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解释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临床家系分析

【www.zhangdahai.com--自传自我鉴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B超;筛查      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发病情况。对ADPKD一家系进行B超筛查及临床调查。结果发现四代31人中有9人患ADPKD,在第一、二代5例ADPKD中有4例合并SAH。分析可能与颅内动脉瘤(ICA)破裂有关,1例合并脑出血。该家系中ADPKD合并颅内出血几率之高国内外未见报道。
  
  1 资料
  
  我院B超室从1996年开始对一家系四代共31口人进行B超筛查。发现有9人患多囊肾、多囊肝,经临床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其中第一、二代人中有4人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分析可能与颅内动脉瘤(ICA)破裂有关,1例脑出血。具体报告如下。
  先证者II3,男,49岁,1994年7月因肝行B超检查,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1995年5月9日突然剧烈头痛住院,查体意识清,血压106/100 mm Hg(1 mm Hg=0.133 kPa),经CT诊断为SAH。6月3日排便时突然呼吸停止,约5 min后心跳停止,救治无效死亡,诊断SAH再出血。
  II13�,男,35岁。1996年2月5日因无痛性血尿行B超检查,诊断多囊肾、多囊肝。同年3月2日因剧烈头痛、呕吐住院。查体中度昏迷,血压170/100mm Hg,CT诊断SAH。治疗好转后出院。
  II11,女,37岁。1996年7月22日因突然炸裂样头痛住院。查体意识清,血压130/110 mm Hg,CT诊断SAH。治疗好转后B超检查,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
  I1,男,8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30余年,1996年家系B超筛查时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于1997年5月22日突然发现其昏迷不醒,有呕吐物,尿便失禁急诊住院。查体:昏迷较深,血压120/70 mm Hg,CT诊断SAH。经临床救治48 h无效死亡。
  II5,男,57岁。1996年家系B超筛查时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临床确诊为ADPKD。2001年2月6日因剧烈头痛,右上下肢瘫痪住院。查体:意识清,血压175/110 mm Hg,CT诊断左底节出血,当晚病情迅速恶化,于第二天清晨救治无效死亡。
  本例家系除II15�通过书信调查为可疑病例(患高血压)和其子III21情况不明外,其他直系成员都做了神经内科检查和腹部B超检查,发现四代31人有9人患ADPKD。在第一、二代5例ADPKD中有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例死亡,1例合并脑出血死亡。系谱调查结果见图1。
  
  
  2 讨论
  
  ADPKD是多囊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遗传病,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1 000。目前研究表明在染色体上发现至少2个以上异常基因,PKD1位于14号染色体约占85%~96%,PKD2位于4号染色体上约占5%。PK 和PKD2的编码产物尚不清楚,二者在临床表现上也有一定不同[1]。父母任何一方患病均使50%的子女由于携带该致病基因而发病,男女机会相同。ADPKD除累积肾脏外,还累积包括ICA在内的多种脏器(在B超筛选本家族成员中9例ADPKD全部合并多囊肝,肝内囊肿的大小及数量均小于肾囊肿)。中末期患者80%以上出现肾性高血压,故被认为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由系谱调查可以看出,其家系发病符合孟德尔氏遗传方式,结合临床、B超和CT检查可以确诊为ADPKD。在这个不太大的家族中,有9例多囊肾、多囊肝,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2例死亡),1例合并脑出血死亡,其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几率之高检索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另外一般认为ADPKD大多死于肾衰、感染和心脏病,死于脑血管病仅占百分之十几,而本家系5人全部死于颅内出血。因此是否存在未被认识的遗传异质因素尚需要进行基础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冬贵.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见:胡冬贵主编,人类单基因病.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96-100.

推荐访问:蛛网膜 家系 遗传性 显性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zichuanziwojianding/2019/0404/5568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