上则是构建共同应对保护生态环境责任与挑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关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大战略及任务总要求,该篇讲话重点阐述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两个方面。③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1—22 页。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重要意义、理论意涵、未来愿景以及重大战略和任务总要求的基本观点主张,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基础性理论与实践问题,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终形成与正式确立。④张云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湖湘论坛》2019 年第4 期;
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理论文献》,《中国社科网》2019 年2 月7 日。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又作出了许多重要的阐发论述,尤其是《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收录的28 篇文献。⑤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190—303 页。为了便于对照,笔者在此以2017 年10 月25日至2020 年12 月31 日《人民日报》刊文为文本依据,对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与拓展作初步归纳。

2017 年11 月,习近平向国际竹藤组织成立20周年志庆暨竹藤绿色发展与南南合作部长级高峰论坛致贺信,并强调指出:“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丽的世界。”①《习近平致信祝贺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周年》,《人民日报》2017 年11 月7 日,第001 版。

2018 年4 月,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植树造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来这里植树既是履行法定义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我们既要着力美化环境,又要让人民群众舒适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环境融为一体。”②《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人民日报》2018 年4 月3 日,第001 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生态文明建设时强调:“我们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历史性贡献……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海南发展的根本立足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一片海上绿洲和这一汪湛蓝海水,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方面作出更大成绩。”③《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进改革开放 真抓实干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人民日报》2018 年4 月14 日,第001 版。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总体上看,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加大力度。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④《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18 年4 月27 日,第001 版。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如下五个方面的明确要求: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
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
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干到底;
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⑤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 年第17 期。

2018 年5 月,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 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⑥《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8 年5 月20 日,第001 版。这一讲话正式发表于《求是》2019 年第3期,后被节选收入2020 年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全文收入于2022 年出版的《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式确立,从而成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遵循与行动指南。

2018 年7 月,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致贺信,并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全面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⑦《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 年年会致贺信》,《人民日报》2018 年7 月8 日,第001 版。

2018 年9 月,习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在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中指出:“面对时代命题,中国愿同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愿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携手打造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愿同非洲一道,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保领域交流合作”。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隆重开幕 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9 月4 日,第001 版。习近平在考察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查干湖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要坚持走下去。”②《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 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人民日报》2018 年9 月29 日,第001 版。

2018 年12 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指出:“40 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积极参与和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更加美丽宜人!”③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 年12 月18 日)》,《人民日报》2018 年12 月19 日,第002 版。

2019 年1 月,习近平在京津冀考察后主持召开了区域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就雄安新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率先启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强调指出:“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努力接续展开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④《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人民日报》2019 年1 月19 日,第001 版。

2019 年3 月,习近平在参加“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即“四个一”)和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问题,并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⑤《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人民日报》2019 年3 月6 日,第001 版。

2019 年4 月,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植树、护树的好传统……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做到四季常绿、季季有花,发展绿色经济,加强森林管护,推动国土绿化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⑥《发扬中华民族爱树植树护树好传统 推动国土绿化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人民日报》2019 年4 月9 日,第001 版。同月,习近平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的《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讲话中强调:“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我们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①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二〇一九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二〇一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北京)》,《人民日报》2019 年4 月29 日,第002 版。

2019 年5 月,习近平在《求是》第10 期上发表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强调,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②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求是》2019 年第10 期。

2019 年6 月,习近平在向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致贺信中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建设全球生态文明,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全面落实2030 年议程,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为建设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③《习近平向2019 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致贺信》,《人民日报》2019 年6 月6 日,第001 版。同月,习近平在第23 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发表致辞《坚持可持续发展 共创繁荣美好世界》时强调:可持续发展“契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诉求……中方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将郑重的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携手开辟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致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我们将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鼓励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我们也将在对外合作中更加注重环保和生态文明,同各方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保护等迫切问题,落实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等国际社会共识”。④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 共创繁荣美好世界——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2019 年6 月7日,圣彼得堡)》,《人民日报》2019 年6 月8 日,第002 版。在这里,习近平对“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议题话语之间的关系作了清晰阐释,尤其是强调了可持续发展话语的国际通约意义。⑤郇庆治:《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融通互鉴》,《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 年第1 期。

2019 年7 月,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专门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意义,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贡献国。这么大范围地持续不断建设人工林,只有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做到。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⑥《牢记初心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人民日报》2019 年7 月17 日,第001 版。同月,习近平在向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中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加强防沙治沙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全面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还自然以和谐美丽,为人民谋幸福安康”;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 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携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保护,为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①《习近平向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人民日报》2019 年7 月28 日,第001 版。

2019 年8 月,习近平在致信祝贺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时强调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又要广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②《为携手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美好未来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人民日报》2019 年8 月20 日,第001 版。同月,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特别强调指出:“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对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③《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人民日报》2019 年8 月23 日,第001 版。

2019 年9 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后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讲话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④《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人民日报》2019 年9 月20 日,第001 版。在此,习近平着重强调黄河流域像长江流域一样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意义,并提出了五条明确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⑤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 年第20 期。

2019 年10 月,习近平在向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致贺信时指出:“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中国高度重视能源低碳发展,积极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全方位加强能源合作,维护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⑥《习近平向2019 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致贺信》,《人民日报》2019 年10 月23 日,第001 版。同月,习近平在向首届可持续发展论坛致贺信时强调:“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入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同时,中国积极深化南南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深入对接,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⑦《习近平向首届可持续发展论坛致贺信》,《人民日报》2019 年10 月25 日,第001 版。

2020 年1 月,习近平在视察云南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这个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①《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祝祖国欣欣向荣》,《人民日报》2020 年1 月22 日,第001 版。

2020 年3 月,习近平在时隔15 年后再次来到浙江安吉余村视察,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人民日报》2020 年4 月2 日,第001 版。同月,习近平在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考察时强调:“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人民日报》2020 年4 月2 日,第001 版。这是习近平在国内新冠疫情得到初步控制之后的首次外地视察,也是对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政治宣示。

2020 年4 月,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为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做主人,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之以恒开展国土绿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刻意追求奇花异草、名贵树木,真正做到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④《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美丽中国》,《人民日报》2020 年4 月4 日,第001 版。同月,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要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⑤《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人民日报》2020 年4 月24 日,第001 版。

2020 年5 月,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要求将转型发展、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强调指出:“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的战略谋划,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乘势而上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20 年5 月13 日,第001 版。同月,习近平在参加“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阐述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问题,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②《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人民日报》2020年5 月23 日,第001 版。

2020 年6 月,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集中阐述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并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明确黄河保护红线底线,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要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 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人民日报》2020年6 月11 日,第001 版。

2020 年8 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再次阐述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④《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 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人民日报》2020 年8 月22 日,第001 版。在随后举行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要求,要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⑤《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抓好重点工作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人民日报》2020 年8 月23 日,第001 版。

2020 年9 月,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明确作出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⑥《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0 年9 月23 日,第001 版。同月,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并提出如下四点建议:一是坚持生态文明,增强建设美丽世界动力;
二是坚持多边主义,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
三是保持绿色发展,培育疫后经济高质量复苏活力;
四是增强责任心,提升应对环境挑战行动力。①《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0 年10 月1 日,第001 版。

2020 年11 月,习近平在上海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 周年庆祝大会之后,沿江苏南通、扬州一线溯江而上,深入长江和运河岸线、水利枢纽等进行调研,然后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扬州,他对当地算经济社会“整体账”的做法表示肯定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搞好生态文明,不仅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也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呼声”;
在南京,他强调指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充分说明,党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②《万里长江绘宏图——习近平总书记泸苏纪行》,《人民日报》2020 年11 月16 日,第001 版。

2020 年11 月,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致辞指出,“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并提出了如下三点政策主张:第一,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
第二,深入推进清洁能源转型;
第三,构筑尊重自然的生态系统。③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的致辞(2020 年11 月22 日,北京)》,《人民日报》2020年11 月23 日,第001 版。12 月,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如下三点政策倡议:第一,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
第二,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
第三,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在此次讲话中,习近平宣布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的新举措:“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 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④习近平:《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2020 年12 月12 日,北京)》,《人民日报》2020 年12 月13 日,第002 版。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论述,笔者在他文中已经作出初步概括归纳,⑤参见郇庆治、余欢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贡献》,《学习论坛》2022 年第1 期;
郇庆治、黄敏:《新时代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黄河流域绿色发展》,《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1 期;
郇庆治、赵睿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共同价值基础及其时代拓展》,《党政研究》2021 年第6 期。这里限于篇幅,就略而不论了。

可以看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情况:一是阐释强调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和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的精神实质,也就是通常所指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这既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意义上来理解,也可以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体系的意义上来理解,还可以从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是什么”“如何做”三大基础问题回答的意义上来理解。因此,大量看起来主题与内容都颇为相似的反复论述,往往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或不同议题的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目标和战略举措的表述阐释。比如在国际场合谈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时,会更多使用可持续发展或绿色发展的概念话语;
在动员社会公众主动、自觉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如谈到植树造林和实施垃圾分类时,会更多诉诸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
当涉及资源能源节约转型、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等不同议题时,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强调或阐述。而且,这种重述或强调性的阐释,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往往有其特殊的意义与重要性。比如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主要是一个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的问题,后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迅速变化,如2020 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则演变成为一个“坚持既定道路、保持战略定力”的问题,此时习近平同志的相关论述具有稳控大局、引领方向的特殊作用。

二是结合全国各地实际作出更具针对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提出更加细致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要求。在广泛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从基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中凝聚治国理政的智慧,既是我们党和政府代代传承的优良传统,也是习近平本人多年来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从政原则。众所周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基于他2005 年对浙北安吉县一个普通山村的实地考察,而对此我们可以从他1982—2007 年的地方主政经历和2007 年之后的中央工作经历中清楚地看到。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保持了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和工作作风,先后到北京、海南、湖北、湖南、东北三省、京津冀、北京、内蒙古、甘肃、河南、云南、浙江、北京、陕西、山西、宁夏、安徽、湖南、江苏等省市自治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议题考察调研。也正因为如此,他作出的系列讲话指示和战略部署要求,才不仅具有面向全国意义上的普遍性,更具有针对地方现实需要的指导性。比如,2018 年他在海南视察时谈论的不只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还有如何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业、乡村经济和庭院经济;
2019 年他在甘肃考察时谈论的不只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弘扬“六老汉”先进集体精神,还有如何廓清甘陇大地从东到西不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思路;
2020 年他在陕西和山西视察时谈论的不只是秦岭生态修复和大同世界遗产保护,还有如何调整长期偏重的区域产业结构,从而实现产业布局绿色转型和清洁生产发展。

三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新经验新情况新议题作出新概括新判断新阐释。应该说,无论是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实践还是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推进落实来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都面临着诸多可以想象的挑战和困难,尤其是新旧发展观念、经济体制机制和生活风格方式上的冲突矛盾,而近两年来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发生的急剧变化,特别是2020 年春暴发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则使得这些挑战和困难变得尤为突出严峻。相应地,这不仅关涉如何认识我国已经形成确立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战略,还涉及我们如何进一步深化与调整未来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推进。正是在这种复杂多变的背景语境下,习近平同志近年来提出的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值得关注,其中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的论述,关于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论述,关于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外部环境变化背景下的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论述,等等。比如,2019 年7月他在内蒙古考察时,特别提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大范围持续不断建设人工林的制度保障意义;
2020 年3 月他在视察杭州时指出,要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2020 年4 月他在参加首都植树造林活动时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要真正做到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
2018 年4 月他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和2019 年9 月他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阐述了这两大流域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的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其进展如何不仅具有辐射全国的全局重要性、影响深远的历史重要性,而且会对其他地区或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引领示范效应;
2019 年3 月他在参加“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首次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四个一”国家战略定位以及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问题,并在2020 年5 月参加“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而后者尤其显得恰逢其时,也至关重要。

上述三个层面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党的十九大正式确立以来的重要丰富与拓展。①黄承梁:《从三地视察系统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战略考量》,《理论导报》2020 年第5 期。这不仅意味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党和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理论遵循与行动指南的进一步确立,而且开启了一个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实践中不断走向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如上所述,就像作为一个更大理论话语体系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与行动指南。对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版说明”已经作出了权威概括,既明确强调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卓越成效的重大理论成果,也高度肯定了习近平同志个人的主要创立者地位,即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深刻阐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由此而论,无论是从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理念或广义的生态文明观念的世纪演进还是从习近平同志个人的思想历程角度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都是不断认识与自觉回应时代和实践需要的结果,并呈现为一个逐步形成、确立与丰富发展的过程。因而,一方面,我们必须辩证而历史地理解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系列论述,防止作任何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或非历史性阐释,比如对“两(座)山论”过分强调二者之间的现实对立性或经济单向度转化;
另一方面,如果说习近平同志地方主政时期的许多阐述突出展现了其个性思考的特征,那么随着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他关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理论与战略思考或论述,更加直接地体现为党和政府的绿色政治意识形态立场与治国理政方略,也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当代陕西(2020年15期)2021-01-07长抓政治生态当代陕西(2020年17期)2020-10-28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年2期)2020-02-06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当代陕西(2019年5期)2019-03-21生态公园,四季皆景走向世界(2018年11期)2018-12-26保障房建设更快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推荐访问:生态 思想 习近平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sixianghuibao/2023/0425/58933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