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证书查询 [糖尿病的中医药疗法研究]

【www.zhangdahai.com--校园安全演讲稿】

  [摘要]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有着悠久历史,经过几千年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通过长时间的中医临床治疗实践,结合个人经验,对现今糖尿病的中医疗法作一综述,旨在为探讨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糖尿病;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094-02
  
  中医药在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对糖尿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中西医理论的巨大差异、中医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的质量问题及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尚未统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疗效难以得到广泛认可。
  
  1 治疗糖尿病的中医药物
  
  1.1 中成药
  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有玉泉丸、参芪消渴颗粒等。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降糖模型建立,中医药工作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降糖效果,经过药理筛选,又开发了一系列以降糖为主、改善症状为辅的中成药方剂。适用于轻、中型糖尿病的中成药,如降糖甲片等。具有明确降糖效果的中成药,例如以番石榴叶提取物制成的消渴降糖胶囊,以黄连、黄芪、金银花组成的金芪降糖片等。后者不仅能改善机体糖代谢和脂质代谢,同时恢复了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乳酸和促进肝糖元合成。
  1.2 单味中药
  中医治疗糖尿病常使用复方,而较少使用单味药。但单味药是组成复方的基本要素,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是复方发挥整体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因此,无论从提高组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是从开发治疗糖尿病新药的角度出发,对降糖单味中草药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对中医古籍所记载的治疗消渴病的中药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中华本草》[1]记载,现代药理实验证实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有100余种,临床上常用的有人参、地黄、知母、黄连、大黄、马齿苋、荔枝核、黄芪等。其中《中国药典》[2](2005年版)收载42种,均为临床和民间常用药物,以植物药为主,有人参、三七、山茱萸、山药、女贞子、天花粉、五加皮、川乌、紫草及黄连等40味;动物药为白僵蚕、蛤蚧2味。陈仁寿[3]曾对以上药物进行性效分析,其中以苦、甘和寒、凉性味为多,其功效以清热、滋补为主,这与消渴病的治疗原则基本相符。
  
  2 糖尿病中医疗法的优势与不足
  
  2.1 优势
  2.1.1 中医治疗糖尿病作用缓慢,但属治本范畴,对慢性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可以根治糖尿病。
  2.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较单用中药或单用西药为优。从目前临床所用或即将应用的降糖药物来看,西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甚至是很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导致低血糖、乳酸中毒等,中药正好有自己的优势,并且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1.3 中医治病强调阴阳平衡,整体调节。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标本兼顾,疗效稳定,而且能更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
  2.1.4 药物内服与药物外敷、针灸、气功、按摩、体育运动等多种疗法的结合运用,可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2.2不足
  2.2.1 许多中药的抗糖尿病有效成分及机制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深入。
  2.2.2 中医药绝大部分是复方汤剂或中成药,全国统一的辨证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一,这就为疗效判定、经验交流带来很多不便。
  2.2.3 中医药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较差。
  2.2.4 目前,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尚无像胰岛素那样疗效肯定、降糖迅速的中成药或单验方问世。
  2.2.5 剂型有待改革。传统的汤剂和口服液不易保存,给慢性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用药带来不便。
  
  3 现代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3.1 强调综合治疗
  限于目前的医学水平,糖尿病还是一种不可根治的慢性疾病,因此糖尿病需要持续的医疗照顾。与现代医学类似,中医也应强调综合治疗。节制饮食、避免高粱厚味,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根据身体条件,制定合理、适当的运动计划,亦为消渴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在治疗全过程中,应贯穿对消渴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教育,使患者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从而坚持长期合理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3.2 开发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新药
  糖尿病并发症重在预防。寻找既能降糖又能防治并发症的药物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由于糖尿病并发症的病变多呈慢性过程,所以开发作用持久、价格便宜且几乎无不良反应的中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虽至目前尚未发现疗效高于或等同于降糖西药的中药,但中医药工作者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药学界认可的、不同机制的降糖模型和选择好相应的对照药物,广泛地从单味药、验方、小复方、活性部位及单体成分中筛选,开发具有多种降糖机制的、可以治愈糖尿病的中药新药。
  
  4 小结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即消渴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现代中医的发展既要立足中医药自身特点,不断挖掘中医内涵规律,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医学科技及多种学科知识,最大能力地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我们新时代的医者既要秉承历史传承的优秀经验,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借鉴西方研究方式,用科学的方法推动中医对糖尿病临床与治疗的新时代,得到世界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6389,6264,6666.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5.
  [3]陈仁寿.降糖中药的性效探悉[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2):959-960.
  [4]赵晖,陈家旭.浅谈中医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医药导报,2005,11(11): 1-2.
  [5]潘长玉.中国糖尿病控制现状――指南与实践的差距[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3):174-178.
  [6]赵玲瑜,王玉兰,易彩飞.麻痛活络散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5):33.
  (收稿日期:2009-02-16)

推荐访问:药疗法 糖尿病 中医 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xiaoyuananquanyanjianggao/2019/0415/7699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