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企业家的阅读观|重生之超级银行系统

【www.zhangdahai.com--技术个人工作总结】

  “Knowledge”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单词。将它拆解成“Know”+“L”+“Edge”,始于“知道”,终于“卓越”。而中间的“L”,可以是“Like”(爱好),是“Life”(生活),也可以是“Learn”(学习),是“Last”、“Listen”、“Lighten”……读书的人,总有不同的阅读观。
  
  张小东:“Like”型
  
  “读书,要根据自己的爱好来读。”
  看起来,这是一句再实在不过的大白话了。不过,人福医药集团董事、创始人之一张小东能够清晰地回答出,自己的阅读爱好是什么。
  喜欢被叫做“老东”的他,连同艾路明,是当代创始人“七人帮”生物系化学系背景下的特色。学新闻出身,老东更喜欢在阅读中寻找一种思维独特性的享受。
  “读书,要注重有所得。”这里的所得,老东指的是,能产生灵魂的自我追问。
  老东说自己很喜欢两本书,一本北岛先生的《青灯》,一本高尔泰的《寻找家园》。
  北岛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在老东眼里,北岛的散文同样散发着璀璨光芒。出版于2008年的散文集《青灯》,收录了他17篇新作,在“理性的激情中,洞悉人性最深刻的寂寞,和一种理性的不妥协”。
  《寻找家园》是高尔泰在美国撰写的回忆录,用文学创作的手法,回顾了自己跌宕起伏的大半生,给人一种强烈的人生如梦、得失荣辱皆儿戏的沧桑感。“这样的书,才是有思想。”
  张小东认为,做企业,每天只是计算买进卖出多少,是做不好的。做企业也要思考。
  从做学问,到做企业,身份的转变使自己不得不了解商业、企业管理之类的基础知识。
  “刚做企业的时候,自己连个报表都不会看。没办法,只有从头开始,看书。”老东一向对书的语言要求很高,为了工作,老东也去读那些略带枯燥的经济管理类图书,来完善知识结构。
  为需要而看,还是为乐趣而看?张小东觉得是一种实用与兴趣的关系,需要自己去平衡。
  “在机场里,我看那些关于商战、商界的书卖的挺火。那种美国式的实用畅销书,比如《谈判的技巧》,若是个人喜好,可做了解,但真的有没有用,我就不知道了。”
  说到喜好,张小东偏爱语言很精致的书。比如古典文学作品。
  他认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才将近百年,远远达不到文言文的高度,“推敲”的造诣不再。“现在写东西,只要求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在当代作家中,除了北岛、高尔泰的诗性风格,老东还喜欢读王小波,“他的语言很独特”。
  王小波在《万寿寺》里说道:“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
  张小东,读到了那个世界。
  
  李江颖:“Life”型
  
   她反复强调,自己不是“喜欢”读书。因为阅读,已经自然地融入了她的生活。
  “在自己所有的碎片时间里,我都在读书。”阅读对她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李江颖告诉《新楚商》记者,自己家里有一面墙,全部做成了书柜。
  谈到自己的阅读偏好,李江颖认为,每个阶段读的书都不一样。
  “刚刚工作的时候,管理类的书读的比较多。现在,是啥都看。”没有负担地读书,用书来打发那些被裁剪下来的时间碎片。
  看书,不必刻意地规定自己应该看什么、喜欢看什么。她觉得那是“投缘”。
  若是和一本书投缘,自己花一天时间看完也没问题。若是不投缘,则是多看一眼也觉不耐。
  李告诉《新楚商》记者,前不久读了《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用一种理性和审视的眼光,看待那场革命。凤凰《读药》周刊第35期这样评价《辛亥》:这本书试图从史实出发,颠覆根深蒂固占据我们脑海的某些印象。
  “书里面有一个观点,有一句话,对自己有启发,那就是一种收获”。这就是李江颖的阅读智慧。读一本书,不是读完一本书。
  作为神州数码助理总裁兼中西区总裁、领航动力总经理、湖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李江颖也会读很多经管类的书。冯仑的《野蛮生长》,让她看到了那种企业家精神是如何炼就的。从《改革二十年》理论文集中,她系统地了解整个中国市场的变化与发展。
  不仅自己有随手阅读的习惯,她还经常送书给身边的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每次送女儿书,她会写一段书首语,“告诉她为什么要送这本书,希望她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今年春节,女儿第一次喝红酒,觉得味道很好,对它来了兴趣,“我就给她讲了很多葡萄酒的知识,出国的时候,专门给她买了一本《最爱葡萄酒》,图文并茂,很适合她的阅读年龄”。
  每个季度,领航动力的班子成员都会收到李总的礼物,那些都是她在旅途中买到的“投缘”书。自己读了一本《中国的智慧》,那种多维度的思想触动了自己,也分享给别人。
  公司内网还有一个员工荐书平台,哪个人想读什么书,只要推荐上去,它就会出现在公司赠送的生日礼物里。
  阅读,对于李江颖来说,是一种随意的生活方式。
  
  关杭军:“Learn”型
  
  关杭军形容自己的人生,是把“工作变成艺术,艺术变成产业”。
  从中戏的戏剧文学系毕业后,他在北京做过电影杂志的编辑、在海南创办过音像公司、在武汉广埠屯开过天涯书社,卖大量的社科、文艺类图书。
  他之前在接受采访时说,“从小对影视、出版、写作的爱好和追求,一直是我挥之不去的情结。”从一个文化人向一个企业经营者的转型,他的人生面临一个很好的机会,同时更是一种挑战。
  “中国企业的发展,其实只有短短二三十年。我做的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还不到十年。”必须向发达国家取经。通过了解公司组织的诞生和成长,研究公司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更直观和清醒的认识,才能让企业少走弯路。
  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看书。看那些讲公司、讲市场的书。
  《公司的力量》和《追求卓越》这些书,开启了一扇通往那些“世界管理最佳公司”的经验之门。“卓越”的标准,除了财务上长期的优异业绩,更重要的是创新精神。
  “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很晚,而且还以国企为主。”谈到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关杭军认为,这个行业里感性的东西比较多,它缺乏逻辑,需要理性的市场思维来提速,来突破。从书本里,能找到一些“营养”做补给。
  2003年银都创办之时,它还只是武汉文联《芳草》杂志的实际运作公司,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集原创漫画出版、动画影视制作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企业,同时衍生出游戏设计、专业培训和消费品开发等周边产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关杭军很清楚一点――自己做的是文化产业,必须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多出文化精品,才是企业的长久之计。
  电影导演贾樟柯曾经说过,中国电影拍不好,与从业者的阅读之贫乏是有关系的。因为“我们心灵敏感之程度,或洞悉人情世故的经验,很多都来自阅读。”
  关杭军,这个做文化企业的文化人,从来没有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停止过。
  喜欢读散文、诗歌,也喜欢看小说、历史传记之类的书,关杭军向《新楚商》记者特别推荐了齐邦媛的《巨流河》。
  齐邦媛,辽宁铁岭人。其父为国民党政界人士齐世英。1943年联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1947年随家人迁往台湾。
  巨流河被称为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巨流河》的记叙,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以个人家族的历史,来反映中国100年的跌宕岁月。”
  “《巨流河》把一个人的生活和时代历史如此自然地结合,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关杭军如此评价这本书。文字之间的缜密通透、字字珠玑的笔力,都显示出作者老道的文功,让他佩服不已。
  无论是从工作到艺术,还是从艺术到产业,书籍都教会关杭军很多。

推荐访问:企业家 阅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jishugerengongzuozongjie/2019/0318/2153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