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汤方歌_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正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

【www.zhangdahai.com--征文稿】

  [摘要] 目的:观察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并配合正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17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合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50例,服用桂利嗪片(脑溢嗪片)等西药治疗,两组均15 d为1个疗程,3个月~1年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6%和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并配合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关键词] 颈性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正骨手法推拿
  [中图分类号]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095-02
  
  颈椎病是因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累及周围邻近组织(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临床病理和(或)体征者,称之为颈椎病,而颈性眩晕主要是由于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压和刺激,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于是而引起的,是混合型颈椎病的一种[1]。笔者认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颈椎间盘狭窄,颈椎间盘突出等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2001~2006年,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对17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组治疗,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70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例,其中男34例,女86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30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3 d。对照组50例,男15例,女35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2岁;病程最长18年,最短2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之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符合如下椎动脉颈椎病诊断标准:①眩晕、恶心欲呕,常因颈部体位变化,如头部过度旋转屈曲等诱发或加剧;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颈椎间孔变窄,颈椎侧弯;④经颅多普勒检查(CTCD)提示椎-基底幼脉供血不足;⑤除外耳源性、眼源性眩晕、高血压、颅内肿瘤。
  1.3 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1.3.1.1药物治疗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天麻12 g、白术10 g、姜夏4 g、葛根12 g、红花8 g。若失眠多梦者加远志10 g、酸枣仁12 g;虚烦、耳鸣、少眠者,加枸杞子10 g、黄精12 g;肝火偏旺者,加夏枯草10 g、煅龙骨15 g、煅牡蛎15 g。每日1剂,加水200 ml煎服,分2次温服。
  1.3.1.2 正骨推拿手法治疗①患者取坐位,术者在颈椎左右椎旁、棘突施以一指禅点按揉法、理筋法由轻到重以患者舒适为度,反复3~5次;②左右上肩部予以滚法、分筋法;理筋法、镇定法、双拇指按法等反复4~5次,其中一指禅主要点按:风池穴、天柱穴、风门穴、大杼穴、肺俞、心俞穴等。③脊椎旋转复位法:患者取坐位,嘱患者头部前屈35°~45°,用一手拇指顶住偏歪的棘突向健侧推,另一手将脊柱向棘突偏歪侧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两手协同动作,将歪斜的棘突拨正,使相邻椎体恢复正常力的平衡。④端提颈椎法:术者双手掌握住患者下颌部连续端提颈椎并且徐徐后伸,操作2 min结束。
  1.3.2 对照组
  单纯西药治疗,应用桂利嗪片(脑溢嗪片),每日50 mg,睡前服, 维生素片20 mg,每日3次,饭后服用。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1.5疗效评定标准[2]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疗后效果。治愈:原有症状、体征消失,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原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好转:原有症状减轻,体征有所改善,生活能够自理;无效:原有症状,体征无改善。
  
  2结果
  
  经X2检验,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75, 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颈性眩晕属中医“眩”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清窍,清窍所在为脑,脑为元神之府,为髓之海,颈性眩晕是由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及颈项僵痛等症状。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用主要是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性主动,肝风内起,则目眩物摇;复因湿邪上扰,浊阴上逆,故眩晕之甚,自觉天旋地转,遂作呕吐恶逆。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头痛之要药,故本方以上两味为君药,以白术为臣,健脾燥湿,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与白术相伍,尤能治生痰之本,橘红理气化痰,以使气顺则痰消,使以甘草调药和中,煎加姜,枣以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助化痰熄风之效,使风熄痰消,眩晕自愈[4]。笔者认为,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精髓之所在,在临床过程中,运用中医药的理论随之加减本方,以治疗各种病因所引起的颈性眩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颈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因颈椎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5-8]。现代医学认为:本症系由颈椎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压迫椎动脉,使椎神经丛受激惹,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血流不畅或日久动脉硬化,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内听动脉、前庭神经、迷路缺血而产生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等症状[9]。本研究表明,运用椎拿正骨手法力求调整寰枢关节、颈椎侧弯、生理曲度改变,以及钩椎关节位置关系等正常化,逐步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从而恢复椎动脉正常解剖行走部位,并嘱患者平常保持心情舒畅、保暖、少低头、枕头不宜过高等,并加强颈椎功能锻炼,以图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晋丰,钟广玲,刘金文.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7-19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疗标准[M].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186.
  [3]董福慧.脊柱相关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6-88.
  [4]曾永蕾,肖伟.醒恼开窍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 18(6):539.
  [5]段富健,李正,尚炽昌.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71-272.
  [6]胡军,沈国权,房敏.颈源性眩晕临床研究及手法治疗进展[J].按摩与引导,2003,19(5):56.
  [7]钟建兵,田野.颈性眩晕的综合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162-163.
  [8]侯燕鸣,郑建国.针刺加百会灸及督脉走罐治疗劲性眩晕30例[J].中国现医生,2007,45(10):83.
  [9]郑遵法,冯伟.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5):74,80.
  (收稿日期:2009-03-18)

推荐访问:正骨 半夏 白术 天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zhengwengao/2019/0415/7699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